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09-29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那个“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那个“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1

前几天,一位妈妈说自己刚刚读小学的儿子怎么说都不想去上学。

问他为什么,就是不说。

后来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

结果还是他的同学悄悄说出了真相,原来儿子被隔壁班上的几个孩子欺负了。

刚开始是要他给他们买零食吃,没买的话就围着他,推搡打闹,看上去像是玩耍,所以老师们都注意不到。

可是孩子之间能感受到。

她知道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可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孩子高高大大的,力气也有,也不惹事,平时挺听话的孩子,怎么就被欺负了?

其实还不只是小学,在幼儿园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惜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更加无法说明这件事。

前几天朋友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说不想去了,因为有人打她。

她跟老师说,老师说没有这回事,还说是家长太焦虑,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非常正常的。

可孩子却非常肯定地说有同学打她,只是无法言明。

如今校园暴力愈演愈烈,让当爹妈的心都是悬着的。

因为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之后,校方或者家长经常会用“小孩之间闹着玩”来解释和安慰。

可是受伤的孩子,却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呢?

2

父母长期过度要求孩子顺从或服从的家庭,更容易养出被欺凌的“乖孩子”。

瑞士有一项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

因为很多欺凌案例中,很多被欺凌的孩子一直默默忍受,他们就算有机会反抗,甚至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比实施者还要强壮高大,可就是不敢反抗。

这跟一个人的体格没有直接关系,而跟这个孩子的性格息息相关。

孩子在一个集体中的位置,往往反应出他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

那些骄横霸气的欺凌实施者,在家中常常也是盛气凌人的小霸王。

而受害者呢,在家中常常是乖乖,是好宝宝。

遭受欺凌时,他们内心会启动顺从模式,因为在家中早已经习惯了顺从。

哪怕将来已经成人,还是那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因为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是不能说“不”的。

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的。

从来不曾反抗过的孩子,你要他在遭遇欺凌的时候马上就能反抗?

那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做,更可怕的是他的内心早已习惯了忍受。

3

社交能力欠缺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

其实,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在社会交往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欺凌者觉得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成绩平平甚至常常被老师批评,所以他们需要组建一些小团体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小小年纪就拜把子,相互照应,以欺负同学为乐,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同学们的关注。

而那些遭遇欺凌的孩子,常常也因为一些性格问题,比如自卑,跟集体格格不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所以父母从小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发展情况。

帮助孩子学会跟小伙伴相处,让孩子明白集体的一些规则。

父母要做到一视同仁,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

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学会尊重其他的小朋友。

当孩子学会了尊重,就不会再通过动手解决问题,更不会把快乐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平时多鼓励孩子参与同伴之间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

在家中,父母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

4

帮孩子避开校园欺凌,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里给几点建议:

关注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及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说自己被欺负了,你得高兴孩子能告知你。

而不是着急上火,大声责骂。

因为他是信任你的,而且还能明白地表达出来。

可怕的反而是那些被威胁着,不敢言语的欺凌,而这类更容易出现在高年级中。

倘若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肯定会发现孩子的变化。

在事件发生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减轻伤害。

切记不要责骂孩子,说孩子怂,为什么别人没有被欺负,就你被欺负。

这样的气话一旦说出口,孩子将不再信任你,而只会选择默默承受。

不要否认孩子,增强他的自我价值,鼓励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鼓励孩子反抗,因为敢于反抗校园欺凌的孩子,他们将来的社会竞争力会更强,也更成熟,还能锻炼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

而且父母的鼓励和认同,会帮助孩子增强自我价值感,让他们内心有敢于反抗的力量。

小小鱼去年刚刚上中班的时候,班上也有一个经常动手打人的小男孩。

可能因为插班的缘故,他对新来的小小鱼总是动手。

有一次儿子告诉我,“今天那个同学踢了我一脚,好疼!”

“你是怎么做的?保护了自己么?”

“我告诉了老师。”

“告诉老师可以,但是爸爸觉得你还可以这样做。比如你可以当时就躲开或者防守住。”

“他是突然打的!而且经常打我。”

“那你下次在告诉老师前,可以打回去,他怎么打你的,你就怎么打回去。”

“爸爸希望下次你能告诉我,学会了保护自己”

因为我常常告知孩子要守规矩,不能随便动手打人。

所以就算我说了打回去,他还是没有选择动手。

但我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等待他成长起来。

第二次我告诉他,下次可以声音大一点,吓住那个打人的同学。

“你为什么要打我啊!”

“你再打我,我就不客气了!”

因为小小鱼嗓门大,这一招果然管用。

后来,随着他在这个集体中的融入,好友也多了,各种能力也发展了起来。

这个找茬的同学也没有再找他的麻烦了。

只是偶尔打打闹闹,那倒是正常的。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成为你的朋友!

而你讨厌的人,你可以不理他,远离他!

我明确告诉孩子,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你可以远离他们,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

我给他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

爸爸小时候有很多的小伙伴,比你现在多很多。

那时候我们那群人里有一个老大,听他安排的人,就会对你很好。

如果你不听他的,他就不会跟你玩,甚至不让其他的伙伴跟你玩。

可我就不是那种喜欢听人安排的人,所以常常跟他有矛盾。

有一次还跟他打了起来,虽然看上去像是玩笑。

可高我一头的他轻松地把我打倒在地。

那次之后,我就干脆一个人玩。

我发现一个人玩也挺好的,慢慢地又交到朋友。

那个老大也觉得我不是好欺负的,反而很尊重我的想法,也不再欺负我。

其实我们一生中,真正的好友不会很多。

有时甚至只有三五人,但是我们彼此尊重,友爱。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些真正跟你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会成为一生的好友。

而有的人,注定是你人生的过客。

关于校园欺凌,我们更需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

真正内心强大独立、尊重他人也自尊的孩子,不会遭遇到欺凌,也不会去欺凌他人。

虽然,欺凌发生在校园,可根节却在家庭,父母当用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好孩子=乖孩子?


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同时,家庭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孩子遭受欺负怎么处理?


与小朋友们玩耍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学习人际交往。但当孩子遭受欺负后,父母又该做些什么呢?

被人咬伤:谨防模仿

案例:榛榛刚入园半个月,就被班上的小伙伴隆隆咬了。胳膊上清晰的牙印,好像“浮雕”似的凸出来。事发后,老师一直在边上解释,隆隆妈妈也不停地道歉。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回家路上,我在想,这件事最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榛榛从此也学会攻击别人,我必须想办法杜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一边观察孩子的情绪,叮嘱他今后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叫老师,也可以尽力把对方推开。同时像聊天一样地询问他:“伤口疼不疼?”他说“疼”之后,我就跟他说:“这样咬人是非常不好的,会给别人带去痛苦,你以后会咬别人吗?”他说:“不会!”

榛榛妈妈点评:确实,孩子互相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制止孩子模仿一些不良行为。除此之外,在处理中父母尽量不要去强化孩子的痛苦以及大人的怜悯。孩子就不会感到委屈,也不会在他心理留下任何伤痕。

被抢玩具:鼓励沟通

案例:邻家倩倩常来我家玩,她攻击性很强,总抢我家小宝的玩具和书,小宝抢不过,就哭着来找我。这时候我会劝他去和倩倩姐姐商量,如果他不敢的话,我就陪他去。我当着小宝的面跟倩倩说:“倩倩,玩具是小宝先拿的,如果你也想玩的话,是不是跟小宝说一下?”然后我又跟小宝说:“倩倩姐姐想玩这个玩具,她是客人,你是不是可以先给她玩呢?”小宝宝很快同意了。

小宝妈妈点评:既然孩子要融入社会,就要接受社会现状。所以鼓励孩子敢于正视困难,直接跟人表达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当冲突发生后,大人可以指导,不能诱导,更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孩子今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容易演变成默默承受或习惯性逃避。

发生争执:转移注意力

案例:小米2岁的时候遭遇来自小伙伴的第一次攻击,她和一个比她大半岁的小老外在游乐场发生了争执。开始我没有出面,希望他们能自己协调。后来那个小男孩死死抓住小米的脸,小米只得大哭,所以我就过去抱起了她,安抚她的情绪,然后马上用其他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她很快就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事,继续玩下去了。小米妈妈点评:这样大的孩子多有独立性了,只要没有出现伤害性的攻击,就应该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一般情况下,都会认为女孩容易处于弱势,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女孩也很强势,他们和男孩发生冲突时,往往能获得成功。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解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别忘了告诉她,放弃也许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有更多的选择在等着她。

链接:

孩子如何面对冲突

问题:孩子应不应该采取还手的方式来自卫?

慕尼黑儿童心理学家Diekmeyer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该一律禁止。它的意义在于,孩子的正当防卫行为可以明确表达出他对于受欺负的反应和态度。这并不等于以牙还牙,而是一种抗议方式。但是如果对方是个态度蛮横、习惯动武的孩子,这种自卫方式显然有一定风险。

教会这六招,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这两天《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在网上疯传。中关村二小的一位家长讲述了儿子遭受欺凌的经历。十岁的儿子被同学用厕纸垃圾框倒了一身,并因此患上抑郁症,惧怕上学。

家长去学校讨说法,学校却想息事宁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过分的玩笑。

01、每个成人都曾是孩子,可是我们很快就忘了,童年其实是一段艰辛的时光。

不说那些莫名意外,不说原生家庭之痛和令人发指的欺凌个案,先看下面的数据:

2015年,一份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57.95%的被访者表示曾遭受或正遭受欺凌。

2011年,一份调查研究显示,美国50%高中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凌。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

另外,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也只占12.7%。

那些如今看来意气风发、集完全宠爱与一身的名人或明星也不例外。

克林顿、汤姆克鲁斯、《哈利·波特》的主演之一艾玛·沃特森、金星……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他们都曾遭受过欺凌,并对此记忆犹新。

毫不夸张的说,每个成人都有一段艰辛的童年或少年时光,包括那些欺凌别人者。

据研究,霸凌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家暴的家庭。而受过欺凌的孩子,也容易反过来成为霸凌者。

02、成人世界还有一个温情脉脉的文明外衣,未成年的世界则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

弱肉强食是一条基本法则。在这样的世界,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呢?

“与众不同”者

比如身材瘦弱、肥胖甚至残疾;男生过于秀美阴柔;插班生,初来乍到;成绩太好或太差……。

总之,在群体中容易突显出来。童年时代的汤姆克鲁斯身材瘦弱,并经常搬家换学校。他说,每到一所新学校,无异于要面对一场新的战争。

性格胆小懦弱者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者

胆小的人不一定没朋友,而孤僻者往往“落单”。韩国影星Rain成名后自曝,上学时因为孤僻饱受同学欺负。

家境贫寒或特殊者

比如家人中有精神疾病,父母离异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初中时,则是因家境贫寒,被同学嘲笑衣着品味差。

欺软怕硬、恃强凌弱是人的天性,孩子的世界表现得尤为直接。因此,以上人群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03、孩子受到欺负,指望学校和制度保护?有点扯淡。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比较健全,可是仍然挡不住大量的欺凌事件。

中关村二小事件一出,教育者对被欺凌者心理健康的淡漠,令人发指。

韩国有一部讲述少年欺凌的电影《优雅的谎言》,同学的孤立与排挤,让温和善良的少女天智选择了自杀,而学校对此毫无察觉。

再说,学校和家长的一时保护,并不能让孩子在他的世界中真正赢得尊重和归属。

因此,唯有孩子自己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04、要想远离欺凌,孩子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强身健体,至少有一技傍身。

至少,别让人觉得“看样就好欺负”。爸爸们陪孩子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克服对肢体冲撞的恐惧。

2.克服内心恐惧,变得强大自信。

有些孩子身材高大,为什么仍摆脱不了被欺凌?因为胆小懦弱,害怕冲突,恐惧写在脸上。那些熊孩子见你越怕越想欺负你,找软柿子捏是人的天性。

因此,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要昂首挺胸,而非臊眉耷眼。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很多地方都好使。

3.培养几个兴趣。

从中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增强自信。

4.交几个朋友。

三三两两的孩子在一起,别人不敢轻易欺负。所以,别让孩子落单,让他尝试与性格开朗、人缘好且家教好的孩子做朋友。

你可能会说,人缘好且家教好的孩子不一定乐意呀。这时兴趣就用上了,有了共同的兴趣,如果你孩子在这个兴趣上比较出色更好,他们就容易玩在一起。况且,家教好的孩子,一般具有同情心,不会恶意拒绝或孤立他人。

5.巧妙反击!

没错,很多人不提倡以暴制暴。但反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成人还有正当防卫呢。

何谓巧妙反击?首先,言语呵斥,力求呵退对方!

如果,对方继续欺凌,瞅准机会,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全力反击,力求一次把对方打怕!(切记,不要让孩子击对方要害,注意分寸)

这点我很赞同金星的观点。金星在学生时代也曾遭受欺凌。如今,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面对校园欺凌现象,她霸气点评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

6.全然接纳孩子。

很多孩子遭受欺凌后不敢与家人提及,为什么?怕被父母说无用!父母不但不出面保护孩子,反而指责孩子的懦弱无能。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选择默默忍受一切欺凌。

父母要全然接纳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才能自信强大。万一遭受欺凌,他也会告知你,而不是一个人胆怯无助地面对。

最后,用《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中的一句话结束:

“当看到等在校门口的儿子时,我还要尽力忍住泪水向他微笑,我是妈妈,我要为了我的孩子而战斗,我要在他受到损害时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我要告知他寻求公平的方向,我要拼尽全力让阳光冲破雾霾照亮本该维护孩子的校园……”

我想,她说出了每一位母亲的心声。愿每一位孩子都能被善待!

那个没有抢到座位的孩子


小时候在幼儿园,常常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圈,老师挑选六个人站在中间,只有五个座位。大家拍手唱歌,中间的孩子就绕着座位跑,音乐突然停下来,六个小朋友们就要去抢座位,往往有个人会多出来,不知所措地站着。

长大后,体育课玩”贴膏药”,也会有人尴尬地多出来。敏感的少女时代,我只会冷眼旁观这些集体游戏,尽全力找理由推脱。我是不喜欢这种残酷游戏规则的,因为注定有一个人会多出来,再认真再努力,也会成为失败者。

“我任何时候都以工作优先。”为了得到工作职位,坐在我对面的大学生们激情澎拜却稚嫩地夸口承诺。前两天领事馆我们部门招收新人,几百人申请,我当面试官,但只招收两人。突然想到,原来无论做什么事长多大,我们都逃不出“抢座位”这个游戏。

我一直很好奇,当众人关注得到座位胜利者的欢声笑语时,那些多出来的失败者们,他们都去了哪里?

初二时候,年级动员大会里,老师问“想去高中部的同学们举手!”台下纷纷高举起手来,讲台上的老师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年级排名前一百名的,就有希望去,大家好好加油。”我冷冷地想,三百多人,大家都想去,即使拼了命努力,也会剩下两百人,他们要何去何从呢?

受不了这些压力,也叛逆地觉得学校呆不下去的时候,中午逃出校门去了家医院,对着医生很难过地说,“叔叔,我该怎么办。世事艰难,我去不了重点高中,考不上一本大学,我是个废人。”中年男人耐心地接待我这个问题少女,温和地说,“我周围的人,也不都是重点学校的,一样在当医生,活得好好的啊!”他打电话叫了我的父亲过来接走我。

父亲出现后,竟然没有生气,他对我这样任性倔强一定要找到意义的青春期女儿,似乎已经无奈。他没有直接带我回家,只是说,“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当我嚼着饭菜,坐在对面的他说,“其实你不需要很优秀,尽全力就够了。”

转眼快十年过去了,并不是教育家的父亲,虽然从未对我解释过“尽全力”到底意义何在,但一路走一路反思的成长岁月里,我为自己找到了为何要好好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去抢座位,而是更有权力更有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我讲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考级和雅思无关,而是在与外国同事沟通时,双方能够真正合作解决问题。当我学好了一门专业,和一纸证书无关,而是为了实现指标时,能够尽可能减少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当我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时,和比赛奖状无关,而是身边的人喜欢和我相处,每一天上班自己和别人都很愉悦。

高考快要放榜了,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固然有人数的限定,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可以如愿。却也不见得为此而一蹶不振,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想一想,那间教室的座位本就有限,肯定坐不下所有想去的人。

每朵花都会努力绽放,但是往往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最后却都逃不走凋谢的命运。青春也是如此,我们都会有一天老去,送自己的孩子上高考战场。当我们站在考场外,在烈日里翘首企盼的时候,会不会有那么一刹那被唤醒,其实花凋谢后,生出来的果子才是一棵植物的精华?花期太短,再美丽绽放得再早也有一天会谢,而果子,却是需要肥料和阳光的滋养,还有长时间的细心照顾,最甜的果子未必曾是绽放得最猛烈的那朵花。

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

温情提示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让孩子更爱你更爱家


繁忙的日程安排和日常压力会影响家庭时间的质量,这可能会让你的孩子寻找家庭以外的支持、情感和建议。另一方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质量可以让孩子变得以家庭为中心。通过创建一个积极支持、交流环境的家庭,你可以教会孩子家的价值。

1.灌输忠诚意识

给你的孩子灌输忠诚意识。当你的家庭面临困难时期的时候,展示出你们对家庭的支持。如果你的孩子正经历和朋友之间关系艰难的时期,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沟通,帮助他们缓和关系。当一个家庭成员面临个人危机的时候,聚在一起来表达你的爱和支持。这个坚定的支持可以建立孩子对家庭的忠诚度。

2.建立信任、团结的关系

和你的孩子建立一种信任和团结的关系。每周留出一定的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不管你是去参加足球比赛、去教堂或者是在自家的后院休息。家庭时间的质量能够建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增强他们对家人的承诺。

3.倾听你的孩子

倾听孩子的抱怨,并且回答他们的问题,让孩子们发现父母的支持和交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儿童健康组织解释说,当你倾听他们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产生一种被爱的感觉,并且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让家庭充满乐趣

每周安排一次欢乐的家庭夜,无论是让孩子选择一部电影一起观看,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参加社区节日。你的孩子们会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里积极反应。因此,在你让家庭时间充满乐趣的时候,孩子会想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5.同情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可能因为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而反应过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向孩子展示你的担忧,无论这对于你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通过童年里的那些似乎不可避免的问题支持你的孩子,并且告诉他们,你尊重他们的感情,这样能够让他们感激自己的家庭。

6.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永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你很容易因为日常的要求或者责任而忘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或者他今天参加足球赛的状况。通过在孩子们生活中可见的表现告诉他们你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他们会明白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喜欢《那个“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