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都是爸爸妈妈帮宝宝从书上看来的,书——好神奇呀。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也就成功地为宝宝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妈咪陪读须知——亲子阅读3大误区误区1:阅读就是识字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误区2:阅读就是读懂情节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
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亲子读书小擂台——好的做法VS不好的做法DO: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4.“看图说话”是很好的方法。妈妈可以找一张漂亮图片,给宝宝讲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即兴发挥。5.“照本宣科”同样也是不能缺少的。像很多童话故事中很多非常优美的地方就一定要读出来。安徒生的《丑小鸭》描写一所破旧的房子,说:“它是那么残破,甚至连向哪一边倒都决定不了——因此它就没有倒。”这样风趣而又富有浓郁诗意的语言,一定要读给宝宝听。读书时可以用一些戏剧化富有变化的声调,让宝宝觉得其乐无穷。6.在家里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宝宝还特别爱模仿大人,见爸爸看报纸,他也拿来看,虽然他拿着报纸的字都是反的,根本不知所云,但他起码觉得看报纸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所以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营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氛围很重要。7.爸爸妈妈可以将书中的人物换成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的人名字,宝宝就会更爱听、更爱看。
8.宝宝对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图书感兴趣,如宝宝喜欢家居或者做饭
新妈妈和孩子多呆一会儿
婴儿出生后几天内,母亲和婴儿一起相处时间的长短影响着对婴和的母爱。我们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一组产后妇女只与婴儿在病房里有一般的接触;允许另一组产生妇女在孩子出生后的3天内多呆上15个小时。然后在产后一月、一年后分别做产妇调查,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结果。与孩子接触较多一组的母亲,更不愿意离开孩子,在孩子啼哭时表现出更大的责任感,在喂孩子时,与孩子的眼睛接触更多,一般对孩子关心比较多。这一切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出生后的3天内,母亲与孩子有比正常多15小时的接触。
与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无疑有助于建立心理依附关系,但是,仍然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有助于母子感情的发展。在早产儿的研究中,由于婴儿必须长期呆在保育箱中,造成了母子的长期分离。我们将母亲分成两组,第一组采取正常的医院规定办法,即孩子呆在保育箱的几周内,母亲只能看自己的孩子;第二组的母亲可以从第二天起触摸着箱里的孩子。产妇出院后,分别在一周和一个月进行两次产妇调查,两组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这一研究表明,母亲与孩子间的纽带关系没有受到暂时分离的影响。这一点是正常的,否则孩子的领养就会有问题了。
当一个母亲很不容易,母爱远远比分娩时激素的变化复杂得多。解释产生妇女母爱和母性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母亲儿时的经历。爱是以一种相互作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一种被父母所爱的经历,于是也就具有了爱他人的潜能。所以现在给孩子以爱,孩子将来有一天也会去爱别人。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感到了爱,孩子就能学会如何去爱;如果消除孩子被爱的体验,他爱别人的能力也会泯灭。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给孩子以更多的爱、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照顾的原因。
时光如梭,一转眼仔仔快8个月了,伴随着大家的希望和祝福,儿子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也和他一起慢慢成熟,怎样理解孩子,学习探索培养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宝宝现在又壮又结实,抱在手里沉甸甸,健康活泼可爱,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心里好欣慰。
仔仔,你的到来,让我跟你爸爸的责任与幸福与日俱增!起码我得全天为你一个人服务了,不能出去工作了,一家老小的温饱就压在了爸爸肩上,所以你要健健康康的哦。不过更多的还是幸福多点,天气热了,你动不动就把被子踢下去垫脚,我还得一次次帮你盖上,有时觉得这情节好像在看电视一样。最好玩就是斗牛,有时还会对着墙上的影子斗。这两天开始学爬了,两只手脚撑起来,屁股翘的老高了,然后往前一扑,就前进了。还有现在吃东西,现在上下各有两颗小白牙了,好多东西都可以给他吃了,看那动作好可爱。
虽说天天带着他有气有累的时候,但总是开心的。再大点还得跟他斗智斗勇的,所以我也要多学习,陪仔仔一起成长。
什么样的妈咪才更容易带出聪明的宝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懒惰妈咪,是指那种善于观察的“懒惰”妈咪,她似乎“手懒”,“嘴懒”,但脑子和眼睛一点都不懒。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一个高明的育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平日里,“懒惰”妈咪总在忙自己的事,好像顾不上孩子似的,孩子的小手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要试着自己穿袜子,脱裤子,解扣子,有时费了老半天时间都弄不上急得直叫,可“懒惰”妈咪却在一旁动嘴不动手。
“懒妈妈”不愿意帮孩子收拾完玩具,可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到呢?懒人有懒法儿——把孩子的玩具开放式陈列,并贴上易辨认的小标志,宝贝果然很快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总之“懒惰”妈咪的法则就是,孩子能做的就不替他做,孩子还不能做的就鼓励他尝试。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能干了,而妈咪却越来越轻松了。
2.喜欢“充电”的妈咪
现实中有些妈咪非常好学,她是“现代型”妈咪的一个缩影,她很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来不断充实自己。还是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半个育儿专家了,她按照不断搜索来的经验,对生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宝贝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抚触按摩到亲子游戏,从蒙特索利教育到奥尔夫音乐,从应对宝贝的疾病到健康成长食谱,这就是,妈咪知道的越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可能更全
3.家庭关系“润滑剂”型的妈咪
有一种说法说得好:“育儿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家庭中某一个人的育儿能力和素养高低,而是取决于家庭中所有参与育儿活动成员的素质水平的平均值。”在一个家庭里,参与育儿的往往不止是父母,经常是几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文化背景各所不同,经验感受、性格脾气、优势劣势及看问题的角度也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寻求完全的意见统一是不可能的,能够尽可能的协调好这些矛盾,让大家把各自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就是最棒的“团队”。
4.经常陪宝宝玩耍的妈咪
宝贝不只需要看护,更重要的是需要陪伴玩耍,经常有人陪的宝宝更聪明。因为,越小的宝贝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玩耍有了妈咪的参与,就会对事物保持更大的兴趣,也会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培养出专注的性格。
妈咪的参与,可引导宝贝的思路,给宝贝更多启发,也更便于宝贝从成人身上获取经验。而且,有妈咪的陪伴玩耍,可增加与宝贝间交流的机会,促进宝贝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过,要提醒的是,妈咪陪伴宝贝玩耍时有一些问题应该注意:
*多观察宝贝的行为趋向及兴趣点,跟随配合宝贝的思路。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宝贝。
*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给宝贝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探索。
*在玩耍中注意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不经意的玩耍中,经意地将知识及经验融合进去,让宝宝有更多的收获。
5.用称赞语的妈咪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一般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相当于他所具有的潜能的1%。因此,凭借内在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积极心态的推动,人类完全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