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独立购物,自行选取适当的物品等)。
鼓励并带引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鼓励并带引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团体等)。
借助家庭、学校、伙伴、亲朋好友 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面队胆怯的孩子,切忌顺其自然、与同龄孩子比对甚或辱骂,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关系帮助并 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相反,孩子们的玩具之多却是我们小时候无法奢望的。有人提出,玩具智能化、私人化的发展趋势是否让孩子更加远离了“玩”的初衷?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
那些年过三十已为人父母的人都非常感谢童年的那些老游戏,因为那些主要以户外大运动量为主的老游戏不仅给了他们欢乐,也带给他们健康的身体。有人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砍沙包、丢手绢、跳皮筋,这些活动偏重于户外,运动量也不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所以我从小到大身体一直不错,体育考试也能轻松过关。比如,在我们玩的游戏里有一种叫‘迈步’的,就类似于跳远。而现在的许多孩子户外活动太少。”也有父母说:“现在的小胖子越来越多,不仅和现在孩子吃得太精太细有关,也和他们的运动量不足有关,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大院里,只有一个小伙伴稍胖一点儿。”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贵,离父辈们童年时的老游戏越来越远。
那么现在我们的孩子的游戏情况如何呢?
1、玩具动手动脑不动窝
虽然目前商店里还有一些传统的空竹、沙包等传统玩具,但是问津乏人,孩子们根本不感兴趣,倒是偶尔有大人打听。像空竹这样的玩具已经很少有孩子会玩了,而沙包和球类也已经被改造成了安全的海绵芯,更适合在室内玩。一般大人带孩子来买玩具,首先考虑的是玩具的安全性,沙包也正是因此才变成“绵”包的。其次,父母和孩子都更偏爱开发智力的益智型玩具,这些玩具大都是要求孩子动手动脑的,但是运动的功能不大,而且普遍都适合一个人坐在家里玩。另外,像电脑这样的大件“玩具”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家庭,孩子在电脑旁坐上一天更成了常事。 2、孩子素质指标普遍下降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中小学生体质调研工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孩子的形态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长;但是素质指标耐力、柔韧性不如从前,机能指标中中学生的肺活量也下降了。
据一些多年从事中学校医工作人士介绍,现在学校的“小胖子”的确远远多于从前,而且不少老师父母都感觉孩子的肺活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过去总有一些特别“皮”的男孩喜欢爬上爬下,现在的“小胖子”走路都喘粗气。李老师认为,造成学生某些身体指标下降的原因和近年“玩”的内容改变不无关系。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大多是在室外和小伙伴进行,游戏同时还有运动的作用,孩子几乎不用进行专门的锻炼就能达到应有的运动量,而现在的游戏和玩具偏重智力开发,强调动手动脑,孩子一个人在家就能玩上一天,更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了。同时,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玩具要向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教育界已经注意到玩具智能化、电动化对孩子的身体动作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儿童玩具、游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幼儿园已经开始重新开发过去的老游戏、老玩具,让孩子重新学会父辈们玩过的游戏。不少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再加上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让孩子获得身体动作的训练。虽然有益智功能的大型玩具色彩、功能丰富,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是大型玩具往往无法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运动量。像橡皮筋、冰棍棒、沙包这类简单甚至简陋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邢园长最后表示,玩具除了益智的功能,其实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而一些从前的老游戏恰恰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总之,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令人担忧的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难教育。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可见,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但生活是无情的,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瓢泼大雨,却极少患感冒呢?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给他一点苦吃。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举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孩子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不是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就像孩子摔倒后,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以换得大人的爱抚。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
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儿童胆怯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 交往欲受抑制;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三、自尊心受挫。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一、 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 “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
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
,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作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