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09-2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作为一名家长实在惭愧,对于教育方面谈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这几年为人父母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从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到现在教她学知识讲道理,我们其实也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长……

若凡在我眼里,是很懂事的,有时也比较令人生气!她一般很少跟我们撒娇发脾气,但是毕竟是小孩子,性格又比较倔强,有时候发起脾气来怎么说都不会听,就只好用武力解决了。以前我没做妈妈之前总觉得打孩子的家长是最无能的,可到了自己实际行动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后总是后悔不已,想想其实只要蹲下来好好跟她讲她也是会听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改正。好在她从来不计仇,打了她过一会儿就好了,还会跟我们一起分析挨打的原因。她说:“妈妈你打我是因为我不听话。”我就说:“那你能听话吗?”她就回答:“妈妈,我做不到啊!我做不到每次都听话……”那口气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听她这样说真是哭笑不得。

若凡和别的小女孩一样,心里都有个公主梦,喜欢穿漂亮衣服。我经常给她讲迪斯尼公主的故事,告诉她公主并不是穿的漂亮就可以,首先一定要心地善良,要懂礼貌、乐于助人。

幼儿园是她人生第一个学习的地方,其实我们不希望她能有多聪明能干、出类拔萃,只要平安健康、能明白一些常识和道理、将来能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就够了。

其实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单纯,只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她一定会快乐、幸福地成长。在伴随她一起成长,感受她一天天的变化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幸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师心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个一直讨论的话题,怎样蹲下来呢?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案例: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稍稍维持秩序,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专家意见:还好,还好!还好幼教工作者没有简单的处理,没有因为孩子不配合老师“听录音故事”而去“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而是“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听孩子说话,正确的处理好事情。

不要想当然,主观上否定孩子,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第二、老师或许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总结: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长朋友、幼教老师,真的有几个做到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认真听取孩子似乎荒谬、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言语?我们太想当然了,我们总以主观上的判断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起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耳朵、用心,让我们成为孩子心灵的朋友。

蹲下来聆听孩子


“蹲下来聆听孩子”,这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教师和家长中却甚少践行者。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教育艺术。

孩子身材矮小,如果教师、家长与孩子对话时保持一种站立的姿态,会给孩子一种面对强势的心理压力,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蹲下来,你会更好地倾听孩子的话语,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勇于对师者、文本提出质疑。他们不慑于教师、家长的威严,不囿于教师、家长的权威,创新的火花在这里迸发,簇新的思想在这里闪现。“蹲下来聆听孩子”,应成为师者、家长的永恒追求及执着践行的目标。

激赏的话语人人愿听,听不厌烦。孩子亦然。生活在赏识环境中的孩子,犹如沐浴在阳光中,他的心情时刻是阳光的;犹如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他的学习是热情的,思想是鲜活的,活动是充满创造的。领悟了赏识教育的益处,“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赏识话语成了我送给孩子的一束束鲜花,一滴滴甘露,营养着他的大脑,润泽着他的心绪。

为人师者,在聆听中,在赏识下,在反思里,在期待间,亦是杏坛人生的一大快事;倾听孩子成长的拔节声,目睹孩子渐长的硬身板,谛听孩子悦耳的歌声,审视孩子行走的足迹,当是生命诗意。

父母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


在和两岁左右的孩子打交道时,父母最好能蹲下身子和他平视,并用他的语言与之沟通,所取得的效果常能出乎意外。研究发现,安静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对情感指数要求要比容易暴怒的孩子低。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个方法需要反复操练,才能使孩子很快从疯狂的状态中回转过来。

小孩多用右脑生活

医学研究显示,成人惯用左脑解决问题和进行语言表达,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脑生活,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完成右脑的“看”和“认识事物”的任务,却无法完成左脑的用“语言表达感受”的任务。所以,他们越生气,左脑反而关闭,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达:哭泣、踢打、尖叫等。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父母尽管努力地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也无济于事。因为他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任何耐心和温柔的劝诫也无法在他的大脑里留下痕迹。

提示:如果父母能学会使用孩子语言,必要时与孩子一起喊叫、抗议等,孩子会更能理解,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之间有了可以共同沟通的解码器了。

用孩子语言来应对

2岁的孩子很矮小,也很脆弱,又不太会说话,只有让这般大的孩子知道父母能明白他要干什么,才能够得到他的信任。而要想做到这样,父母就应该把孩子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这是很考验妈妈能力的一个技巧:从声音、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都必须跟孩子当时情绪的激烈程度相匹配。当孩子意识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那么眼泪和尖叫就会在几秒钟内停止。一旦他能平静下来,就可以开始解决问题了,如从小火车上转移他的注意力,解释为何晚饭前不能再吃零食了,告诉他不能抢别人的玩具等等。

提示:如果孩子很生气,那么父母表现出的生气程度只要掌握在他的1/3就够了。千万不要和孩子一样扭曲面孔、攥紧拳头,甚至做出挥拳要打的样子,这是很不妥的。因为蹒跚学步的孩子右脑非常发达,对非语言的行为有很强的理解力,如果父母反应过度,就可能刺激他。所以还是蹲下身子,用最简单的语言对他喊:“你太激动了!”并大声地重复5~6遍就可以了。子君

链接:

其他应对方法

表扬:每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就在他的小手背上或者衣服上贴一个小贴画,每天晚上睡觉前数一数贴画的数量;或是让孩子在无意中听到妈妈对他的表扬,其效果要比直接对他的表扬要增强5倍。总能发现孩子好的表现并及时表扬,就能避免孩子出现异常行为。

装傻:如果父母偶尔表现得比较愚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当孩子自我感觉口良好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地更加合作。譬如和孩子摔跤,可以让孩子轻易地把你摔倒在地,然后乞求他给你一样他的宝贝东西,这件东西孩子肯定不想给你。可能这时他只能以笑来应对你。

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们蹲下来,蹲到和父母们的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说话,而他心不在焉,那么即使你说得再多,道理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

蹲下来吧,只有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父母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方萍就很聪明,她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女儿文馨回家晚了,方萍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方萍还告诉文馨,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文馨回来。

文馨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文馨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方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亲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母亲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父母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父母不要再居高临下,甚至死抱着某些封建残余意识不放;也不要总是以责备、教训的口吻同孩子交谈;更不要总是认为作为长辈,面子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其实有句俗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况面子确实会影响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父母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沟”,相互敞开心扉,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也无论听起来多么没有道理,父母也要学会耐心倾听,让孩子尽情倾诉。父母还应该再学会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为什么不赞同父母的看法等等。只要这样做了,我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通畅。也只有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容易,父母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会越来越改善,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有句话叫“家是休息的港湾”,这句话不仅针对夫妻如此,针对父母如此,同样对于孩子们也是如此。

那么父母如果真心实意地愿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没有什么捷径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的意见,不妨看一看,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可以参照的。

1)忌用过激的语言

好的意识还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才行。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紧密相连,自然没有哪位父母任何时候都沉得住气。越是激动的时候,越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

2)跟孩子说话不宜罗嗦

有些父母教育费尽心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与孩子公开交谈,殊不知他们的某些话,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见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种教条似的长篇独白,一开始就是:“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子女对父母的这种表演评论说:“这种说教式的谈话,父母们不喜欢。”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说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缄默不语,他们的眼睛朝高处看,心不在焉,无法接受父母的教育。类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后就明白了”这样的话已经成了某些父母的口头禅。一天要唠叨好几次,由于孩子是生活在此时此地,老是对他们提及未来的情况,不会有多大效果。有经验的父母认为:“应该用现实的语言,举出具体的理由,说明你提出的主张。”如不赞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会,不必提到许多“未来”的事情,只需具体说明,如:“我不让你去是因为你年龄太小,没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语言一定要发自真心

凡是关系融洽的家庭,人们交谈时,语言都充满着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而那种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的语言,用意虽好,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具体的语言方式,因人而宜。小李6岁的儿子,特别喜欢玩具汽车,每当孩子做出得意之事时,他就奖励他一部小汽车,父子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4)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在讨论一般的普通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政”一下。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也让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员。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的。

总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蹲下来说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表现,还是一种教育观的体现。只有怀着崇高的责任心和热切的期望才能蹲下来;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才能蹲下来。只有蹲下来,父母才能平视孩子,才能获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