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嫉妒心

09-28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嫉妒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班的宝宝年龄都在2-3岁,这个时候孩子的嫉妒心理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在自我意识萌芽的同时,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嫉妒心。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嫉妒心理呢?

1、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了解幼儿嫉妒的原因。

幼儿往往会对于拥有自己所没有物品的同伴或者受到老师表扬的同伴表现出愤怒,这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而不是大声呵斥他。

2、尽量避免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正确评价每个幼儿。

每个幼儿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恰当的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可以肯定他其他方面的优点,告诉他哪一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3、转化幼儿消极的嫉妒心理。

采取积极的方式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向转化。如核桃看到红花栏里自己的贴纸比别的小朋友少,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说:“瞧,你已经有三个小红花了了,再有一颗爱护玩具的贴纸就可以跟其他宝宝一样多了,加油哦!

4、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讲故事、做游戏,使幼儿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各方面都胜过别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幼儿说谎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幼儿说谎

父母对幼儿的说谎是非常敏感的,一般会把说谎看作是一种最坏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品行。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议论,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说谎,瞎编假话骗人,真令人担心。确实,孩子说谎是一种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行为,因为经常性的说谎行为对孩子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有严重损害的。

要矫治孩子的说谎,首先要了解孩子说谎的具体原因。一般来说,孩子常常在下列情况下说谎。

(1)引人关注。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关心而说谎,在他们的谎话中掺杂着一些逗人的话或创造出一些古怪的词句,以期引人注意;也有的活灵活现地说些自己好像真的亲身体验过的事情,这类情况多见于没有朋友,或父母不够关心,在集体中又不被注意,缺乏现实感的孩子。

(2)怕受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十分严厉,只要发现做错事就会狠狠打他,即使孩子承认错误,依然不能原谅错误本身。因而,当孩子下次做错事时,就会非常害怕,只得胡编乱造或加以隐瞒,企图蒙骗过关。当然,犯了错误的孩子往往也知道,如果谎言被戳穿,因说谎本身而遭受的惩罚就会大于说实话的情形,但是许多人依然禁不住要说谎,因为说实话将招致必然的、立即发生的惩罚,而说谎则有可能逃避惩罚。由于小孩子总是希望逃避即发的惩罚,而且他们往往低估了说谎失败的可能性,所以说谎的诱惑力有时是很强的。

(3)出于虚荣。孩子也很爱面子,因而时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编造谎言欺骗他人。例如,有位男孩,一次在幼儿园运动会上参加跑步比赛,回家后妈妈问跑得怎么样,他说“得第一”,实际上他名落孙山。尽管谎报成绩与存心欺骗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不是真正的自尊心,而是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4)出于报复。孩子有时说谎并不是存心欺骗,而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小孩吵嘴打架,往往是吃了亏的孩子跑到家长或老师那里去告状,本来是他先动手打了人,他却谎说别的小朋友先打了他。这种不诚实,是孩子吃了亏后的报复心理所造成的。他指望能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同情与支持,去惩治他的对手,精神上得到补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偏听偏信,更不要急于去斥责那个被告的孩子,而要弄清楚情况以后,再去教育孩子。

(5)出于“自卫”。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害怕挨打而不敢承认,家长要明白,体罚不能教育孩子诚实,更不是纠正孩子说谎的办法。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要说谎,越要编瞎话欺骗你。因为,在恐吓、责骂、棍棒的威胁下,孩子感到说了实话也要遭到处罚,他就只好用谎言这个武器来“自卫”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

今天又听到几个家长在说:"我家宝宝昨天上街一定要买那个东西,不买就不行。”另一个家长说:“我家的也一样,不买就哭、打滚,一直闹到你买了为止。"这样的谈话我已听过很多遍,家长们总是让老师在班上说说,让孩子回家听话,别乱要东西,可是老师的话在幼儿园管用,出了幼儿园就不管用了,所以家长们还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能凡事靠老师。

我们班的孩子年龄都偏小,通常很难分瓣出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又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们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做父母就需要掌握如何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时在面对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家长应该表现的严厉一点,让他们知道我们态度坚决,没有协商的余地,并且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家长总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那只会让我们的孩子行成习惯,胃口也会越变越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做为家长都应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的要求为客观条件所不允,就必须放弃和节制。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口径一致,不让孩子有机可乘,另外,家长在拒绝孩子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最好不要挫伤孩子情绪,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家中“二孩”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家中“二孩”

给予孩子充分尊重与恰当的循循善诱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感受到心理安全时,就会在生活方式及语言上出现较之其年龄更小的状态,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退行”。

为什么会退行呢?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失补偿”。不管你是多大年龄,你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对过去失去的未满足的东西的补偿,或许是朋友,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当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爱有了要求,也多了指责,当他们在你面前开始撒娇、耍赖的时候,便是他们又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像以往一样的爱,产生了安全感。

父母对于孩子这样撒娇、耍赖的行为多为不理解。这个时候我们更该自省: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不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了附加条件,孩子觉得父母不再像过去那样爱他了,所以孩子失落,想要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尤其是有了弟弟妹妹的家庭,父母更应该对老大有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让他们能够重新体会到过去独子那样的宠爱。父母也应该对孩子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给孩子造成的失落都是无心之举,对孩子说说抱歉。当孩子有了“退行”,父母应该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因为那是孩子小小的坏心思,他在检验你的改变,检验你的爱的真实性。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嫉妒心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母亲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便会感到不快。在学生中,嫉妒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闷闷不乐……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生活在充满嫉妒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教会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若是在与对手进行竞争中,看到对方胜于自己,将对方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心生嫉妒,憎恨对方,引发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的行为。如果因嫉妒生出害人之心,便会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竞争和调整心态。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正确对待孩子“早恋”


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

在一个初级中学里,不少学生聚集在布告板前,望着刚贴出来的一张布告,小声地议论着。"张珍珍记大过了,啧,啧!""交交朋友嘛,有什么了不得,要这么小题大作?""老师说她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呢!""我真不明白,她前两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怎么一下子变得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了?"

这是一个初中女生因为"谈恋爱"而受处分的状况以及学生们的一些议论。这种状况在目前一些中学里时有发生,老师和家长一般都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坏事,不学好,思想落后,父母亲对孩子实行打骂,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学校严厉处分孩子,甚至开除出校。这种看法和做法对不对呢?不对,很不对。这样做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每个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的。

早恋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事,决不能把早恋和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划等号。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是早恋的。普希金给异性写情书、歌德开始被异性弄得神魂颠倒的时候也只有十四、五岁。马克思十八岁和燕妮订婚,他们谈恋爱当然更早,聂耳在中学时代就谈恋爱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闹"三角恋爱"时也只有十四、五岁。这难道都是"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吗?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提倡早恋,也不意味着应该从这方面效仿名人,因为时代和社会的条件是不同的。前面说过,性首先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它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性行为不能不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社会对性行为不能不施加控制。

青少年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产生了性需要,但在这个时候社会要求他们集中精力长知识、长身体,不要为恋爱分散精力。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因此社会必须引导孩子们集中精力于学习进步,不要过早地恋爱,不要在春天浪费自己的夏天,不要在果实还远远没有成熟的时候急于把果子摘下来。

在这方面,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要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一般说来,志趣高远、学习努力的学生早恋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对青少年加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道德文明教育,使他们破除性神秘感,保持正常的两性交往。有人曾经调查了三个中学的十一个班级,其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班级早恋人数只有男女同学互不来往的班级早恋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教师、家长也要破除神秘感,不要看到孩子与异性常在一起,就斥之为"早恋"。有个学校初中三年级班长(男生)和学习委员(女生)学习成绩都很优异,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兴趣,经常在一起互考难题。可是,老师竟斥责他们是"早恋"。他们对此十分反感,反而抱成一团,真的早恋了。

四、要注意孩子的动向。早恋是有"苗头"的,例如: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了;突然地过于注意修饰了;下课后经常不在家;有时若有所思、说话少了;经常收到来信,信封上又不注明单位和姓名;喜欢一个人写写信、记日记,千方百计地不让别人看到……如果发现以上这些情况,就要更关心孩子,和他谈心,加以引导。

五、要充实和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如文娱体育活动等,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个发泄的正确途径。孩子爱看小说和电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爱情的情节,对此要启发他们有正确认识,而不要盲目模仿。

六、如果孩子真的陷入了早恋,决不能对他们采取粗暴的态度,否则是十分有害的。有个初中女学生,由于和男学生互递小纸条,被教师发现了,记了大过。她回家后,被父母痛骂、痛打。并被赶出家门。她在马路上又冷又饿,有个流氓引诱她,叫她在人家家中暂住,过一天等父母怒气平息后再回家。小姑娘受骗了,当夜就被流氓奸污,她很快地堕落了,变成了一个女流氓。这是谁之过呢?流氓当然罪大恶极,父母、教师就不该负责吗?社会没有普及性教育,使孩子们在性愚味中徘徊,不也该负责吗?

育儿观念: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


育儿观念: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

一、发挥移情作用,反对简单粗暴

从未有过过失的人是没有的。幼儿好奇、好动、好游戏,精力充沛,但知识经验贫乏,能力有限,故常有过失是很正常的。也正因为这常有的过失才构成了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幼儿时期。尽管这些过失会增加父母的负担,加重父母的劳动强度,但面对过失时,父母应发挥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幼儿过失的原因,检索幼儿整个行为的轨迹,你会发现幼儿的过失,完全是由于“能力有限”而造成的“非重大损失”的无意过失,是可以原谅的。所以简单的一顿巴掌,以求幼儿牢记教训,只能是逼迫幼儿为逃避惩罚而撒谎,从而变得虚伪起来,甚至导致多重性格的形成。长此以往,还可能破坏家庭的和谐气氛,影响两代人的感情。

二、揭过不提,一次过失不是永远错

过去的事情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应让它过去。有些父母对于幼儿的一次过失,常挂在嘴边:“小心啊,别忘了你上次打碎的花瓶。”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幼儿总结经验,牢记教训,实质上却强化了幼儿的过失记忆,使幼儿在情感深处留下永远的伤痕,在活动中缩手缩脚,处处小心,父母没教过的一切新创意只能存在于大脑中,不敢去尝试,久而久之,大脑中创意的灵感也消失了。让幼儿听话的目地达到了,家中也不再有打碎物品的事情发生,只可惜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脑亦“沦为常脑矣”。所以揭过不提,是为上策。

三、传授知识方法,提高行为能力

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植根于他们的直接经验,但大部份认识直接来源于成人的教育。在幼儿的过失中,有相当部份属于“能力型”、“知识型”过失,是由于“不懂”或是“不懂想弄懂”而造成的,所以父母为避免无谓过失的过多出现,应该结合日常生活向幼儿传授初步的社会、自然常识,培养幼儿的行为能力,使幼儿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做得了、什么事情做不了。一味地规定这不准那不许,必然会束缚孩子好动的手脚,从而阻滞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大脑的发育,影响幼儿的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这结果恰恰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对于幼儿的无意过失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化消极为积极,以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怪问题”


“为什么”是孩子最早会问的问题之一。虽然数不清的为什么常常会让最有耐心的父母都头疼不已,但这却表示,孩子正在以主动的方式学习。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看看这里的答案能不能给你一点启发。

1、为什么下雨后蚂蚁会从地底下爬上来

因为蚂蚁住在它的地下宫殿中。尽管科学家们不能确定,但他们还是认为,雨下得很大的时候,蚂蚁的地下宫殿里会积很多水,蚂蚁怕被淹死,所以就会爬到地面上来。

2、为什么长颈鹿有那么长的脖子?

因为长颈鹿爱吃长在大树顶上的新鲜叶子,但这些树非常高,为了吃到这些叶子,长颈鹿就一定要有很长的脖子才行。有些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呢!

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它们脖子里的骨头却和我们人类的一样多,只是它们的每块骨头都很长而已。

3、我们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

我们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御坏天气,抵御夏天炎热的太阳和冬天寒冷的北风。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房子,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头将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4、为什么我得打扫自己的房间?

为了照顾这个家,爸爸妈妈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也可以帮助爸爸妈妈,那就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东西。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家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当然,对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时,你可以参考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尽管书里提供的有些答案对学龄前的孩子过于复杂,但只要你略作调整就可以让孩子理解了。

孩子的问题有特点

孩子的“为什么”除了和成人一样,是对知识信息的要求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

●以“我”出发。对于孩子来说,问“为什么”的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那台机器声音这么大?”就完全可以理解成“你保证它不会弄伤我吗”。

●想得到某种承诺。有时候,孩子问“为什么”是为了让大人给他一种承诺,比如他问“为什么我要照相?”就是想让你告诉他“因为照片可以留作纪念,宝宝长大了也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样子。”

●表示惊讶。很多时候,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是为了表达他的惊讶之情。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雨下得这么大?”更多的是他看了屋外的瓢泼大雨之后发出的感慨。

对待“怪问题”要有“好态度”

提问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所以无论孩子的问题多古怪,都要请你认真对待。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孩子常常没有能力提出一个完整确切的问题,并以此获得他想知道的信息,所以有时候你的答案并不能令孩子满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先反问孩子一个问题:“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还是不知道孩子想问的到底是什么,你就可以问一个指向那个答案的问题,比如:“松鼠在窝里睡觉。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个呢?”

●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回答。学龄前儿童并不需要知道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只需要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回答他就行了。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东西会往下落?”一种很不错的回答就是:“地球在拉它们。地球这样做你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还有个特殊的说法:引力。”

●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你不是一个“万事通”。当孩子提出你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时,你大可以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对不起,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孩子会理解的。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会想办法找到答案,并且的确这样做了,那就更好了。

●不要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一系列“为什么”让你有多么心烦,也请你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的问题太多了,烦死人了!”这只会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问问题不好。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设法把问题往后拖一拖。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正在做家务,你过会儿再问,好吗?”或者试着换个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问他:“我们一起玩‘过家家’好吗?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较差,但已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就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对于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可设法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对不正当的要求也不与他(她)讨论“你这样作对吗?”,因为这时小儿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态度。

如果小儿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会重复这些行为。总之,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制止,经常无原则地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

对2岁以上较任性的小儿,家长及时的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小儿正确的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的要求则要明确的回绝。

家长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如自己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兴时又一切听之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态度对小儿的是非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及正确的态度使小儿明事理,能控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为今后适应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转眼间,孩子们又开学了,宝宝也上幼儿园嘞,她上幼儿园可开心了,不像别的孩子一直哭,而是对这么多小朋友感到新奇,对新环境有很多的期待,爱上了幼儿园。这让我非常的欣慰,孩子一天天长大了。

可是没上幼儿园几天,许多坏习惯都带回来了,比如说地上随便座,咬手指甲等。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在想事的时候喜欢咬手指甲,开始只是偶尔咬,可时间一长,不仅是想事情的时候,就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咬指甲。虽然我经常提醒宝宝,但是宝宝每次都记不住。

我知道想要宝宝改掉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种方法,让她知道咬指甲是不好的。

周末,我准备了一下资料,打算给宝宝“上课"。

“宝宝,你看看这个"。

我吧图片递给宝宝,上面的东西让宝宝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呀,看着真恶心。"

“这是妈妈从医生阿姨那里拿的",我指着图片上的东西说,“你看这些东西就是放大的细菌,是不是很吓人。"

宝宝点点头。

"你知道吗,这些细菌都是你指甲里面的。"

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是吗,我怎么看不到呀。"

"细菌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眼睛是当然看不到的,不过你看,"我指着宝宝的指甲,"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黑色的东西?"

"这就是细菌?"

"这些是脏东西,里面就有这样很多的细菌,你想想看,你咬指甲的时候,这些细菌都跑到你的嘴里,然后跑到你的肚子里,是不是很可怕。"

"真的好吓人哦",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

"是呀,所以你以后不能在咬手指甲了"。

经过我这样一讲,宝宝开始注意不在咬指甲啦,慢慢的改掉这个坏毛病。

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时,一味地指责或者打骂都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他觉得是无所谓的行为,强行阻止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耐心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习惯是错误的,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相信《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嫉妒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