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孩子间的矛盾,家长该介入吗?

10-13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知识:孩子间的矛盾,家长该介入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生活中,孩子相处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小碰撞,有时也会出现一方孩子吃亏、受欺负的情况。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家长该不该参与,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呢?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其实,孩子之间的打闹和矛盾跟成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打闹有更多的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与周围的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与不吃亏都是家长的想法。

所以孩子刚刚打过闹过,眼泪一干,又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耍。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之间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孩子还击回去,这其实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型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不介入的好处:

锻炼情商:如果他吃了亏,但是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谁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特质呢?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即便宝贝吃亏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闹,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他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粹,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纷争处理能力: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更管用的教育: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明白其危害,便容易不再重犯,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管用。

什么时候该介入:

有些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例如,孩子面临危险,身体受伤时,或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需要家长助力了。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受到伤害,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家长沟通。作为受伤一方的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待孩子身体稳定后,再冷静处理。

了解事情经过后,家长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原谅对方的胸怀,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握手言和,化解误会,重拾友谊。而作为对方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主动道歉,而不要纠结于孰对孰错的细节。

矛盾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坏事,有智慧的家长会因势利导,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明智的父母,都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知识:该给孩子怎样的鼓励


每个孩子都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而我们老师也常常会发一些小东西,如:小红花、贴纸等做为鼓励孩子进步的奖励。可是近些时间,我发现这种奖励也有些变味了:有的孩子得到小红花是为了应付爸爸妈妈每晚的检查;有的孩子则是为了攀比谁多谁少;还有一些孩子对这些奖励漠不关心,不一会就掉在地上找不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忧心忡忡,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鼓励能够让孩子更有进步表现,要好的心理呢?我不禁将一些常见的鼓励方式拿出来细细分析一下:

小红花:它虽然价值不高,但却也是只能在幼儿园表现好时才能得到,所以它在幼儿心目中孩子有很高地位,幼儿都喜欢得到。如果能够提醒幼儿好好保管,应该还是很好的。

口头表扬:口头表扬不是什么物质奖品,但是应用最广,基本没什么成本(主要是老师观察孩子的时间成本)。口头表扬是需要技巧的。表扬孩子一定要真诚、到位。敷衍的表扬没有价值,泛泛的表扬不能传达正确信息。比如孩子问“老师好”,你表扬“好孩子”,这是不到位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降低你的威信。

体态表扬。比如拍拍孩子头(大班以下适用)、拍拍孩子后背、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拥抱亲吻等等,都是有效的奖励方式。孩子也愿意接受。不要吝惜你的体态表扬,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的。当孩子在成人之后还常想起小时候老师的温馨接触,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贴纸。贴纸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这个一定程度上是受小学生的影响。粘贴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画片的各种形象,也有成人化的符号表征,如美女、恐龙、红心、星星等等。价格便宜,孩子喜闻乐见,效果不错。但教师在选择时最好能选择一些适宜幼儿年龄的贴纸进行分发。

机会。机会包括表现机会、表演机会、劳动机会。某孩子不自信,背后做个准备,让他回答问题,大加鼓励,是一种表现机会。讲故事时,让表现好的孩子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一些比较弱的孩子做故事的主角,是一种的表现机会。做值日、整理教室,孩子们争着做,是很好的劳动机会。运用此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机会均等。

鼓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寻找,一定会找到合适孩子的奖励。

育儿知识:如何正确看待孩子间的小摩擦


育儿知识:如何正确看待孩子间的小摩擦

一、首先把你的观念摆正,不应把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看作是被欺负,如果这样去引导孩子,势必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好强的孩子则会想办法去打赢他,胆小的孩子则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以后遇到任何事都会胆怯;所以不能看作是欺负;

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应该是去教育他们,告诉他们打架会带来的后果,或者说打架的孩子不会被别人喜欢等,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也希望大人喜欢他们,他们也愿意做个乖孩子,只是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多鼓励他们、多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其实最关键是看作父母的在这方面怎样去引导孩子!所以为人父母的一种责任!

孩子被小朋友欺负,这本身应该是个错误概念,很少有小孩子故意去欺负,他们总是为了一些眼前的小利益比如抢玩具或者什么的,发生一些争执或者动起手来,如果大人先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解决起来就好办多了.

其实,孩子间这些小摩擦一般来讲都很快就过去了,如果大人斤斤计较,势必会影响孩子间的友谊.

平时,孩子间要培养友爱及谦让,同时在一些事情上要给有矛盾的小朋友相关的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团结.

育儿知识: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一遇到自己认为的难事就缩手缩脚,不敢面对了。妈妈们有没有碰到过宝宝这样的时候呢?如果有,是不是特别苦闷与感慨?宝贝,为何你会如此缺乏勇气呢?

妈妈来信

我家宝贝今年3岁,最近发现特别喜欢“不”字当头,什么都是“妈妈,我不会”“妈妈,你来弄“,尤其是碰到以前没经历过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挑战时,更是往后缩。

真的好苦恼啊,不知她这样是不是抗挫力太差的表现?我该怎么做呢?

专家说

孩子一出口就“不”字当头,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会让不少家长感到着急或者气馁。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而这,也是孩子今后独立面对生活必备的品质。

但在我们为孩子的“退缩不前”着急之前,先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看似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有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心理需求或者原因,而只有了解了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改善行为、增强心理能量。

“不”字当头的原因

通常会造成孩子碰到困难就逃避畏缩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包办过多,对孩子保护过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过多,对生活照顾得过于“无微不至”,比如两三岁了还在喂饭,害怕他受伤害而过于局限他的活动等,这样不但会妨碍孩子自我探索的意识,还易让他产生一种”“我不行”“我时刻需要别人保护和帮助”的错误意识。

2.成功经验太少,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不足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成功的体验太少,失败的体验远多于成功的体验,也会让他因挫败的经验积累太多而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不足,导致遇到困难就想逃避尝试,以免再次让自己产生难过的心理体验。

3.平时对孩子夸奖不当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用“哇,你好棒”“你好聪明”等方式来夸奖孩子,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聪明”在哪里,只知道我做成了这件事,就会得到“棒”“聪明”这样的表扬。所以,当孩子下次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挑战时,就会为了避免自己“不棒”“不聪明”而逃避尝试。

给孩子迎接挑战的勇气

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些事的自信程度)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更多的探索机会。不论是研究花坛里的小石子,还是触摸公园里的大岩石,都是孩子尝试、探索新事物的表现。而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好奇心的不断满足,也会为他今后接受更大难度的挑战打下信心的基石。

拆解任务目标,帮孩子积累成功经验

当孩子面对一项任务,因感到困难而逃避时,不妨试着将这项任务拆解成一项项小目标,细分到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操作步骤。如在教孩子自己穿衣时,那我们可以把步骤拆解成:第一步,把脑袋伸进衣领里;第二步把手伸进袖子里;第三步将衣服拉挺直。

把孩子觉得困难的任务拆解成一步步孩子能够完成的小步骤,他往往更乐于尝试。而当他顺利完成时,他就会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为他接受下一次更高难度的挑战增强信心和勇气。

恰当鼓励,让孩子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当孩子行为表现好的时候,我们要多给予描述性的鼓励,而非空洞的夸赞,这样能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究竟“好”在哪里。比如,当孩子成功搭了一座城堡时,我们可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为了搭这座城堡,一次次地尝试不气馁,你真是一个既坚持又努力的孩子,给你点赞!”我们把孩子值得称赞的事具体描述出来,同时点到他这次能成功的原因(不气馁、坚持、努力),这样,他就明白了,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只要坚持、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鲁道夫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曾说道:”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内心气馁的孩子。”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沮丧、失望或者愤怒时,往往也提示着这是孩子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刻。

让我们透过孩子行为的表象,对他内心的需求进行解码,更好地帮助他成为一个充满勇气和自信的人。

育儿知识:我们该怎么面对调皮的孩子


孩子调皮捣蛋真的是非常常见,老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自己班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的“调皮”孩子,而且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几个让老师头疼的“调皮”孩子。

这些“调皮”孩子的问题行为很多:与同伴打架,争抢玩具;上课不专心听讲,过分好动;乱发脾气,攻击性强,损坏东西等。老师为此大伤脑筋,有时好言相劝,有时厉声呵斥,有时甚至还来点惩罚手段,但收效总不大。

对此,我也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寻找教育这些“调皮”孩子的对策,现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同伴分享。

一、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幼儿,不少老师往往把他们的淘气、打闹、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这势必给幼儿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不难看出,“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上更强烈一些;许多“调皮”行为还蕴涵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往往反映出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等。只是当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二、区别对待,多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被盛怒之下的老师动用了消极的教育方式孤立他们。实践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要知道,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时时关注调皮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甚至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我曾教过一个叫洋洋的男孩,他很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打闹闹,攻击性很强。经了解,他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工作在外,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因此,我像母亲一样去关心他,与他亲近,使他感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他就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因此,当“调皮”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冷静,然后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别对待。如果是幼儿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比如,幼儿以为好玩而为之的“恶作剧”应给予理解与引导;如果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就应做好家长工作,如建议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于“霸道”的幼儿,可用榜样说服法、诱导法等等。

三、防患于未然,多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有的幼儿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表现得满不在乎,但他的内心是隐藏着要求改进的愿望的。因此,当孩子的调皮行为刚冒头或出现反复时,老师要用摇头、眼神暗示其停止。如在上课时,当调皮幼儿用手戳别的小朋友时,老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或走到他跟前将他的手放回腿上,以此让幼儿自己意识到不对,并能自觉改正。又如在区角活动时,老师看到有些幼儿随意走动、捣乱,可以问幼儿:你在玩游戏吗?你想扮演谁?你会玩益智区的棋吗?然后根据他的愿望安排到相应的活动区活动。

四、让幼儿在感受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受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明辨是非,自觉纠正。

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挖掘“调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调皮”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有主见、较聪明等等,教师要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比如,有一个男孩,上课时经常不举手就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誉于是我便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喜欢你,如果你能守纪律,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结果他真改掉了这一毛病。由于他自制力较差,以后,我又有意让他在活动区里当“交警”值班,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使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越变越好。

六、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学具,让幼儿有东西可玩、可操作,这样,他手里有。事”干,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调皮”幼儿往往精力过剩,我们应创造条件,允许幼儿把剩余精力“发泄”出来,如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带他们玩一些活动强度较大的游戏等。对于那些聪明、“鬼点子”的调皮幼儿,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努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一些过分调皮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问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孩子,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知识:孩子间的矛盾,家长该介入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