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09-29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自主意识阶段;然后,就是12~18岁我们都知道的青春期。

第一个叛逆期:2~3岁

孩子的“叛逆”,其实从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Terrible2”。孩子在2~3岁的时候,会逐渐开始与父母“作对”,比如不愿意让爸爸妈妈抱自己的玩偶、吃自己的饼干等等。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正在学习区分“自我”与“他人”,随着孩子物权意识的增强,他要通过确认物品的归属权,来认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不要跟孩子生闷气、觉得孩子自私,他压根都不知道”自私“是什么呢。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出门穿什么、午饭想吃什么,等等。这是个培养孩子主见、训练孩子自我表达的好机会,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与你不同,就去压制他。

这个阶段,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要求,耐心听孩子的主意,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有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好,遇到无法表达的时候会哭闹,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引导孩子的情绪,通过问“为什么”,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解决一切。

第二个逆反期:7~10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很多事情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有时会不讲道理,乱发脾气等等。

此时,父母一定要放弃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多帮助和引导孩子。

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逆反期:12~18岁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

青春期的孩子,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他们非常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

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危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

想要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首先,我们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这个能力;其次,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

总而言之,叛逆期并不可怕,父母了解了这个成长规律,应对方式对了,这3个叛逆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顺利度过。

对于孩子的“叛逆期”,英国皇家育儿师凯瑟琳也有话要说:

凯瑟琳老师分享:

孩子一定会进入叛逆期,我们需要这个时期的存在,这证明孩子在长大。

首先,你需要为孩子的行为设定底线,决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需要加以限制,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每个父母不一样,每个家庭的边界也不一样。

另外,不要剥夺孩子所有的控制权,要允许孩子一些行为的发生。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会用最强烈的方式反抗。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制定孩子行为的底线,把握住原则,但不必事事较真。

“叛逆期”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孩子对家长的叛逆,也就是说,“叛逆期”其实是以家长为中心下的定义,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正是他在探索独立的自我,学习如何独立生活的“黄金期”。

叛逆,不意味着不合理。我们养育孩子,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听话的宠物。我们需要孩子学会面对困难、承担责任、自信积极。如果在“叛逆期”,家长跟孩子站在对立面,压制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他就变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自大的家长。,当我们重新看待“叛逆期”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探索期”,孩子会在这个时期逐渐长大,逐渐明白:什么是属于我的、我能做什么、我能怎么做,所以,家长们,不要把“叛逆期”视为洪水猛兽,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它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3.对强强的冒险性格偏向,妈妈可以先从外部控制他冲动的情绪,再渐渐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而不能因为强强的行为引发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造成对强强更进一步的消极暗示。

性格偏向3特别“乖”的冷漠性格

蒙蒙的妈妈一直感到很庆幸,自己家的蒙蒙特别的乖。吃饭穿衣蒙蒙也任大人的摆布;客人往来,妈妈出门,蒙蒙也不会在意……但是,当蒙蒙进入到托儿所之后,妈妈开始焦虑了:蒙蒙太乖了以至于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也不会还手;蒙蒙太乖了,对老师的表扬不去争取,对老师的批评也似乎不在意……

蒙蒙的乖使妈妈放松了对蒙蒙的关注,从而使蒙蒙有更多的时间一个人自得其乐,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少给予关注,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倾向。

这种性格倾向的典型特征是:

1.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他都没有明显的反应。

2.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

3.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

4.没有固定的亲密依恋的人。

参考方案:

在一个强调情商的社会中,蒙蒙的冷漠不敏感可能会影响到她将来的发展,因此妈妈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可及早采取措施来帮助蒙蒙改变这种冷漠的性格偏向,具体来说,妈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减少蒙蒙一个人独处或者蒙蒙单独和玩具在一起的时间,爸爸妈妈要多多陪伴蒙蒙,多与蒙蒙交流自己的感受,少批评蒙蒙,帮助蒙蒙打开自己的心扉,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2.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帮助蒙蒙交一些同伴朋友,使蒙蒙能在与他人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主动表达自我,体验游戏的乐趣,理解他人的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多带蒙蒙外出,通过环境的改变、新奇刺激的出现等方式,激发蒙蒙对外界环境的兴趣。

3.爸爸妈妈可以指导蒙蒙喂养小动物,从而激发蒙蒙的爱心以及责任心。

性格偏向4冲动把人累的多动儿

巍巍,一个让幼儿园老师既喜欢又头痛的孩子,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聪明可爱,对他“头痛”是因为他的“无规则纪律”。他总是喜欢动个不停,不是去捉弄其他的小朋友一下,就是突然把自己刚搭拼好的积木向地上一推,或者他就仅仅是在班级内走来走去,就是不能安静坐一会。当然这样来形容他也有一些不妥,因为在他喜欢的卡通片之前,巍巍可以安静地坐半个小时,但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其他的“法宝”能使巍巍静静地坐一会……

巍巍虽然能够在喜欢的卡通片前“坐下来”,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和场合他却“坐不定”,这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多动倾向的孩子,他具有一定的冲动的性格偏差,这类偏差的典型特征是:

1.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喜欢的事情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2.精力充沛,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静下来。

参考方案:

对于巍巍的这种性格偏差,妈妈在帮助巍巍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环境入手,减少环境中新奇多样的刺激与诱惑,使巍巍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然地安静地从事目的明确的活动。

2.设立目标,培养巍巍的耐性。例如对巍巍的延迟满足能力加以训练,根据巍巍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的时间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3.父母要对巍巍活动的过程多加关注,而减少对巍巍活动的结果关注,树立巍巍对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从而使父母对巍巍活动的外部控制转换成为巍巍自身对活动的内在约束。

性格偏向5执拗遭人恼的倔强儿

乐乐,人虽然小但是脾气却很大,一旦他自己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倔到底地坚持。前面妈妈答应周末带乐乐去动物园,到了周末因为天下雨,所以妈妈就取消了计划。可是乐乐却不依不饶,一直坐在门口哭,“我要去动物园……动物园……”

乐乐执拗的行为中反映出他的一种倔强的性格偏向,这种性格偏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乐乐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无论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会给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2.任性,重复坚持自己的意见;打骂对他没有明显效果。

参考方案:

对乐乐的这种任性,爸爸妈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内在真正的需要。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时,或许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2.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来对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时不妨适当“让步”,首先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再教育他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避免类似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增加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男孩危机其实是父亲的危机?


孙云晓老师在《今日男孩为什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面落后?》中阐述了男孩学业落后,从中小学向大学蔓延,而且男孩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最后结论定位在男孩危机凸显教育危机,尤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

这些天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同意“男孩危机”真的存在,大师的落脚点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上,是没问题的。但作为一个恰好养育一个男孩的普通父亲,如果把问题统统归结于教育体制,等待应试教育改革成功,那就不只是男孩危机,而是男人危机了。

是谁造就了今日男孩危机?单单一个应试教育就足以说明问题吗?我认为不尽然。文章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考试数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考试成绩的成功不代表学业有成。拿有问题的数据来说明男孩的危机,有一点点勉强。不过对于在男孩的体质、心理以及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我倒是非常认同,并且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身体力行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的缺失也是形成男孩危机的原因。

只要稍微留心注意,即可发现,带孩子到书店买书看书的,基本是母亲;家长会上,基本是母亲;接孩子放学的,基本是母亲;带孩子去亲子班的,基本是母亲;就连写育儿博客的,也基本是母亲……很多时候,父亲的身影难觅。家庭教育,很多父亲不管不问,凡是母亲一手包办,好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柔弱、独立性差、不自信、不勇敢、不坚强、爱使小性子、爱发脾气……

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身心的发育。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安全感。父亲,在孩子的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依靠。在童年阶段,男孩子基本上是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父亲的,甚至是心目中的英雄。我在出差到巴西的一个月里,嘟嘟跟着妈妈,很乖,甚至有些畏首畏尾的现象,凡事不敢去碰。我回来后,也许是他的心理有父亲的依靠了,活动中表现完全不同,大胆、勇敢,甚至有些强势。这一点,嘟嘟妈的感触非常深。

缺乏父爱的孩子,会感到焦虑和孤独;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心理学家解释,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男孩怎样做男人的机会。遭遇挫折的男孩,没有父亲的指导,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缺乏父亲教育的男孩,还容易形成性格缺陷,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一个男孩健康人格的形成,父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父亲的严厉实际上培养了男孩对权威和纪律的认可,父亲的鼓励又增强男孩勇敢和坚强的特点。而缺乏父亲教育,男孩不愿接受相应的约束,但在胆量和勇气方面平时却很懦弱,累积的心理问题没有出口,反倒是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伤害。

缺乏父爱的男孩,更容易形成恋母情结。孩子对母亲依恋,是很正常的,但父亲教育如果一直缺失,男孩过分依恋母亲。即使长大成人,依然缺乏独立自主和男孩应有的阳刚之气。这对男孩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好的。

所以,男孩危机的形成,不能仅仅归咎与现行应试教育之弊端,也有父亲教育的缺失造成的遗憾。如果父亲热心于孩子教育,加之科学、理性、适度的爱,男孩的心理、个性发展、适应能力、价值观等,将会受到重要的影响。当上父亲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好父亲,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男孩危机,父亲需要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在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不会短期看到成效的前提下,父亲在育儿方面多多参与,甚至成为一生的职业,将是化解男孩危机的重要力量。

想孩子好好吃饭,家长需这么做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膳食不妨先从餐次餐量着手

幼儿园的膳食安排很有规律,所以对于2~5岁儿童,在家庭的膳食习惯也培养,包括注意餐次、进餐时间、餐量、食物种类等多方面。

1、餐次:2~5岁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在正餐基础上,还至少需要两次加餐,一般安排在上午、下午各一次。如果晚餐时间较早,也可在睡前2小时安排一次加餐。

2、进餐时间:三次正餐时间相对固定,两正餐之间应间隔4~5小时,加餐与正餐间隔1.5~2小时。

依据每天食物建议量,按照家庭习惯和儿童个体情况进行食物分配,安排正餐及加餐。进食量以正餐为主,加餐食物份量要少,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量。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可搭配少量松软面点食物。另外,食物最好选取应急食物,根据季节和饮食习惯更换和搭配食谱。

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专注进食

2~5岁儿童容易受环境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往往出现吃饭时玩玩具、看电视等。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家长注意了!这样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进入幼儿园后,也难免会因为不专注进食,吃不饱,吃不好。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尽可能给儿童提供固定的就餐座位,并且定时、定量进餐。

2、避免家长追着喂、边玩边吃、边吃边看电视等不良行为。

3、培养儿童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分钟内吃完。

4、儿童自己使用筷子、勺子进食,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既增加儿童进食兴趣,又可培养儿童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三、避免儿童挑食偏食家长可以这么做

2~5岁儿童挑食偏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自主性的萌发,对食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喜欢,从而出现一时的偏食或挑食。那么,应该如何才能避免儿童挑食呢?

1、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挑食不偏食,与儿童一起进食。家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

2、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引导选择健康食物。

3、家长不在进餐时训斥儿童,鼓励、引导儿童自主进餐,不强迫进食,吃多少由儿童自己决定。

4、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尝试变换烹调方法或盛放容器,比如不爱吃的蔬菜可以剁碎,做成饺子或者包子,或者每次尝试少量,鼓励多次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但切不可强迫喂食。

5、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尤其是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方式,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量。

6、不要以食物作为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的措施,避免儿童对食物产生错误的喜好。

正确的早教其实是“返璞归真”


市民尹先生反映:去年他喜得千金,都说现在的孩子出生7个月后就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但由于我们夫妻平时没有很多精力,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所以,我想请早教机构专业人士来帮我。

网上找了几家,但各家早教机构都把自己夸得很好。因此我想一一试听后,再作选择。带着孩子听完了一圈,反而觉得“晕头转向”,没了方向。各个早教机构教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多动多爬,或者玩一些号称能锻炼某方面能力的玩具。对于这样的早教班是否真有效果,我十分怀疑。那么,孩子的早期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呢?

幼儿早教十分抢手

这两年生育高峰,催生了婴幼儿保健和教育市场的火热。各种爱婴机构、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了解,绝大多数早教中心面对的是7-36个月的婴幼儿,基本都宣称能开发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如各种感觉、专注度、想象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还有情商、智商等。每周1-2节课,上课方式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不同的早教机构收费不同,每堂课便宜的只需几十元,贵的高达数百元。

给幼儿上课可不简单,贵的自有贵的道理。部分早教机构宣称自己采用的是欧美教学模式,课程以“德国奥尔夫音乐的原本性、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戈登的音乐性向”等理论为基础,将7-36个月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锻炼不同的能力,每次课程3个月。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一个孩子若要完整地学完0-3岁的早教课程,大概需要近1万元。

实际效果不如家长期望

在一家早教中心,记者看到一位年轻老师努力地教家长,让家长告诉1岁不到的孩子,手中的玩具是可以用手抠的。虽然老师和家长们都十分卖力,但不少孩子看起来并不能理解。似懂非懂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课堂上还时常伴随着哭闹声。大多数家长对早教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投入能够带来回报,希望自己的孩子确实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上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据记者了解,对照早教的实际效果,家长们的期望有点过高了。

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一位家长用不确定的语气告诉记者:“说实话学了半年了,好像也没什么大的长进。但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总会有一点吧。”另一位家长倒是挺实在:“看了教学的内容,也不指望真能提高多少智力,只是早教中心的地方比较大,适合孩子多练练爬啊、走啊的能力。”

0-3岁该怎么早教?

早教中心火热,很大程度缘于家长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担心。那么,0-3岁孩子的早教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曾参与研究相关课题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星明教授认为,不少家长对早教存在误解,把早教理解成了不管孩子的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早早教育”,孩子都能学会,对早教中心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其实,正确的早教就是“返璞归真”,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获得正确的能力,以保证孩子将来顺利适应社会。

专家认为,0-3岁的早教应包含这些内容:一、让孩子多运动,这种运动应该是独立的、带有探索性质的,而不是家长或老师的指令;二、让孩子学会表达、沟通,学会与人交流,父母应该在生活情境中和孩子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玩到的;三、确保孩子学会自我照顾,如吃、喝、拉、睡、自己穿衣服等,很多家长认为这些能力孩子大了自然会,这是不正确的,忽视这点会让孩子养成眼高手低的个性;四、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如孩子常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否则便哭闹不止,家长应让他们学会忍耐和等待。当然,早教中心寓教于乐开发学习技能,适当选择未尝不可,但家长不应拔苗助长期望过高,生活技能应是早教的主要内容,家长也应该是早教的第一老师,早教中心无法代替。

中国保健协会母婴研究基地荣誉专家吴圣楣教授则认为,早教就是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快乐的成长环境,围绕这点,家长在家里也可以教得很好。

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案例: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 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 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 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 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 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 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 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 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家园共育《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