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乱哄哄”的课堂

幼儿园的课堂小游戏 幼儿园的课堂游戏大全 09-19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时有的老师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制定的“理想”的彼岸。到底如何对待幼儿课堂教学中的乱呢?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上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指令行动,自由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乱”出有因。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开始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如果时间紧迫,或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他们就说个不停,这时老师及时制止也不会起很大的效果。我想这时的“乱”,乱得有意义、乱得有价值。课堂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应该甄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孩子太熟悉已不感兴趣,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继续进行活动,或者干脆在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给他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抑或做大家喜欢的游戏,寻求制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决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路里,如果那样,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肯定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多的答案或探究性的问题争着要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设置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就应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置的既定教学目标。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老师才会进步,我们的活动才“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善待孩子课堂中的乱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时有的老师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

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制定的“理想”的彼岸。

到底如何对待幼儿课堂教学中的乱呢?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上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指令行动,自由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乱”出有因。

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开始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

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如果时间紧迫,或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他们就说个不停,这时老师及时制止也不会起很大的效果。

我想这时的“乱”,乱得有意义、乱得有价值。

课堂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

应该甄别情况,对症下药。

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孩子太熟悉已不感兴趣,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继续进行活动,或者干脆在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给他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抑或做大家喜欢的游戏,寻求制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决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路里,如果那样,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肯定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多的答案或探究性的问题争着要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设置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时我们就应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置的既定教学目标。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

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

因此说,教学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

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老师才会进步,

哄孩子也有一招


九月,是小班宝宝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过渡时期;九月,幼儿园里总能听到小班宝宝强烈的哭闹、嘶喊声;九月,我的耳朵“备受煎熬”,嗓子“干燥嘶哑”,手脚“酸痛”,这全是宝贝们的杰作,甚至在睡梦中还能听到某个宝宝的哭喊声而被惊醒,这群宝贝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入园第一周,我和孩子们是在门窗紧闭,一片哭闹中度过的。有些小朋友原本情绪不错,但身旁有小朋友哭闹就受到感染也跟着哭了,总之哄完了这个那个就开始哭了,一天到晚总变着法儿让孩子们暂时忘记爸爸妈妈,忘记哭,去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静静是哭得最凶的一个,她闭着眼睛就是哭,什么也听不进去,不吃饭,不睡觉,从早哭到晚,滴水未进,我们几个老师都急得要死,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磨干了嘴皮子,仍不见任何效用。与静静的妈妈也做了沟通,她也非常无奈,说静静小的时候戒奶就戒了好几次,一直戒不掉,也像这样可以一星期不吃不喝,哎!心想,静静还不是你给惯出来的。对于静静,我们都认为她至少得哭上一个月。不过还是和她妈妈商量了很多办法来安抚静静。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我从静静的爸爸妈妈手中接过孩子的,早晨是最艰难的一丈,静静会使出全身力量哭闹,甚至打人,在她的几次“千手观音”下,我终于得到了静静的第一句话:“打电话,叫妈妈来接。”我马上接道:“好的,静静不哭了,老师就打电话,好吗?”到了午睡时间,孩子们都睡着了,静静又开始哭:“妈妈呢?我要到外面去等妈妈。”“静静睡好觉,妈妈就来了。”我哄她上了床,等了一会之后,她又开始叫喊:“妈妈,我想妈妈了,妈妈怎么还不来?”静静就这样一直盼着妈妈来,可总是等不到妈妈。放学的时候,我对静静妈妈说:“你要对孩子们讲实话,哄她但不是骗她,妈妈不是马上就来的,要在宝宝上完课,吃晚饭,睡好觉,吃好点心,到了四点,妈妈才来接她。”第二天,静静明显好了很多,她吃饭的时候对我说:“陈老师,妈妈说我要吃好饭,睡好觉,到四点她就来接我。”我说是的,静静真乖,老师喜欢你!她听了很开心地笑了。虽然刚开始几天,她偶尔仍有哭闹,但一天天在进步,就这样东磨西磨,陪着静静过完了两个星期的幼儿园生活,她似乎有点喜欢我了,我一个眼神她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静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她比我们预期的要适应得更快,现在静静早上来可以爽快地和妈妈说再见,开心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认真上课、吃饭,玩游戏,是个很棒的宝宝了!

对于哭闹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他们对爸爸妈妈太过依赖,不喜欢过集体生活。我们就应该细心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适时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但也并不是盲目地任他所为,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其实家教也一样,我们需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做到家园一致,哄孩子并不是骗孩子,要对孩子说清楚应该怎么做,对时间他们没有概念,但对事情他们总是知道的,他们会在一件件事情中等待放学爸爸妈妈来接自己时的欢乐。他们就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喜欢上了幼儿园的生活。相信,只要我们摸索出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

怎样吸引孩子的眼球


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要求孩子的小眼睛看着老师,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听讲,可是,当孩子的眼睛看着老师时就真的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了吗?

一节语言课上,我在朗读一篇散文诗请孩子们欣赏,孩子们都瞪着小眼睛一边看着我,一边听我朗读,样子看起来都很认真,可当我读完提问问题时,结果却没有几个孩子能回答上来。原因很简单,貌似在认真听讲的孩子们其实早就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进去。我马上分析孩子走神的原因,接着,我又重新读过,结果和第一遍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所以我提问到的孩子都回答上来了。

这一遍,我模仿了各种植物的样子,并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方式来朗读,还找了几个孩子和我一起配合表演,他们觉得这很有趣,都瞪大眼睛想听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所以这一次大家听得都很认真。

总结这一堂课的经验教训:

1、老师上课时首先应该提醒自己是在给孩子上课,而不是小学生。要多一点孩子的活泼、幼稚,少一点成人的稳重、优雅。在我的课堂上,大多都是以孩子的语气来进行,这样孩子们既能听懂又听不厌。

2、让“死”的课堂变“活”,“静”的课堂变“动”。我们班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听音乐、做律动。于是我便经常在课堂上安放一些小音乐、小律动。比如把一首枯燥乏味的儿歌加上音乐,加上动作,让孩子边唱边跳,边玩边学,很快孩子们就学会了。

3、多些自由,少点约束。课堂上除了严格要求孩子的课堂听讲习惯和常规之外,应尽量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空间,不要过于约束他们的表现力。过多的约束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而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会很大程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孩子课堂上听得认真,就要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有了学习兴趣,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吸引孩子的眼球。”

善待幼儿课堂教学中的“乱”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时有的老师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制定的“理想”的彼岸。到底如何对待幼儿课堂教学中的乱呢?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上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指令行动,自由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乱”出有因。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开始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如果时间紧迫,或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他们就说个不停,这时老师及时制止也不会起很大的效果。我想这时的“乱”,乱得有意义、乱得有价值。课堂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应该甄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孩子太熟悉已不感兴趣,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继续进行活动,或者干脆在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给他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抑或做大家喜欢的游戏,寻求制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决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路里,如果那样,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肯定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多的答案或探究性的问题争着要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设置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就应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置的既定教学目标。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老师才会进步,我们的活动才“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孩子哭闹,哄法要变通


小班开学第一个星期,我和孩子们都是在一片哭闹中度过的。有些小朋友原本情绪不错,但身旁有小朋友哭闹受到感染也产生哭闹情绪。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后,大部分幼儿都能进入正常的生活学习环节,但是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要哭,焦虑不安,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苗苗小朋友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边,一直都是外婆照顾他的。因此在幼儿园中最常听到他讲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外婆。”刚开始我们都会对他劝说着:“只要你不哭,外婆马上就会来的。”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我们都拿她没办法。安抚其他孩子的方法,在她的身上不起作用。看着苗苗每天哭,我们心里都又难受又着急,怕她哭坏了身体。有一次我正在上课,苗苗小朋友又哭着对我说:“我要找外婆。”我说:“你不哭,外婆四点钟就会来接你了”“好!”没想到他很快就答应了,而且答应之后就不哭了,还跑到别的小朋友面前跟他们说:“我不哭了,你们也不要哭了,外婆四点接会来接的。”后来每次他哭着要找外婆的时候,我都会这样哄他。比如吃饭时她哭了,我就会说:“苗苗乖,不哭了。等我们吃完饭睡好觉,到四点外婆就来了!”她会很快不哭了并且把饭吃完;在上课时他哭了,我就说:“等我们学完本领外婆就来了!”她也会马上不哭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需要哄的,哄孩子也是有技巧的。也许老师偶尔的一句无心话就可以让孩子安定情绪,停止哭闹,尽管我是老教师,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多学习,不断摸索和积累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一堂故事课引起的感想


今天上午第一节活动是语言:邱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内容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邱比的阿姨给他一盒巧克力,由于他的好朋友都进入冬眠的状态中,而使邱比无法暂时将自己喜欢的巧克力送给好朋友吃。但是邱比不灰心,最后他想我可以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将巧克力拿出来分给好朋友吃。我班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纷纷举手谈论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是如何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的。他们有的说:“好朋友和我一起玩时,我把喜欢的饼干拿出来分给他吃。”有的说:“我将心爱的玩具拿给好朋友玩。”还有地说:“我和好朋友一起看我们喜欢的动画片。”•••••••大家踊跃发言,我很受感动,就连平时内向的袁楚瑜也大胆地举手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小朋友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主动地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点点滴滴。平时我们大人总是认为小孩子只知道玩,其他的什么都不懂,其实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更没有去启发引导他们与同伴的分享与合作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抓住教育的契机很重要,针对不同的孩子因人施教比枯燥的说教效果更好,很多故事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故事,发挥其最大教育价值,这就是通过这堂故事课我得到的收获。

引导语的魅力


最近班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操作角里的小型拼插玩具的数量在慢慢减少。玩具为什么会不翼而飞?我经过留心观察,发现是个别孩子操作完,趁其不备装进衣兜或书包里,离园时又悄悄带走了。

针对这一现象,我想:这些玩具可能太吸引孩子了,孩子在园没玩够,想带回家玩儿,但这种现象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经过再三考虑,我没有呵斥拿玩具的孩子,而是悄悄告诉了家长,让他们协助教育;同时每天适当延长操作游戏时间,并在整理玩具时建议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地,并让小朋友互相监督。可是效果不明显,玩具依然减少。正当我为此事一筹莫展时,我有幸聆听了一位专家的讲座,其中专家谈到: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即幼儿认为万物都有灵性与生命,都有情绪与情感。教师可借助幼儿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运用适宜的语言对其行为习惯进行引导。还举例说,她发现孩子们每天做操站队总是站得歪歪扭扭时,她伸直两只胳膊,便笑着说:“拿出两只竹签,穿串糖葫芦吧。”一边说,胳膊一边在孩子的头顶上穿梭。一席话,给了我无限启迪,使我茅塞顿开。

操作游戏时,面对孩子悄悄藏小玩具的小动作,我装着没看见,游戏结束后,我指着整理好的玩具神秘地对孩子说:“有几个小玩具很淘气,不小心掉进了小朋友的口袋和书包里,大家快点看一看,如果有,赶快把他们送回来,他们回不了家会很伤心的。”顿时,孩子们忙活起来,又是翻书包又是翻兜。不一会儿,有几个孩子自豪地说:“老师,玩具掉到了我兜里,给你。”看着回归的玩具,我非常激动,一直令我头疼的问题就这样被一句引导语找到了突破口,如果我直接说:“谁拿玩具了?快送回来。”孩子们肯定不会这么爽快地把玩具送回。而这句引导语,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生动描绘了玩具回归的必要性,我相信,以后在这种形式的引导语的引导下,孩子们会积极主动地将小玩具放回原处的。看来幼儿教师的引导语有着非常奇妙的魅力。

组织儿歌复习活动时,由于儿歌较长,孩子们反复朗诵了好多次还是不熟,看着孩子们无精打采像小老头似地趴在桌上,我灵机一动说:“让我们学着老爷爷的声音来朗诵这首儿歌吧”。霎时,班里的气氛像雪后初融的春水一般,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接下来,我们尝试着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来朗诵儿歌,孩子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儿歌,还深深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午睡时,为使幼儿安静、快速入睡,我自编了一句很顺嘴儿的导语:闭上小眼睛,装进小信封,寄到我的怀抱里,做个甜甜的梦。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钻进小信封似的被窝里,闭上小眼睛,一脸憧憬的等着我去拥抱他们,我的内心涌起无限的甜蜜和幸福,并由衷地体会到引导语魅力无穷,它使我在教育上获得许多快乐与成功。

随机引导的作用


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在玩沙包,有的孩子在玩呼啦圈,玩呼啦圈的孩子在积极的做各种动作,,有手臂轮圈,有的在滚圈,有的孩子在合作玩圈,他们玩的很兴奋,但是玩沙包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多的积极性,只有几个男孩子在将沙包从空中的圈中投来投去,其他的孩子只是抱着大大的沙包在观望。

突然,事情有了转机,有一个孩子的沙包挂在上面拿不下来了,这时,几个孩子安静了下来,愣愣的的看着沙包,无可奈何,然后看向我,,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孩子们提出挑战:“沙包挂在上面,我们可以用手中的沙包瞄准把它给打下来,我们比比谁投得准,谁先把它砸下来?”在我的话语引导下,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向着空中圈上的沙包投掷起来。不一会,沙包给打下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孩子投掷的积极性,又帮助同伴取下沙包,还让孩子们收获了喜悦。

通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捕捉各种随机引导的机会并加以利用。那么有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