家长这种自认为的“爱”

09-16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长这种自认为的“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开学已接近三个月,我按照惯例在园门口值班,迎接幼儿来园。对于入园后退着走不断在跟园门外家长说再见的孩子,我总习惯微笑着提醒:“宝贝,说好再见就转过身,眼睛看着前面走,小心阶梯”。多数家长能在保安的提醒下,缓缓离开。可是有一位老人却格外显眼,他隔着园门,大声地跟孩子说“byebye”,不停地做着飞吻的手势,孩子则站在园门里嘴里嘟囔着“byebye”及她所谓的要求,跟着不停做飞吻。在我的再三提醒下,方才转身,可才走了两步又回头和门外的家长“byebye”、飞吻起来。接下来他和保安的对话让我有种说不出滋味地难受:

保安:请你赶快离开,不要影响孩子入园。

老人:你了解孩子吗?我们家孩子必须要跟我说一个byebye做两个“嗯啊”,我有多宝贝这个孩子,你知道吗?孩子要和我做,我就要陪她做的。不陪她做,她会哭的!

孩子仍旧留着泪,慢慢向班级走去……

家长这种自认为的“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后果呢?

⒈独立意识的停滞。

孩子慢慢长大,进入幼儿园就是一次蜕变。家长每天的“送走孩子”,便是给孩子一次独立的机会,自己走进班级,自己投入游戏,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必须给安排好孩子在园的每一个环节,千叮嘱万嘱咐,才肯罢手,长久以往,会导致孩子做事没有主见,依赖性增强,独立的意识更是停滞不前。

⒉“我最大”意识的膨胀。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但如今“孩子想怎样,家长就怎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孩子要一个byebye做两个“嗯啊”就必须一个byebye做两个“嗯啊”;孩子要买玩具就必须买玩具;孩子说奶奶不对就是奶奶不对……这样的教育往往助长了“我最大”的意识,长大的她也能做好,以某个孩子的进步蔓延至群体的进步。

⒊传经送宝。很多家长在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是缺失的,他们只是认为“爱”孩子总归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为了避免出现1+1<2的现象,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配合,让孩子的家长明白溺爱的后果,了解如何处理孩子“我最大”等事件的有效办法。如果孩子的祖辈不接受意见,就从孩子的父母入手,层层剥茧,使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正能量的家园共同体,产生1+1>2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教育伴随其成长的整个过程,只要正确地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孩子累积成长的经验,孩子的明天定能绚烂地绽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外国父母认为的“错”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中国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爸爸这种性格是孩子的悲哀


爸爸这种性格是孩子的悲哀

很多人都在谈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妈妈是对孩子陪伴最多的人,尤其是在过去,都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任务都落在妈妈的身上,而现在越来越强调爸爸在家庭中的作用,对孩子的影响。如果爸爸是这种性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养成都很不利,关键很多爸爸都不在意。

这样的爸爸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失去孩子的信任:总是跟孩子说不切实际的话,当有一天孩子发现爸爸说的都是假的,内心会难以承受,这就相当于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等孩子慢慢长大,会看不起爸爸,认为自己的爸爸是个只会吹牛的爸爸。

不管信不信,爸爸在孩子内心里的形象永远都是高大的,孩子内心会模仿爸爸,会认为爸爸是最厉害的人,好爸爸不会隐藏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反而会用这点来教育孩子,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物,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事物,我们要学会的是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不是隐瞒。

现在越来越强调爸爸的作用,提倡不要做缺席爸爸,爸爸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会教会孩子很多做人的道理,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正能量,这样孩子才会跟爸爸亲近,会认为爸爸是心里最厉害的人。

所以,爸爸们,不用担心自己自己不擅长孩子喜欢的东西会让孩子“瞧不起”,勇于正视自己的爸爸才是最厉害的爸爸!

冬天这种带娃方式真的不好!


冬日里,你家娃每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呢?其实不用您回答我也猜到了,下面几种情况一定是宝宝们过冬时的常态。可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一、孩子裹得像粽子

俗话说“春捂秋冻”,可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却并不多。经常是天气刚一转凉,宝宝们的衣服就立马添起来了,迈入寒冬后更是不得了,个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帽子围巾一样不敢少。

宝宝到底穿多少合适呢?很简单,和大人一样甚至少一件。孩子本身的代谢比成人快,而且白天活动也比大人多,别看孩子有时候只是在你怀里蹦跶几下,但是对于小家伙来说活动量并不会小,就好比大人一直在干活的状态。所以,宝宝穿得一定不能比大人多,平常只要宝宝的颈部温热就说明穿衣是合适的。

宝宝手脚偏凉是正常现象,小婴儿心脏能力比较弱,每次心脏搏动后到达四肢末端的血液较少,所以导致手脚偏凉。

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为啥?因为奶奶是老人,老人比年轻人尤其是小孩更容易感觉到冷,因为人年纪大了之后体内新陈代谢慢了,血液循环也不好,所以更容易觉得冷。

千万别奶奶觉得冷就赶紧给孩子添衣服,宝宝穿太多了一活动起来就爱出汗,出汗后如果护理不当稍不留神就容易感冒。

二、宅在家里不出门

“今天太冷了,别带孩子出去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整天宅在家里的宝宝难道就不会生病吗?非也。

即使是冬季,只要外面不是有雾霾或者下雨下雪刮大风,否则都是需要带孩子出去活动活动的,半岁后的宝宝每天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宝宝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还能让宝宝自身产生抗体以此抵御病毒细菌的侵袭,冬天在户外还可以锻炼宝宝呼吸道的耐寒能力,这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大有帮助哦。

三、出门只去商场、游乐场

这事好像不少人都这么干,因为怕孩子在外面冻着啊,所以只要是带孩子出家门,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游乐场,要么就是钻进热闹的商场。这些地方空调暖气时刻开着,既暖和又热闹,妈妈们不担心孩子会冻着了,孩子们也玩得尽兴。看似两全其美,实际呢?

这些地方人流量高,空气不流通且不说,如果遇到流感爆发季节,这种场所妈妈们还是少带孩子来为妙啊。

四、睡觉盖太多

爸爸妈妈们担心宝宝睡觉会着凉,所以晚上也总是给宝宝盖得比大人还多。给孩子盖被子其实和穿衣一样,都是需要尽可能比大人略少才最为恰当哦。

晚上孩子如果盖得太厚,半夜很容易因为太热而醒来哭闹,甚至冒汗长热疹。有时候妈妈们总抱怨说宝宝为什么爱踢被子啊,其实这都是妈妈们给逼出来的,“麻麻,你盖得太多了,我热得受不了才踢的呢!”

建议:对付爱踢被子的宝宝,也许给他穿睡袋是个不错的妙招。第一次时宝宝也许会抗拒,多试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五、待在暖气房(空调房)时间过长

冬天室内确实冷,可让宝宝一直待在暖气房里也不是个好办法呢。暖气房门窗紧闭,室内空调不流通而且很干燥,这样的环境内待久了更容易导致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而且,宝宝还容易出现皮肤干、烦躁、上火、咳嗽、鼻炎干燥甚至流鼻血等问题,所以把宝宝困在暖气房并不是最佳的过冬方式。

建议:

①暖气房内最好放置一台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加湿器内记得使用纯净水哦;

②经常关闭暖气开窗通风换气;

③在暖气房内要多喝水;

④有空还是多带孩子出门去户外走走吧。

六、一生病就去医院

孩子感冒咳嗽了或者是拉肚子便秘了,妈妈们着急之下动不动就抱着宝宝赶到了医院,而且还非大医院不去。可这些场所聚集的都是来看病的人呀,如果只是小毛小病真没必要抱着孩子来赶趟儿。事实上,如果纯粹只是感冒,几天后都是会自愈的,妈妈们多加强护理就可以了。

总之,只要孩子精神好、喝奶吃饭正常、睡眠也正常,就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着急用药,特别不要动不动就用抗生素类的药,或者听信挂点滴好得快的说法,而且也不要过于迷信中药的安全性。

宝宝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孩子病了很多时候竟是大人们过度的“爱”犯下的错。

有些妈妈见孩子经常感冒,忍不住犯嘀咕:咱宝宝是不是抵抗力不行啊?

可是,孩子的抵抗力是需要大人一点一滴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建立的。你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关在暖气房里,他的抵抗力又如何提高呢?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好看,可却奈何不了任何风雨,离开温室的庇护,它很快便会凋零。

你是希望孩子成为不禁风雨的温室花朵,还是希望他生命力如小草般旺盛呢?聪明的你,一定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家长育儿随笔:爱与自由


一直以来周围总有不少人询问我,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乖,这么好带?我总是笑着回答:她生来就是这么乖这么好带!其实,这中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朵拉自打出生,我就顶着舆论的压力把她经常抱在怀里,人都说放下她,放下她,不然以后就放不下了,可是我就是想抱着她,只要她一哭,我立刻抱起她来,以至于让别人都认为我太溺爱她了,不让她哭一声,事实上是:我想让她的内心富足一些,有时候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并不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个从出生就没有离开过妈妈半步的婴儿,一个要吃奶都从来没有遭到过拒绝和拖延的婴儿,一个从来都没有被强行喂过一口饭的婴儿,她能不好带吗?

朵拉现在10个半月,不认生,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如果认识的人还会主动让别人抱她,如果第一次见,打过招呼后会看着人家微笑跟人“啊,啊”的说话,但就是不主动让人抱,记性非常好,今天认识的人,明天见了,离30米外就开始大声喊人家,别人在她身上拍打一下,周围一圈人,你问她谁打她的,她会用手指出那个打她的人来,她不干好事了,你装作生气打她,她会给你扮个脸来取悦你。有意识自己给自己穿鞋,虽然鞋子都反了,但还是会拿起来往自己脚上放。

我一直觉得,孩子在不受家长控制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所以朵拉现在是满地爬,满家翻腾,没有一样东西能放过的,开柜子,翻衣服,端盆,拎空桶,把空箱子盖在自己脑袋上,推着板凳满家跑,除去睡觉,就没有停下来过。我只是保证她没有任何生命危险就行,其余随她自己去吧。

美国研究认为幼儿不宜学游泳


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建议,4岁以下儿童不宜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

由于婴儿是在母亲的羊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健康专家一直误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而且不少专家甚至建议幼儿应该尽早学习游泳。

主张幼儿学习游泳的专家认为,幼儿学习游泳有很多益处。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游泳活动,对身心发育大有好处。幼儿经常游泳可使心肌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心跳比同龄幼儿慢且有力,这就为承担更大的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幼儿游泳这一复杂动作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这样在游泳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快,智力发育好。幼儿经常游泳,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提高,表现为肺活量大,憋气时间长。经常游泳可消耗过多的脂肪,利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使体型匀称健美。另外,经常游泳还可以提高耐寒和抗病的能力。

然而,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却建议那些4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不要再让他们的孩子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

研究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其实是一种误导。由于人体的密度比水稍低,任何人如果不惧怕水,能放松自己的肌肉,不会游泳也能在水中浮起来。可人类在后天形成了对水的惧怕心理,一到水里就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容易吞水吐气,反而容易沉下去。而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水的惧怕心理,到了水里容易放松,所以比不会游泳的成人容易浮起来。

美国研究人员称,小于5岁的儿童原则上都不适于学习游泳。这个结论有3个理由:(1)水中的低重力环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长;(2)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学习游泳不安全;(3)游泳的高强度训练也容易损伤幼儿的身体。但他们也承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资料表明到底儿童在何时开始游泳最佳。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到了4岁左右一般已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但就神经肌肉的发育程度而言,他们还需要训练人员的特殊指导才能确保安全。研究人员告诫儿童家长,最好不要将孩子送去参加通过反复把儿童沉入水中等方式来锻炼游泳技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号称首先要培养儿童不惧怕水的心理的训练,只会增加孩子对水的惧怕心理,而导致孩子成人后对水的心理障碍。

据美国小儿科研究院称,目前有500至1000万名美国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已接受过某种形式的水上课程训练,在一些地区,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以报名参加游泳课,但据一些课程的组织者称,3岁左右儿童的游泳课程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早日开始与水打交道而已,并不教授特别的技能。为此,研究人员告诫说,儿童家长在选择是否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游泳课以及参加何种课程时应当谨慎为好,并且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定他们经过学习以后就一定能成为游泳高手。

2020《爱的证明》家长开放日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延伸的艺术课,主要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与家人的情感联系,进一步产生关心、帮助家人的意愿。向家人赠送自己的作品,体验爱心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好的体现孝敬的课程。准备的材料比较的简单是油画棒、白纸。第一个环节我采用的是看看都周围的人,例如:“你们看今天我们教室里都来了些谁呀?”幼儿则很兴奋的回答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个环节我让幼儿的情绪充分的激发出来。在提问孩子们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如何爱我们的时候班里的孩子们几乎都举手了,有的说妈妈给我买新衣服,有的说爸爸给我买汽车,有的说妈妈给我洗衣服,有的说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陪我在身边。。。。。。当我反过来问道:“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做来爱你的家里人的呢?”这下孩子们可热闹了。一眼望去小手都举都高高的,“老师,我帮我妈妈洗衣服了!”“老师我帮我奶奶扫地了。”“老师我和我爸爸一起擦车子了”“老师我给我爷爷拿椅子了”。。。。。。这个环节也让在坐的各位家长都笑了,回忆都是很美好的。

在绘画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家人和幼儿共同作画。把一张白纸一折2,左半边由幼儿来画,右半边由孩子的家长来画。然后请幼儿在最上面画出漂亮的爱心彩虹。这个环节幼儿的家长都十分的感兴趣,因为有些家长都不会画,怎么办呢?请孩子来画?孩子不肯说这个是老师让你们画我的。班里顾艳智的妈妈则画的十分相似,将女儿的特点也画出来了。还有班里的王丽洲小朋友也画的很好将爸爸的神态展现了出来,爸爸双手插着腰,头发短短的等。家长不可能都来,班里夏雨天的父母都没有来,我及时的让他转移视线让他来画画我。在绘画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配合的十分的默契。

最后的环节是把画送给你今天画的人,并亲亲他们。班里的陆艺小朋友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人物,当她把画交给奶奶时,别的家长们以为她不会亲她的奶奶可是她的小嘴却好不吝啬的落在了奶奶的脸上,并说:“奶奶你辛苦了。”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都说这个小女孩真懂事。其实这就是爱的最好证明,不嫌弃奶奶反而会去亲亲奶奶。这更是我课程的目的所在:“表现自己与家人的情感联系,进一步产生关心、帮助家人的意愿”这种情感交流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使幼儿学会与家人交流。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为家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小事中体现关爱与体贴,如帮家人拿报纸、向家人问好、拥抱家人、给家人捶捶背等。

整个活动我没有做太多的修饰,我把这个大舞台交给了幼儿和家长们,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交流,从而更好的体验爱心交流的快乐。

当然这堂的我也有很多设计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应该在画之前引导下,例如我应该明确的规定大人不要去帮助小孩。在活动中我发现有个别的家长去帮助自己的子女,这样起到了反作用。更多的家长则在旁边引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去更好的画出自己,我想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子女把自己画丑吧。

其实这节课不仅仅是幼儿在上课。有位家长说其实也在给他们上课,通过这样的一节课他们也深刻反思到了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他们应该向自己的孩子学习等。

喜欢《家长这种自认为的“爱”》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