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10-06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观念: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育儿观念: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11月怀着激动地心情再次走进女儿的学校参加她的家长会,这是女儿入小学以来第二次参加她的家长会,第一次家长会带给我的是太多的感动,而这一次我期盼的是了解女儿在校的表现,但这次家长会带给我更多的说是震撼一点不为过。

活动一开始还是像以往一样观看一段教育视频,是由一位父亲介绍他育儿的成功经验,而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班主任老师对于孩子们那份爱。在班主任老师表扬班里的孩子们时,她说到了这样一件事,她把亲戚出去旅游带回来的特产分给班里的孩子们时,很多孩子拿出餐巾纸把东西包好不吃,当老师问她们为什么要包起来时,孩子们告诉老师说要回家带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吃,说到这时坐在旁边的女儿对我说:妈妈你回来晚,我带给爸爸吃的。当时我就觉得女儿有这样一位老师是幸运的,难道不是吗?在现今社会,情感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纵观现在的新闻,网络上讲述的有多少孩子由于仇恨父母对他的管束,而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如果他们心里有感恩的情怀,他们不会这样狠心,不会这样偏激。为此同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己很快想起了自己教育方式的转变,让我的孩子们也学会感恩是我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我班虽然外来工子女居多,但在家也都备受家人的宠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只有收获,没有付出,他们缺乏感恩,缺乏对家人的爱。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入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阿姨请假后,我和颜老师两个人很忙,又要轮流上课,还要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可这样的辛苦没有换来孩子们的回报,他们还是我行我素,依然要老师不断地提醒他们该怎么做。我利用晨间谈话,平时的交流告诉孩子们最近阿姨生病,老师又要带好他们,又要做好卫生工作,很辛苦并把自己的身体感受也一并告诉他们,没想到居然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有的孩子吃完饭主动帮我收拾盘子,有的吃饭也比以前干净了,甚至有一个家长在放学的时候拿来两卷垃圾袋,当时的我充满了感动,因为我只是随口和颜老师说我们班级没有垃圾袋了,就有孩子记住了,虽然这些不足以说明我的孩子们有多么会感恩,但在我的眼里,我分明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关怀,对班集体的那份浓浓的爱。

学会感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会用我的爱让孩子们对身边每个人学会感恩,用我的行动感染我的孩子们,希望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让我们马幼的孩子学会爱人,学会感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独立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独立

培智部五班的孩子现在很多都能够自立,大多数都能自己穿衣、吃饭,但班里还是有少部分孩子由于家长还是太溺爱、娇惯孩子。这就使有些孩子对家长、对老师、对保育员很依赖,不愿自己动手去做,只想依靠别人。班上的烨烨同学就是一个特别娇惯的孩子。常听烨烨同学的爸爸和我说过:“烨烨在家的时侯,衣服都是他爸爸给穿,吃饭等都是爸爸给喂”可是,在学校里,孩子那么多,保育员陈奶奶有时照顾不过来,像烨烨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也和在家一样,保育员陈奶奶就会忙不过来,那岂不是“天下大乱”,再说,如果真那样也会感冒的。

再举个烨烨同学的例子吧!每次孩子们吃饭烨烨都是说:“我不吃,我不吃,我在家吃了,我饱了……”等等话语。我知道他怕麻烦,因为在家吃东西的时侯,很多时侯都是爸爸或妈妈喂她。看到烨烨这样,保育员陈奶奶只能哄着她吃,鼓励她,但是我都是要陈奶奶让她自己使用勺子,就是为了锻炼他的小手能力。看到烨烨这样保育员陈奶奶和我也很着急,所以我就与家长沟通,幸好家长也能听取保育员陈奶奶和老师的建议与我们配合,我们教师也会在学校多教导她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我们也会给她讲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再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开导他。通过多次的努力,在学校里她也不用教师帮她穿衣服了,也不是最后一个穿完衣服的孩子了。

通过烨烨这几件事,我认为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是可以改正的,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动手,发现小手的奥秘,懂得小手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宽容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宽容

现在的80后90后渐渐开始有自己00后宝宝,身为双独生子以及四位隔代长辈守护的独苗,00后们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高浓度的“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甚至经常为了谁有机会来带宝宝展开大战,抢到的人如获至宝,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大人们更不会让宝宝受一点委屈。曾看见有个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摔倒了,家长说:“都怪地不平,都怪地不好,打它!”家长狠狠地跺了地几脚,孩子也学着家长的样子用力跺了几脚地,正准备要哭的孩子就转悲为喜了。不得不承认,这似乎是一个哄孩子好办法,但是却会直接导致这样的结果:那个家长带孩子去坐滑梯的地方,一个小朋友在孩子的后面滑下来,用脚碰了孩子一下,孩子大怒,追着那位小朋友就要打......

其实家长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好,都希望孩子快乐,然而,快乐也有很多方式,这种复仇带来快乐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让孩子学会宽容,似乎是每个家庭都容易忽略的教育,然而宽容却是一个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美德。什么叫宽容呢?宽容很简单,在生活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便会获得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信任,但不苛求他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拥有它,会使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愉快。

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一位母亲带孩子去外国旅游,结果由于随团的孩子较多,导游小姐一时疏忽将孩子落在了网球场,等找到孩子时,孩子因为一个人在空旷的场地受到惊吓,哭得非常伤心。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到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孩子,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女儿,并且很理性地告诉她:“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也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应该亲亲那个姐姐的脸,安慰她一下。”只见那个小女孩踮起脚尖,轻轻地亲吻蹲在地上的导游,并柔声告诉她:“别担心了,已经没事了。”

这位伟大母亲的宽容确实让人感动,相信她的孩子也会成长一个宽容的人。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教育自己儿子时这样说:“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和平与安静很珍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把一些很重要的东西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学会宽容,学会大度,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整天被不满、怨恨心理所控制的人是最痛苦的人。让孩子学会宽容,也是学会了爱自己。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尝试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尝试

程新轩小朋友是今年来的新生,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给我的印象是:小小的、黑黑瘦瘦的。妈妈说:“孩子在家很娇气,体质差,挑食,不吃饭,每次喂饭需一个小时,来这里主要是想锻炼一下他的自理能力,不过妈妈还是很担心孩子的吃饭问题”。她跟老师说:“孩子不吃饭,还得麻烦老师喂一下”。我点了点头,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心想:到了中班,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动手吃饭,应该他也不例外,一定要他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这天,吃饭的时间到了,程新轩小朋友果然坐在那一动不动,还在那掉眼泪,并小声说:“我要妈妈,我不吃饭。”我当时没说什么,等我把饭菜分完一边鼓励孩子们说:“小朋友,今天的饭菜真好吃,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棒,现在看谁能把自己的小肚子喂饱,因为这样小朋友才能长高,变聪明”。老师简短的鼓励,小朋友吃得可有劲了。

于是,我走到程新轩面前说:“你肯定也是最棒的,孩子,来,老师先喂一口,然后拿出你的小手,把你的肚肚也喂饱吧!吃完了,老师奖励你一颗大大的星星”。他含着眼泪不熟练地拿起勺子一口一口慢慢吃了起来,老师在一旁又表扬了一番。在放学时,又在妈妈面前夸奖了一番,他那小小的脸蛋露出了一丝丝得意的笑容。

现在已一个多月了,小轩轩吃饭虽然有点吃力,有时候会洒到桌子上,但对他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现在吃完饭总会告诉老师一声:“老师,我吃完了!”

爱孩子就要学会锻炼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哪怕是摔跤,我们也只需远远看着,在心里为他喝彩加油!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做决定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做决定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服这件事,很多家长都欠反应,早上本来就

忙,时间又紧,可却在床上指挥要穿这穿那,他们也不管天气的冷热,讲道理也不听,眼看时间到了,

孩子的脸还没洗,头也没梳,大人只好伸手,硬把孩子衣服穿好,抱着就走。

其实,这充分体现孩子已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他也拥有和我们一样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不能因为他小,就替他做主。

我觉得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不同的选择,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里来选择,这样既体现了他的民主,

也达到了大的要求。

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谈判,让孩子自己心甘情愿的来接受并去做,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一切都是自

己争取的,不是大人的规定、限制,所以他会很乐意的接受。

所以,我们大人应放下成人的威严,听听孩子的心声,远离强迫,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教”自己


一个晴朗的上午,幼儿园迎来了新一批上亲子园的孩子,他们都是提前来幼儿园熟悉环境、体验生活的。运动活动开始了,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玩抛球的游戏,场上有两位妈妈引起了我的注意。

菲菲妈妈在很认真地教菲菲往上抛球,可菲菲就是不理她,始终在自己玩球,妈妈边往上抛球,边着急地喊着:“宝宝,照着妈妈这样往上抛。”“宝宝,你看妈妈抛得多高呀,宝宝照着妈妈这样往上……”“宝宝,别玩了,快学妈妈这样用力往上抛。”虽然妈妈着急地边喊边做着动作,可孩子始终没有跟着妈妈做过一次往上抛球的动作,依然照着自己的想法在玩球。

佟佟妈妈也在认真地教着孩子,佟佟同样专注于自己的踢球动作。妈妈见孩子没有和自己一样做动作,就走过去看着孩子踢球,并在旁边表扬:“佟佟真棒,竟然会用脚踢球了。”佟佟一听妈妈在表扬自己,马上抬起头对着妈妈开心地笑了一下。妈妈马上抓住时机:“佟佟这么棒,一定还会用手玩球吧?”听妈妈这么一说,佟佟马上把球用手捡起来,并开始往前扔球。佟佟妈妈并没有马上示范今天想要“教”的玩法,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往前扔球,扔了几下,孩子开始和妈妈对扔球,这时妈妈故意将球往上一抛,大声喊道:“佟佟,快接住哦。”佟佟听见妈妈的要求,马上跑过去接抛上去的球,虽然没接住,但孩子特别高兴。这时,妈妈说:“佟佟往上抛,妈妈来接。”佟佟高兴地往上抛球,妈妈故意没有接到球,并竖起大拇指表扬佟佟:“佟佟真厉害,竟然能往上抛球了,而且比妈妈抛得还高呢!”佟佟高兴地又开始继续往上抛球,而且一次比一次抛得好。

同样是“教”,为何相差甚远?问题就出在这个“教”字上。

从古至今,我们常会把施教者看作主导方,受教者则是被动学习方。虽然受西方理念的影响,我们也在尝试逐步改变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将受教者看作平等一方,但真正付诸行动时,我们的示范、要求都很明确地规定着孩子需要做什么、要怎样完成,一旦不按照施教者的想法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保持成人与孩子之间互动的平衡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菲菲妈妈扮演着施教者一方,不停地教孩子应该完成的动作,忽视了菲菲本身对皮球的好奇心,最终孩子不但没完成今天的任务,反而扼杀了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佟佟妈妈则截然相反,从尊重孩子开始,循循善诱逐步递进,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很好地完成了学习内容。从她的做法中可以归纳出三点。

1.尊重孩子的兴趣、

佟佟对踢皮球很好奇,这时妈妈并没有否定孩子的行为,而是给他时间去探索,自己只是在旁边安静地观察。这不仅给了孩子探索时间,也给了妈妈思考用何种策略去引导孩子学习的时间。

2.肯定孩子的行为。

整个活动中佟佟妈妈始终运用的是鼓励、表扬的话语,且表扬和鼓励并不空洞,后面总会附上具体内容。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他行为的一种肯定,也促使他想要做得更好,以博得妈妈的进一步肯定。从而出现了孩子愿意主动跟着妈妈玩球的行为。

3.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佟佟妈妈从孩子用脚踢球开始,利用他对球的好奇心,逐步从用脚玩球引导到用手玩球,再从用手扔球引导到向上抛球,孩子始终是活动主体,是一个主动学习者,这也给孩子很大的探索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完成当天向上抛球的动作技能。从当天的活动来看,我们只是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很好地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从长远来看,正是因为妈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才会促使孩子对更多的事物有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发展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养方式的逐步改进,儿童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找到答案,让学习活动变得不再枯燥。但这不是否定施教者的影响力,而是我们从直接的“教”,逐步变成引导性的“教”,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一步步寻找所要的答案,让孩子学会“教”自己,这种主动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一、案例背景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物质鼓励成为家长常用的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家长向孩子许诺:如果你这次考试能考前十名,就可以带你去旅游,或者买游戏机……这种方法还真奏效,孩子为了那份诱惑力,不惜一切地努力争取,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家长的目标任务,满足了家长的期望。逐渐地,物质鼓励成为家长激励孩子乐此不疲使用的方法。然而,在家长许诺过程中,孩子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也慢慢滋生起来,物质鼓励成了家长和孩子的一种交易,成为家长讨好孩子的一种贿赂,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一把枷锁。下面,我就家庭教育,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二、教育过程

孩子从姥姥家回来,总是夸夸其谈,说姥爷姥姥是如何如何地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过着皇帝般的生活。姥爷姥姥疼外甥是天经地义的,有时溺爱孩子是难免的,疼孩子没有错,这可以理解,不能怪罪他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样完全依着孩子,这样溺爱孩子不行。妻子多次和孩子他姥爷姥姥说起:不能娇生惯养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并在劳动中逐步培养孩子热好劳动的好习惯,不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同时,让孩子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劳动成果。他们二老也说以后注意,不再这样了。接下来,姥爷姥姥不随意给儿子东西了。随之变化的是,为了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好好地表现,他们采取物质鼓励的方式。比如:这次考试考好了,假期可以去旅游;自己洗衣服,可以奖励买玩具;帮忙做一件好事(洗刷餐具,做饭,扫地等家务活),可以买自己愿意吃的好东西……这种方法很管用,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孩子比以前更听话了,玩具也不乱扔了,也讲卫生了,也不贪睡恋床了,也变得勤快了很多……

然而回到家中,我的命令不好使了,吩咐做点家务时,他总是和我讲条件,讨价还价,一肚子不愿意,埋怨我说:“在姥姥家,干了活能得到报酬,而在咱家,就是甘尽义务,一点好处都没有,真小气!”我倒成了小气鬼。现在不教育不行了,他有点太物质了,利欲熏心会毁了他。而且这种势头愈演愈强,欲望越来越大。他姥姥有时打电话也说:“嘉(孩子的小名)总是要这要那的,有时还狮子大开口,说要遥控飞机、电动小汽车等,俺快了供应不起他了。”

我决定要改正他这一毛病,说做就做。在周末,我吩咐他打扫卫生,他又咕嘟着嘴极不情愿,干完了,屁颠屁颠地跑到我跟前说:“爸爸,任务完成了,我要到商店买好东西……以前姥姥总是给我买好东西!”在他吞吞的话语中,我知道他想物质奖励。正好抓住这次机会,我劝导他说:“爸爸妈妈在家干活,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给报酬了吗?”他却反驳道:“我是小孩,你们是大人。”我趁热打铁继续劝说他:“爸爸妈妈小时候在家干活的时候,也没得到报酬,不也干得好好的吗?现在爸爸妈妈大了,在家干得是沉活累活脏活,也没有抱怨什么。你年龄小,干点轻快活是可以的。老师不是说在家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吗,这才是好孩子的表现。”

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这个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地淡化物质鼓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鼓励。当孩子家庭作业写得认真了,就画一个五角星或写上一个一百分作为鼓励,让孩子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业;当孩子能自觉地干家务活了,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了,就要开家庭会隆重表扬一下,让孩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好了,总是不忘竖竖大拇指表示赞赏,总是不吝惜一个拥抱,或者一句赞美,让孩子体会到被肯定的感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春风化雨般的说教下,在日积月累地精神鼓励下,他改掉了动不动要物质鼓励的毛病,随之一些良好的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

三、案例分析

在调动孩子积极性上,父母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物质鼓励,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物质鼓励的奴隶。于是,物质鼓励就演变成孩子做事的动力,只要做事就要图好处,没有物质奖励不做事,物质鼓励成了一种交易,成了干与不干的筹码。物质的刺激作用确实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它的作用是一时的,短暂的,不能长时间地支配孩子的行为。毕竟孩子对物质的激励性是有限的,当孩子一旦得到它,努力的欲望就会自然减小或消失,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再次激起他努力的愿望。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鼓励,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这个实验告诫我们,物质鼓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会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事情(活动)本身失去兴趣。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一味的无原则的物质鼓励是一种潜意识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使孩子滋生为物质而物质的唯利是图的思想,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案例反思

家长激励孩子方面,应该多用精神鼓励,丢开物质鼓励侧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价值,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这比物质鼓励更重要。父母的一个亲吻、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肯定、一声赞扬,这些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奖赏和鼓励。巧用名人效应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措施,如名人的成长经历、励志故事、励志名言等。名人的榜样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情趣和不断进取的斗志,进而帮助孩子树立更高的行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精神鼓励一旦被植入孩子的心中,就会生根发芽,一直潜意识地强有力地激励着孩子,甚至影响其终生。

育儿观念: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


育儿观念: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

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顽皮的孩子是动力气质的孩子,好奇心盛,表现力强.好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有主见,也比较善于坚持。如果引导得当,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其实很有帮助,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顽皮的孩子呢?

1.给顽皮的孩子一份关爱和鼓励。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不能用直接的话语或行为打击,伤害孩子们自尊心,老师应该用委婉的语言去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正确引导孩子。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些调皮的孩子,他们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老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顽皮的行为,就不难看出顽皮的行为与普通孩子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有些程度上更强烈一些;并且许多顽皮行为有其可贵之处,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反映出有主见,好争斗体现有进取心,“恶作剧”蕴藏着创造性等等。

3.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顽皮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教师以平静的心态,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顽皮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抑制力。顽皮的孩子自我抑制力较差,无意性占优势。教师应采取措施,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自我抑制力。可以在各项活动之前,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在活动中要注意提醒、监督或暗示,在活动结束时,还要及时评价。如果孩子基本达到了要求,就要给以鼓励。还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抑制力。在集体或小组游戏中,要求他们遵守规则等。这些活动对孩子自我抑制力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5.要让孩子充分思考。脑筋不去活动,不去思考,就会“生锈”。所以绝对不能让脑袋荒废,要培养孩子有思考力,就要让他们多想。能独立思考,才能自己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因此,不须抱怨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可以在错误中思考及学习,锻炼和提高思考能力。

6.要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教师不要介意孩子常常犯错误,让自己生气。也不要埋怨孩子顽皮,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孩子多碰钉,多尝试,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正是经一事长一智,条件是教师必须做出辅导,让孩子在碰钉子后得到启发,这个钉子就碰得有价值了。而且,由错误到正确,是一个很宝贵的过程。

总之,与顽皮大王相处要讲究艺术,不能急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采取了相应的方法,这些顽皮大王都能变成聪明大王。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最近发现一种现象,班上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被一个小男孩抢走了,她的反应是挥起巴掌打了这个小男孩,我赶紧上前询问小女孩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词的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不能吃亏!”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小朋友在玩插塑玩具,他插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手枪造型,喜欢的不得了,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这个小朋友立刻让开了,不和小男孩争,哪怕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他都会让给别人。

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争”与“让”呢?

首先,要让孩子自然表达、流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他和小朋友发生争抢时,先不告诉他该怎么做,要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都会简单的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其次,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肯德基玩滑梯,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排好队等待;想玩别人的玩具要有礼貌的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与规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谦让,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要充分的相信孩子。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些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地受挫与成功的循环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性格才能得到塑造,态度才能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家园共育《育儿观念: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