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

09-30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

孩子们顽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但有时他们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火烧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一味地惩罚不是办法,管教需要恰当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为知道拽人家的头发是不对的而乖乖听话,而并不是因为他心里惧怕再惹妈妈发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数时候,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似乎对明天还要阻止他做出更坏的举动没有什么帮助。孩子到底何时才能学乖一点儿?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教给他们。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下面所讲的这六个秘诀非常有效。虽然,它不能防止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它可以帮助你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小孩从这样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1、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儿童的原则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的做到这一点。但当他们知道你会怎样做,或犯了错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就可以预测他们选择那种行为的后果,这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说到做到”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你的孩子。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之前请三思,你运用的语气和措词的不同,效果差别会很大。像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硬,但过会儿,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另一些情况下,把你所期望的作为要求他们必须做到的解释给他们听。假如,你要带他们逛超市,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

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两个最无效的方法。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尽量吝啬你对孩子行为的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做?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并不因为你惩罚了他,他就会从对自己不好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语(“为什么你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也许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使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暗示着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自尊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我做了正确的事,我会自我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正确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3、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读一声)。如果你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你会失去大量的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拿起玩具,你通过像奖励她一小块点心这种具体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样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你很难相信,但却要反复这样想:他想做个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时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当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加赞赏,建议父母应将这些表扬转达给孩子们,这会让他感到骄傲,并且这些表扬会比父母对他们的赞许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这一点?

你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是表扬他的时候应该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你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

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语的话没有什么好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不需要充当专业老师


我虽然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问题上教师这个职业对我帮助也不是很大,因为我用来对付学生的那一套不一定会适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为我不是学前班的专业老师,所以我要在这里想广大的学生家长说一句话:知识传授的任务教给她们的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是鼓励、支持、监督,还有给他们爱。

一般的家长会认为,有时候学校里教的不够,或者自己的孩子成绩比别人差,自己要帮他一把。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传授是不是符合老师的传授思路,你的传授是不是能够被孩子承受,你的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知识积累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因为孩子的知识积累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没有其它方面的成长只有孩子知识积累的快速增长无疑会快速消耗孩子的学习潜力,原有的天才就可能被你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我一般不会直接介入孩子的学习,直接去代替老师的传授,哪怕你是一个名师也是不恰当的。

家长虽然不需要去充当专业教师的角色,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父母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去鼓励孩子的学习和运动,当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不要因为有危险直接否决掉它,因为孩子并不会懂得你为什么不让她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很大的逆反心里,你对孩子的帮助就会失去作用,甚至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也会拒绝你的帮助。在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很耐心,让孩子感受到危险,再跟她说怎么样去避免危险,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不可能一辈子在孩子身边,你的责任是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而不是干扰阻碍孩子的独立。孩子上学前班了,可能孩子在学校里学习需要的东西特别多,有的家长可能不是很在意,其实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你一次马虎的准备可能就会让孩子失去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一般学校里孩子需要什么东西我会尽量去准备,有时候还会让孩子参与到这个准备的工作中来,让孩子去感受这些东西,因为感受也是幼儿阶段的一种学习方式。

还有家长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监督,监督孩子的习惯养成,这个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耐心,因为孩子不是成年人,她不知道对错,她有的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因此,家长需要在她的日常活动引导孩子玩,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孩子玩耍。只有适当的引导孩子,才能有效的监督孩子,让孩子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当孩子有不良习惯的苗头时,不能直接封杀,那样会让孩子更加对这件事感兴趣,甚至会加速不良习惯的养成。我一般会用一些好玩的活动吸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快乐来扼杀这种不良苗头,等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才用一些事实让她明白这种不良习惯的坏处。

其实

,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也不是很多,我只是抱着爱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过的快乐一些。但是也不过度宠孩子,只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出现偏差,至于知识的积累是孩子的天赋和自身决定的,你的帮助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孩子说谎有时不需要太严格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五岁的黛莹时常从噩梦中醒来,说她梦见一只大狮子。每次,爸爸妈妈都会跑过来安慰她。白天,黛莹会跟任何愿意听她讲话的人谈起大狮子,妈妈也鼓励她去跟别人说,认为把恐惧公开说出来有助黛莹克服。

事实上,情况却不见好转,黛莹的恐惧情绪愈来愈高。她内心深处编织的其实是:“如果我谈到大狮子时,爸妈都这么感兴趣,这只大狮子一定真的存在。”

【分析】许多教养书籍和专家意见都告诉父母,要试着安抚、留意、温婉询问、了解孩子的咬人、打架、攻击、喊叫、打摔东西、不服从父母指令的种种行为;结果,愈是注意,孩子的行为愈显得“偏差”。

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法则永远只有一条:父母应该把对幼稚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成熟的行为。如果孩子常常说谎,你要用自己的对待方式让他悟出:只有当他做出诚实言行时,才会得到父母的注意。如果你想要让黛莹克服恐惧,当她再次谈到大狮子时,不用阻止她(阻止也是一种注意),也不要刻意忽视(这也是一种注意,五岁大的孩子已有办法分别),但请将较多的注意力转到她的“成熟行为”,像吃饭时帮忙摆餐桌,“噢,黛莹,今天帮妈妈放餐具啊,真勤劳。”“黛莹,谢谢你记下王阿姨的来电,你长大懂事了。”

【方法】对多数父母来说,不去“注意”孩子说谎,实在是比“不要孩子说谎”还更艰难的挑战。所以,建议你们先做点功课。

先搜集了解孩子最常说谎的模式,如:

1.对功课表现说谎;

2.会偷零钱;

3.做了父母禁止的事却不愿承认。

针对这些模式,试着用刚好相对的模式来攻破。请鼓励、注意孩子的相对行为,如:

1.坦承他昨天数学考不好,“没关系,你老师说你很棒,下次继续努力。”

2.帮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找回正确的零钱;

3.听爸爸的话,不去欺负路旁小狗。

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


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前几天xx老师来家访,说到年后xx所在的小一班将升入中班,上至八月份,九月份开始的下学期开始读大班了,等于中班读半年就上大班,这样孩子们还有一年可以读学前班。

我并不支持孩子上学前班,虽然周围的人一再表示如果孩子不上学前班,等上小学一年级时会跟不上,连上小学的作息规律都适应不了,比如: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会不说就直接去啥的,但我仍觉得没必要上学前班。

1、学前班所学知识多是小学一年级的从这两年对xx的观察,她的学习能力不错,一些新的东西很快能理解或是操作,如果上了学前班,她对一年级的知识接触后掌握了其中的大部分,势必在上一年级时因为要学的东西都学过,会有骄傲自满情绪,没有了对新知识探索的求知欲,老师再布置些作业,让本就学过的东西再做一遍,将有可能引起厌学的状况。

2、学前班的老师良莠不齐因教育系统对学前班没有统一规定,有些小学在办学前班,幼儿园也开办的有,甚至一些培训机构也有,小学所办的学前班,倒是正统的教小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的,据说都是快要退休的老师来任教,因对其要求不高,老师也是凑合完事儿,但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很深远的呀,幼儿园的学前班仍是采用幼儿园的教学规律和作息时间,并不能让孩子在学习规律方面作好准备,倒也存在第一条所述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受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让孩子有珍贵的玩乐的开心的童年从观察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侄女每天写作业的时间来看,孩子上小学后,大量的时间都在写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很少有时间能自由的玩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玩耍、自然探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并非学会了书本上所谓要求的知识就能满足以后生存所必须的,我现在还无法想出应对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的大量作业的办法,但我目前能做的是让孩子晚一些接受这样的训练。

鉴于以上观点,我准备让xx不上学前班,大班上完休学一年,这期间带她走出去,去不同地方,让她知道外面天地的开阔,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家期间学习她感兴趣的东西,慢生活的度过这一年,小学入学前找一个学前班上一个月左右有个准备,让她对上小学的上学规律有个大致适应就行。

为了她这一年的休学,我跟xx爸也得做好许多准备,幸亏还有一年半的准备时间,但愿我能真的按计划行事。

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在中国倡导多年的“鼓励教育”终于变得深入人心之时,科学家却发现,过度的表扬和鼓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 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发现,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是靠努力才获得成功的,那简直就是对我的天赋的侮辱。 德威克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后来,她在重复实验时将每个社会经济阶层都纳入自己的实验,最后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男女。连学龄前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扬聪明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 吉尔?亚伯拉罕是纽约斯卡斯代尔镇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观点很典型,在我告诉她德威克关于表扬的实验结果后,她断然表示她对没有长期跟踪的研究结果不感兴趣。亚伯拉罕相信表扬自己的孩子聪明很重要。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好,所以这就证明了表扬在现实世界中很管用。亚伯拉罕对德威克的研究不以为然: “我不在乎专家怎么说,自己的日子还是得自己过。”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这一实验结果,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问题。苏?尼德曼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有着11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去年,她任教于新泽西州帕拉姆斯镇的山脊牧场小学,教4年级。她从没听说过卡罗?德威克,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还是在她的学校被贯彻了下来。

尼德曼学会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不断尝试的劲儿。”她试着把她的表扬具体化,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如何能够赢得表扬。她偶尔也会告诉孩子“你很擅长数学”,但她永远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他不擅长数学。 但这只发生在学校,尼德曼只有在作为教师时才会这么做。在家里,她还是积习难改。她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倒也确实聪明。她会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聪明!”当我向尼德曼讲述了德威克的研究后,尼德曼说这些学术研究总是令人感觉不现实。“我读这些模拟对话的第一反应是:‘哦,拜托,太假了!’” 改变“三观”也能提高成绩 在纽约东哈莱姆区生命科学中学任教的教师就不存在这种疑虑,因为他们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亲身实践了德威克的理论。

上周,德威克和她的学生丽莎?布莱克维尔在《儿童发展》上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探究一个学期的干预对于改善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学校中拥有700名少数裔族和低水平学生。布莱克维尔把她的学生分成两组参加了一个有8期课程的工作坊。控制组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实验组除了要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外,还要学习“大脑发展观”——智力不是天生的。这些学生轮流大声朗读一篇关于大脑在挑战下如何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文章,并观看关于大脑的幻灯片,还要排演短剧。 “就在我讲授这些知识时也还是能听到学生们互开玩笑,叫对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莱克维尔在讲授“大脑发展观”后查看了学生的分数,想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

不久,即使不知道哪些学生分到了哪个组,老师们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学习过“大脑发展观”的学生,因为他们改善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成绩。布莱克维尔用一个学期挽救了学生日渐下降的数学成绩。 实验组和控制组唯一的不同就是两节总共加起来50分钟的课。这50分钟不教数学,只教一个观念:大脑像肌肉,努力练习就能使你更聪明。仅这一点就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拒绝敏感度专家杰拉尔丁?唐尼博士点评道:“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一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同领域其他学者对于唐尼的点评颇有同感。哈佛大学研究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泽瑞?班尼基博士告诉我说:“卡罗?德威克是个很有干劲的天才。我希望这项研究被严肃对待。它的结果会让人吓一跳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自尊(自我评价的高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

自从1969年《自尊心理学》发表了他的这一观点后,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评价变成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任何潜在的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批评被无处不在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取代。 “表扬、自尊和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现在正在经受大规模的挑战,德威克和布莱克维尔的研究正是这些挑战当中的一个。

从1970年到 2000年,有超过15000篇有关自尊的学术论文,涉及从性到职业发展等等任何事情,但结果多是矛盾或结论不明的。因此,从2003年起,美国心理学大会(APS)就邀请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牵头对自尊研究进行综合审查,发起了“反自尊”运动。他的团队发现,自尊被不严谨的科学研究污染了,这 15000篇论文中只有200篇可以达到严格的科学论文标准。 在审查了这200篇研究论文之后鲍迈斯特发现,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绩和职业成就,甚至都不能减少酒精滥用,也没有降低各类犯罪(高攻击性的人恰恰自恃甚高,这就批驳了人们通过表现得具有攻击性来弥补低自尊的理论)。鲍迈斯特甚至把这当做“职业生涯中最失望的时刻”。 现在鲍迈斯特和德威克站在了一边,他们的研究颇为相似。不久鲍迈斯特就会发表_篇论文揭示通过表扬建立自信的方法会使得面临挂科危险的大学生成绩更差。鲍迈斯特发现,孩子的成就让父母骄傲,“表扬孩子就是表扬父母自己”。 过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表扬是有积极激励作用的,比如圣母大学的一个研究测试了表扬对于输球的大学冰球队的影响。实验成功了,因为这个队伍最终进了季后赛。但德威克却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表扬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表扬和表扬是不同的。效果会因为表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产生天壤之别。

研究者发现,只有当表扬很具体时才有效。在圣母大学的这个研究中,表扬的刚好是冰球队员成功拦截对手的次数。 真诚在表扬中同样重要。就像我们可以嗅出讽刺挖苦的评价或者不真诚的道歉一样,孩子也在审视着表扬背后隐藏的意思。只有不到7岁的孩子才会按表面的意思理解表扬。大一点儿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多疑。 这个领域的另一位开拓者,心理学家沃尔夫一乌维?迈耶做了一系列实验揭示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扬时的表现。迈耶发现,12岁的儿童认为老师表扬你并不是因为你做得好,实际上是表明了你能力不足,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而在青少年中迈耶发现,学生觉得表扬不值钱,老师夸你实际上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批评。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的观点认为老师表扬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传达了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讯息,而老师批评学生则表达了他可以进步的意思。 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斯?布鲁克解释说,问题的关键是表扬的可信性。“表扬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事情——些孩子的技能和天赋。” 一旦孩子认为自己得到的表扬是无根据的,他们就会不管这表扬是由衷的还是不由衷的,一律对其大打折扣。 来自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综合审查了150个关于表扬的研究。他们的元分析结果显示,被表扬的学生变得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和缺乏独立精神。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口头表扬越多,学生坚持任务的时间越短。他们会经常用眼神向老师寻求肯定,并用带有询问的语气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

家园共育《家长管教孩子不需要大喊大叫》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