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益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就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一般人都认为,孩子嘛,必须听从大人的话,不管大人对错,孩子都必须言听计从,否则就是不礼貌,没有家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顺等等;我们从来不这样想,也绝不这样做。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虽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大人有大人的优点,孩子有孩子的长处。我们大人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什么事情都高高凌驾于孩子之上。因此在我们家里,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孩子自己的事情,也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以必要的引导,让孩子觉得这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孩子拥有隐私权,我们从来不私拆孩子的信件,从来不搜查孩子的书包口袋,也从来不撬开孩子的抽屉,偷看孩子的日记等等。因为爱孩子,所以我们尊重孩子,时刻注意不让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受到伤害,因此,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就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同时因为我们尊重孩子,孩子也就非常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把我们当作朋友,我们的话他就能够听进去,容易和我们产生感情共鸣。
二、注重身教,做孩子的良师。孩子因为喜欢并且崇拜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孩子暗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身教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如果做家长的没有给孩子做出具有示良好范作用的表现,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甚至有时候无视孩子的存在,说出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话,做出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事,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不利,有时候甚至是在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暗示或诱导。家长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这一点又是最难做到的。
三、相信孩子,实事求是地赏识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潜能被抑制住了。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通过暗示释放这种压抑,让自己和孩子都坚信孩子就是天才。家长和老师如此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动力。自信心强的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别人的帮助,确信自己经过努力就能有所作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学习不好,往往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信心不足。充分的信心则能够帮助孩子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多多激励,多多鼓励,从而使得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有潜力可以挖掘的观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逐渐转化为孩子自我暗示,孩子遇到困难时候对他说:“你行,一定行!”孩子就会潜移默化:“我行,我一定行!”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信任之下,一定会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孩子今后还会更加优秀,一定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为他鼓掌、喝彩!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这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大家都在用的方式就一定是最好最合适的吗?
当然不一定,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习惯”的选择——父母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于是我们也要把这种方式继续沿用下去——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
这样的做法,当时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了、孩子越来越不爱和父母沟通了、孩子越来越叛逆了……
到底该如何很好地教育孩子——既让孩子遵守规则,又不伤害到孩子,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呢?
这里将会告诉您一些代替惩罚、责骂的好方法:
正确认识惩罚的后果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此方法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你乱拿东西等下人家把你抓走!”
正例(家长):“宝贝,我们去看看今天的晚餐食材吧?”
“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此方法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再乱跑我就打死你!”
“别乱跑!老老实实呆着!”
正例(家长):“你知道吗,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在过道乱跑会打扰到别人,影响别人买东西。”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东西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东西弄丢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下次不准再拿东西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你听见了没有!再看以后都不准看电视!”
正例(家长):“现在是洗澡的时间,你可以再看五分钟过来洗澡,然后晚上就不能再看了,也可以洗完澡再看二十分钟。你觉得哪个更合适?”
5.给孩子机会: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一天到晚净给添乱,回屋反省去!”
正例(家长):“你看到了吗,没有盖笔帽所以沙发都染花了,你需要和我一起洗沙发垫,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不专心。
反例(家长):“让你专心吃饭听见了没有!”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不准乱动!”
正例(家长):“宝贝,吃饭的时候就需要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允许试错: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如: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愿意睡觉?他需要什么?倾听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让孩子也能理解父母。
3.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4.商量+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改变和诚信的力量。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5.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管教要点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不要以为用武力和权威压制孩子就是胜利。而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发脾气、叉腰瞪眼,都不会让孩子真正的改变。
3.在与孩子商量方案时,不要对孩子说:“你的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如:“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她说我现在是不想管他们了,我付房租,生活费就让他们自己付,懒得管了,结婚生小孩了,还都在家呆着,什么都不做,花钱还大手大脚。我听了也就安慰她一下。也不做评论,可是另一个就不那么客气了,说:你儿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不是你惯的,是你自己没有教育好,什么事情都为他做好了,所以他才会是这个样子啊!那个大姐听了后非常的生气,不知道是因为恼羞成怒了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反正带着情绪说了几句,也没有人跟她搭腔了。
其实我觉得另一个其实说的真的没错,如果不是自己从小就惯着孩子也就不会有孩子好吃懒做的今天了。其实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他们听话或者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都可以包办了,总觉得这样是爱孩子,让孩子处处都在呵护当中,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的伤害和辛苦,可不知孩子却只是学会了享受,而不懂得分享父母的艰辛。
很多事情是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她能感受的,不光只是享受幸福的生活,也要让孩子适当的受到一些挫折和艰辛,如果只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能是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而且好吃懒做,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如果等自己老了后,没有了劳动力的时候,如果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呢?等习惯已经养成了就不好改了,在此奉劝各位父母一下,适当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理解生活的各种不容易,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让孩子懂得珍惜,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的怪父母没有给他安逸的生活。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成为这个大姐的儿子这样的人,一定要从小就教育好,教育真的很重要,并不是物质就可以换回来的。
一对90后夫妻为去谁家过年,在高速路大闹,视频曾在网上疯传。
妻子是扬州姑娘,和丈夫因为去谁家过年产生分歧,而将车停在高速路上大闹起来。视频里,丈夫说妻子抢夺方向盘。而妻子则放狠话:大家一起死啊!
怀里的孩子,一直不停地放声大哭。
就在民警对夫妻俩进行劝说的时候,妻子情绪突然变得激动,抱着怀中的孩子挣脱民警,跑向高速公路。情绪是魔鬼。
幸好民警赶紧上前追赶,才没有酿成一出人间悲剧。
更可笑的是,这对小夫妻在去年中秋节,因为同样的问题,也在高速路上大闹而被民警处罚教育过。
看到视频时,我已经完全无语了。先不说这种在高速路停车大闹的行为有多危险,怀里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太让人心疼了。
▽ 视频
一
每个家庭都会有发生争执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感受。但是,如何管理情绪却是一门值得每位父母都好好研究和学习的课程。因为,在亲子关系中,愤怒的情绪是非常具有破坏力的,它只会将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推越远。
先说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例吧。
美国有一对华裔夫妇开了一家中餐厅,因为生意很忙,母亲无暇顾及5岁的女儿。一旦女儿不听话便会遭到暴打。
有一次,因为女儿不听话,妈妈陈某一怒之下便“失手”将女儿殴打致死。
随后夫妻二人便把女儿放进容器里用盐覆盖好藏在冰箱上方,并且报警声称女儿失踪了。
最终妻子陈某判处22年,丈夫赵某判处12年。
五岁的小女孩做梦也想不到,给了她生命的两个人,也剥夺了她的生命。
这绝对不是个案。翻翻新闻,你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事件。因为父母吵架、父母情绪不好,伤害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
大量调查显示,父母情绪稳定,孩子会更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春节回家,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对表妹的逼婚。
其实表妹年龄根本不大,可是在她妈妈眼里,25岁还没结婚,简直是不能忍,特别是在表妹拒绝了她妈妈给安排的相亲男后。
她妈妈联合其他亲戚,试图说服表妹接受相亲男,表妹一直低着头,闷声不说话。她妈妈忍无可忍,恶狠狠地大骂道:“你要是再错过这一个,就等着单身一辈子!”
表妹的眼泪瞬间掉下来。
后来她告诉我,自己从心底里讨厌她妈妈这一套。因为她妈妈一直对她的教育就是,家里没有钱,找老公一定要找个家庭条件好的。甚至经常在她面前发脾气,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我默然。在面对时刻提着刀的父母,作为孩子会有更多的对刀的恐惧。这个刀,就是父母的坏情绪。当孩子们无力反抗时,只能逆来顺受。但一旦他们有能力反抗了,或许事情就走向另一个方向了。
二
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最直观的人际影响,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设定的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当父母给孩子的感受是气定神闲、平心静气,会让孩子更有机会,也更从容,无所顾忌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但倘若父母总是时常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地对待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更容易缺乏对世界最起码的安全感,更容易走向极端。
据调查显示,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98%来自于家庭影响。父母双方关系不和睦,没有更多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甚至放任自流,都会给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比如一个案例,雷雷11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可悲的是,父亲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他发火、出气。
由于缺少家庭爱抚和管教,他产生怨恨,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在校期间顶撞教师,经常和同学打架,后来因结伙斗殴致人重伤,走上犯罪道路。
而有些父母,则特别喜欢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或许大家都有印象,之前陈乔恩在接受某节目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自己对妈妈有不好的回忆。
因为她小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妈妈要非常辛苦才能勉强养活他们兄妹几个。也正是因为这样,妈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陈乔恩经常被妈妈打,她甚至害怕听到妈妈上楼的声音,她觉得像“魔鬼的声音一样”。
哪怕现在长大了,成为明星,她仍然无法释怀。性格孤僻、不喜合群、不善交际、酗酒等,成为她身上众多标签之一。
不得不说,老公是你自己选的,生活是你自己过的。你却将对老公的怨恨,对生活的不满足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是什么逻辑?倚强凌弱吗?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无可厚非。情绪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理。但很明显的是,情绪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自己去承担,而不是将糟糕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哪怕我内心翻江倒海,我也绝不在孩子面前怨气冲天,我给你最好的关怀和快乐,而不是互相为对方的糟糕情绪买单。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也指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所以,当负面情绪袭来时,或许你可以尝试采用冷静箴言,在每一次发脾气之前,默念这些“咒语”:
“我承认,我的愤怒情绪是毫无意义的,它缺乏理智也会让我失去控制。”
“我的孩子在一个鸡飞狗跳的环境里生活,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吗?”
“我必须控制脾气,才能走近孩子”
很多妈妈或许认为这种行为很幼稚。
但在大量的家庭实践中,冷静箴言可以帮助你,让愤怒情绪急刹车,因愤怒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的机率大大降低。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情绪稳定。
这种幸福,你能做到孩子就能拥有!
用一首小诗结束本文,也与所有的父母共勉: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挑妈妈》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