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2.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3.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是因为情商高,人家随心所欲,随便打出来就是一套堪称教育孩子教科书的标准组合拳。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kelly说:我们希望和孩子亲密无间没有隔阂,我们希望孩子对我们坦诚,但是有时候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要求,因为我们首先没有做到对孩子诚实,我们用随口的承诺来敷衍孩子真诚期盼的眼神,所以孩子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收起自己的希望,封闭自己的内心,甚至为了不让自己继续受到伤害,编造出一个又一个理由,直至有天撒谎成了生存的必备技能……
1、社区医院厕所里的对话
“你尿完了吗?”妈妈冲着厕所门还算平静地说话。
“没有。”
“那快点!”
几分钟后……
“你到底有没有尿完?”妈妈不耐烦了。
“…还要尿…”孩子有点犹豫。
“你说,你是不是不想打针,所以才骗我说要尿尿?谁尿尿要这么久啊?”妈妈生气了
“不是…我就是没尿完…”孩子停了很久,才轻轻地说。
“你快点出来!我们赶紧打完针就可以回家了,我告诉你,那个阿姨打针一点都不疼。”
“打针一点都不疼”,是我带小七去打针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天底下谁都知道打针是疼的,可是最爱孩子的家长却告诉孩子“一点都不疼”。
还记得这个因为害怕打针而缩在墙角的宝宝吗?
2、灌药事件
“乖,最后一口~~”小七虽然哇哇大叫,但因为被我把住,也只好张开嘴又吃了一口药。
“真好,再来一口!”外婆马上又送上来一口药。叫得满头大汗的小七一看又来了,马上把头转向一边“啊!不要不要!!”
“最后一口,吃完就不吃了~~”我转过小七的头,外婆瞅准机会把勺子放进了她的嘴里。呛着吞下了一口药,小七一边咳又喊开了“啊……不要,吃neinei~~”
“再吃一口就没了,就可以吃neinei”外婆又说道。但这会儿的小七已经失控,脸哭得通红,汗顺着脖子往下掉,四肢乱蹬,我只好使劲把住她,然后外婆继续强灌!
眼看小七满头冒汗挣扎着大叫,我和外婆却像两个行刑者一样抓住她的手脚,用对待叛徒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永远的“最后一口”,但吃完总有下一口在等着。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却为什么会对孩子撒谎?
孩子为什么信任父母?因为当他饿了,他渴了,父母会随时在身边,给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一种保护他生存的承诺,有了这样反复的兑现,孩子才会逐渐生发出对父母无限的依赖和信任,安全感就是在这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但是,我们却利用孩子对我们的无条件信任去欺骗他,口口声声是为了他们好,可是看看我们最终都做了什么!
厕所是大家都不愿多待的地方,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为了不打针,宁愿经受厕所的味道并且不惜撒谎骗妈妈“我还没好”,来换取不打针的片刻安宁;
第一次听到说“最后一口”的小七,停下了哭声来配合我吃药,但后来发现事实不是这样,她就开始大哭,哭声里明显夹杂着不信任和挣扎,以至于后来一听到“吃药”两字就开始死死抓住我的衣服,大喊大叫,还没等我们抓她,她就开始逃离,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干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
有了一次欺骗,孩子就会思考:他们这件事骗了我,下次还会不会继续骗我呢?我可不可以相信我最亲近的人?如果最亲近的人都不能信任,那我还能信任谁呢?
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方式会被孩子带到他的社交中,有些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人,因为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安全感,他知道他周围的人都是安全的;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仔细看看,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看上去他和谁都很好,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没有人去帮他,也没有人能帮到他,首先因为他没有最亲近的人,其次,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他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过客,在他的心理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记,不是他自私,而是他不敢向别人敞开心扉,在他看来,连父母都不可以信任,那别人就更不可能真正对自己好。
也许您会说我也不想骗孩子,我也想坦诚对待孩子,可是有时候就是想不到要怎么做!在这里Kelly分享几条斗争经验:
一.“我可以选择不说,但说出来的一定做到!”
这条来自我无比崇拜的七爸。这是他的做人原则,也是他给我做出的育儿示范。经常小七要求抱下楼,我为了让她自己走楼梯,就随口答应“到楼底下妈妈抱”。于是小七很认真地走了下去,快到门口时,我看她走得不错,马上鼓励她“再走到前面大树那吧!”这时七爸就会很严肃地对我说“你已经承诺了孩子,现在就把她抱起来,否则下次她就不会相信你。”“你看她走得很好,这个办法可以让她多走几步…”“那你就不要轻易承诺她下楼了就抱。”现在的结果是,小七只要答应了我们在哪里下来自己走,到了那个地方她自己就会主动下来,因为爸爸妈妈用行动告诉她:爸爸妈妈说到做到,是可以信任的,你也要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二.忠于事实
每次带小七去打针之前,我都会对她说:“宝宝,打针有一点疼,就像你摔跤磕了一下脚丫那么疼,但你都可以忍受的对吧?而且阿姨给你打完针你就不容易生病了。我们一会儿进去和阿姨打个招呼好吗?”因为我告诉了她事实,所以现在的她经过社区医院的时候居然会主动要求去“找阿姨打针玩~~”,打针竟然成了好玩的事情!
(在历经了一次强行喂药的惨剧之后,我修正了方法,在后面的文章会和大家详细分享。)
每一个新父母都是零岁家长,都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一起磕碰长大,但只要我们用心,我们终将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而且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也能成为一个让人信任的人!
感谢您看完我的原创文字!
关于Kelly:混迹早教行业第八年,做过指导师、编过教案、培训过早教员工,后在职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课。2013年7月华丽升级为妈妈,立志专职研究0-3岁婴幼儿。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区里面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发生矛盾冲突了,开始吵架,互相抢东西,推搡,哭闹,甚至打架。周围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如下几种:
一、“调停”:努力劝架讲和。有的家长能够就事论事地公平处理,但也有很多谦逊有礼的家长,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对,都会要求孩子“放让”,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可能还会当着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面,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二、“看戏”:家长笑着看孩子打闹,不干预,不参与。小孩子往往会为了成人看来连鸡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闹起来,一吵情绪还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觉得幼稚,所以会笑,甚至还会说孩子“羞羞羞”。
三、“参战”:护雏心切又有点强悍的家长,可能会出面帮孩子讨个公道。有的家长会质问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辱骂或者打他们。
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大人应该怎么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两句话不容易讲清楚。今天我想讨论的是“看戏”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不会激起多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培养和行为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别人笑着看着困窘中的我们,说“羞羞羞”吗?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几个月的积蓄,一个亿万富豪跳出来对我们说:才丢了这一点点钱,有什么好着急的,羞羞羞,我们会好受吗?会服气吗?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抢了,表演节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欢,喜欢的巧克力被妈妈强制分给别人,妈妈只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绪急剧波动的大事。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如果表现得对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我痛苦,妈妈却不理解我的感受,她还笑话我,因此,她觉得我不好,她不爱我。
意见不一的妈妈也许会反对,说我们都是这样被笑大的啊,不也没事?我看我孩子还好啊,哭过以后照样玩。确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还是会回复平静,但是这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已经扎下了根。将来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要么他们会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让大人的表情由笑转为严肃,直到大人关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孩子也没能从自己和大人那里学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于是本来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机会,在大人的笑声中变成了一个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增殖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认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几条建议,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您判断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那么您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和表情静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离开孩子的区域去做别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间很明显存在着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而且孩子自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时而迅速,处理的原则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着,对自己孩子执行的规则和对别人孩子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愤怒、伤心等)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跟孩子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难听得进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采取的办法有:跟孩子共情,帮助孩子释放或者平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体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第四,规范孩子的行为也许需要奖惩,但最终我们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来运用,如何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内化群体交往的原则和情绪管理的办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的技巧。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最后来探讨下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我个人总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是非观,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错的事情声音再大也没用。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则,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心平气和把道理讲清楚,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该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机跟孩子讲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对你大喊训斥你是否会更难受?你以后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如果父母做错了则认真给孩子道歉承认错误,慢慢的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并尊重规则,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就会尊重以身作则的父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