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华家里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她家里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背井离乡来打工,身上就带着一张家里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爸爸妈妈对保姆很好,让她同吃住,然而华华不懂事,经常调皮捣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次,华华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华华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华华的话令妈妈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保姆就在旁边。妈妈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华华也道歉,没想到华华还死活不肯。
华华不懂事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华华有些悔意,但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妈妈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华华,但是被保姆拦住了。
妈妈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妈妈最后并没有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妈妈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没有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华华讲了很多保姆对他很好的细节,问了华华两个问题。
“
妈妈替你承担后果,你难过吗?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你觉得呢?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个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现在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务员、清洁工人这些人面前,你是怎么样教导孩子的?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一类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这些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些影响。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因为付出而值得被尊重,因为劳动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轻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将来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才能宠辱不惊,从容镇定的面对人生,坚信自己的价值。
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学习优秀。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打开自己的思维,埋藏在身体里的巨大潜能也未能充分激活。所以孩子的思维模式僵硬不灵活。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一种学习方法贯穿整个学习生涯,遇到做过的题,稍微变化一下,思维未能随着题目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本来简单的题就变成了难题……
而打开了思维的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想法。同样一道题,思维僵硬的孩子只能想出一种解题思路,而思维灵活的孩子脑海中会迸发很多思维的火花,想到多找解题方法。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思维能力更显可贵。所以,家长和老师在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潜能的启发和诱导。
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下,孩子的思维之门才能打得更开,思维能力就发展得更好,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总在羡慕那些所谓的“天才”。其实,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将隐藏的巨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人。人的潜能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大冰山,只有少部分人能观到冰山的全貌,大部分人还是看到冰山一角,所以,很多人活了一辈子,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
人的潜能就像埋在地下的油,开采出来就是金子,不开采就一文不值。家长与老师助力孩子打开思维,孩子会惊奇原来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天才”。
那么孩子如何才能拥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呢?
下面的方法,能给到家长和老师一些启发~
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大家都很熟悉一篇语文课文《画杨桃》。同样一个杨桃,有人画成了杨桃的样子,但也有人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所以对待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可以获得新的不一样的理解和想法,这可以使孩子摆脱框架思维,产生于常规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想法。
培养学习能力
上文提到: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所以持续有效的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要想孩子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孩子强有力的学习能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佛教提倡打坐,其实打坐只是一个静思冥想的过程,为的是多思考和体悟。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多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对身边的事与物多问一层为什么,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就会更加深邃,想法也会更丰富。
要大胆创新
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僵硬的程式化的思维,这对于孩子来说会限定孩子思维的发散。所以,家长和老师不必让孩子拘泥于传统思维和常人普通的观点,即使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要第一时间就否定,而要视情况而鼓励或评价。
但一次偶尔的机会,使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带着女儿回娘家,母亲拿出桃子,杏等水果招待我们,女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放下桃子,找来塑料袋把盘子里的水果全部装好,放到我的包里,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些拿回家我明天吃。”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为什么我的苦口婆心在女儿身上不见成效呢?我耐着性子:“这是姥姥家的东西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为什么又拿?”“你到姥姥家总是拿姥姥家的东西……”女儿的话使我无言以对
,思绪万千,是啊,以往每次回娘家或婆家,总是大包小包往家拿,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的举动无形中已成为女儿的反面教材。于是才有了女儿今天的举动,有了我的万般无奈及那苦口婆心而仍不奏效的教育。
这件事,是我对“身教重于言教”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上一年级,总是会把学校的东西拿回家,比方说拿同学的本子、橡皮等等。为了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在家里使用东西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
孩子其实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但孩子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改正,有的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却还会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有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拿。爸爸妈妈要怎样教育和处理呢?赶紧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严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算是捡到一件小东西也会上交给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但是一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想着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规,让孩子有一个好习惯。
2.喜欢的东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会有欲望,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们在饿了之后就会寻找东西吃,在渴了以后就会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无法获得的话就会哭泣。
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心理欲望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偷东西等行为。比方说,孩子某一天回到家会带回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告诉孩子这样子做是不对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人家。
3.及时纠正
孩子如果出现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如果爸爸妈妈默许孩子可以乱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4.提前跟孩子说明
爸爸妈妈要提前和孩子说明,一些东西是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到了幼儿园或者别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事先和别人打声招呼,在得到允许或是不允许的情况之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拿别人东西这个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小偷小摸,这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要帮他纠正过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