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09-3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妈妈,你会死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昨天,女儿知道了清明节的含义后,眨巴着大眼睛问我,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会去哪?以后我们都会死吗?」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直接避而不谈,我们担心孩子了解了死亡的真相后会害怕、恐惧、难以接受。

回避死亡不仅仅是当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从古至今,我们都在避谈「死亡」。

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

在《奇葩说》中,马东曾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然而作为妈妈,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我一点也不怕孩子知道「死」,

我最害怕的是孩子不知道「死」。

很多孩子正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误入歧途伤人伤己,引发一些列悲剧。

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死亡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这些孩子在遭遇到挫折、迷茫、绝望,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冲动时,脑中能够闪现出一丝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那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愿倾尽所有去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教孩子认识生死。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当身边有老人去世,孩子忽闪着充满疑惑的眼睛向我们求问何为死亡时,通常我们给出的答案都模棱两可,这些回答并不能帮助孩子认知死亡,甚至可能还会误导孩子。

在我小时候,父母通过将我与死亡隔离的方式来保护我,希望我可以免受死亡的打击。

爷爷去世前,父母带着我去看望他,爷爷躺在床上,双腿缓慢地做着蹬车的动作,我还笑着问:「爷爷,你在锻炼啊?」

我并不知道,那一面竟是我和爷爷的诀别。

当后来我得知爷爷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年幼的我除了哀伤之外,也感到非常「生气」。

为什么不告诉我爷爷已经病重!为什么爷爷会死?

没能陪爷爷走完最后一程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种将孩子与死亡隔离的保护方式本身无所谓对错,真正使我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原因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思想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异,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鼓励孩子给「朋友」送别

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

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

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瞬间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还有另一个小男孩,也用类似的方法送走了自己的金鱼朋友,不过他在面对死亡时明显更为成熟,他认真地给金鱼做了祷告,在一声「阿门」后平静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视频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勇敢,我不禁想为他们鼓掌,同时我更佩服孩子背后的父母及教育方式。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通过绘本或电影让孩子理解「死亡」

在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中,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但因为还有件事情没完成,所以他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

为了帮爷爷想起那件重要的事,艾斯本和爷爷一起想起曾经的快乐回忆,去游乐场、扮鬼脸、钓鱼……最后爷爷发现,原来他是忘了和艾斯本说再见。

当爷爷说完再见,便安静地消失了,而艾斯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正确地认知死亡,明白了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PS:在「凯叔讲故事app」中搜索「爷爷变成了幽灵」就会有相关故事跳出来哦~

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就如同花开花落,时间到了,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

小男孩米格误入奇幻瑰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小米格知道了一个人死了以后会继续生活在亡灵的世界,只要现世的亲人没有遗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灵节那天返回现世去看望他们的亲人。

如果生活在现世的亲人将他们遗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死亡。yjs21.cOM

死亡并不是尽头,遗忘才是。

虽然有些人看似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只要我们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相伴的美好,那逝去的亲人就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们。

死亡教育特别课程:自杀防御课

自杀防御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十分盛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加州及新泽西州的自杀率在开展该课程后分别下降了39%和51%。

为了教会孩子如何控制情绪,提高孩子与人沟通的技巧,老师有时会要求孩子写一封劝说同学不应自杀的信,孩子在写信的过程中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杀的危害以及生命的宝贵。

父母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正面引导孩子。

1. 对生活中的危险物品加强管理

2. 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

3. 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

4.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要分级逐次展开,循序渐进。

婴幼儿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模拟死亡,让孩子逐步接触死亡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死亡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并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不要吓唬孩子,这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上学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对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件事。

正确有效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让孩子平稳安全地度过童年,从容积极地面对人生。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义,

才会明白生的可贵;

只有清楚了生的可贵,

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生不生二胎,这是我见过最美的答案!


导语: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叫做手足。手足之情和爱情无关,和利益无关,它最直接,最单纯,也最长久。这种感情,谁也无法替代,且谁也给不了,只有父母可以。

01

近日,辽宁省发布《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引发各界热议。

规划中提到,将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等。

简单点说就是,鼓励生二胎,支持生二胎,生了就奖。

据说最高奖励高达20万!当然,这点目前还没得到官方证实。

我把信息发到老友群里,好友Ada立马回复说:绝对支持,已怀上二胎了。

有好友出来调侃:政府政策还没落实,你倒怀上了,亏了亏了!

Ada很认真地说:生二胎,不是为了政府20万,而是为了20年后大宝不会陷入“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的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希望她为了父母而妥协自己的幸福和追求。

我特别理解她。

作为独生子女,她从大学毕业以来,独自承担了太多的东西了。

02

记得刚毕业那会,她因为无法舍弃父母、爷爷奶奶,跟随男友去北方,于是忍痛分了手。

那个时候,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真羡慕你们这些有兄弟姐妹的人。

后来工作,她每两天就会给家人打电话。

她说:你知道吗?每次给家里人打完电话后,身体都会被掏空。平时还能撑,有时如果工作没那么顺,心情没那么好,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可是一想到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没什么事干,就等着你打电话和他们唠嗑,了解你的情况。你不打吧,心里充满内疚;你打吧,情绪又很容易崩溃。

每每这个时候,她都特别希望有个兄弟姐妹可以分担。可是,她只有一个人。

去年,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河北省张审军的《独生子》,她看到后泪流满面。

(摄影作品:河北省张审军的《独生子》)

她说:这就是我以后不得不面对的情况。

突然便想起,在虎扑社区里,有一个家长说:不生二胎,是对孩子未来20年后的不负责任。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经历了老丈人心衰、肾衰以及癌症。

一年花费80万,老人没什么积蓄,基本靠他一家和大姨子一家垫付。

老丈人住院将近一年,手术期间大概有3个月的时间需要两个以上的人照顾。

他们两口子和大姨子两口子轮流请假。

这位家长说:这还是一个老人出问题,如果是两个老人同时出问题,实在不敢想像,这些事发生在一个独生子女身上,他会怎样感到孤立无助。

想到这里,真的特别心疼她。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独生子女,小时候,得到了太多爱。长大后,一个人却很难去支撑回馈这些爱。这就是现实。

03

正因如此,我一直以来都支持二胎。

除了成年后,手足之间可以互相扶持分担,还因为他在时间的洪流里,让你懂得了什么是家人。

记得台湾拍过一个广告《永远长不大的弟弟》。

虽然两姐弟从小吵到大,甚至姐姐一度怀疑所谓的手足之情只有嫌隙。

但是在决定出国时,弟弟送了她一个电饭锅,嘴上说着“因为你做饭真的很难吃”,其实是在告诉她:在异国他乡,也要记得好好吃饭。

那一刻,她心领神会,全都懂。

打开箱子,看到两个人的合照,她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家人,什么是手足。

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辈子的牵挂。

尽管儿时争吵不断、怨恨不断、打架不断,可是血缘这东西就是这样奇妙,会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契机,曾经的所有怨念一笔勾销,剩下的只有手足间的温情。

我想,独生子女人生最大的缺憾,大概就是永远无法感受这种独特的情感。

无法知道,如何在另一个和自己流着一样血液的人身上,学会宽容、分享、责任和惦记。

04

去年11月12日,26岁的杭州小伙小朱,迎来了他最美丽的新娘!

小朱的姐姐是一名记者,在弟弟婚礼的当晚,她为弟弟写了一封932字的长信,让朋友圈的很多人看后都红了眼眶。

信中这样写道:

26年前,你来了,白白胖胖。

我高兴得不得了,每天围着你转,捏捏,亲亲。

老妈做饭时,我就坐在小椅子上抱着你,你笑,我也笑。

那年,我5岁。我知道,我是你姐姐,你是我弟弟。

我们是妈妈带到这世上,对彼此来说唯一的唯一。

那些年爸妈忙生意,

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我俩相知相惜相依为命。

我给你别的姐姐能给的。

也在你问我要一个钻戒糖我给不了时,偷偷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给你好的生活。

你不太多说话,总是默默为我做着什么。

高三那年,回家吃晚饭时车丢了,我嚎啕大哭,找了一圈回来,发现你在折腾你的山地车,你把那个难看的后座,装上去了。

你说:姐,以后我接送你。

我们彼此分享小秘密。

有一天,你告诉我,你恋爱了,是个很可爱的姑娘。

我又惊又喜。我算半个家长啊,怎么可以允许你早恋。

可是我又窃喜,我弟还蛮牛。

今天,当初早恋的你们,一路走到了婚姻的殿堂。

我激动得就像自己结婚似的。

这几晚我常常回忆,那些曾经有笑有泪的光阴。

四年前我的婚礼,你抱着我大哭,你说:以后要常回家看看。

几天前的一个半夜,你陪客户喝酒了,发了一条微信给我: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亲姐。

我说:当然,你也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亲弟。

感谢爸妈,给予我们生命又培养我们长大。

未来很长,路上难免风吹雨淋。

我们几个,每一步一脚印,都要握紧手心,踏着彼此梦想前进。

永远在你身边。我亲爱的弟弟。

多好啊!

手足,不仅共同度过了人生成长的前半生,后半生也会成为彼此前行的力量。

我想,二胎真的是父母给予孩子人生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05

为什么要生二胎?

有人说,生二胎不是因为有时间,有钱,也不是因为一定要生个男孩或女孩,只是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时代,给孩子留下一个亲人。让他们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彼此相依相扶。

我想的确就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叫做手足。

手足之情和爱情无关,和利益无关,它最直接,最单纯,也最长久。

这种感情,谁也无法替代,且谁也给不了,只有父母可以。

所以啊,如果你身体条件允许,经济也不太拮据的的话,请勇敢生二胎吧!

或许,生二胎后,你会因头三年的劳累而后悔;但是如果不生,往后你定会后悔一辈子的!

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这是我见过最感动的回答


现代父母是一边养孩子,一边修行。有的父母在养孩子中参悟人生,有的父母在纠结的亲子关系中苦苦求索……所以,上帝给每个匆忙赶路的灵魂分配了可爱的 天使,小天使的到来,安抚了匆忙的脚步,让急匆匆赶路的旅人有了反观自我内在的时刻。牵起那只慢蜗牛去散步吧!它会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吃完晚饭,老婆在洗澡,我在厨房洗碗,2岁的儿子端一把小椅子坐到浴室门口。

我问儿子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等妈妈。。。”

顿时,我的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温暖中带着酸楚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问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多么美丽的答案呀!

是的,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从一粒种子在我的身体里发芽,慢慢长大,感受到那有力的小胳膊小腿这捣你一下,那踢你一脚,直到有一天,她拼命地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

一个生命在成长,自她有成长的力量。我们还记得每晚换尿布、喂奶,照顾生病的宝宝的辛苦吗?

不,我们能记住的就是她向你绽开的第一个微笑,她喊出的第一声“妈妈”,她长出的第一颗小牙,她迈出的第一步……她上幼儿园了,她上小学了,她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我,有幸参与了她的每一个历程,每一个酸甜苦辣。有欢笑,也有泪水。

上辈子我们有怎样的交集才换来今生的母女/子之情呀。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完成父母这个角色、这个任务的。她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爱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一直向外寻求自己的力量,就会把孩子看成我们的“成绩”,我们的“面子”,我们只允许她健康、聪明、漂亮、成绩好,好象唯有这样,我们脸上才 有光彩,我们才觉得活得有价值。可是,孩子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吗?我们只爱她的优点,而不能容忍她的缺点吗?孩子从来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的当下应该 就是她最好的状态。

可是,我们也只能陪她走一段,当她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就不再是她们的家庭成员,她们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包括我们在内。可是,无论孩子身 在何方,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是不是很伤感?我们能陪的,只有这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尽全力,不拿出全部的爱来陪伴呢?

初二的女儿还有一年就要升入高中,住校,一周才能回来一次。每天下午盼望门铃叮咚响起的声音,也就只有一年;之后,每天的盼望就会变成每周的期待。珍 惜,珍惜吧,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每分每秒,也许她会跟你顶嘴,也许她会淘气,也许她会不听你的话……但,在一起总是好的。

我们要孩子是为了什么?我们要感恩老天,是她,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成为了我们的儿女,这是我们的缘分,让我有机会把爱的种子撒播在她的心灵,让我有机会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让我有幸成为她最亲最爱的那一个人。还求什么?

当我们不满孩子的现状时,记住:所有发生的,都是必定要发生的,它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内观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唯一的可行道路是修行和改变自己。当我们有了内在的智慧与力量,空间增大了,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走向更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

无论孩子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当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努力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体会在一起的幸福。

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咱们真的做得不够?如果真心的把孩子当做孩子去要求,去尊重,你和宝宝都会更加快乐!

看着你熟睡的面容,眼角还带着泪痕,我的心底泛起深深的内疚,对不起宝贝,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对你发脾气,甚至会避开你。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却阻止你对我发脾气,还会批评你,而你不但不讨厌我,还要想方设法讨好我。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不许你来打扰我。

而当你累的时候,我却还希望你不吵不闹,自己入睡,而你即便不情愿,也照做了,只是阖动的睫毛在诉说,你多么需要我的怀抱。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喜欢对你指手画脚,做不到就大声喊叫,还美其名曰“批评教育”,而你不但不敢对我指手画脚,还努力地憋回眼眶里的泪,克制自己的恐惧来讨好我。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喜欢用哄骗、恐吓的手段来让你做一些事情,而你依然对我信任有加。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多少次对你说:“我不理你了”

而你的心从没离开过我,连视线也没脱离过;

多少次我把你推开,而你依然抱着我的大腿。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有的时候,我不想吃饭就不吃,或者想办法换口味;

你也有不想吃饭的时候,可是我让你必须吃;虽然你不情愿,还是一口接一口咽下去了。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是很忙,不是忙家务,就是忙工作,空下来的时候,忍不住拿起手机,却忽略了其实应该抱一抱你,给你讲个故事;

但是你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来找我,甚至愿意跟我一起看自己看不懂的手机,只要在我的怀里,你就满足了!

宝贝,抱抱。。。

谢谢你那么爱我;

我会向你学习,像你爱我那样的爱你。

看到这里,这篇文章也就结束了,但是文章结束不代表爸爸或妈妈的爱就结束了,亲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在孩子以后的成长岁月里,更多的是要记得一个字:爱!

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写作业,这是我见过的最好做法


你是怎么提醒你的孩子完成作业的?“好了,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去吧。”“认真写,好好写......”“写不完今天就别吃饭。”也许这时候,听话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自觉跑到书桌上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的孩子也许会磨蹭一下,直到在你的严厉警告下,不情愿地走到书桌前,边磨蹭边写作业。在你的一声声:“快点写,怎么还没写完?不要磨蹭……”的催促中,艰难地完成作业。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会排斥写作业?除了做作业真的是一件费力又费脑的苦差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你用上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所以说,当你命令孩子写作业时,他已经本能在抵抗了。当一个人发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时候,取得良好结果的几率也就微乎其微。很多老师、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总是习惯性地命令、要求,挂在嘴边的总是这几句,“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你在这个时候要学什么?你该怎么听话……”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来,你该怎么做……”这就难怪很多孩子做起事情来特别被动,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积极性。

参与感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大多数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往往都不太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因为那意味着你处于被动的状态。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一份子的时候,你才会真心去为你的团队努力,这个团队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小组……对孩子来说,应该是能让其参与学习任务的任何团体。换句话说他们让你有归属感,你对他们有参与感。就拿做作业来说,如果你只是每天让你的孩子去完成作业。那么对他而言,他只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而已,事实上,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只有当他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完成作业这项任务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体时,他的大脑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信号。换句话说,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意识去主动完成作业。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对作业有参与感?下面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沟通时,尽量把肯定句换成疑问句比如:“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换成“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先去写语文,写完语文再写数学。”换成:“你想先写什么?”“快点写啊,别磨蹭。”、“认真点啊。”换成“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

2.给予孩子充分思考以上问题的时间,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将简单的一句话分成三五句来讲,这样转换说话方式,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累,可能会认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节省时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经过自己思考,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要比听到的话有用的多。还结合自身来说,“你要努力”和“我一定要努力!”哪个更能激励你?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3.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选择一个宽裕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沟通,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对于计划的每一部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这样制定的原因。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制定计划算是前期统筹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参与感的培养。

4.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和奖惩规则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的好处是,孩子会更有参与感,而且当他们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更有成就感。目标的制定可以从短期目标开始,比如认真完成作业、不磨蹭、作业正确率高等等;也可以从中期目标开始,比如期中考试成绩、一个月内做作业的认真度;也可以从长期目标开始,比如学期末的进步、成绩等等。不管孩子制定什么目标,充分尊重并帮助他执行即可。自己制定奖惩规则不仅有利于孩子培养参与意识,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5.做温和坚定的执行者家长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奖惩规则,严格执行。当孩子进步时,不要吝啬给他的鼓励。当他没有完成目标,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绝不能姑息。当然,以上方法并不只是针对做作业这一件事,任何需要孩子完成的任务和目标,都可以尝试。记住,想让孩子独立、自觉地完成某件事,建立参与感永远是成功的第一步。所谓“万事开头难”,也许一开始实施起来会有点困难,但当孩子习惯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并且拥有这种参与意识,我相信,他会对学习、做作业、考试等任务由之前的排斥态度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态度,这时候一定会带来不小的惊喜。

人一生为什么要努力?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送给学子们)


人干嘛非要努力啊?反正又饿不死。

很多人都问过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从未努力奋斗过,那么在你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

记得大一那会儿,因为上了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又面临着比高中多得多的诱惑,于是整个大一我都沉迷于游戏、混迹于形形色色的社团中,而且还“惊 奇”地发现:哦!原来即使我不努力,但只要在期末临近时拼命“刷一刷题”,就不会挂科。这使得我在大学里更加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但,在假期和高中很要好的同学聚会时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短短一年后竟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差距。我想说的差距,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对比我的高中朋友,他们有几个当时高考比我考得要差很多,在常人眼里他们的大学是没我的好。其中一个男生迫不得已选了英语专业,据他说一年下来他几乎要被那些英文字符给逼疯了;还有另一个男生,读的是3A学校。但是,他们对待大学的态度和我却截然相反——

被迫学英语的那个男生,上大学后选修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啃了一大堆相关的专业书籍,大一结束后已经开发了几个很火爆的网页小游戏。去年,几个刷 屏微信朋友圈的小游戏就有一款是他捣鼓出来的。而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开发他为之痴迷的游戏APP了,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工作室。

而那位读3A学校的男生,大一第一学期就自学通过了雅思考试;第二学期,经过无数次“不要脸”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澳大利亚一所不错的理工科大学的 offer,大二一开学就飞奔到国外重新读他的大一了。当时,我不敢相信高中英语最差的他竟然自学通过了雅思考试。但事实就是如此。

再看看我的大一,那会儿我归咎于大学专业不是我喜欢的,归咎于大学有过多的诱惑,因此得过且过,游戏、社团活动忙得自己团团转。但忙过之后却总会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发现自己是为了忙而忙、毫无目标,内心也往往是空虚、不堪一击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太多太多了。有的人整天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差、工作时间长,要加班还没加班费,所以呆不下去 了;抱怨自己只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被炒了几次鱿鱼;也有人在网吧打了一夜的游戏后发一条状态:唉,还没睡觉,又要准备去找工作了,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过得这 么累啊;更有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是抱怨自己出身不好,没能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就是在抱怨竞争太激烈、潜规则太多。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在抱怨时,反思过自身是否有稍微那么一点点努力过呢?有多少人宁愿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游,却不愿意下那么一点点决心做一些改变呢? 你可曾想过,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你内心真的想要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一些,你本有能力有条件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 情……但却因为当初你没能稍微努力那么一点点,最后也只能变成“本可以”罢了。

就像当初我的专业选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我本可以努力试着去换专业或者像我那位被迫学英语的男同学一样,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自学钻研下去,但我却选择 了自暴自弃;大学里,我本可以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孩,然后展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但我却总是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只为打发时间;大学生活学习自由,我本 可以努力去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几本书,但我却几乎把时间都给了游戏,玩得不分白昼黑夜。

流逝的时间里面,我过得浑浑噩噩,明知道有那么多不该,却不忍心对自己狠一点,不愿意去改变!

我们谁没有或大或小的梦想呢?但如果在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你才发现自己不仅与梦想擦肩而过了,还因为当初的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让自己变成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的人,那么那时的你也许才会恍然顿悟:原来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

而这,大概也就是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的缘故吧。

2016年了

你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

你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重头再来的机会

你本可以,但却没有的那些事是什么?

妈妈,你不是不让生人带我走吗


前不久,女儿在县城学习舞蹈。一次,我去舞蹈班接女儿回家时看到这样一件事:学习结束时,一位家长对一位小女孩说:“素雅,你妈妈送货去了,让我来接你。”小女孩听后笑着说:“俺妈妈说过,让我不跟生人走。”“真的,我不骗你。快跟我回家吧。”这位家长坚持着。“不,我不能跟生人回家。”小女孩一边说,一边往后退。无奈,这位家长只好回家了。

一会儿,一位家长急匆匆地走了过来。小女孩看见了,笑着说:“妈妈,你可来了。刚才有位阿姨来接我,说是您让她接我,我没跟她走。”这位家长走上前来,照着小女孩的脸就是一巴掌,“你这死妮子,是我让她来接你,你咋不跟她走?”小女孩捂着脸不解地问道:“妈妈,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让我跟生人走吗?”

听了这件事

,不知各位有何感想?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言行举止时刻都会影响到孩子。在这里,笔者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你会正确夸奖你的孩子吗?


要想把孩子夸好,还得做到以孩子为本,讲究夸的艺术。

但是,有些父母渐渐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只有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时只能生活在掌声中,十分在意别人的夸奖,挫折忍受力很低,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乱发脾气或嚎啕大哭。

【怎么样去夸奖孩子?】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很多孩子并不是太看重物质上的奖励,他们最满意的是获得了为家人服务的成就感。

【是否将夸奖作为手段?】

奖励的方法必须要灵活,不要把奖励看作惟一能驱动孩子的方式。如果家长担心鼓励或赞美会宠坏孩子,那么就应该在奖励之后观察孩子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

【是否会将孩子与他人比较?】

鼓励孩子跟自己比——我是不是比上次做得更好?而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比较。

积极的态度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的表扬。

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适度

1、语言适度:夸孩子要真诚。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2、语态适度: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自夸”与“他夸”的结合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可以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

适时

1、事前夸:经常采用事前夸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养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标,并进行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行动的能力。

2、事中夸:用事中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事后夸:用事后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质。

夸奖结合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

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正确夸奖孩子的方式

夸奖孩子看似简单,但是一不小心就可能说错话呢!

1-真心夸奖孩子孩子有时确实会有出人意料的好表现,这时候家长硬要板起脸说些“胜不骄、败不馁”的话,那也未免有点太矫情了!毕竟,孩子还是需要赞美的嘛。请注意,我们一定要真心地去夸奖孩子,而不是为了某些目的去奉承、糊弄孩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鼓励他今后有更好的表现。

2-夸奖过程而非结果赞美孩子是一门学问,除了对结果表示满意,我们更应该对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专心与毅力表示赞赏。假如没有这个努力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另外,家长也不要只是单纯地直接夸奖孩子,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孩子有多么优秀。经常对亲人和朋友表示对孩子的赞美之情,就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方式。

3-戒除孩子的功利心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时,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夸奖他。为了获得夸奖而去努力,这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较强的功利心。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日益增加,家长可以逐渐减少夸奖的次数,让孩子转变态度,认识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对,这就对了,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4-让他人来夸奖孩子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请其他人来夸奖孩子,比如亲戚和朋友。这样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更加充沛,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而且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至于夸奖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必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去夸奖孩子,那效果反而会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说法与观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好,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类型的夸奖。

5-及时而适当的奖赏“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都抱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的确,物质奖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因此,物质奖赏既要及时,又要适当,不要把物质奖赏作为一项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

6-给孩子进步的空间在获得家长的称赞之后,孩子很希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家长的夸奖。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表现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不可预期的。说到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容许孩子偶尔有失常的表现。如果期望太高,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

夸奖孩子的禁忌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好话坏说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

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盲目比较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

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苛刻要求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以偏概全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夸奖是父母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同样的父母,面对同样的孩子,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养方式,不能总是用一套僵化的套路去夸奖孩子。

我是个好妈妈吗《你不是个好妈妈》随记


上网浏览之际,读了周振华的《你不是个好妈妈》随记,不觉也愧疚万分,马上关了电脑去陪儿子。

最近,儿子要参加华罗庚杯数奥决赛了。要知道,他能在初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也甚为欣喜,希望他能继续有好的表现吧,故而总时不时地提醒他多抽时间学习、思考、练习一下,许是他听烦了,总说:“你又说这了。”这不,今晚我还是催了。过去一看,他正看书看得津津有味,想来这一看又不知到什么时侯。

“儿子,今天妈妈陪你一起学习数奥,好吗?”没想到他爽快地说:“好啊!”又疑惑地问道:“你今天怎么不忙啊?有空陪我?”听着觉得很难为情,总不好意思说怕自己不是好妈妈吧,只是应声是。

一本正经地端了个凳子,坐在他旁边,也向他要了本草稿本备用。因教了语文

,对数学的东西渐渐就淡忘了,脑子也没有读书时好使了。更何况数奥的内容都需要超常规思维,而我这人又常常正而八经惯了,所以水平和儿子也差不了多少了。

我们研究的是图形的面积。凑着脑袋读题、解题、画辅助线、说思路,时间飞快地溜走了。和儿子一起研究,其实真的蛮幸福的,也会为终于弄懂了来龙去脉而兴奋着。

时间已晚,儿子也说脑袋发胀了,便准备休息。

忍不住在他起身之时问了一句:“你觉得我是个好妈妈吗?”

“是。”儿子毫不犹豫地答道。

暗喜之时又像孩子似地追问着:“为什么呀?”

“因为你陪我做数奥。”

“啊?就这点?”我惊得差点叫出来。言下之意岂不是以前就不是好妈妈。

“不是,还有很多。也说不上来,反正是个好妈妈。”儿子赶紧补充道。

哦,我不由幸福地抱了抱他。

笑眯眯地看着他做着睡前的准备。他大概觉得我很反常,又关切地问了一声:“你的《青铜葵花》课件做好啦?”因为先前我正略做修改。

真懂事的儿子,像大人一般体贴我,情不自禁地又抱了抱他。

等着他上了床,可他又缠着看会儿书。我乘机又打开电脑敲起了字。

我是个好妈妈吗?是,又不是。

记得他出生不久,我就开始了漫长的8年的边工作边读书的日子。那时,我是个好妈妈。每天一下班,总是先陪儿子,直到他睡着了才偷偷地再起床看书。有的时侯,不知不觉也睡着了。所以,往往是半夜12点左右起床,看到凌晨2、3点,最晚的到凌晨4点。那时侯的日子是艰辛的,但决不亏欠儿子。也算是仗着年轻力盛才熬过来了。

他读幼儿园开始,我就不太称职了。原因是我开始担任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而后又进了教导处。除了自己所教学科的事

,各种各样烦杂的事接踵而来。渐渐地,就好像自己不是单单属自己了。常常会因着这样那样地理由少陪儿子了。因此,儿子在读二幼的时侯,我不是个好妈妈。因常是奶奶去接的,又不识字,故而不能将儿歌、曲子等抄回来让他练习,再加上他总不爱午睡,便成了班里的后进生。小红花很少,也渐胆小起来,也不怎么得老师、同学的喜欢。为了他,我也落了不少眼泪,也想了些办法。大班时,每周用录音机让他讲故事录下来,拿到幼儿园放,提高他的自信,可效果并不明显,也觉得很无奈。其实,也是我不称职的托辞罢了,只想着自己的工作。

入附小的第一天,他代表全体新生做了发言。(为了这费了不少口舌,总算让小小的他应下。我知道,抓住这个机会让他成功一回,可找回自信与阳光。在不识字的情况下,他背下了内容,在家里将楼梯、凳子、餐桌,甚至是床当成了学校的司令台翻来覆去地练习。终于在开学的第一天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之后

相信《“妈妈,你会死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