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很多家长认为从小不让他学些特长,那么以后一定没有前途。就是因为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想法,剥夺了孩子周末的休息时间,而不得不去面临父母为她所安排的一切。其实,这对孩子并没有好处,现在他们还小,不会表达一些真实想法,到大点,他们就会出现厌学、叛逆等一些不良现象。
记得有次,我问班上一个孩子:“你周末到哪里玩了呀!”她摇着脑袋低声地说:“没有,我周末要学钢琴、画画、跳舞、还要去老师那学毛笔字”。从她眼神里,我能读懂她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不愿意的。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使得孩子童年要承受非同龄所承受的学习压力。
每个孩子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是从玩的过程中去学会一些本领,而不是所谓的“说教式”、“灌输式”、“代劳型”等模式来教育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之处,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要如何去挖掘这些潜能,这就要靠父母平时的观察、沟通和细心引导。如果家长盲目的决定孩子的一切,不尊重孩子不与孩子商量,这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独立自主性不强、没有自信心……
所以家长如果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呢?我认为在孩子的培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点:
1、要学会培养孩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应注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情绪要求,根据需要予以满足;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先是给予孩子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空间。在游戏中,只要他在规则之内,没有危险,父母就不要干预、不要过度保护、不要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根据他的年龄,分配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果孩子参与了简单的劳动,得到了点滴的成果,得到了大人的赞许,就会更加乐于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和接受任务。3、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的行为规则。在园里,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纷争。比如,在一起玩玩具时,小朋友会出现一些打闹、抢玩具、咬人等不良行为。这时,老师与家长应及时处理,并耐心地告诉孩子打人、咬人、抢玩具等是不对的行为,要让孩子学会以商量口吻与同伴交流,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还有些孩子在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能因为他的哭闹,马上就答应他的要求。因为这样
,会在无形中使孩子知道父母不答应他的要求,只要通过哭闹,父母就一定会答应的。还有在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多观察和参与每日的家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夸奖,当孩子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人注意和赞美时,自信心就开始得到发展。父母应肯定他们的成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过程,而不必为孩子的失败而懊恼,也不必为孩子的领先而欣喜异常,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经验,这对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5、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关系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中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着重培养。而不是盲目的为孩子报很多特长班,以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为孩子将来打好基础。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的时候,你惯于用什么方式让孩子听话起来?
有些性急的家长大概会发一通雷霆之怒,于是孩子前一刻还在调皮,将您的话当做耳旁风,后一刻已经吓得泪珠连连不敢作声了。
于是家长满意地松了口气——孩子就得教育,不教育不成器。
不过,发脾气真的是教育吗?“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获得者刘素敏“刘妈妈”说:“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我曾经的董事长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教育家,老太太现在已经退休养老,和已成为科学家的儿子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当地县政府特意邀请老太太给当地数千名师生、家长进行一场免费的教育报告会。
被亲切称呼刘妈妈的她,十五年前就是“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在育儿的方法上有很多成功经验。加上近些年来在国外定居,受先进育儿思想洗礼和不断学习,很多育儿观更加鲜明。
会上,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大忌,呼吁千万家长和教育界朋友们,一定要克制这个问题,不要将这个问题再一代代的复制给下一代。
她说: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为什么不要发脾气
◎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他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坏脾气会遗传◎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内心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发生性变态、神经病倾向。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仅到三年级,他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改变坏脾气的方法
◎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抵触写作业。
如果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告诉孩子如果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地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得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看上去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触手可及。
◎静心思考,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压抑、克制脾气不是最好的办法。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更失控的状态爆发。
真正的做法是,学会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我自己情绪管理不好,和孩子无关。
曾经做企业的时候,老太太处理自己脾气时有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或笔记本,把心里的想法敲出来。等把所有的怒气、怨气、坏脾气一股脑写出来后,心中也平息了许多。
这不仅是疼惜自己的一个举动,也是高效率处理情绪的实用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思想腾出更多“内存空间”去干有意义的事,效果非常好。
◎学会真实的表达情绪,及时疏导◎
我有个同学是公认的好脾气,做了妈妈后也从不发火。她说之所以从不发火,实际上是因为她会经常与家人表达情绪。
她说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骂也好、被朋友误解也罢,只要回家跟爱人倾诉一番,心情就会恢复平静,从不担心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孩子面前。
当一个人生气、发怒时,只要给她一个有力的拥抱,并用心倾听、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够给对方带去力量和安慰。对方的情绪一旦释放出来,表达出来,也就自然会平静和温和了。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错了事、受了委屈后,不需要指责、埋怨和打骂,而是被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得进你的良言和教诲。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你的三观里,其实藏着孩子20岁后的样子。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父母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随机挑选了几个孩子做智力测验,就通知所有人说:“这些孩子以后肯定是天才。”
结果八个月后,当他们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比第一次进步了很多,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也说明了,教育孩子,鼓励往往比其他更有效。
其实当你常对孩子说正面鼓励的话时,往往能推进孩子往好的方向走。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这5句话能帮助爸爸妈妈,快收起来吧!
01
鼓励孩子积极向上的5句话
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的认同,父母不妨常对他们的优点作出表扬和鼓励,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更努力。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4、你付出了努力,肯定会有回报的。
5、做得不错,希望你能保持好心态。
02
使孩子充满自信的5句话
只有自认为已经没有指望的事,人们才会放弃。孩子是脆弱的,他们常常需要一些鼓励去点燃内心自信的火种。
1、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03
鼓励孩子学习的5句话
没有哪一位父母会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可是催促和责怪往往没有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当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时,不妨这么告诉他。
1、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也一样。
2、你花多10分钟复习功课,上课就变得轻松多了,试试看?
3、你刚才做功课的样子很认真,希望你继续保持。
4、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5、考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是你努力了,就会有进步。
04
促进孩子品行高尚的5句话
知识学得再多,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很难在将来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任何技能,都不是一朝一夕中学成的,何况是应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因此,父母应尽早多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并为孩子做出榜样。
1、品德比分数更重要。
2、我们都要做诚实的人,全家人都可以相互监督。
3、竞争很好,但公平最可贵,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凡事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良心,这么做对不对。
5、做懂礼貌的孩子,要学会感恩,多说“谢谢”。
05
鼓励孩子自立自强的5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态度。
1、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2、自己去做吧,不要依赖别人。
3、你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嘛。
4、路是自己选的,就要对自己负责。
5、你大胆去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
06
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的5句话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培养他们们热爱劳动,既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劳动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应当从小就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1、平时多劳动,也是一种锻炼。
2、你多做几次就会了。
3、第一次,谁都一样。
4、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你也来尝尝当家的滋味。
07
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5句话
不会与人交往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的,而一个不受欢迎或不被他人接纳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父母应当充分认识让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性,从小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走上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孩子,做人要坦荡,待人要坦诚。
2、你要学会融入集体中。
3、用你的诚心赢得他人的欢迎。
4、不要随便地怀疑别人。
5、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08
鼓励孩子纠正缺点的5句话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父母怎样面对孩子的缺点,却很有讲究。切忌用打骂的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妨讲讲孩子的道理。
1、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谎。
2、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3、你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4、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5、凡事都要冷静,不能急躁。
鼓励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请多多鼓励孩子吧,针对孩子不同方面的成长,多多说上面5句话,孩子一定会更好的!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
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1/
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 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 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 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 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 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2/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 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 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 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 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 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3/
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 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 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 用自信取代自卑
5. 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 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4/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 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 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 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 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 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5/
让孩子敢于梦想
1. 有梦想才有创造
2. 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 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 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 善待孩子的兴趣
6. 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6/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 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 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 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 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 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7/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 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 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 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 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8/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 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 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 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 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她说我现在是不想管他们了,我付房租,生活费就让他们自己付,懒得管了,结婚生小孩了,还都在家呆着,什么都不做,花钱还大手大脚。我听了也就安慰她一下。也不做评论,可是另一个就不那么客气了,说:你儿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不是你惯的,是你自己没有教育好,什么事情都为他做好了,所以他才会是这个样子啊!那个大姐听了后非常的生气,不知道是因为恼羞成怒了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反正带着情绪说了几句,也没有人跟她搭腔了。
其实我觉得另一个其实说的真的没错,如果不是自己从小就惯着孩子也就不会有孩子好吃懒做的今天了。其实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他们听话或者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都可以包办了,总觉得这样是爱孩子,让孩子处处都在呵护当中,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的伤害和辛苦,可不知孩子却只是学会了享受,而不懂得分享父母的艰辛。
很多事情是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她能感受的,不光只是享受幸福的生活,也要让孩子适当的受到一些挫折和艰辛,如果只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能是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而且好吃懒做,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如果等自己老了后,没有了劳动力的时候,如果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呢?等习惯已经养成了就不好改了,在此奉劝各位父母一下,适当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理解生活的各种不容易,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让孩子懂得珍惜,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的怪父母没有给他安逸的生活。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成为这个大姐的儿子这样的人,一定要从小就教育好,教育真的很重要,并不是物质就可以换回来的。
家园共育《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