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如何进行幼儿园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10-03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是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呢?

一、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的情感易受感染,且模仿性强,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虽然是在我们自己的家庭里面,我们也不忘时刻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你!”、“你太辛苦了,快歇一会儿吧!”而对方也一定会说:“没关系,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时间长了,儿子也会经常对我说:“妈妈,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对不对?”。吃东西时,我们告诉儿子大家要一块分享,让长辈先吃。而在外面时,我们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大声说话影响别人,对人说话要有礼貌。如果我们无意中有谁犯规了,儿子就会生气的批评我们“爸爸,你怎么......”“妈妈,你怎么......” 。而我们也会赶紧进行自我批评并改正。所以,父母更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最容易屈服、最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家长们一定要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爱心渗透,培养移情能力。

对别人表达爱心,需要具备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移情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学习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

在四川发生灾情时,我告诉儿子,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有很多很多的房屋倒塌了,有很多很多的人受伤了,他们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东西吃,还有很多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妈妈......儿子一边流眼泪一边狠狠地说:“妈妈,地震真坏,我一点也不喜欢地震!”我问儿子:“那我们可以为四川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儿子说,那就把我们家吃的东西还有钱都给他们吧。我故意试探着问:“那我们家什么也没有了,也没有钱买新家了,那可怎么办呢?” 儿子哭着说:“妈妈,四川的人多可怜呀,我们不买新家了,把钱都给他们,以后我挣钱了,把钱也给他们。” 我含着眼泪说:“儿子,不哭,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而且,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不仅我们中国人会帮助他们,还有很多好心的外国人也会帮助他们。”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关注着四川,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心中都默默地为四川人民祈祷祝福!

三、借文艺作品,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蕴涵着很多有意义的关于培养幼儿爱心的教育内容,如故事:《萝卜回来了》、《金色的房子》、《小乌龟慢慢》,教育孩子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歌曲《我有两个家》、《小娃娃跌倒了》、《小乌鸦爱妈妈》唱出的是爱同伴、爱家人的美好情感。从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坚持每天至少给儿子讲五个故事,并结合故事和儿歌的内容对儿子进行随机教育,并告诉儿子,小花、小草、大树还有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我们人类和它们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我们要保护地球妈妈。如:当儿子跑到草地时,我会说:“小草被踩的多疼呀,它说,童童哥哥,请你不要站在我身上。” 当儿子捉住小青蛙时,我模仿小青蛙说:“童童哥哥,请你放了我,我是专门捉害虫的!” 在我和儿子的世界中,小动物和花草都是有生命、会说话的。现在,儿子已经成了一名称职的环保小卫士。走路的时候,他会紧张的提醒我:“妈妈,小心点,别踩到小蚂蚁了!” 当我们骑车从小狗身边经过时,他又会说:“妈妈,小心点,别压着小狗了!”虽然儿子现在已经四岁了,但他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中。

四、分享实践,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卢勤老师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写到:“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去珍惜,一旦成人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也曾有人说过:“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很多家长已经习惯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的爱的付出时,他们会因为心疼而做出“拒绝”的行为。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有时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我经常引导儿子为我“服务” ,如我说:“哎呦,我太渴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为我倒杯水。”或者“妈妈今天不舒服,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为妈妈捶捶背。”儿子一听,马上会跑过来说:“妈妈,我愿意,我愿意!”有时,儿子也会主动问我:“妈妈,你现在渴吗?要不要我为你倒杯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现在,儿子惦记我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妈妈,这个好吃,是我专门为你留的。”“妈妈,我给你摆鞋子。”“妈妈,我们去姥姥家吧,姥姥会想她女儿的”......而当我谢谢他的时候,他却会说:“妈妈,你别谢我,因为我是你儿子。”“妈妈,不用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儿子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家人身上,在外面也知道主动帮助别人了,而当别人谢谢他的时候,他会又兴奋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用谢!”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我说:爱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把生活的门推开了。爱是一粒种子,只要你用心撒播爱的种子,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中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育观念: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育观念: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您多和幼儿园家长们沟通,了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家长们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家长们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2、在平等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幼儿的兴趣在于游戏之中,尤其是自由选择的游戏。针对这一点,家长们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一种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参与游戏。在活动中,家长们不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幼儿,不事告诉幼儿干什么,而让幼儿在活动前学会事先计划,家长们要引导、鼓励幼儿多判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

3、在鼓励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有上进心,表现欲强,希望得到家长们的表扬。家长们应正确引导,恰当鼓励,让幼儿良好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发挥,巩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克服缺点,为自己,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培养其做事能力的强大支力。幼儿有些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投以赞许的目光。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家长们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在幼儿园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寓学于玩的,而到了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了;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还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学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坡度,要求孩子去适应一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在大班阶段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如:

1.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

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

2、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的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孩子进学前班,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育儿经验: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科学教育


育儿经验: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科学教育

古人有诗:“删繁就简三秋树”,意思是做事要化繁为简,就像秋天的树木,更加美观。科学的特点是讲究简练,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和谐的。本篇我们说说家庭的科学教育。科学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我们要富强,过幸福生活,靠两位先生,除了“德”先生民主以外,就是“赛”先生科学。

1.科学解决问题的程序是怎样的?

我们家长想教育孩子从小爱科学,就是不太清楚科学方法是怎么回事。您能说说科学解决问题的程序是怎样的吗?

在当今信息时代,帮助孩子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程序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科学家哈雷的研究中得到重要启示。

世界上最有名的彗星叫做哈雷彗星。其实,这颗现在命名为“哈雷”的彗星,还是我国最早发现和记载它的,古书《竹书纪年》中提到:“周昭王59年春,有星孛于紫微”。这是公元前900年前的事了。古书《春秋》中记载:“鲁文公14年秋7月,有星孛于北斗。”这时是公元前613年,是可靠记载哈雷彗星的第一次。在欧洲,1531年阿皮亚尼斯首先发现了这颗星,但为什么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是因为哈雷用科学的方法对它的周期进行了研究。

生于1656年的英国人哈雷,从小热爱天文学。1682年当哈雷26岁时,这颗彗星靠近了地球。哈雷就在夜空中观察这颗“扫帚星”,哈雷对24颗彗星的轨道进行了计算,他还搜集各种书刊,考查过去的记录,把从1337年起300多年来有关彗星的记载整理成一张表。他用微积分计算,精确又慎重。终于,他发现了1682年他看到的那颗彗星的轨道,与1531年、1607年出现的彗星轨道有相似性。哈雷天才地得到一个猜想:这3颗大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彗星的3次重现,这颗彗星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周期,沿着一个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他预测道:“我坚决预言,这彗星在1758年还要回来的。”人的寿命有限,哈雷于1742年1月14日离开了人间,没能等到这颗彗星回归。但天文学家们在等待着,1759年3月10日,这颗彗星果然归来,辉映在夜空之中。后来在1835年、1910年、1986年,这颗彗星每隔76年左右就准时回来,证明哈雷的假说是成立的,他的预测是准确的。人们为了纪念和表彰哈雷的创造性发现,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因为哈雷彗星的周期达76年左右,所以一个人见一次也颇不容易,能见到两次就更困难得多。我们这些成年人1986年见到哈雷彗星出现在夜空,它那婀娜多姿的身影风靡了全世界,明亮的头部,像把扫帚的尾巴显得古怪而神秘。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的时间是2061至2062年。

哈雷解决问题的程序,就是科学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可以总结为如下的4个阶段:

——发现和提出问题;

——分析和研究问题;

——提出一个假设;

——验证或否定这个假设。

家长可以教孩子3点:首先,设计研究或实验的步骤,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的建议设计成研究或实验的方案;其次,一丝不苟地进行研究或实验,在研究或实验中获得数据,认真观察和记录;最后,分析和讨论研究或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看是否与假设吻合。

如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当前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才艺学习,忽视“做人”教育的做法。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力。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

要细心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住可施教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细心关注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否平衡,对不足的方面强化训练,以培养和造就完美人才;要细心观察孩子对教学的反应,以了解教学的内容是否适时、适度、适量,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防微杜渐,发现有不良的行为即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当好孩子们的老师。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儿童在他们的生命之初,就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并且呵护它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种子能够开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家长如何对于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孩子的日常安全教育是要讲策略和方法的,它需要全家参与、家校配合、形式多样;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父母关注少年儿童安全形势的发展,及时更新观念,做到学习与演练相结合、亲子相互教育、共同进步和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孩子的安全理念和相关技能。

安全教育父母孩子策略和方法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证孩子的安全,无论对于国家、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们,怎样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安全状况呢?

一、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全家参与

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全家的大事,只有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学习安全常识、人人有方法,才能为孩子营造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在全家人对孩子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全家人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须一致,否则会造成儿童心理紊乱。

(二)家校配合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环境,且三个方面不可以替代。孩子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所以,家长必须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互通孩子的安全状况,双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给与干预和纠正。

(三)形式多样

在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需要花费心思,根据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制定由大到小、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模拟活动,逐步培养孩子积极生存的意识、安全自护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二、主要方法

(一)更新观念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存在思想观念上的盲区,未能将孩子生命教育提高到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层面上来认识,并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是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忽略孩子生命个体对积极生存,安全自护知识的需求。二是完全让幼小的孩子自己去面对。尤其在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常常独自在家无人看管,接受到的安全教育几乎为零。三是对孩子过度保护、溺爱有加。四是怕孩子出安全问题,拒绝孩子接触新事物。其实,这种方式才是最不安全的。如果不让孩子碰热水,他怎么会知道热水会烫到自己,如果不教孩子科学上网,他就会处在被不良信息影响的危险之中。

(二)学习与演练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除了为孩子买图文并茂的相关书籍让孩子自学外,父母自己也要主动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同时还应在实操能力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此外,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自卫和逃生演练项目进行自护技能培训,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能力。

(三)言传更要身教

除了对孩子的口头教育外,父母的身教则可以事半功倍润物细无声。在生活中,只有父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模范榜样,孩子才可能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自觉注意安全问题。

(四)寓教于乐

1.在游戏、故事中学习。对于3~6岁的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情景剧的特点,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到危险,判断自己所处的形势并及时采取自救措施。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可以带孩子到现场感受。

2.借力动画片、警示教育短片。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还可以借力动画片、警示教育短片。例如,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玩火、玩水、爬阳台可以吗?这些动画片、警示教育短片可以让孩子在脑海里认识到什么是不可触摸的“禁区”,一旦做了那些错事,结果是可怕的。

3.画、讲、辩、查安全。可以通过设置安全标识、警示语,创作安全图文绘画、绘制安全小画册,挖掘、提炼隐含在家庭生活中的生存安全教育因素。

4.挖掘身边的素材。父母应该牢牢抓住身边每一次安全警示教育的时机,让孩子知道哪些雷区不能碰。

(五)安全意识与技能同样重要

由于孩子年龄小,涉世未深,缺乏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对危险的预判能力,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乐于助人。然而,教育专家表示,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过去那种鼓励孩子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斗争、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相反,教给孩子大叫、求救、跑掉、躲避,不盲目反抗,才是适合孩子的安全教育方式。

(六)把握好“度”

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还要把握好“度”,既要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同时不能过度吓唬、恐吓孩子,夸大危害性。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社会上坏人多,对陌生人、对社会失去信任。

总之,作为父母,要有效改善孩子的安全状况先要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并尽早让孩子在积极参与中学习自护知识,提高其意识,培养其能力。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有一次,一名叫妞妞的小女孩儿在朗读结束后,孩子们又照例说妞妞这儿读错了,那儿表现得还不够好。小女孩儿不等听完就大声地反驳,后来趴在课桌上哭起来。她奶奶在旁边看了很不高兴,希望老师说说班里的孩子别提意见了。这时老师没有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妞妞,你先别哭,你在台下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哭过吗?同学们喜欢你,愿意帮助你才给你提意见啊!你听听同学们提的意见对不对?如果再这样老师不喜欢你了。其实你已经非常棒了,如果再听听同学们的意见,提高一点点,那就更棒了。”听到这话,妞妞破涕为笑。

替孩子摆平挫折不可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惠新说,这是一起典型的挫折教育案例。我们有太多孩子像妞妞一样平时娇生惯养,享受的是“赞美教育”,听不进批评,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如果遇到小挫折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而是替她摆平挫折,等她真正遇到人生大挫折时就会一蹶不振。她说,同学们的意见对妞妞而言就是一次小挫折,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一次小挫折让妞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同学们的善意,又用换位法启迪孩子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又用“威胁”加表扬的方式让妞妞走出挫折。

张惠新说,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全是坏事,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多情况下,挫折处理得适当,会成为今后孩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按挫折强度引导孩子

遇到挫折不可怕,关键是孩子遇到挫折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挫折的大小程度不同,孩子的性格各异,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也要不同。对平时一帆风顺、心高气傲的孩子要让孩子通过挫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重新审视自己,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然后让孩子尝试独立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通过克服挫折,帮助孩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感,找到成功感。

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又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埋怨、批评,要以鼓励为主。本来他信心不足,遇到挫折自信心又受到打击,如果这时再采取批评的方式,只会雪上加霜,将孩子逼进死胡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找到自信。

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应付挫折,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耐挫力。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则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畏惧挫折,遇事不敢去做,变得缩手缩脚。有些孩子甚至会由此变得冷漠、忧郁、情绪过度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可接受度。

吃苦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张惠新说,我们提倡挫折教育并不是让家长人为地为孩子创造挫折,不要误解“吃苦教育”就是挫折教育,其实,孩子在成长中挫折无处不在,关键是遇到挫折该如何处理。

有很多挫折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有时孩子会被家长“创造的挫折”彻底打垮。张惠新每年接触上百起案例,有很多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只能第一不能第二,甚至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逼孩子去实现。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年龄等所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强,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受不了而发生性格扭曲。这样人为的挫折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伤害孩子。

家庭教育中如何面对孩子说谎


家庭教育中如何面对孩子说谎

孩子说谎,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也往往让父母困扰。父母通常认为,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当孩子出现说瞎话、说谎话的现象时,大多数父母都会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小小年纪就骗人,长大了还怎么得了!

其实,孩子说谎并不一定就是不诚实,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逃避批评与惩罚;二是为获得某种利益;三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那么,孩子说谎了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

一、弄清楚孩子是否在说谎

当怀疑孩子说谎时,父母首先应该仔细地调查了解,弄清楚孩子是否真的在说谎,说谎的原因是什么。小孩子说谎,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几句话就可以套出来。大一点的孩子说谎,往往能够骗倒父母,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喜欢听什么话,他们会制造谎言,说得天衣无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通过仔细观察和进一步了解揭穿孩子的谎言,并用比较婉转的口气和迂回的方法教育孩子。

二、证实孩子说谎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

1、对无意、初犯或较轻的说谎行为,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往往火上心头,责骂不解心头之恨还会动手打孩子,这是不理智的,应该克制怒气,分析一下孩子错误的性质,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心、顽皮、不当心而无意做了错事,切忌粗暴的体罚,而应该耐心指导教育。首先要对孩子说谎的行为表示生气和不满,表明自己对说谎行为深恶痛绝、非常地反感,然后教育孩子以后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再说谎。如果自己说谎了,就要立即承认错误。

2、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

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安乐的环境对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承诺了孩子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不要随便欺骗孩子。父母有意识地对别人说谎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以免变成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错怪了孩子,就应该向孩子认错,教育孩子不要故意赌气,也不要说谎。而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孩子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而说谎,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同时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告诉孩子说谎会带来各种可能后果,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孩子恶意说谎的行为就会逐渐戒除,不经意的说谎也会逐渐减少,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3、对惯于说谎和有意说谎的顽固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

有些孩子已经习惯于说谎话,屡教不改,甚至有损人利己的行为,而且态度恶劣。对于这种孩子,除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以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来戒除孩子的恶习。例如孩子又因贪看电视而没有做功课并谎称做完了,父母发现后,就首先要求孩子补回,然后剥夺孩子三天看电视的权力,或者三日内不给出门玩耍。但是父母惩罚孩子时要注意,惩罚既要让孩子感到痛苦和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又不要使孩子的躯体受到严重损害和摧残,那种要求孩子下跪或打骂孩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收不到效果,反倒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旧错重犯时,如果他能主动诚实地告诉父母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么在父母的批评教育之后,一定要对孩子的诚实作出肯定,并适当减轻惩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