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课堂多举手的好处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9-30

鼓励孩子课堂多举手的好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优秀,却怎么也无法获得成功?也许不是他不够努力,只是他缺乏一种勇气。而这种勇气,需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开始培养。那就是举手的勇气!教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地举手,可不光是交到朋友这么简单,而是为孩子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1、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要想找到机会举手发言,那必然是一直在聚精会神听课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而有了专注力,孩子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升,免去了很多回家后埋头苦钻研,熬到半夜才睡的麻烦。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而且抓的越早,后面的效果越好。

很多一事无成的人,往往就是缺乏专注力的结果。yJs21.Com

2、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听完老师的提问,孩子马上举手发言,这就需要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运转大脑、组织语言,而且还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仅活跃了孩子的思维,促进了语言发展,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一箭多雕。

3、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

做任何事之前,都得有投入的热情才行。孩子举手发言,才能使孩子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从而在其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同时,养成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孩子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不至于“不合群”。

4、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很多课上不积极发言的学生,通常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头研究,不仅浪费了时间,通常还容易出错,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成为一个自卑的人。而通过课上举手发言,老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哪里理解的不够,并尽快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5、提高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打开人际交往的第一把钥匙。不能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别人永远无法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也就无法为你提供帮助,慢慢的,你就会失去很多机会。而举手发言的孩子是有勇气的,他们遇到机遇时往往敢于表现自己,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从而慢慢走向成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多说鼓励孩子的话


说话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很多家长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其实要对孩子说得好,知道怎么说或说什么,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是需要学习的。

大人们尚且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鼓励。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如何培养自信心呢?

很简单,多鼓励孩子。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全球着名的公司。韦尔奇在45岁时担任了该公司的CEO,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无法想象的是他是一个到了成年还有些口吃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发展和成功。因为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就对他说:口吃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你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对他十分敬佩,甚至开玩笑说:“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口吃是个缺陷,但是母亲的一句鼓励的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而我们有些父母总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把批评孩子当作交流的主要内容。孩子考不及格,他们会说,你怎么那么笨,闭着眼睛也该蒙及格啊;如果孩子考了80分,他们会说,怎么连九十分也考不到,难道你比别人少根筋?如果孩子考了95分,他们会说,你怎么考不到一百分,你看看人家,一点都不用心;如果孩子考了一百分,他们还会说,不要得意,你看看班上有那么多一百分,你是瞎猫遇到死老鼠了;如果班上只有一个一百分,他们还会说,给你拣了个便宜,看你下次考多少。如果孩子语文很好,数学不太理想,他们就会说:你看看人家的数学学得多好,你怎么就不行呢?如果孩子说:可我的语文比他好啊。他们就说:你就知道跟差的比,一点出息都没有。总而言之,一定要把孩子批得体无完肤才过瘾。这些家长可能会说,我是恨铁不成钢,“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改不掉”,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有个心理学家说过:你说孩子是什么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不要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就不要说孩子除了不喜欢学习什么都喜欢。学会和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做家务好处多


让孩子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养其责任心。当然也意识到在培养孩子做家务习惯时,需要时间与耐心及周详的计划,让孩子能“自主自发”地去做,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其实儿子极具可塑性。年龄虽小,却已经具有独立的人格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让儿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培养儿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儿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形成良好的品质。

让儿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儿子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意识,并逐渐过渡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使儿子成为一个“社会人”。

意识到做家务好处还有很多:

*可以锻炼儿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儿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儿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可以培养儿子的自信心,儿子会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劳动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5-6岁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过长时间,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

了解了做家务的好处后,就开始帮助儿子爱上做家务。我们比较喜欢用拟人方式的语言来表达,并且带些游戏方式。心里牢记以下几点:教他做,做给他看,带他做,看着他做,让他做。同时切记:

1.给儿子做示范的时候少说话,如果只顾说,儿子就没有看我的双手在做什么,而是看我的嘴在说什么了。

2.最先从儿子容易上手的家务活开始,表扬他要比建设性的批评更有效果。

3.要明白我的的意见对儿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他认为我不满意的话,他可能就不做了。

4.不要重做儿子干完的活:如果跟儿子说:“把灶台擦得真干净”回过头来却马上重擦一遍,这是在发出混合信息,他会不清楚自己到底做得好还是不好。即使他干的活不够完美,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儿子负责任,并且对自己为家庭做的贡献感到自豪。可以事后再教他如何做得更好。

然后就开始进入状态。比如,洗碗。我们就会很形象得说成带碗去洗个澡。而儿子也会很乐意地一边洗一边和碗在聊天。当儿子把碗洗完后,我就会用很满意的语气对儿子说:“有儿子真是太幸福了、真是好棒!把“我”洗得干干净净,谢谢你!“儿子听到这就会接着说:“我可爱的碗,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得!你好好休息吧,我们晚上餐桌上再聊!”我们已经习惯用物体来说话的方式。在我们家是平等对待的,我们三人每人洗一天的碗,如果老公不在,一般都是儿子替代了。而对于其它的家务就只有儿子有空时才做的。比如:

1、择菜、切菜、炒菜:让儿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儿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然后才是切菜。最后当然就是炒菜了。(虽然只做过二次,但是儿子做得不错。)

2、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我和儿子就一起参与,并告诉儿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儿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当然这些儿子比我还懂)让儿子除了参与家务外,同时又上了节约的一课。

3、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儿子专用的抹布及拖把,让儿子试着去做家务,有时也由我教儿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4、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有时让他帮忙拿衣架,晾衣服就归我了;有时也让他自己晒自己的衣服。收衣服时,有时让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及叠自己的衣服。

经过这半年的努力,儿子现在是一个爱干家务的小伙子了。同时儿子也认识到,做家务会让环境整洁有秩,是件有创造性的、愉快的事情。

孩子适当的宣泄不良情绪好处多多


孩子适当的宣泄不良情绪好处多多

孩子偶尔耍一下小脾气是可以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罢了,那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一、如何提高孩子情绪管理

1、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2、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恩,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你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3、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5、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二、提高孩子情绪管理的注意事项

1、从习惯中建立教养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会不停哭泣,让大人就近抱他后,猜测再直接拿玩具给他。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满足需求,当这样的模式建立后,孩子可能会自动类推,认为只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任何东西,这样会影响孩子自我探索的动机,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发展迟缓的状况。

2、孩子的个性和照顾者易相近

0-3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形塑的时期,照顾者若是个性温柔平和,孩子的个性也会较稳定;反之,则个性较急躁。

3、孩子的气质会转变

针对气质理论,专家指出,孩子在三岁前后,气质仍会再转变,父母应当把握这段时间,给孩子较好的教育环境。

4、常和他人接触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会被传染疾病,不敢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但这是个群体的社会,孩子从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动,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孩子不会怕生、认知学习能力也会因而提升。所以孩子四个月大后,可以偶尔带孩子去公园、百货公司、亲子馆玩,或者邀请朋友进行家庭互访,让孩子多和他人互动,这能增强孩子的语言沟通和社会人际关系。其实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动时的周边环境安全,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伤、弄脏衣服或偶尔有挫折,给孩子独立自由的探索空间,孩子会成长得较快(但出门前,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且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密闭的空间去)。

5、懂得和他人分享

不少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给予一切,但是孩子却不懂得和别人分享,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最好能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适时教导孩子“舍”、“得”。

孩子帮厨,益处多多


1.东东妈的经历

4岁的东东非常聪明,喜欢唱歌和画画,但他有一个缺点使东东妈妈很烦恼:每天晚上妈妈做饭的时候,东东都缠着妈妈,哭闹不止,想让妈妈陪他玩。妈妈每次都坚定地拒绝东东的要求,强调现在是自己的做饭时间,要等饭做好后才能陪东东玩。但做饭过程中,东东会去厨房扯妈妈衣服,妈妈可能要亲自把东东带回房间,陪他玩一会,再回到厨房接着做饭,渐渐地,妈妈只做工序简单的菜,但偶尔还是不能按时把饭做好。听着爸爸的抱怨,妈妈也只能尽量解释,心里觉得无可奈何。

解决这个难题的转机有一天突然出现。妈妈做晚饭的时候,东东照旧赖在厨房不想离开,正当妈妈想把他带回房间时,东东拿起了菜板上的几头蒜,蹲在地上开始剥起来。虽然东东的小手还不灵活,但他那认真的样子打动了妈妈。终于,第一颗蒜剥好了,妈妈大声鼓励了东东,说东东做得很不错,有东东帮忙做饭,妈妈省了不少心。听了妈妈的表扬,东东满意地笑了,随即开始剥第二颗蒜。妈妈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让东东帮忙做饭?或许在东东眼里,厨房里的洗菜择菜与游戏没什么差别,而且在厨房“玩”还有妈妈陪,这有多好啊。

从那次起,每次做饭妈妈都给东东安排一点儿任务,剥蒜,洗黄瓜,剥白菜,淘米,摆碗筷。虽然东东每次不一定能做到让妈妈满意,但妈妈还是鼓励他:宝宝干得真不错,然后耐心引导他把家务做得更好。东东也觉得很高兴,还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捋袖子,利落地开始干活。

现在东东家每天都能按时开饭,爸爸的抱怨没了;东东吃自己参与制作的饭菜格外香,并且吃饭速度变快了,不再拖拖拉拉。东东帮厨的好习惯是妈妈培养出来的,最高兴的人当然是妈妈。

2.该不该让孩子帮厨?

现如今,做饭仿佛成了妈妈和家里祖父母们的天职,各种菜谱几乎被他们翻遍了,天天挖空心思琢磨如何才能鼓捣出“小公主”“小皇帝”爱吃的饭,精心调配着菜品种类就怕孩子营养不够。即便如此,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爱吃饭、扔筷子闹情绪的难题依然困扰着不少家庭。不少家长都“禁止”孩子帮厨,他们认为孩子做饭就是不务正业,甚至连菜市场都难见着孩子陪家长买菜的场景。没有亲自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自然体会不到烹饪中的快乐和辛苦,出现对食物挑三拣四、浪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孩子小时候不会做饭似乎很多家长都能理解和接受,而长大后这一能力的缺失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家庭关系的“致命伤”,不会做饭、逃避做饭的“啃老族”比比皆是。为何太多的大学毕业生、新婚小夫妻的厨艺水平仅限于煮方便面、速冻水饺呢?原因就在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斩断”了孩子的厨房情结,在家长的评判体系中,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其他都是闲白儿,有家长直言:“亲朋聚会时,都比成绩比才艺,谁也不会让孩子比厨艺啊,这不是他们这年龄该干的事儿。”在家长眼中,做饭这事,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实践证明,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更没有“自然而然”,否则,必将成长为“五谷不分、不会下厨”的啃老族。

不让孩子进厨房是个问题,让孩子进厨房呢?年龄小的孩子进厨房,洗菜兼玩水,中学生进厨房是真心帮忙切菜刷碗,却难免弄得厨房“脏乱差”,而老妈还得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很多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她帮厨还不够添乱呢”。很多孩子是“兴高采烈进厨房,灰头土脸赶回房”,最后进厨房成了梦魇。

给孩子少些否定,多些鼓励


女儿笛笛4岁了,上幼儿园中班。她活泼、可爱,会笑着向客人问好,还能在众人面前唱歌、背诗、讲故事,可是在不久前,女儿还是一个见了生人就往往妈妈怀里钻的“黏人虫”呢。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工作比较忙,所以女儿从小由姥姥带着。老人家带孩子非常仔细,非常小心,因此,笛笛的胆子较小,见到生人比较发憷。姥姥越是让笛笛叫人,女儿就越往大人怀里钻。没办法,姥姥就说:“哎,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女儿也就更不爱开口叫人了。有一次,我带女儿出去玩,碰到一个朋友,我让女儿叫人,女儿看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叫人。女儿冒出了一句:“笛笛不会。”我愕然了。原来,女儿已经在大人不经意的谈话中,为自己下了定论——我不会。

女儿在家里爱说爱唱,可到了外面就不爱说话了。这与孩子的性格和大人带的教育方式都有关系。于是,我开始尝试做女儿的工作。在家时,我和女儿交谈,告诉她,见人要问好,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还给她讲了《小猪有礼貌》的故事,让她向小猪学习。女儿在我的鼓励下,慢慢地不再害怕客人,会冲客人甜甜地笑了。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女儿向客人问好。每次女儿都求救似地望着我,我说:“没事,妈妈和笛笛一起向客人打招呼,好吗?”终于,她声音小小地叫出了第一声“阿姨好”。我大大地表扬了她,女儿也冲着我甜甜地笑了。原来进步是这样让人感到开心。为了让女儿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在她不到3岁时,我将她送入了幼儿园托班。在半年的集体生活中,女儿慢慢地不再害怕见人了,从以前的“胆小兔”变成了爱说爱笑的“快乐兔”。

女儿的这种情况,我在班上也曾碰到过。有一次,小班的一位幼儿入园时,他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这孩子不爱说话,不爱喝水,不爱睡觉……”说这些话时孩子就在身边。我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孩子真的不爱说话吗?作为一名家长,同时又身为幼儿教师,我想对家长朋友说:请您别在孩子面前说“我的孩子不爱……”,您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我不爱……我不行……”的意识。这样一种暗示,往往会让孩子在还没有真正尝试的时候就体验到了被否定的滋味。请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吧。

英国专家鼓励孩子多探险


近年来,各国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让父母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担忧和顾虑越来越多。但英国儿童专家忠告父母说,应该放手让儿童玩各种各样的探险游戏,一是因为英国本来就有热爱探险的传统,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产生很多不同的体验;二是因为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对这一天性过多限制,将不利于孩子的成熟。

爱冒险是英国传统

英国人一直有热爱探险的传统。早年,英国很多贵族在青年时代投身航海——这项具有很大风险的事业;瑞士登山旅游业刚开发时,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救援措施,但英国游客蜂拥而至,从而大大刺激了瑞士旅游业的发展。不过多年来,英国父母们已经不再有这样的冒险精神,他们甚至也不愿让孩子玩一些探险游戏,如攀岩、模拟帆板等。对此,英国预防事故学会的专家表示,应该鼓励孩子们玩一些探险游戏,找回曾经的传统!

探险是孩子的天性

当然,专家的号召并非只源于传统。他们认为,喜欢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对这一天性过多限制,不利于孩子的成熟。此外,英国儿童研究机构也表示,探险活动可以培养儿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探险活动中,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收集各种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有时还要筹措多种方案进行变通,与小伙伴交流合作。此外,探险对增强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专家认为,很少有其他活动可以代替这样的综合锻炼。

改造儿童游乐场所

不过,对于儿童探险存在的危险,英国人也有清醒的认识。在英国的自然博物馆中,设有专门教育儿童如何探险的区域,他们教给孩子用小锤击打树干,分辨什么样的树干是中空的,不能攀爬;什么样的树干没有问题,可以随便爬。目前,英国专家对鼓励儿童探险提出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改造儿童游乐场所,让孩子们在那里满足探险的需求,享受探险的乐趣,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彩票机构已决定出资1.2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6亿元)改造或新建儿童游乐场所。

让孩子得到动手能力的好处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孩子看到花儿很漂亮,他自己会努力地把小手伸出去摘那朵花,这就是孩子基本的动手能力。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全家围着孩子转,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但是家长要冷静地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动手能力的好处吧!

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孩子动手,看似是搞破坏,实则是一种探索和求知。日常,我们会经常发现,玩耍小汽车玩具过程中,很快小汽车就会在他们手里四零八散,这实际上是求知欲在作祟,想了解它的构成。分拆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和发育,动手越多,学到的就会越多。

有益思维和肌肉活动的协调

日常,我们会发现3-6岁的孩子走路或者运动都缺乏协调性,这是大脑和身体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原因造成。而幼儿喜欢动手,不但可以使得精细动作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促使思维意识、大脑指令和肌肉活动的协调统一获得锻炼。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动手活动中,孩子首先会细心观察对象的构成,不自觉的就动用和培养了观察力;其次一些简单的事物构造,会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我们有时会发现,动手的孩子在群体中会显得格外聪明,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机会,孩子天生是个天才,只要有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父母要从传统的价值观中走出来,鼓励孩子多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关键是多动手,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创意的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