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去年一篇没给孩子买800万学区房却带他去环游世界的文章在一天内刷爆朋友圈,阅读量百万级别,各方或支持或反对形成激烈对战。
对于大多数爸妈来说,当然学区房是要买的,也不可能带着娃去环游世界。那么亲子游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要不要费钱又费事的带娃去看世界?
很多爸妈觉得,花大价钱带年幼的孩子出门,孩子也记不得什么。你想让他看大山大海,他只对挖沙有兴趣;想走遍陌生城市的街巷,结果带着孩子只能泡在酒店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种种这些坑,让不少人成为亲子游的反对者。
关于这个疑问,龙应台曾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回答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亲子游是玩,但是玩的不一样,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玩”。
宝贝天生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为什么呀”,如果他们歪着小脑袋眨巴着星星眼问你“为什么花会开会谢,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为什么有的树冬天叶子不落,为什么大海会永不停歇“的时候,一千句说教,都比不上带他们去大自然里奔跑、触摸、嗅闻、感知。这就是亲子游的玩法。
当他们渐渐长大,他们会知道世界不只有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会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人种、关系,他们会对建筑、历史、人文感兴趣,蹲在家里看书或者看电视,怎比得上亲手摸一摸历史的一砖一瓦,亲身走过千年以前的石板路,浸泡在博物馆的浩瀚海洋中?这也是亲子游的玩法。
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无论多大年纪的孩子都拥有和这个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或许记忆有一天会淡,但那种眼界和格局却将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
在旅途中,孩子时时刻刻在与世界进行沟通,他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孩子告别自我中心与自以为是,他们自然而然会爱上世界的多样性,容纳别人的与众不同,更有宽容心和同理心。而且爸妈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引导他们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只要走出家门,就有无穷的可能。我们带孩子去探索未知,领略世界的广阔,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时是发现者,有时是解谜者,有时更是帮助者。很多时候,就在这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就不自觉地建立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
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的好时节,当下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就最适合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感受万物的美好。在大手牵小手的旅行中,家长可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守护属于他们年纪的天真烂漫。
“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常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过的风景。”
所以,不论去哪里,不论是否有足够的金钱,爸妈要做的,只是带着宝贝们,走出家门去。
有些年轻的爸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个月总有十天半个月要病一次,真是头疼。不得不说,养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孩子却活泼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孩子依然三天两头生病。可见,缺乏正确的养育方法在年轻父母的群体中还是很明显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纵容孩子偏食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简直到了极端,在饮食上偏执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长时间的偏食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骨骼和肠胃发育。
一妈建议: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坏习惯,首先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的唠叨孩子偏食这件事,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就餐环境。其次,家长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食物有新鲜感。箱仔是个典型的肉食动物,对青菜的抗拒让我苦不堪言,后来我就把蔬菜剁碎用来做肉丸子,没想到小家伙还挺爱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肠胃还没发育完善,没有节制的吃零食对肠胃真是一大灾难。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类当主食,把饮料和汽水当开水,这不但增加了肠胃的负担,还有肥胖的风险。其次,中医认为,常食燥热的食物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肝旺脾弱”的现象,而这种体质最容易被感冒光顾。
一妈建议:家长尽量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对零食的种类要严格把控。糖果、碳酸饮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种类尽量少吃。肝火旺的宝宝应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绿豆汤等。脾弱的宝宝在饮食上要减少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达标
小儿的睡眠时间比成人要长,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习惯,也纵容孩子跟着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晚睡不但会影响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导致精神状态极差。
一妈建议:家长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须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要求,保证时间和质量。睡眠足,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个睡前爱折腾的孩子,不过在入园之前,箱妈就严格执行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计划,不但避免早上赖床,还让孩子更有精力参与户外互动。
给孩子穿的实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长总担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着凉了,却从不认为其实是穿多流汗了。给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了。
一妈建议:相信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不少家长还在执迷不悟吧?小儿的衣服的确要随着温度的改变实时增减,但千万不要担心宝宝着凉,就拼命给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脚部位的保暖。
喂养过于“科学化”
虽然我们倡导孩子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化。可不少家长却过度推崇“现代西化营养学”的文章,严格按照指标来喂养孩子。殊不知,西化营养学最大的问题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却忽略了属性。比如,深海鱼虽好,但却是寒性食物,长期食用会出现腹泻、湿疹、咳嗽等状态。
一妈建议:小儿饮食要营养均衡,这本没什么大错。不过,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身体状态。比如,多动的宝宝不适合吃鸡肉和羊肉,湿疹、哮喘、腹泻、咳嗽的宝宝不适合吃水果酸奶等凉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宝宝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祈祷杀菌作用。如果宝宝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会杀死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一妈建议: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咳嗽等病情,要谨慎只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时也降低儿童肥胖的可能。如果医生建议吃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
滥用补品和营养剂
小儿发烧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生病亏了身体,于是病情一好转就开始给孩子大补。其实,此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肠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补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网络上不少洗脑的“育儿科普文”,让更多的年轻妈妈热衷于给宝宝补钙、补锌、补铁......
一妈建议:我从来都不主张给孩子吃补品,家长在给宝宝大补之前先要了解,宝宝真的缺吗?你给宝宝吃的补品,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明明正常饮食都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素,偏偏通过剂品来补充。我见过很多宝宝一喝液体钙总就拉肚子,也有因补充带腥味的铁剂出现呕吐的情况。此外,有些成人的补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给孩子食用。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最后来探讨下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我个人总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是非观,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错的事情声音再大也没用。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则,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心平气和把道理讲清楚,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该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机跟孩子讲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对你大喊训斥你是否会更难受?你以后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如果父母做错了则认真给孩子道歉承认错误,慢慢的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并尊重规则,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就会尊重以身作则的父母。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如果你的孩子很少问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
,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