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父母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
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生活在爸爸妈妈打造的避风港里,但是他不可能永远这样。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
我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
即便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4.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们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而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爸妈说自己遇到什么矛盾时,爸妈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更不应该有爸妈代替孩子解决。
5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父母应该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6.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但是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育儿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宝宝快满22个月了,只要你用心去观察,总会发现宝宝像在春雨滋润下的小树苗,每天都在进步。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不能操之过急。
在生活中,我让宝宝帮我做许多事。比如帮爸爸找一下手机,帮爸爸递一下遥控器,帮爸爸拿一件衣服……每到这个时候,宝宝总是异常地高兴,看着她那么认真的表情,我亦如此。我想她该是为自己能做很多事而高兴。我呢,更为她是个小助手而高兴。
但是,有时宝宝让我既为她的能力惊喜又为她的安全担忧。每当在公园玩时,她总学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做一些对她来说比较危险的动作,完全忘记自己有多大,我们劝阻,她却拒绝。她这种“不服输的意识”也让我不忍心去抹杀,我不想认为那是错的。
我希望宝宝在玩中用她那稚嫩的童心悟出一些东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或悟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喜欢问问宝宝的感受,宝宝也总是用她那简短的语言回答着我。从她回答我一个字到一句话,从一句话到主动和我说,我们总是聊得很开心。父母和孩子彼此都是对方的骄傲。所以请尊重孩子的成长时间表,不要让骄傲成为过去式。
孩子其实懂得很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很“固执”的老师。我总是相信每个学生,我不喜欢强加给学生什么。
因为我给学生的“提高”的定义是:品德提高,个性提高,习惯提高。有了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学习成绩?哦,也就是某些人认为的分数,难道有了前者还没有分数?
我的孩子还小,由于各种原因,她一岁半时我就把她送进了早教托班。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她令我很骄傲,听老师说,她是最小的,却是最能干的,我相信老师说的,更相信宝宝,其实每个宝宝都懂得很多,我们要相信他们。
每天早上我送她去园里,在门口我就把她放下让她自己走进去,一次,看着她的背影我流泪了——宝宝真棒,她和老师同学打完招呼,自己把鞋脱下并且放在规定的位置,转过头说了声“爸爸再见”。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让老师把她在学校的情况拍一些照片给我,看过之后,我更发现孩子的世界是最精彩的,比童话里还美好。现在她懂得的一天比一天多,每天总会说出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的话,这些话语也许我6岁的时候还不会说的。才22个月,她懂得了表达自己的意愿,懂得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懂得了礼貌待人,懂得了将好吃的好玩的与别人分享,懂得了不随便丢垃圾,懂得了将饮料瓶丢进可回收垃圾箱里,懂得了上课认真听讲,懂得了回家画画、听音乐、讲故事……
不要要求孩子太多,因为孩子懂得的已经很多;不要给孩子强加目标,孩子心里早有方向;不要总说孩子不对,孩子总是在错中找出对的。
因此,父母们都应该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教育好孩子,这样就可以让妈妈们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妈妈,你还认识妈妈吗?”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认识妈妈的?郝老师向我解释,华华的爸爸妈妈离了婚,他妈妈半年多没见到孩子了。喔,原来是这样。再看华华,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当妈妈提出要和他单独呆一会儿时,他还是很听话的跟妈妈走了,我想华华心里还是爱妈妈的。
不料,下午放学后,华华的奶奶黑着脸来幼儿园理论,嘴里一直嚷着:“谁让那个女人来看孩子了?俺的孩子凭什么让她来看?”我心里一紧,华华的奶奶怎能当着华华的面用‘那个女人’来形容他的妈妈呢?纵使她有千错万错,她也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跟孩子之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孩子虽然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谁也取代不了的。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纷纷劝华华的奶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那样评价他妈妈,这样对孩子影响不好。但华华的奶奶非但不听劝,接下来的行为更是让我目瞪口呆。也许心里的怨气没有发泄出来,她把矛头指向了华华,一边用手指狠劲的戳着华华的额头,一边说:“我让你跟那个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而一旁的华华早已泪流满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还弄不明白,为什么见妈妈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华华的样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长的生命里缺少了妈妈的陪伴,这已经够可怜的了,而现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妈妈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试着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吗?没有,你只是恣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我不乐意了,我就永远不让你见孩子。但是,孩子终归有长大的那一天,当他的思想日趋成熟时,他还会赞同你今天的想法吗?他还会对你今天的做法逆来顺受吗?我想,多年以后,谁也不想看到一个内心充满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们的劝告能让华华的奶奶有所悔悟,换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准备吃早饭,孩子对我说:“爸爸,我的故事书被撕烂了,你一会能给我买一本吧?”我:“你应该清楚,早上时间太紧,要送你们四个上学,来不及去书店。”孩子边往屋里走边生气地说:“那我永远都不要了。”
我也有些生气,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说教、指责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那样只会加深矛盾。于是我继续吃我的饭,很快她自己出来了,坐下安静的吃饭,我也不说话,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一样。妈妈开车送她们上学的时候,她有东西忘记拿,下车进屋,微笑着和我说:“爸爸,我东西忘拿了。”我点点头。她重新坐上车后微笑着和我说:“爸爸,再见。”
当孩子的意愿未被实现,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时,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揪住不放,本来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由于我们的说教、指责甚至诅咒,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会加深、激化矛盾。给孩子一点时间,他们会思考,会整理自己的思绪和感受,在平静之后也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为。
其实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生气的时候,或者其它一些情况下,说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话,我们也只是单纯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而并非要那么做。等我们静下来,去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理智地处理。
孩子大了,有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不要急着去‘恶语相向’。给孩子点时间,他们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