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

09-22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

在当下的社会中,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哪个当父母的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是聪明、活泼、健康、自信的,自己却经常丧失准则地做错误示范,日积月累的惯性就会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孩子犯错就像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不断的学习和改正,以后就会轻松应对了。首先要先分清楚孩子的错误是如何形成的,有意还是无意识产生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还是家长错误地理解而导致的分歧的结果。不能不闻不问的就先进行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弄不清以后到底该如何做是对的。打了也白打,反而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犯错误一般有几种:

第一,无意识的错误。如果孩子还不认识到这是错的,只知道是好玩、有趣、有好奇心而弄脏或弄坏的话,就不要发脾气或惩罚,应该好好说明情况,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实在忍不住时,就要冷净一下。

第二,有意识的错误。有时就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或好心办了坏事。家长就要对其的行为多关心。使其下次少犯同类的错识。要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就像帮忙收碗筷,却打翻在地。

第三,无理的错误。为了发泄,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协调不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要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去犯无意义的或低级错误。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表现不好,就是自己没教育好。其实也不然,再优秀的家长,有时对孩子却束手无策。

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需要自己的满足,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现在这个年龄要学会从错误中获益,学习社会规则和承担成长的责任。再长大一点,对道德、良知的培养,不能心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善良与懂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在屋里扫地,小帅在客厅‘啊’了一声,我走过去看到餐桌上都是奶,小帅见到我过去,急忙说:“爸爸,对不起!”

我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没事!”接着拿起几张抽纸边递给他边说:“把它擦干净。”小帅接过纸,开始忙活起来,几张纸用完,自己又去拿纸来擦。

这不是小帅第一次把饮料洒出来,之前我们是吼他,结果发现他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每次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做事情也畏首畏尾。我反思了一下,这样指责他犯的错是不行的。接着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去对待他犯的错。就是让他自己去承受犯错所带来的后果,并解决。比方说当小帅玩具倒一地的时候,我们就让他把玩具收起来。当子琦(10岁)把小帅弄哭了,我们不责怪她,也不和她讲所谓的大道理,就一句话:把弟弟哄好。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打坏物品这种情况,那么就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或者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弥补。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便会指责甚至谩骂孩子,目地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不仅会使孩子产生胆怯心里,而且他们很可能由此产生怨恨,做出更加叛逆的行为。话说回来,我们成年人就能保证不犯错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犯了错怎么解决、怎么去弥补。

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保证孩子不会再犯类似的错,但是他不会过于害怕,也会为他自己犯的错承担结果,并想办法解决。让孩子自己去承受犯错带来的结果的同时,不仅避免了与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培养了孩子勇敢、担当、思考等优秀特点及能力。

当孩子害怕时


当孩子害怕时

孩子从黑暗的子宫里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伴随着天然的害怕。婴儿时期,当孩子触碰到任何一物体时,都会紧紧的抓住不松手。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岁以后的他会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强大的个体;会害怕受委屈等等。当他面对如此多的害怕时,作为他最信赖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

害怕独自睡觉

3岁时,优优上幼儿园了,我开始让她独自睡觉。那天,我告诉优优说:“优优,你现在长大上幼儿园了,要自己单独睡觉了。”优优很不情愿地说:“不要,我一个人睡会害怕的,我要你陪着我!”于是,我对优优说:“好的,妈妈可以陪着你,直到你睡着以后我再走。”优优勉强同意了。接下来,我带着优优布置了一间特别温馨的儿童房,墙上有漂亮的卡通画、床上有舒适的被子和可爱的洋娃娃。睡觉前,优优坐在床上,我坐在旁边,我们一起阅读绘本。优优困了以后,我便在旁边轻拍被子,轻哼睡眠曲,他很快就安心入睡了。优优怕黑,不让我关灯,所以他睡着后我还是给他开着小夜灯。有这样的陪伴,优优很快适应了独自睡觉。

孩子出生以后,靠与母体的接触、熟悉的气味、熟悉的面孔来获得安全感。家长开始让孩子独自睡觉时,孩子难免会害怕,不要妈妈关灯、不要妈妈离开、缠着妈妈讲故事等。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独自睡觉,并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陪伴,大多数孩子都能从要父母陪着睡觉顺利过渡到独自睡觉。

害怕强大的个体

记得有一次,我带5岁的优优去上亲子课程。课间休息时,优优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绘本。突然一个7岁左右的高大男孩一下子跑过来,抢走了绘本。当时,我看到手足无措的优优愣了一下,继而走到男孩旁,不敢言声地看着男孩手中的绘本。此时,老公爸爸想去干预此事,被我制止。我叫来优优说:“你是很喜欢这本绘本吗?”优优点点头。我说,“那你去和小哥哥说这本绘本是我先看的的,请你看其他的。”然而,优优想了想说:“我不喜欢这本绘本。”于是,我开导她说:“你是害怕和哥哥讲,是吗?”她看了看我,点点头,没有说话。我拿起另一本绘本,告诉她说:“优优,你拿着这本绘本,去跟哥哥说‘你抢走的绘本是我在看的,请你还给我,你可以先看这一本。’爸爸妈妈在这里,没有关系的。”于是优优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新的绘本走到哥哥身边换回了自己喜欢的绘本。

当孩子面对强大个体时,会产生惧怕感,采取逃避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面对上述困难时,父母往往会觉得没有面子,会觉得孩子受欺负,从而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是瞬间的,而经过父母的强化,反而起到了负作用。另外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要理解孩子的害怕是必然,甚至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童年时也是如此,来降低孩子的羞耻感。最后不要帮助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孩子思考、建议孩子行为,并且在旁关注,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独立解决问题。

害怕老师的责备

学前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完善,面对委屈,很难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优优3岁半时,参加了一个儿童表演剧团的夏令营,他是团队最小的学员。一天回来,优优哭着说,再也不要去夏令营了,不喜欢那个老师。细问之下,我才知道,因为夏令营老师说有小朋友告状说优优将海洋球扔到了外面。老师要求优优承认,优优说没有。老师便将他一个人关在一间小黑屋里。听闻此事,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痛,第二反应是要去找老师理论,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可是我仔细想,此事的处理关系到孩子对于学校以及老师的认知,关乎未来优优上幼儿园的心理影响。父母无法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我应该教给优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和优优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你演告状的小朋友,我演优优。”他一听非常高兴。游戏开始,我拉着他的手说:“哥哥、哥哥,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很快入戏,便说:“不好,你不好好上课,还把海洋球扔到外面。”我说:“哥哥、哥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把海洋球扔到外面了,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想了想说:“好吧,看你主动承认错误,我就原谅你吧!”游戏结束,我问优优:“明天你还要去夏令营吗?”优优说:“去的。”我说:“那你不害怕哥哥生气了吗?”优优说:“哥哥生气,一会儿就会好的。”在后来的结业演出中,3岁的优优登台表演了两个儿童剧,非常成功。那个老师还跑来告诉我说她非常喜欢优优,优优聪明可爱,很有表演天赋。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问题是多样的,这个过程恰恰也是修炼父母的时候。当孩子面对害怕、面对委屈时,与其责备,与其挺身而出,不如智慧引导,我们所需要给予孩子的是独立面对未来的力量

育儿心得:孩子交友时比较“强势”


育儿心得:孩子交友时比较“强势”

我儿子4岁,很多次我感觉他跟小朋友相处时比较“强势”。比如,他和小区里一个比他小1岁的男孩大宝玩得比较好。两个人在一起骑自行车,我儿子一般是骑几圈就下来玩一会儿,大宝则更喜欢一直骑着车。这时我儿子就会很不高兴地要求大宝不要再骑了,跟他一起玩,大宝要是不同意,他就很生气地说“不跟你玩了”。我该如何引导?

孩子“强势”还是“弱势”不是成人可以教会的,而是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强势”一点好,还是“弱势”一点好。因此,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成人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让他根据个中滋味来选择自己与人交往的分寸。但是成人往往“出于安全考虑”,提前中断孩子的体验,也武断地替他进行选择,结果孩子不但不理解,也学不会大人的教导。

4岁的儿子对3岁的大宝“强势”,那是因为大宝愿意跟“强势”的哥哥玩,一旦儿子的“强势”超过了大宝的接受范围,大宝就采取拒绝配合的方式;这时儿子开始用“威胁”的方式来争取大宝听自己的话。如果大宝继续拒绝,那么儿子就体验了一个别人有可能拒绝自己、威胁有可能不管用的完整过程。有的孩子开始逐步学会调整自己,不再总是强迫别人;而有的孩子则可能继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非要强迫别人不可,这时家长就可以适时介入与引导了。

家长可以援引孩子已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他理解别人可以与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强迫别人是不对的,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扑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儿子,爸爸今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晚了,把买冰淇淋的事忘记了。”爸爸一脸尴尬。强强听爸爸这么一说,小脸气得一下子扭曲了,跳着脚冲爸爸喊:“你早上答应给我买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还告诉了奇奇,说今天我爸爸会拿着冰淇淋来接我!你是个大骗子!我讨厌你!”强强的哭闹让爸爸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没面子,于是生气地说:“闭嘴,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讲话,太没大没小了!”爸爸边说边去拉强强的手,想快点离开,但强强不但不配合,还开始对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连拉带拽把他拖到车里……愤怒从何而来?人在受到伤害、感到挫败,或失望、不安时,常会发怒,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简单地说,愤怒是心灵的一种防御机制。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为。他们在生气时,会立即发火或用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愤怒。如果不在小时候教他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等进入青少年时期,攻击性和暴力程度都会增强,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所谓爆发性性格的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等于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处理3~6岁孩子的情绪,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强强因为爸爸忘记承诺而失望、挫败,进而产生愤怒。这时,帮助强强释放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和聆听。一味地指责和说教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甚至小小的自信心都被一点点地摧毁。当强强兴奋地冲向爸爸要冰淇淋时, 如果爸爸蹲下来——这个姿态本身就能缓解强强的情绪,这样说:“爸爸今天做了件错事,你能帮帮爸爸吗?”以便孩子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实。要给孩子时间释放情绪、体会情绪。在相对平静时,拥抱、安抚孩子,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而要问:“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爸爸忘记给你买冰淇淋,让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继续问:“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呢?”这些问话可以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并给以启发,让他知道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大人,榜样的力量比口头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吗?父母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平时教育孩子不能乱发脾气,自己遇到问题却纵容情绪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我发脾气,我却不能这样对别人?”这样的双重标准,非常不可取。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事后我们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至关重要的一课,即大人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绪。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宁,培养情绪的正能量至关重要。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育儿知识:当孩子被老师误会时应该如何应对


育儿知识:当孩子被老师误会时应该如何应对

下了晚自习,女儿打来电话。她的语气很激动还数次哽咽,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问明缘由,原来是英语老师误会她自习课时讲话了。并且把这次期中考的成绩拿出来说事,孩子很难过。同桌和后面的同学讲笑话,她听到了笑了一下结果被误会了,跟老师解释不通还说是找借口。孩子在校一直很本份,平时也很注重操情评分。对于老师这样的误会非常在意,并且她不搞不懂为什么跟老师就解释不通。听到孩子这样说我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她。最终她自己说明天找班主任调坐位。

放下电话我考虑了很久,孩子这么在意这件事,如果不成功解决了说不定会成为她心里的一个疙瘩,那样肯定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上网搜索了下这方面的资料。

其一、开门见山法。这需要孩子有胆量,敢于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想法。譬如,当老师认定孩子说谎时,告诉孩子不妨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请你相信我。”开门见山的好处是一针见血,老师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风险和副作用,往往会令老师难堪,甚至下不了台,激化矛盾。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场的情况,这时提出效果更好一些。

其二、迂回法。在处理被老师误会的情况时,迂回法也不失为一种较稳妥的应对方法。例如老师误以为孩子抄了同学的作业,开门见山法可能会使正在气头上的老师认为孩子有顶嘴之嫌,辩解不成,反而错上加错。针对这种情况,告诉孩子不妨采取迂回法,等到老师气消时,再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抄作业不对,但这作业真是我自己写的,不信您可以出题考我。”当然,这种方法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孩子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婉转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老师易于接受,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公众场合,不妨使用迂回法。

其三、默认法。让孩子理解,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被老师误会了,也用不着跟老师一味地争辩,否则就算老师发现误会了孩子,也会觉得孩子过于吹毛求疵、小题大做。有些误会可能只是一时的,事实如何也许很快就会被老师认识到。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因此,适当地使用默认法,可以使孩子在老师眼中的形象变得更好。

其四、不承认法。如果在较为重大的问题上,老师误会了孩子,那么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沉默、可以迂回,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但就是不能承认。遇到其他来自老师的较为严重的误会,也不能因为害怕而自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这样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困扰。

家长平时多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如果与老师发生误会,不妨采取以上方法,或许可以“化险为夷”。当然,仅仅死记硬背方法和套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与老师进行沟通,“双赢”。

后来又给孩子去了电话,按照网上搜索的内容跟她沟通了一番,孩子平静了很多。希望她能很好的处理些事。

当孩子出露才华时


当孩子出露才华时

赵忠心

“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

有的孩子,智力发达,聪明过人,在很小的时侯,就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引人注目的早慧儿童。比如,识字早,识字多,文章、诗歌写得好,或毛笔字写得好,或画儿画得好,或钢琴弹得好、歌儿唱得好、舞蹈跳得好,等等。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连连获奖。

当今,在我国社会上,浮躁的现象处处可见。在儿童教育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小书法家”、“小钢琴家”、“小画家”、“小作家”、“小诗人”、“小歌唱家”等等,高帽子满天飞。这些在某一方面暂露头角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掌声、鲜花、荣誉。如此过誉,究竟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在思想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很值得家长冷静思索。

小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不堪一击。不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压抑、打击,还是过誉、吹捧,都缺乏承受能力。有的经不住过誉的考验,开始流露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情绪,故步自封、不求进取,心灵受到了污染。有的“自命不凡”,小小年纪就滋长了“名人的脾气”。

这类现象的出现,恐怕是善良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悬在头上,正在威胁着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们!

孩子还没怎么着,家长先“飘飘然”起来

孩子身上出现这类问题值得关注,但并不可怕。因为毕竟还是孩子,尚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发现得早,及时加以引导,不会走太大的弯路。

可怕的是,有些孩子的父母,面对“捧杀”的危险,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孩子还没有怎么样,父母却先“抗”不住了,飘飘然起来,就像宋朝神童方仲永的父亲那样。

宋朝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说家乡有个孩子叫方仲永,相当的聪明。他家世代务农,家族中没有读书人。可他四五岁时,却神奇般地能写出非常好的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时人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不可思议。但到十二、三岁的时侯,写的诗就大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时,甚至就完全“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什么原因呢?

面对初露才华的孩子,方仲永的父亲不是马上延请名师,有针对性地培养;而是得意忘形,乐不可支,把方仲永当成“摇钱树”,带领孩子到处去给有钱人家表演做诗,以求得赏赐。钱倒是赚了不少,结果,却把一个很有才华孩子扼杀在摇篮里。

过分地吹捧会把孩子的才智扼杀在“摇篮”里

家长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仅仅是“才华初露”,与真正成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必须不断进取,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要时刻提醒孩子,正确认识、估价自己,戒骄戒躁,永不满足,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父母要当好孩子思想上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要是沾沾自喜于孩子的“一得之功”而不能自拔,那对孩子是最大的威胁,弄不好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比如,方仲永的父亲就是“罪魁祸首”。

有的“神童”,不仅一生在学业和事业上一无建树,甚至是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比如,宋朝著名的神童蔡伯郗,三岁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宋真宗极大的赏识,曾亲自为其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让他在东宫伴太子(宋仁宗)读书。但蔡伯郗却是不思学习,整天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昔日的才华荡然无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靠皇帝恩赏苟活了八十多岁,最终落得个潦倒终生。后世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三岁之‘神童’安在?”这种凄惨的结局,与过分吹捧不无关系。

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中国古代就曾出现过不少的“神童”(或叫奇童),从小就表现出了特殊的禀赋和非凡的才能。遗憾的是,最后成才者却是寥寥无几。

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人们“有情地捧杀”了。面对才华初露的孩子,家长不能盲目乐观。

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

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清醒的父母做后盾。

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父亲,在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头脑就特别的清醒。小威特当时是相当的聪明,可以说是智慧超人。但父亲却非常忌讳别人称他儿子为“神童”。他自己也从不当面表扬、夸赞他的儿子。

有一次,一位督学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虽然同意了,但他跟督学约定一条:

“不管考得怎么样,决不要当面称赞我的儿子。”

考试时,督学故意出了一些难题。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顺利。督学大为吃惊,禁不住脱口夸赞道:

“啊呀,他简直超过了我们的学者!”

老威特一听,赶快纠正说:

“哪里,哪里,这是因为儿子这半年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

督学紧接着又出了当时大数学家欧拉考虑了三天才做出来的一道题,小威特只用了一杯茶的工夫,又解出来了。督学更是惊讶不已,竞完全忘记当初的约定,激动地向老威特祝贺道:

“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欧拉!”

老威特更不高兴了,在桌子下面狠狠地掐了一下督学的手,脸色非常严肃地说:

“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粒,他这也是偶然的。”

就是这样,小威特在清醒的父亲教育和引导下,一直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做学问的锐气一直盛而不衰,九岁考上莱比锡大学,十三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被授予法学博士,并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

老威特对小威特的态度,很值得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的父母们效法。家长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有效地避免那些本来很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孩子们“夭折”,不使他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家长首先应当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荣誉和人们的夸赞,在任何时侯都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谨防“捧杀”。

当孩子问我们“为什么”时


假如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在日后都能延续下去,成为真正的起点,人类会拥有多少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啊。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驱迫、生活的磨难等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个时刻仿佛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了。但是,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留住它呢?

比如1986年物理学奖得主宾尼希,在他小时候,由于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机。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机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伟大的创造之路往往始于童年的某个时刻,不但科学家如此,其他领域的精神创造者很可能也是如此。1997年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是一位大剧作家,他从小就喜欢和两个弟弟一起演戏给别的孩子看,不过当时他并不把这看作戏剧,而只是当作游戏。正是根据亲身经历,对于“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这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是儿童发明的,没有游戏就不会有戏剧,剧作家和演员不过是把儿童的游戏当作职业干的人而已。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我们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为什么1+1=2?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回答的问题似乎都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可是,请仔细想一想,不必说孩子,有多少大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讲述还表明,他们每个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就是建立在解决某一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是那个简单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我由此想到,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解答。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是在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育儿观念:当孩子出现你所不明白的问题时


育儿观念:当孩子出现你所不明白的问题时毫无疑问,在我养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做了很多错事。我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纠正我曾经犯的错误,对待孩子方式的错误。然而,弥补错误总是显得代价很大!所以,我的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在没有弄清楚孩子的问题时,我却先下手去解决了,错误地解决了。宝宝所在的幼儿园要求教师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先不对孩子进行处理,等到研讨会时,再做讨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孩子充满尊重的做法。当你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呈现出来的问题时,还是先不处理为好。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发现孩子所表现出所谓的“新问题”时,首先应该从意识上明白孩子的每个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合理的。先接纳这种“问题行为”,然后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或者对待方式。不急于去干涉孩子,不急于解决问题。这样做,就是完全地尊重孩子,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定有保护作用。对不明白的问题先不做处理,这意味着你从内心深处接纳这些问题,而不是故作平静,然而脸上写满情绪,或者家中充满愁云的氛围。

育儿心得: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一、教孩子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经受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孩子见了困难就害怕,遭受挫折就退缩,那么孩子时刻都会受到心理压力的煎熬,遇到挫折承受不了打击,困难没有来临时害怕它到来,因此身心疲惫,对成长十分不利。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引领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战胜挫折的快感,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困难。

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孩子遇到了挫折,有时候不会主动对父母说,只是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消极的情绪等。这就需要父母时刻关注孩子身心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产生,或者睡眠、吃饭等有不正常的反应,父母就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事件的原委,以及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父母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效地开导和指点,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三、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如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经常拿孩子的弱势与其他孩子的强势进行比较;平常对孩子的关爱少,批评、指责多;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了的进步,对孩子多表扬。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等,这些都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轻松地生活、学习。

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孩子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看问题不全面,很多时候会把不好的结果无限地夸大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陡增,此时,父母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缓解过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转移了注意力,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锻炼身体,让孩子找朋友倾诉等,这些方式也能够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消极的情绪。

五、指导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

同样的挫折,一样的困难,有的人就会把它看成巨大的障碍,因此心理压力过人,情绪消极,无法安心做事,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有的人面对这些挫折与困难,虽然也有心理压力,但却能把这种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因此积极奋斗,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所以,当孩子遇到了不如意之事,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这些挫折的有利一面,不要被困难吓倒,并且指导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激励孩子努力向上,这样既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又能促使孩子前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