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母亲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便会感到不快。在学生中,嫉妒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闷闷不乐……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生活在充满嫉妒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教会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若是在与对手进行竞争中,看到对方胜于自己,将对方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心生嫉妒,憎恨对方,引发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的行为。如果因嫉妒生出害人之心,便会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竞争和调整心态。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家中“二孩”
给予孩子充分尊重与恰当的循循善诱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感受到心理安全时,就会在生活方式及语言上出现较之其年龄更小的状态,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退行”。
为什么会退行呢?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失补偿”。不管你是多大年龄,你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对过去失去的未满足的东西的补偿,或许是朋友,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当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爱有了要求,也多了指责,当他们在你面前开始撒娇、耍赖的时候,便是他们又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像以往一样的爱,产生了安全感。
父母对于孩子这样撒娇、耍赖的行为多为不理解。这个时候我们更该自省: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不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了附加条件,孩子觉得父母不再像过去那样爱他了,所以孩子失落,想要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尤其是有了弟弟妹妹的家庭,父母更应该对老大有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让他们能够重新体会到过去独子那样的宠爱。父母也应该对孩子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给孩子造成的失落都是无心之举,对孩子说说抱歉。当孩子有了“退行”,父母应该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因为那是孩子小小的坏心思,他在检验你的改变,检验你的爱的真实性。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幼儿说谎
父母对幼儿的说谎是非常敏感的,一般会把说谎看作是一种最坏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品行。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议论,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说谎,瞎编假话骗人,真令人担心。确实,孩子说谎是一种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行为,因为经常性的说谎行为对孩子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有严重损害的。
要矫治孩子的说谎,首先要了解孩子说谎的具体原因。一般来说,孩子常常在下列情况下说谎。
(1)引人关注。有的孩子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关心而说谎,在他们的谎话中掺杂着一些逗人的话或创造出一些古怪的词句,以期引人注意;也有的活灵活现地说些自己好像真的亲身体验过的事情,这类情况多见于没有朋友,或父母不够关心,在集体中又不被注意,缺乏现实感的孩子。
(2)怕受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十分严厉,只要发现做错事就会狠狠打他,即使孩子承认错误,依然不能原谅错误本身。因而,当孩子下次做错事时,就会非常害怕,只得胡编乱造或加以隐瞒,企图蒙骗过关。当然,犯了错误的孩子往往也知道,如果谎言被戳穿,因说谎本身而遭受的惩罚就会大于说实话的情形,但是许多人依然禁不住要说谎,因为说实话将招致必然的、立即发生的惩罚,而说谎则有可能逃避惩罚。由于小孩子总是希望逃避即发的惩罚,而且他们往往低估了说谎失败的可能性,所以说谎的诱惑力有时是很强的。
(3)出于虚荣。孩子也很爱面子,因而时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编造谎言欺骗他人。例如,有位男孩,一次在幼儿园运动会上参加跑步比赛,回家后妈妈问跑得怎么样,他说“得第一”,实际上他名落孙山。尽管谎报成绩与存心欺骗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不是真正的自尊心,而是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4)出于报复。孩子有时说谎并不是存心欺骗,而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小孩吵嘴打架,往往是吃了亏的孩子跑到家长或老师那里去告状,本来是他先动手打了人,他却谎说别的小朋友先打了他。这种不诚实,是孩子吃了亏后的报复心理所造成的。他指望能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同情与支持,去惩治他的对手,精神上得到补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偏听偏信,更不要急于去斥责那个被告的孩子,而要弄清楚情况以后,再去教育孩子。
(5)出于“自卫”。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害怕挨打而不敢承认,家长要明白,体罚不能教育孩子诚实,更不是纠正孩子说谎的办法。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要说谎,越要编瞎话欺骗你。因为,在恐吓、责骂、棍棒的威胁下,孩子感到说了实话也要遭到处罚,他就只好用谎言这个武器来“自卫”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
育儿观念: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
今天又听到几个家长在说:"我家宝宝昨天上街一定要买那个东西,不买就不行。”另一个家长说:“我家的也一样,不买就哭、打滚,一直闹到你买了为止。"这样的谈话我已听过很多遍,家长们总是让老师在班上说说,让孩子回家听话,别乱要东西,可是老师的话在幼儿园管用,出了幼儿园就不管用了,所以家长们还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能凡事靠老师。
我们班的孩子年龄都偏小,通常很难分瓣出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又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们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做父母就需要掌握如何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时在面对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家长应该表现的严厉一点,让他们知道我们态度坚决,没有协商的余地,并且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家长总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那只会让我们的孩子行成习惯,胃口也会越变越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做为家长都应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的要求为客观条件所不允,就必须放弃和节制。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口径一致,不让孩子有机可乘,另外,家长在拒绝孩子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最好不要挫伤孩子情绪,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育儿心得:孩子易生嫉妒的原因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但你是否想过,孩子的这种心理缘何而来?
源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首席讲师李铮认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一个很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嫉妒是因为他不自信,不自信根源于他得到的认可度不够。“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较少,一旦肯定别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他们肯定别人,而不肯定我’。”李铮说。南宁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老师卢丹映也认为,出现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他们的认可不够,或者过度依赖父亲或母亲,他认为表扬自己是应该的,表扬别人是不应该的。
其次,一些父母虽然给孩子爱,但孩子却不能感受到,或感受到的爱不足,那么当父母对别的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爱我”。李铮表示,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让他获得安全感,因此孩子才会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足够得到别人关注的,这个关注就是爱的延伸。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也反映了他自我价值感没建立好。“父母在表扬别人时,如果孩子没有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贬低那个孩子,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果孩子有比较好的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认可这样的评价。”李铮说。因此,李铮建议,父母在给别的孩子肯定时,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反应怎么样,如果孩子很坦然,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赞扬,说明他的自我价值感很充实;如果父母一表扬其他的孩子,孩子就出现强烈的反应,那么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爱没有给到点上,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给孩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首先要学会爱孩子,让孩子形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一个人被爱,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定来源于父母与他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得到很多爱,那么当他长大自我价值感稳固后,父母再批评他时,他也不会怀疑爸爸妈妈的爱了。”李铮说。
怎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李铮表示,爱是说不清楚的,但可以透过结果来看。真正的爱是会有呈现的,如果孩子又与父母有亲密关系,又非常的独立,那么父母给孩子的爱就是真爱。
不要老拿孩子与别人比
卢丹映表示,家长千万不能有比较的心理,父母如果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拿自己的不好,比别人的好,这会教育出自卑的孩子。“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一是你一说他不好,他就说自己很好很好,表现为非常的骄傲;二是你说他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好,表现为非常的自卑。但这些都不是自信,自信的孩子就是你说他好或不好,他都会很坦然,不会骄傲也不会自卑。”李铮说,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父母要坚信,孩子永远都是好的。
先肯定,再给指导方向
如何处理“嫉妒”正在发作的孩子?卢丹映表示,父母要注意先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他平时也做得一样好却没有得到表扬?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家长应该经常评价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家长可以在人前表扬孩子的优点等。
如果孩子确实做得不够好,家长也可以把别的孩子树为榜样,但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应先肯定他目前的状态,再给他指导的方向。李铮举例,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发现你在玩轮滑方面已经很努力了,如果你能再加快一些速度,就像旁边的大哥哥一样,那就更好了。”李铮提醒,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这样的方式,有些孩子能接受前半句(自己跟自己比),但不能接受后半句(自己与别人比),这时家长就最好暂时不说后半句,先把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充实起来再说。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专家表示,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并不总是公平的,所有努力也并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果,甚至我们可能有许多努力还没有被人看见。同样,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如果要奖赏孩子,应该着重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与态度上,而不应依据外在条件或别人的评价以及取得了什么成绩。
怎样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全球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当来很多人才一起竞争有限的机会时,我们应陪伴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体会到即使自己学业不算优秀或在各种能力竞赛中比不上别人,也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甚至在被家长误解、被同学排挤或者被老师不公平对待时,不会因为委屈、愤怒而走向极端,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这些都需要平常让孩子培养纾解自己情绪的渠道,建立宽容且自在自足的生活态度。
孩子若是学习成绩不好,但在班上人缘不错的话,保持快乐心情的机会比较高。因此,同理心的培养,懂得体贴关心别人,是让孩子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若是孩子资质普通,在学校一般的评比中都是殿底的,家长就要想办法从他们有兴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闲活动中,找机会让自己公开表现,以此建立信心。当孩子有了真正的自信,就不会在乎来自别人的评价了。同样,丰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让他们从小能够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和大自然,这些永恒且不变的美感与生命力,会在他们面对磨擦与伤害时,产生积极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跟家长倾诉自然是最好的。但很多时候,他们不敢讲、不想讲,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隐约透露过,但被父母亲忽略了,或当时没处理好而丧失信心,也很可能不知从何讲起,还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们,干脆埋藏在心底,自己承受。
家长在平常,要增添与贮存孩子面对困境与挫折时的能量,以及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很平庸但还是可以很快乐。可以找一些适合的电影推荐给孩子看。剧中主角曾经遭受伤害(背叛、排挤、误解)但是,最后总能闯过难关。这些影片可以帮助孩子在以后碰到同样困难时,有信心去面对以及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