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下: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变“坏”了吗

09-2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江河日下: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变“坏”了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河日下: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变“坏”了吗

“现在的孩子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这句话,他们往往以“现在的孩子”做为抱怨的开头,接着加上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像什么“很多年前,当我是一个孩子的”,“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想想我们当年”“现在的孩子真的越来越不懂事,我们小时候可完全不是这样的…”

这并不是新鲜事,“现在的孩子啊”是很多人的口头禅,每当他们想唱衰现代文明和当代生活时,都会不断的比较,一次次的提起“现在的孩子啊”,“现在的孩子啊”这句话似乎有神奇的魔力,可以开启一段对话,也能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开始抱怨。

人们永远都在抱怨。那些勇于创新的拓荒者,他们骑着摩托车自由的穿梭在国家的不同角落里,他们抱怨踏实工作的人,认为那些人过的实在太无聊了;那些伟人的父母也可能会抱怨,在他们小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的浪费食物;而山顶洞人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抱怨,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会被野兽残害。

“现在的孩子”是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词语,这个词除了表达感情之外,并没有实际意义,你也可以找到新的词,来替换“现在的孩子”这个说法。

因为很多人都喜欢用“现在的孩子”这个说法,不如我们抛开偏见,来看看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现在的孩子”真的有人们说的这么差吗?

现在的孩子是包容的。

他们接受世界的不同,然后拥抱差异,他们破除了带有歧视色彩的两性认别,可以无视性别阻碍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男孩子可以穿芭蕾舞裙,而女孩子也可以成为市长或者省长。不用千遍一率,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

现在的孩子们敢于对校园欺凌说“不”

他们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也知道要如何阻止校园欺凌,他们建立了反对校园暴力的社团,并向需要帮助的弱者伸出援手。媒体经常大肆宣传校园暴力事件,但这不意味着校园欺凌现象常常发生,反而意味着——很多孩子不能容忍校园欺凌行为。

现在的孩子们正在拯救世界

他们正在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当谈到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时,很多成年人都对此无动于衷,但孩子们组织了各种环境保护组织,而且也为环保而战。面对生态问题,孩子们勇敢地挺身而出,并且努力的改变世界。

现在的孩子很积极

他们懂得学以致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力量,他们关注社会边缘群体,他们努力促进社会正义。他们明白“英雄”和“榜样”的意义,英雄不是漫画或者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而是切实能帮助别人的人。

现在的孩子们很聪明

他们知道如何适应“现代化”生活,他们熟练使用科技和网络,他们知道如何编写电脑程序,他们也努力教会家里的父母如何使用现代化的app。他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他们也会用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现在的孩子们十分善良

他们把健康的长发剪掉捐给患有癌症的孩子,他们会主动给别人捐款,他们在交朋友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坚持,不看对方的年纪与家世,只看能不能与自己合得来,现在的孩子们知道,友谊中最重要的心与心的距离。yjS21.COm

现在的孩子敏感又努力

他们也会犯错,身为人类,我们做不到完美,我们都会犯错,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错误。

别再抱怨孩子们不争气了,脱下有色眼镜,来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真的已经变的非常优秀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这才是培养孩子真正兴趣的正确方法,你也错了吗?


孩子上了兴趣班,不久便不要上了,这怎么回事?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呢?我们如何避免找错孩子的兴趣?

有妈妈说,女儿2,3岁的时候很喜欢涂鸦,这里画画那里涂涂,到处都是孩子蜡笔的痕迹。妈妈很高兴,看来孩子喜欢画画呀,她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张罗着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一开始孩子很兴奋也很积极,连续上了4节课后突然说不想上了。这位妈妈很着急,毕竟交了这么多学费,不上了很浪费啊,因此她千方百计逼着孩子上,结果孩子每次上课都要闹别扭,刚开始时的热情已经没了踪影,回到家再也没见到孩子拿起蜡笔到处涂了。后来让孩子学舞蹈、学弹钢琴也是这样。

难道自己找错孩子的兴趣了吗?

这是很多父母已经遇到的事情。为什么孩子一开始看似喜欢,但做了几次后就不热衷了呢?到底孩子的兴趣是发掘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幼儿说想到了孩子喝粥,某个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喝猪肝粥,妈妈发现孩子喜欢吃,很高兴地经常做、每天做,甚至当孩子腻了不想吃了还强迫吃……孩子能不看到就吐吗?避免孩子吃东西厌倦,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经常做同一种,保持某种食物的新鲜感和诱惑力,那么就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但是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来说,这样做的方法不可行啊,不可能让孩子偶尔学一学便停下来,这不叫培养兴趣,顶多只能算消遣,怎么办呢?

多种兴趣同时来怎么样?

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可以这样做,为了不错失孩子真正喜欢的事儿啊,并且孩子还能在多种兴趣中切换,不会因为太集中太频繁而让孩子对某种兴趣产生厌倦,还能在对比筛选中发现孩子持续得最久的,这很可能便是孩子的兴趣点。

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不够专注啊,孩子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试错中了。并且多种兴趣班同时来,多了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这可是要耗费精力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过于超负荷从此抗拒做任何父母安排的事情?除此之外,最根本的不足,是这种方法是从外力推动孩子进行的。

内因是驱使持久动力的根本原因,维吉尔说,人们之所以做得到,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就是内因。那么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因呢?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

孩子之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因为孩子对某件事情未有足够的兴趣时,父母便匆忙介入。是否有某种兴趣是孩子天生就会疯狂爱上,会让年幼的他们每天自动自发不用监督催促都在做的呢?不能说没有,但凤毛麟角。

有句话说得很好,吃遍天下美食,总觉哪里不够好,便会忍不住自己做一顿;博览天下群书,总觉哪里不够有劲,便会忍不住自己写一篇;赏遍天下画作,总觉哪里不够完美,便会忍不住自己画一副;听遍天下音乐,总觉哪里欠缺,便会忍不住自己唱一曲甚至创作一曲……

不少行业的顶级成功人士,或是那些耗费大半生精力从事爱好并以此为事业的杰出人物,他们都不是从小就被父母发现了兴趣继而让他们投入而成就自己的,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是半路出家的,比如40岁才拿起画笔的法国伟大画家亨利.卢梭,曾是搬砖工的世界著名球星拉米雷斯,曾从事英语教师后来创作《哈利波特》的作家J·K·罗琳,弃医从文的鲁迅,最早是个穷画画的知名导演冯小刚,以前从事销售的主持人乐嘉……

他们一开始一定是在某方面长时间的浸染,从而产生一种试一试的冲动,正是因为有巨大的热情、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能让他们克服路上的所有困难和阻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因此才成就了一个个的伟大和璀璨,否则只能是过眼云烟白折腾。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通过多年的研究,他总结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他把“产生兴趣”列为最重要的一点,并且他还强调,当这些杰出人物还在懵懂阶段时,受到某方面的熏陶,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这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情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所以,“熏陶”是发现孩子们真正兴趣的最正确的途径。

那么具体到我们家庭的教育,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发现孩子一开始喜欢看、喜欢捣鼓的,不要功利性地、唯恐落在起跑线上地让孩子着手做,就如同孩子喜爱时髦的服装,你就着急让他们学设计一样,只会消耗尽他们的热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的这股热情越涨越汹涌,直至外溢才有可能转化为行动。

对于喜欢时髦服装的孩子,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时装周,经济条件不好的,就各个商场转溜、观看各种时装画册书籍或展览,让孩子一饱眼福,尽量地满足他们喜爱的热情。

而画画呢?多带孩子参观画展、观看各个画家不同风格的画作、研究历史上画家们的人物传记喝杰作等。

音乐呢?常带孩子观看音乐会,歌剧舞剧、古典的现代的,帮助孩子发现音乐的有趣之处。

写作呢,毫无疑问地是让孩子博览群书……

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能让孩子长期浸染熏陶的途径,一切兴趣将会自然而然便达到了。

否则,如果一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投入,尤其是那些家庭环境不宽裕的父母,用尽吃奶的力气把仅有的一点钱把孩子送进了兴趣班学习具体技能,因为这点钱来之不易,父母便会逼迫孩子学习,结果是苦了自己、更可能耽误了孩子。

即使看似能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孩子,他们很可能是在用毅力做着不喜欢的事情,或者等学费消耗完了让父母误以为没有浪费后,便再也不愿碰。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朗朗,但你知道有多少个失败的朗朗中才出了一个成功的朗朗呢?有多少孩子只是为了兴趣而兴趣最终不了了之的呢?

所以,想要找到孩子真正喜欢的兴趣,那就要先给他们足够多的熏陶,自然地,他们便能找到将投入终生精力的爱好。

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


那是思远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我去接他。刚出校门,就被路边大大的棉花糖吸引住了。“妈妈,我要这个!”他拉着长音眨巴着小眼睛可怜兮兮的瞅着我。“不行,刚刚在幼儿园已经吃了两块巧克力了。”我坚决的拒绝了,已经说好每天最多两块糖,说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是立规矩的开始。“不嘛,不嘛,我要这个,就要这个。”他开始撒泼,拽着我往路边走。陆陆续续有家长往这边看来,我不好意思起来,仿佛我是个后妈,舍不得给孩子买个棉花糖。我知道这是他惯用的小把戏,不能妥协,要不以后说什么也不会听了。看我态度坚决,他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越来越起劲。我正想发火,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的哪个教育家说的话,应该尊重孩子,将他摆在与你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于是我静下心来轻轻地将他拉到路边,慢慢蹲下来,静静地看着他,耐心地等待他心情平复。渐渐地哭声止住了,仔细帮他把脸擦干净,强调说答应好的就要做到,虽然今天哭了,但是还是做到了,所以奖励他吃番茄酱鸡蛋派,儿子终于高兴了。

我像所有普通的家长一样,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怎么教育孩子,通过这个小故事,我只是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家长的角色,不知不觉总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孩子,以命令语气跟孩子说话,非但起不了效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拒绝与我们交流。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蹲下来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根本。与所有家长共勉。

你家孩子的杯子,满了吗?


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的事情。受气自然也是经常有的,我是明明知道对方错了,放松心情也完全可以体谅他们的做法。因为我总是相信,生活当中我们必须有一个盛满幸福的杯子,只有你的杯子满了,你才会不知不觉地跟其他人分享幸福,你的杯子空着,怎么大方地给予呢?

我们自己生活得很平和,我们会对周围的人也充满着善意,这个时候,我们的杯子是满的。不仅人生,我对教育孩子也抱着相同的看法:要让孩子的杯子是满的,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盈余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前阵子有个关于“分享”主题的讨论,之所以定下这个主题是因为现代“独”孩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完全不懂得分享,长大了保不定就是一个啃老族,不仅影响性格、影响成长,还会影响父辈一代的生活。

我觉得孩子懂得分享,那很好;不懂得分享,那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自小就是一个“焦点”,没有学习分享的环境,不会分享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当然,不会分享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孩子彬彬有礼、文明待人、乐于分享,但是在让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内心情绪变化,让孩子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大人的面子或意愿,为了得到表扬而被迫分享。

“被迫分享”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负面。它会暗示孩子,他所拥有的东西虽说现在是他的,但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孩子的这些感受不为大人们所理解,他们被忽略的这些感受会更强烈,进而引发不安定感,对周围的人与事都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被迫分享”之后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

我们中国人的情义总是先人后己,掩饰情感。

比如我们夫妻在外面吃饭,明明看到一款他十分喜欢吃的菜,也不习惯帮他夹一筷子,孩子的玩具我们明明知道对他有多重要,但是为了照顾对方孩子的喜好,我们也会轻声劝解孩子退让。

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着让孩子承受“被迫分享”的罪魁祸首。

在我看来,被迫分享只能让空着杯子的孩子更恐慌,更没有安全感。他会时刻产生一种拥有的物质随时让人占有的感觉,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只有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占有权、分配权,让他知道他的决定不会让人轻易左右,才有安全感,才有富足感,与人分享才能成为一件自然的快乐的事。

一句话,只有孩子自信自强,让孩子的杯子满满的,他才能分给别人。孩子的杯子本来是空的,怎么让他满起来呢?

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没有水没有食物,濒临死亡之际,他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屋子前面有一个吸水器,他卖力抽水,可空着的吸水器滴水不出。忽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水壶,水壶里有水!壶边有一张纸条提醒他,让他把壶里的水灌进吸水器才能打出水。好容易才找到水,让他直接把水倒掉?如果倒了之后再吸不上来水呢?他思想斗争了一会,终于把水倒进干涸的吸水器里,如愿抽吸出足够的泉水。

老家以前也有这么一台吸水器,得先倒进一大瓢水,才能把井里的水给吸出来,空的吸水器打水的巨响十分碜人,吸满水,抽两下立即就出水了,哗啦啦流个不停。

想要吸水,先得倒水,这是一个先给予后获得的故事。

当你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心和安全时,相信他的杯子很快就满起来,不要强迫把他的水倒给别人,等他觉得足够了,他自己会快乐地跟别人分享,到时你的惊喜与满足一定跟强迫性的分享不在同一级别上。

听说我小的时候很小气,我妈总是骗我,“你说肯,别人就不会拿你的东西,你说不肯,大人一定会逗你,抢你的玩具。”于是我总是说肯。骗人是不对的,但是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我知道有一种“办法”可以保全我的玩具或零食,觉得很安全,很有信心。当妈妈询问我的意思,让我把东西分给小朋友,我就不知不觉地肯了。

小泥也是这样,婆婆带她外出总会回来投诉,说小泥太小气,让她当婆婆的没有面子,但是孩子不肯就是不肯。如果当时我表示同意小泥的做法,让她拥有更多的支配权,说不定她会更早就学会跟小朋友分享,而不是等到现在,懂事了才去取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必须理性,不要顾及面子,不要念及情份,更不要对孩子强取豪夺。尊重他、引导他,当某一天他乐于分享的行为让你惊讶,你就会欣喜地知道,孩子的杯子已经满了。

你关注孩子的优点了吗?


你关注孩子的优点了吗?在一次家庭治疗培训中,老师问有孩子的学员们:“你们关注孩子的优点吗?”结果,很多学员都举起了手,表示在生活很关注孩子的优点。老师默许地点点头,说:“那我们就来测试下吧。

只见屏幕上出现了五道简单的算术题:1+1=21+2=32+2=51+4=53+3=6,接着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安静下来,都盯着那几道算术题。过了一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出:“错了一道题,2+2应该等于4。”

这时,老师笑着说:“你们可真是火眼金晴啊,发现了这一道题是错的,那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五道题中,对了四道题呢?”大家恍然大悟,相视而笑。

发现缺点容易,找出优点难。随时随地的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更难。

难,不在于孩子的优点很少,而在于父母有没有心去发现,去善于发现并给予鼓励,让孩子内心有足够的正面能量,健康的心态。

现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不断的去提升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以求更好的去教育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万人龙凤。

理论是死的,现实是活的。关键不是你学到了多少,而是你会去做多少。正如前面所显现的一幕,你是否真正地关注了你孩子的优点呢?

关注孩子的优点,要从小的事情入手。

从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那些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能量,至使孩子犯错误了,他也会有能量去改正。就拿刚才的那五道算术题来讲吧。如果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对的四题中,就应该去表扬孩子,做对了大部分的题目,让孩子去感受努力过后的自豪感,充实孩子内心的能量,再让孩子去面对错了的那道题,也许孩子一看,就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粗心大意。这时孩子的内心很强大,能承受错了的事实,并有能量去改正错误。这样的经历也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关注孩子的优点,要从错事入手。

孩子常做错事,可有些孩子就会重复的犯一样的错事。对于父母来说,做错事,就要批评、教育,但很少有父母知道从孩子的错事中提取孩子的优点。例如,孩子把桌子上的杯摔破了。你看到了,一定会大声指责孩子太顽皮了,打烂杯子。孩子打烂杯子是错了,可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打烂杯子吗?烂了的杯子伤害到孩子了吗?他是怎样打烂杯子的呢?如果换一个家长,他也许会把孩子从凳子上抱下来,看着惊慌失措的孩子,给予眼神上的安慰,问问孩子有没有受伤。确定孩子没有受伤时,我们才来问孩子关于打烂杯子的事。这时的孩子已从打烂杯子的惊慌中恢复过来,就会跟你说,也许她想喝水,但你在休息,不想去吵醒你,不够高,于是拿个凳子,站在上面,没想到手碰到了另一个杯子,就摔烂了。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他知道怎么样去爱自己的父母,知道不够高可以借助凳子来取,这些都是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是如此的有爱心,如此的聪明,然后才跟他讲这样做的危险,下次可以记住,相信孩子决不会再做同样的错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榜样,父母是怎么样的,孩子也会是怎么样的,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关注别人的优点,关注父母的优点,从而学习父母的优点。

你的孩子进入叛逆期了吗?


还记得他们呱呱坠地的喜悦,还记得他们蹒跚学步的艰辛,还记得他们牙牙学语的滑稽,还记得他们背起花花的书包走进学堂的兴奋与不舍。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小豆包变成了大孩子,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接受我们的安排和管教,有没有发现孩子们的距离与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不再是他们可爱的父母,他们有了不可以与我们分享的小秘密。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一下。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现如今社会飞速的发展,作为新生代的孩子们他们的思想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他们有着对世界认知的加深,逐渐就有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但是这些孩子们毕竟经历的少,这些观念还都不予成熟。而家长呢?通常都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或要求孩子。同时家长在这个时期,处于自己的视野、家庭最有压力的一个阶段。孩子呢?此时又处于特殊的阶段,生理、心理还在过渡期,不稳定的因素都可以让孩子变得很敏感。就是这样,有些时候只需一个“导火线”或“火星”,就会容易发生跟孩子各方面的激烈碰撞,点燃父母与子女间那些“敌对”“仇视”的不好情绪。

还在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上来讲,父母还是站于主动有利的位置。所以,作为成熟的家长们应该采取一些主动的优势,来积极引导或解决一些自己与孩子间的矛盾与隔阂。

1、懂得如何了解

如今的社会,孩子的思想都在转变。那么?父母的思想也可以转变一下。通过对自己孩子认知与了解,在思维或心理上给予孩子正确的观念,积极引导。处于特殊期的孩子,他么有着自我的意识,但又缺乏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

如果有些家长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意义,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处境等给予有效的帮助或引导的话,就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赖性。但家长过于在意自己的观念,只要不称心就去全力打压孩子,还想孩子“跃龙门”,在此只能为孩子们感到心疼了。

2、建立彼此的“友谊”

沟通是现在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父母跟子女的关心通常有三种情况:依赖性、回避型和抗拒性。第一种,它是很友好的,但又少见,这会要求父母有相当高的自我修养与涵养,还有自我约束力。第二种和第三种在现如今是最常见的。我非常相信,正在看文章的朋友们,或多或少,与孩子的关系上,都处于这其中之一。直接导致这不好的关系--------就是彼此之间不善沟通,堵塞了与孩子的沟通的渠道。该如何去沟通,我想现在正在看文章的朋友,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了吧。

3、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力最强的还应属于父母。如果父母本身都没有好习惯的话,是在孩子面前没有说服力的。我想请问诸位家长朋友,假使在你的工作单位有个既没能力又不踏实的领导,他说的话,要求你做的事,会有多大的效力呢?

4、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

没有什么人,他(她)的一生是没有坎坷的。那些没有经历的人生,是无用的,毫无意义可言。然而很多的家长却正在这样做着,希望可以用自己那些“丰富”的阅历来告诉孩子以后的路该怎么去走,从而达到人生的巅峰。这些家长自己都还没登上顶峰,又如何去让自己的孩子去呢?即便是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也会带有很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更何况还是未出入社会的孩子们呢?所以,孩子们犯了错、感觉到了痛,那么他们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就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人生。论语里还说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尊重孩子

大人嘛,平时都爱面子。但如果被人轻视了,就会觉得丢脸,丢了面子。这个面子对所有热来说,就是受人尊重,是来自他人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每个人最需求的,当然孩子也有。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会有对孩子重视、疼爱,更甚至溺爱,中国、亚洲地区最明显。有时大人疼爱孩子的时候,却缺少了尊重的最基本原则。让孩子直接成为了“附庸品”或者是他们的“财产”。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熊孩子”出现了。所以,尊重人,才会被尊重。请牢记这一点。

6、分好与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人,是以群居的一种高级动物。但是领地意识很强,这既表现在日常中,也表现在内心活动中。作为孩子的父母,要明白孩子有哪些东西、领域或什么是属于他个人的。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是不能去触碰的(在国外是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哪怕是出于想帮助心态。嗯,列举些列子:生理变化、情感、朋友交往的类型等等,作为孩子的父母是可以去引导的,但不能去干涉。

教育孩子的误区你犯了吗


教育孩子的误区你犯了吗?(3周岁)

涵妈以后决定多写写涵妈教育孩子的误区,也就是自认是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以时刻提醒自己,改正错误的方法,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

前晚涵宝如往常一样,睡觉前画画,这些日子以来画的都是大同小异的‘美洋洋’,教她别的,她就不画了。也罢,顺其自然吧。涵宝画完画,涵妈让涵宝写数字。也许有段时间没练习了,之前从1写到5的涵宝,竟然只会写1、2了,3都忘了怎么写了。涵妈手把手的教了二遍,让涵宝写给涵妈看,涵宝乱写了一个,涵妈生气地说,现在3也不会写了是吧?你太让妈妈失望了...

涵妈当时的样子又急又气的,把涵宝吓的更不敢下笔了。涵妈见涵宝笔尖放在纸上,就是不肯下笔,更是生气了。一边大声地说,你在怕什么,快写啊,写个数字有什么怕的,写错了没关系,再重写就是了,快写!涵宝就是不下笔,一边哭一边说要小便。涵妈当时正气头上呢,于是让她写好一个3再去小便,涵宝就是不写,一边哭一边说要小便。涵妈当时气的差点动手打涵宝了,因为知道要小便的事并不是她本意,是涵宝想以此转移注意力,曾经也为写数字这样过。于是涵妈叫来涵爸,知道再那样下去,肯定会打涵宝了。

涵爸进来教涵宝,涵妈坐到外面看电视(其实目光在电视上心却在房间)。听到涵爸说涵宝,你为什么哭呢?写字的时候就乖乖的写,错也没有关系,再写一次就是了...过了一会儿,涵爸高兴地叫涵妈进来,‘快来看,你宝贝写的3真漂亮’。涵妈当然一个箭步地跑进去看,果然写的错。

涵妈进来的时候,涵宝用很可怜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妈妈你还不安慰一下我。涵妈的心突然疼了一下,过去搂着涵宝,细声地跟涵宝讲起了道理。

涵妈:你乖乖的写字妈妈不会生气的对不对?

涵宝:对,我以后再也不要惹妈妈生气了。

涵妈:会写字的小孩聪明吗?

涵宝:聪明。

涵妈:不会写字的小孩聪明吗?

涵宝:不聪明。

涵妈:那你以后不要学写字了好吗?你就做个笨小孩算了。

涵宝:我不要做笨小孩,我要做聪明的小孩,明天我要学写4、5、6...

涵妈:我们要不怕写错,写错了没有关系啊,再写一遍改正过来就是了,如果总是怕写错,那么永远都写不会了对不对?你想想3多简单啊,就像画个耳朵那么简单。

涵宝:对,知道了,妈妈。

于是涵宝接着写了好多个3,写的都很不错。写完我帮她脱衣服睡觉时,她嘴里还念着,妈妈,明天我放学后要写4对不对?4就是这样写的,边说还边用手比划着。听着涵妈心里又一阵疼,多乖的孩子啊。

PS:涵妈觉得,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齐心协力。就像涵妈,如果当时在很生气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而这时换涵爸来教育,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育孩子不能用逼的,不能用骂的,不能用吼的,更不能用打的。孩子要经常鼓励与激励,才会越来越自信。当然说很容易,做则难,教育孩子永远是门很大很深的学问,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育儿心得:二胎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育儿心得:二胎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即将或已经拥有了二胎,我们已经步入了二胎时代。四口之家,作为父母,拥有两个孩子,当然是甜蜜而幸福的;作为孩子,拥有一个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那么,现实是否真如理想中那么美好呢?我想大多数生育二胎的父母都是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对于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自身并没有经验,都有着迟疑和仿徨。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孩子会时不时的制造出可大可小的麻烦,缺乏经验的父母会无所适从。

我也一样,随着二宝的到来,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在增多。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争取营造“兄友弟恭”的和谐画面。我有两个儿子,大宝今年4周岁,小宝今年1周岁,在跟他们的相处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我在不断地学习中,借此机会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在两个孩子的相处和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二胎教育遇到的问题

1.大宝的心理变化

大宝对二宝的到来猝不及防。本来整个家庭都以大宝为中心,二宝的出现“威胁”到大宝在家中的“地位”。大宝会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转移到了二宝身上,这样引起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会让大宝制造一些麻烦或者差的表现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随后的批评和责骂,更印证了大宝“他们不爱我了”的想法。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争夺大战

我们会发现两个孩子在一起,都会发生抢夺事件。不论是争宠还是抢玩具,都有这样的规律。一件玩具放在一边无人问津,一旦一个孩子拿起来玩了,另外一个孩子就一定也要玩,而且即便自己当下不玩放在一边,也不允许另一个玩,当其中一人抢到后,对待玩具也不见得有多珍惜,往往玩一会就放在一边,继续无人问津。我想大家一定也碰到这样的情况,你抱着小宝,大宝见到了一定也要你抱,而且不允许你同时抱两人,闹到最后小的不许你抱大的,大的不许你抱小的,最终大小都以大哭收场。

3.错误的比赛

家长有时会无意地制造一些错误的比赛,这种比赛无法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只会让两个孩子互相伤害。比如谁乖就爱谁,谁乖就奖励谁。这会让他们恶性竞争,不断抓对方的错,还有在生活中相互使绊子,也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爱很不牢靠,缺乏安全感。

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

及早埋下伏笔,帮助大宝做好角色转换

当我们决定增添家庭新成员时,就要让大宝准备好迎接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在我怀孕期间,我会时不时的告诉他,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弟弟,以后哥哥要保护和照顾弟弟和妈妈,让他有责任感。我还准备了一些讲述迎接小宝宝到来的绘本和影视作品跟他一起分享,让他充分明白新生命的到来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这样当弟弟出生时,他不会有抵触的心态,而且令我感动的是,当他第一眼看到弟弟的时候,对我说:“妈妈,弟弟就像乔治一样对不对?”(乔治是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小婴儿)他能这样说,说明他懂得了弟弟意味着什么。

当然,二宝的出现会让家长的精力和时间有所分散,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了大宝的感受,不能让他有孤立的感觉。即使再忙碌,我们也要抽时间陪伴大宝。当我们家二宝出生后,爸爸就带着大宝去了很多地方游玩,我们想让他明白弟弟的到来不会让他的生活变得糟糕,反而会变得更愉快。

二、公正平等,互相尊重

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老大,更不能说:“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弟弟。”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维护弟弟是不公平的。我发现很多大孩子,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了,对儿时大人说的“让着妹妹/弟弟”的话仍耿耿于怀,而且对那个弟弟或妹妹始终友好不起来。当我们了解了争执的缘由时,在尽量维护大宝的前提下,对双方都进行批评,有时不妨当着大宝的面,至少要用言语批评二宝。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大宝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因为相对而言大宝的能力和体力较强,他的反抗和逆反心理会更强。相反的,如果维护了弟弟,会让哥哥在暗地里报复弟弟,也会让弟弟更骄纵蛮横,两人的感情会更加不和睦。

三、公平竞争,懂得分享

孩子都有一定的占有欲,在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前,把这种占有欲归为道德品质上的“自私”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还不能正确的分辨出“你的”、“我的”、“他的”概念。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会明白“你的”和“他的”都不属于“我的”,之后独占和抢夺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因此,当孩子们出现抢夺玩具时,家长要正确引导,不能让大宝一味的忍让。可以设定公正的规则,例如“先到先得”,谁先拿到就可以先玩,或者“强者为大”,谁抢赢了谁就可以先玩。此外要让他们懂得分享的乐趣,我告诉大宝假如你有一件玩具,弟弟有一件玩具,你们不分享的话就每人只能玩到一件玩具,分享之后你可以玩到两件了。

以上的这些经验,是我现阶段的生活中不断摸索获得的,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有些教育方法或许也要转变。孩子们在成长,会慢慢懂事,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所受的磨难也会越来越少的,二胎时代必将是一片光明的。

家园共育《江河日下: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变“坏”了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