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要教给孩子的这36条安全知识

09-29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暑期要教给孩子的这36条安全知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暑期要教给孩子的这36条安全知识

暑假就要到了,在享受假期的时候,可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安全防护。日前,上海市jiaowei和市未保办联合发布“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涵盖假期交通安全、旅游安全、娱乐安全等方面。快乐过暑假,安全可不能“放假”!这些安全知识,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吧。

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

一注意交通安全

1.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

2.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

3.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4.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不使用成人手机开启并骑行共享单车。

5.自觉遵守轨道交通、公交车乘车规范。

6.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坐副驾驶座。

二预防溺水事件

7.不在河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塘等区域玩耍。

8.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9.不在河道边洗东西、钓鱼虾等。

10.不在河道、湖泊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场所戏水或游泳。

11.不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12.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同时可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泡沫板、救生绳等,但不可盲目施救。

三关注居家安全

13.不在飘窗或阳台上玩耍。

14.不用湿手或湿布触碰家用电器。

15.不给陌生人开门。

16.不往窗外抛物。

17.规范使用燃气设备并注意开窗通风。

18.不玩火,发现火情,及时拨打119。

四注意娱乐安全

19.不去网吧、酒吧、电子游艺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20.控制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或电子游戏。

21.不玩渲染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网络游戏,不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

22.注意信息安全,不将本人、家人及他人的姓名、肖像等信息在网上发送。

23.慎交网友,慎见网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4.不在工地、轨道、高压线等危险区域玩耍。

五重视旅行安全

25.不去尚未开发、开放的景点旅游。

26.选择正规、信誉好的旅行社旅游,并签订旅游合同、购买相关保险。

27.学习并掌握车辆、轮船、飞机等突发意外的自我保护知识和处置常识。

28.入住酒店时,及时了解消防逃生通道,索取酒店联系卡。

29.不在设有危险标志处停留,不在禁拍处拍照、摄影。

30.了解并尊重旅游地风俗、禁忌。

六加强心理安全

31.多与父母、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32.多与正直开朗、积极乐观的朋友交往。

33.多宽容他人、多自我激励、多微笑。

34.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同时学会请他人帮助解决。

35.遇到挫折不气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6.学会感恩,管理情绪,开心过好每一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好妈妈要教给孩子的生活智慧


1.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妈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这位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2.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早期教育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种种,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次吸收的表扬有限,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会更适合,一百次一分钟的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3.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4.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5.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6.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这六条规则,学龄前孩子要清楚


6岁前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最好在这段时间父母就给孩子立下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如何做?看看今天的分享吧。

规矩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孩子就开始打对方,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怎么做:这个时候父母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孩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并且心平气和地引导,相信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

规矩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怎么做: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父母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规矩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父母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怎么做: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规矩4: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必须等

在家里,孩子总是第一位,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父母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怎么做: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矩5: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怎么做: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规矩6:做错事要道歉

父母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父母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怎么做: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父母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如果是父母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

开心放松专注 家长必须教给孩子这六件事


开心放松专注 家长必须教给孩子这六件事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育儿知识:教给孩子用嘴巴说,而不是用拳头


最近一位妈妈提问:孩子放学后讲述了一件事,让她倍感困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小学低年级女生被大2、3岁的高年级同学无故给了两拳,小女孩还了一拳,被老师批评学校里不允许打人,还手也不对,应该告诉老师。小女孩哭了。孩子问她应该怎么做?她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打人不对,但打不还手,挨完打后告诉老师就是最好的办法吗?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伤害,可能都没有机会告状了,而且正当防卫不就是被打后还手的意思吗?”为此,她很困惑。这个问题也非常普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

还手是正常行为

首先,还手是一种应激反应。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还手,其实潜在的心理是害怕吃亏。但还手了,真的就能占便宜吗?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也有家长担心,如果不还手,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懦弱。其实,真正的勇气不是冲动地去还手,而是学会智慧地对待冲突。让我们设想一下:无故打人的孩子也许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许是想发泄自己负面的情绪,虽然我们认为他是故意的,但很有可能他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他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尚未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如果被一块石头绊着,不会去踢那块石头,而是会绕开。如果发现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首先我们就要教孩子远离他们。

用嘴巴说,而不是用拳头

我们要教给孩子用嘴巴说出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小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大声地说出:“不要,住手”,就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我现在就去告诉老师,老师会找你的爸爸妈妈。”然后马上离开。这个过程,可以在家里演练几遍。腼腆的孩子更需要多多演练。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的手是表达爱的。与人握手,拥抱,拍拍肩膀,都是爱的表达。我们的手也是用来做美好的事情的,比如弹琴、写字、劳动。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一拳,你要立即反击,我们会在孩子心底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吗?家长担心严重的伤害,这是放大了自己心中的恐惧。如果是严重的伤害,孩子更不能独自对付,更需要大声呵斥或审时度势,并迅速脱身。

目标是修复关系

解决冲突的目标是修复一个破裂的关系,重新建立信任。以不给孩子留下阴影为佳。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是在同一个学校,难免会经常见面。如果没有处理好冲突,孩子再见面时,可能会回避,或者再引起不愉快的回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这里,我想分享一件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故事。大儿子在读小学三年级期末的时候,学校让每个学生给各任课老师打分,儿子对我说,他恨死了音乐老师。我忙追问,他说,音乐老师上课打过他一巴掌。看来,儿子心理已经留下了阴影,对这位老师满满的恨意。经过和其他家长交流,我才知道,这位男音乐老师,性格比较急躁,遇到儿子这种上课不太安分的孩子,情急之下,就打了一巴掌。第二天,我立即去儿子学校找到校长,要求音乐老师向孩子道歉。放学后,儿子高兴地对我说,音乐老师和学年组长一起到班级找到他。音乐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那次老师打你一巴掌是不对的,你能原谅老师吗?儿子马上接受了他的道歉,也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我很欣慰,非常感谢校长的妥善处理。学校里每天发生很多孩子间的小冲突,老师很难做到绝对公平,事事处理得当。可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就被忽略了。

教会孩子告诉父母

最重要的原则:告诉孩子,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家长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当孩子知道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都可以回家后说出来后,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爸爸妈妈完全接纳的。父母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比如那个小女孩,如果回家后,她说出学校发生的事儿,妈妈如果心疼地对她说,“你当时一定觉得很委屈,明明是他先打你的。”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会孩子把对方的缺点和他本人分开,我们不喜欢的是他粗鲁的行为,而不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一个经常用拳头与人交往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总之,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冲突,孩子就能从中学到如何与人交往,并发展了情商,这对他们的未来是大有益处的。

教给孩子独处的能力


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说很新奇听到了真人的声音。在软禁的无数日子,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比她更“惨”的是曼德拉,被囚禁将近三十年。

一个没有彪悍内心的人,经过这些灾难,人一定都垮掉了。这两个人都没有被独处打败,反而在出来时更坚强了。我甚至怀疑,他们在独处当中,将自己的政见,锤炼得更为合理,更接近理想了——一个独处的人,是不用和现实做什么妥协的。

人们常以为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孤独”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词语。我们以前学英文,记得老师经常辨析alone(一个人)和lonely(孤独)两个词的分别。Amancanbealonewithoutbeinglonely.一个人可以独处,但独处的人未必都觉得凄凉。更多的时候,更为可怜的是需要混迹群体,无法面对自己的人。

中文里,我们有时把独处、孤独、孤僻和凄凉全搅合到了一起。有首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说一个人孤僻,简直就等于说此人离犯罪和变态不远了。事实上,有段时间某地方政府曾让人监控孤僻的人,以便将犯罪活动扼杀在萌芽里。

作为一个深度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歧视,也是一种因果倒置——真正造成社会问题的,是社会的同质化倾向。很多时候,社会受不了孤独的人,非要将他们同化,同化不了就开始嘲笑,贬低,因此才造成了各种矛盾冲突。

《大学》、《中庸》中都有“慎独”一说。我当年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有个大学中文系教授告诫我,说年轻人要“慎独”,最好不要独处。我近日去查有关资料,发觉他所理解的“慎独”,未必是先贤的本意。

朱子对《大学》“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应该说"慎独"的本意,是我们独处中自省,不要因为没有人看到就胡作非为。

在把内向界定为负面性格的文化环境之下,独处变成了大众忌讳的事情。我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有人试图改变我,要我“外向一点”。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告诉我:“你这个内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

快20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位外向的同学到底怎样,反正我自己也没觉得自己多悲惨,事实上我自得其乐的时候居多。我们家两口子,腐败分子很外向,她认为人必须交往,因为和人交往,交谈,能“碰出思想的火花来”。可是我发觉在很多人聚会的时候,除非是遇到了真正话语投机的人(几率很小),否则和人碰出的火花,还不如我自己拿头在墙上撞出的火花多。

爱迪生是个大发明家,我看他的诸多灵感,也不是和人碰撞出来的。有一年他被人拉去参加一次晚会,很多人过来赞美他的成就,他好不容易躲到了一个角落,一个人概叹:要是这里有只狗多好。

喧闹的社交场合,交流的质量往往是一木桶原理,交流往往会跌落到最没思想者的水平,因此很多社交聚会才如此愚蠢而无聊。我曾经在《三千臭皮匠》和《达赖喇嘛和十二怒汉》两篇文章里写过,人处在集体中的时候,未必就会“集思广益”(当然有时候会,这需要一定的会议主持技巧)。一个愚蠢的意见领导者,加上集体的隐形压力,会使得交流质量严重下滑,不大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成果来。

为什么不让喜欢独处的人独处呢?甚至表示欣赏呢?

独处也是一种修炼。我们通常认为孤独是一种个性,好像是个人人生态度不端正造成的。但周国平先生就说,孤独是一种能力。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成了一种低能,他也否定了把社交作为幸福来源的可能: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是的,一个独处的人是自由的,这是高墙围不住的。这样的精神特质,会让那些迫害者受不了,但有时候也会感化目睹的人。我看过曼德拉的一部影片《自由的颜色》,那影片中的狱卒,就受到了曼德拉的自由精神的影响。

作家刘瑜感慨说曼德拉坐牢将近三十年没挨过打,这是跟曼德拉周围那个狱卒有关的。而这个狱卒,又是被曼德拉不肯屈就的自由精神所感化的。

叔本华很瞧不起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他认为这些人面对自己只能看到一个可怜虫,所以才不愿意独处,而寄情群体的喧闹和刺激,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空虚。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隔多年,我可不想跟外向的朋友说:“你这个外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

一个多元共存,五颜六色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对于个人来说,关键还是个合理的平衡,理想的状况是一个人既能独处,也能交往。

不过,在这个热闹的社会里,更需要强调的是独处的能力。加德纳的多重智能学说里就有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能力这一条。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不会审查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一种心智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很多教育者更重视加德纳所称的社交智能。

当然,我们成人,说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只是说说而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儿童则是可塑的。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个性,天天赶鸭子上架地带孩子出席各种活动,我觉得这是教育之大忌,因为不是所有的“活泼”都是健康的。

我发觉,我们家小孩平时还好,有时候跟一群小朋友疯玩一顿之后,回来倒是什么恶习都有了。很多“有出息”的小孩反倒文文静静。

在亨廷顿的时候,我问过女儿上了麻省理工的于太太,问她把小孩培养得那么有出息,秘诀是什么?她说没秘诀,她什么也没教,只是经常带她们去图书馆,让她们在那里自己读。她的说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培养孩子独处的习惯,让她们能够自己静静地看点书,画点画,在那里胡思乱想,甚至坐着看看比较优秀的教育电视电影节目,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当家长的,有时候真的“做”不了什么,比如亲自去教去讲。我们小孩的有些作业,我自己都不会做。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培养好习惯,创造好环境。

有天晚上,我带F3和F4两个孩子去Barnes&Nobel,两个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个人在看一本叫DiaryofAWimpyKid的书,一个在看MagicTreehouse,两个人都坐着安安静静地在看,一连两个小时,直到把书看完。我一直在他们的身边,没有说话,但那两个小时,是我所体验的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教育孩子36计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塑造不同的品性,培养不同的特质。下面给广大家长推荐36个计策,帮父母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好孩子。

1.样板计:树立学习榜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亲子问题专家林红强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面前,再细微的言行举止也要留意,树立好榜样。

2.鼓励计:鼓励他挑战困难。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努力,此时,家长的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能帮孩子找到问题、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3.倾听计:掌握孩子的感受。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耐心听他说话,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以便及时对孩子的身心变化、问题等做出处理。

4.赏善计:奖励比惩罚有效。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有效得多。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既能避免伤害孩子,又可以督促他发扬优点。

5.扮弱计:偶尔向孩子“求助”。缺乏责任心,常常是因为父母照顾太周到。偶尔向孩子“求助”,你会发现他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

6.补强计:好习惯多夸奖。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林提出“补强法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正面行为受到认可时,就能逐渐摆脱自卑,不断激发自信心。

7.冷淡计:任性时别睬他。任性几乎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此时,家长务必要狠下心“隔离”他,让他因为得不到关注,自动收敛坏脾气。

8.放手计:让孩子自己尝试。包办父母只能养出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制造一些让孩子尝试、摸索的机会,他们才能独立应对生活。

9.纵容计:别扼杀淘气天性。“淘气包”、“捣蛋鬼”往往脑子灵光、求知欲强。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纵容这些行为,是挖掘孩子潜能和创造力的好时机。

10.处罚计:让孩子懂得承担错误。做错事了可以安慰,但一定不能姑息,适度的惩罚才能让他明白“赏罚分明”这一生存法则。

11.制冷计:自满时泼点冷水。一旦发现孩子有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苗头,父母应该适时给他泼冷水,让孩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12.点拨计:用引导代替说教。絮絮叨叨的说教,是孩子最不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最好从旁稍加提示引导,这种启发会让孩子充满感激。

13.感化计:用真情打动孩子。教育不仅是灌输、劝导、监督,有时还要动之以情。比如给孩子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4.平等计:别给孩子特权。要想克服“自我为中心”,首先得从家里开始,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或特权,好东西要全家人分享。

15.受挫计:适当挫折教育。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曾说,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为了培养心理韧劲,适当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16.包容计:接受孩子的缺点。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有很多缺点,但父母不能因此嘲笑或嫌弃他,宽容弱点,才能战胜自卑,用优点掩盖瑕疵。

17.虚拟计:时常夸他“很棒”。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表示,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自我评价。

18.熏陶计:多接触好的兴趣。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妨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通过熏陶、感染陶冶情操。

19.诱导计:别强迫孩子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厌学,强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要通过增加学习趣味性、适当奖励等方法,诱导他的学习兴趣。

20.容过计:主动认错时别追究。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不妨冷眼旁观,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21.训诫计:反复犯错不能姑息。如果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家长不能姑息。必须进行有效的批评,让他不敢再有“不会被发现”等投机心理。

22.疏导计:给孩子解释机会。教育孩子,“疏”永远比“堵”好。营造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释的机会,他会更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23.尊重计:尊重孩子的想法。亲子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够尊重孩子。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收获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24.对等计:当孩子的朋友。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相互平等。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忘年交”、好朋友,他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

25.预防计:告诉他什么不能做。最好的防守也是进攻,与其出现问题后再管,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绝对不能碰。

26.训俭计:制止浪费行为。浪费是现代孩子的普遍问题之一,对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制止和批评,帮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27.防微计:及时纠正小毛病。对于霸道、懒惰等看似不大的小毛病,家长务必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以免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

28.伴教计:多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他的生活、娱乐等,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有助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和特点。

29.立规计:设好行为规范。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家长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为规则,让孩子试着自己判断和选择,学会约束行为,培养自控力。

30.减负计:不要强迫孩子。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给孩子树立“必须怎样”的目标,自由快乐地成长,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潜力。

31.劝和计:帮孩子解决矛盾。当孩子与老师、伙伴发生冲突摩擦时,家长要主动充当“和事佬”,帮助双方消除矛盾和误会,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32.激将计:用好胜心激发斗志。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适当“刺激”,激发他们的斗志。

33.欣赏计:帮孩子发现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家长们要帮孩子看到自身优点,从而喜欢和欣赏自己。

34.平火计:冲突时先压下火气。发生矛盾后,如果家长怒气冲天,孩子的情绪也会越来越激励。因此,家长要先压下火气,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冲动不能解决问题。

35.励勇计: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往往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观察新事物。

36.磨炼计:多体验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一些磨炼,比如参加军训、到农村体验等,他的意志会更坚强,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无论如何请记得——你的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好,你的孩子也会因为你而成长得更健康!

要想孩子考的好,这6大”雷区“要避免


要想孩子考的好,这6大”雷区“要避免

导读

每一个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默默的付出,给与这个家庭支持与鼓励。同样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指引者,她们被称作家庭教育中的“军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以后的生活,甚至她的一生都走不出被父母所笼罩的阴影。我是本次无忧心理的特邀嘉宾,今天我会教大家孩子在高考前后,哪些雷区是家长朋友们不能触碰的,孩子考的好与坏,跟家庭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和万事兴,凡事都要以和为贵,所以一定不要在犯同样的错误!

正文

1、雷区一

过分爱护,高考前许多家长,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孩子考试是大事啊,所以这一天对孩子的态度也是360度的一个大改变,往往孩子都不会领情的,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过分保护欲望,会让孩子的内心空间变的苦闷起来,打乱他的学习思维,所以请家长不要强烈的保护孩子,给孩子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2、雷区二

考前叮嘱,相信很多爱唠叨的家长,在孩子考试前都爱跟孩子演讲一番,也许你是出于好意的,但是孩子就不会这么想了,孩子通常以”你烦不烦啊“这样的语气结束你对他的唠叨,当孩子出家门的那一刻,我不会说太多,面对孩子,浅浅的微笑,对着孩子竖起大拇指,路上注意安全,等你回家吃饭。

3、雷区三

互相对比,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的同时,会把这种好,放在自己孩子身上来进行对比,“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好”,彻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4、雷区四

命运安排,当父母觉得孩子学习不好,都会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了,你就出国,你就给我去学点技术,他们都说学这个好,你也去学吧,谁让你不好好学习了!早决定就等于放弃孩子一样,已经不对他抱有任何希望了!

5、雷区五

整天辅导,为了孩子,家教,辅导老师全家上阵,孩子学不进去,身上的压力还大,当情绪压力值到达一定时,人就会崩溃绝望!知识在于积累的,不是速成的。

6、雷区六

营养过剩,在高考的前几天,或者是高考当天,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又是炎热的夏天,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脑,各种水果,各种营养品,参差不齐,最后孩子出现了不良反应后悔晚矣,夏季尽量以清淡为主,忌,辣,凉。

寒假,这9条安全提示送给家长,助孩子平安过寒假!


寒假来了,孩子们的玩心也回来了。这个寒假,您想好怎么陪伴自己的孩子了吗?是不是也会叮嘱他赶紧在春节之前收心写完寒假作业?是不是也会定一个亲子出行的计划?是不是要在春节期间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呢?

但是家长们,在和孩子一同享受美好假期的时候,也千万要注意安全防范。在家、在外,都不要放松警惕。

那么,哪些方面需要家长注意?哪些寒假安全知识点需要告诉孩子呢?

为各位家长整理了9条注意事项,希望对各位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一、别在马路上玩耍,交通工具要慎选

冬天,孩子一般会穿得多一点,因此活动起来没那么方便。冬天也常有下雪、冰冻等天气,路面湿滑,行人不易行走。同时,当雨雪天气来临时,汽车的刹车性能也会被天气所影响,产生交通安全隐患。

这些点我们要提醒孩子:

1.慢走、走安全路段。所以孩子在马路上行走时,一定要走人行横道或紧靠路边行走。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

2.别在马路上玩耍。走路时,要提醒孩子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行走和骑车时看手机、听音乐,不在车辆盲区内玩耍。

3.选择正规的交通工具。出行时,要注意乘坐正规的交通工具,不坐黑车或不正规车辆,避免走失。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及共享单车,不坐副驾驶座位。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自行车。

二、电梯突然停止,应先拨打电梯内的应急电话求救

电梯已然成为现代建筑的配套设施,所以教会孩子必要的电梯安全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电梯内要守规矩。按电梯的时候不要按太多次,也不要用力去按,而且,不可以在电梯内蹦跳或打闹。

2. 记得拨打应急求救电话。如果电梯突然停止,千万不可自行硬掰电梯门,而应该先拨打电梯内的应急电话求救,并做到等待救援的时候,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3. 电动扶梯要扶稳。乘坐电动扶梯时,要扶稳站好,该下的时候及时下电梯。

三、在居室玩耍时,这些物品要远离

寒假期间,孩子在家时间较长。尤其是对于稍微年幼一些的孩子家长来说,防患意识还是需要的。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远离有棱角的家具。家中桌椅、柜子等这些生活用品的边角等都比较尖锐,在居室玩耍时要远离尖锐的桌角等。

2. 远离没有护栏的窗户。住楼房的家庭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在窗边玩耍,更不要将身体探出窗外,谨防不慎的发生。

3. 远离药品。家长还要注意告诫孩子,没有大人的允许,孩子不可以碰药品。

四、使用电器需谨慎,尤其是取暖设备

寒假期间,孩子一个人在家时,可能会使用一个家用电器,这些电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电器。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正确使用电器。按照规定正确使用电器以防发生危险。比如,用热水壶烧水时,要注意有没有上水位,烧水时,要注意不要超过上水位,以防热水溢出。

2. 及时断开电源。使用完电器后,应及时断开电源,随时拔掉插头。

3. 慎用取暖设备。取暖器周边不要放易燃物,以免高温着火。同时,不要长时间使用,以免电线发热产生不安全因素。此外,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或擦拭取暖设备。

五、春节聚餐少不了,宁可少吃莫贪多

寒假期间孩子在家可以选择的食物较多,但是也不能暴饮暴食,还是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些点我们需提醒孩子:

1.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天气寒冷,家长要提醒孩子少吃生冷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牛羊肉等,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多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这样能够提高孩子自身机体的御寒能力,比如可以多吃奶类、豆制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2.多吃蔬菜少油腻,切勿暴饮暴食。节日的餐桌菜肴丰盛,顿顿离不了鱼肉荤腥。孩子要控制住自己,别吃坏了肚子。别学着大人饮酒。

3.勤俭节约,剩饭剩菜记得打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间接影响孩子做法。勤俭节约的品质,需要从小抓起。

六、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险的游戏慎重玩

寒假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险的游戏不要玩。

这些点我们要告诉孩子:

1. 远离危险冰面。寒假,外出玩耍时要避免去危险的地方,比如不要到设有防护栏、警示标牌自然结冰的江河、湖泊、水塘、水池等冰面游玩滑冰,防治发生破冰溺水事故。

2. 和小伙伴和睦相处。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要懂得守规矩,讲礼貌,不争不抢,安全玩游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和打闹。

七、不要把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网友

信息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孩子的戒备心不强,很容易上当受骗,家长需提醒孩子提高防备,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这些点我们应当告诉孩子:

1. 保护个人信息。上网的时候,不要将重要的信息如家庭地址,个人电话等告诉陌生人。

2. 不要轻信网友。家长要提醒孩子爱网上交朋友要谨慎,网上的朋友难辨真假,聊天时避免谈及隐私,也不要轻信网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3. 远离校园贷款、网络诈骗。孩子这么小,怎么分得清楚是不是诈骗?简单来说一句话:只要是涉及到钱的事儿,都要慎重考虑,都必须询问家长。

八、提高警惕性,防止拐卖事件发生

春节是拐卖、绑架等事件的高发期,家长需教导孩子提高警惕性。

这几点我们需教导孩子:

1. 警惕向你寻求帮助的成年人,别跟陌生人玩耍。孩子一个人在家时,要提醒他们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孩子在外玩耍时,要教导孩子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讲话,拒绝陌生人的礼物和拥抱,不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给陌生人。

2. 熟记报警电话和家人电话。家长平时也要教导孩子熟记报警电话和家人的电话号码,如遇到危险,要第一时间报警并和家长取得联系。

3.别离开父母的视线。带孩子外出时,家长需告诉孩子不能离开家长的视线范围内。最好是抱着或是拉着孩子的手,千万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不管在做什么,都要眼睛看着孩子。

九、注意个人卫生,防范流行疾病

寒假期间天气寒冷,是流行疾病高发季节,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加强防范。

这几点我们需提醒孩子:

1. 勤洗勤换。孩子在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换衣。

2. 外出戴口罩。外出可以选择戴口罩,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 加强锻炼。为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孩子在寒假期间可以加强锻炼,养成强身健体的好习惯。同时,孩子还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

相信《暑期要教给孩子的这36条安全知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