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根据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领悟,笔者阐述了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同时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另外,对如何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纲要解析;幼儿园语言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理解和执行《纲要》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做法不免失之偏颇,或背道而驰,却美其名曰“《纲要》精神”,令人担忧。在此,笔者根据学习《纲要》的体会,发表一些拙见,供大家讨论。
一、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是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重要的活动类型。《纲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句话已经把幼儿园开展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概括得相当清楚。
首先,要考虑选材问题。所选择的古今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必须是符合现代儿童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特点的,是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教师要进行筛选,并充分提供让儿童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以前过于看重文学作品对儿童社会性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而《纲要》比较注重的则是文学作品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因此,让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文学作品中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是一种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新导向和新思路。
其次,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这就要求不仅要有正式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还要有非正式和随机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教师在“茶余饭后”时间随口的吟诵和讲述,幼儿的睡前倾听,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播放文学作品录音、录像,上网观看卡通片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和教育形式。
再次,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启蒙性等功能的发挥,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感知、欣赏、理解、想象和体验等活动来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评价和创造。因此,正式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不可能是单一的形式,多媒体手段可以成为教师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体验和理解的一种辅助技术,但并不是必然手段。儿童的直接经验较为贫乏,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直观手段来帮助儿童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画面和意境,从而充分理解。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包括对文学语言、意境、作品的思想脉络以及文学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的理解。至于“体验”的含义,幼儿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表达和表现。但现在,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多数是形式主义的“体验”,幼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场面已非常鲜见了。语言教育活动不是重在“表达”,而是变成了重在“表现”,这不能不说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退化和悲哀。
二、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解
《纲要》明确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下面分别就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讨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前阅读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图书阅读能力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是幼儿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幼儿,一般生活在语言丰富的环境中,幼儿的早期图书阅读能够带领他们超越其原有的语言形态。苏日比(1985)研究幼儿萌发的图书阅读行为发现,两三岁幼儿的口语阅读图书的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幼儿指着图画,述说所画的物品名称,将每一页当做是独立的,常跳着翻页,不能按顺序翻书,因而不能联结成一个故事。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幼儿边翻书边看图画,跟随画面内容,用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说话,串连起一个完整的故事。3.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幼儿看着图画念读,有时以讲述的语音语调念读,有时以朗诵的语音语调念读。4.注意图画,并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幼儿看着图画念读,念读的字句和语调好像是在读书。5.注意文字。这个阶段会依次出现四种情况:先是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接着是部分阅读,重点关注自己认识的字;继而以不平衡的策略读书,在读书时过度省略不认识的字,或者凭猜测取代某个不认识的字;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文字书。在苏日比的研究基础上,台湾学者杨怡婷(1995)对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行为发展,进行了同种研究,她将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发展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看图画,未形成故事。幼儿从跳动翻页、说出物品名称,到手指图画、述说画面中人物行动,逐步发展到用口语说图画内容的能力,但是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2.看图画,形成故事。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从图画中看出故事的连贯性,开始用口语说出与书中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的故事。3.试着看文字。幼儿这时开始注意到书上的文字,他们从部分地读,到以不平衡策略地读,再进一步到独立地读,最后学习独立而且完全阅读。
(二)幼儿前识字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识字,主要是对字形的再认,一般不包括对字形的再现。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特点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具有模式识别的能力,即他们能够通过反复观察,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大脑,以后再遇见同样的印象,就能够认识。新近的有关研究也证明,幼儿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与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他们往往把一个字甚至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与其说幼儿在识字不如说他们在辨认图谱。作为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联系。前识字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萌发、初期、流畅三个阶段:1.幼儿能够有兴趣地捧着书看,注意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文字,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能改编书中熟悉的故事内容,能辨认自己的名字,开始辨认某些字,喜欢重复儿歌和童谣。2.幼儿开始了解文字是有意义的,改编故事时注意原作品的文字,愿意念书给别人听,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辨认熟悉的文字。3.幼儿能够自动处理文字的细节,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字的形式(如诗歌、散文或菜单等),会以适合文字形式风格的语速和语音语调阅读。研究发现,幼儿的阅读行为发展主要处于萌发阶段和初期阶段,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探索文字,逐步扩展他们处理多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三)幼儿前书写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学习书写的方式与学习阅读和识字的方式相似,都要有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他们先觉得好玩而在纸上涂涂画画,慢慢地了解写字的各种形式,进而开始试着写出了类似“字”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写字的用途之后,幼儿才能够真正学习并逐步写出一些文字。幼儿的前书写能力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时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的形式;经过探索,幼儿再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次序和方位的规则。
目前,由于缺乏对早期阅读内涵、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看书、早期识字、早期写字或早期诵读等。我们知道,教育绝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但目前却有人打着《纲要》的旗号,对早期识字、早期诵读等曲解盲从,令人担忧。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三、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理解
《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纲要》在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学前儿童倾听行为的培养,这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个可喜的进步。
一般来说,幼儿的听音和辨音能力早于发音能力。有调查表明,我国幼儿现有的倾听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逐步帮助幼儿建立三种倾听技能。
一是有意识的倾听技能,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幼儿一出生就开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幼儿与成人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会产生交际倾向,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成人与幼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将语言与动作建立同步反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集中注意倾听的习惯。幼儿教师要了解并依据幼儿这种倾听的特点,在与幼儿交谈时,尽量保持面对面的交流和个别交流的状态,使幼儿获得最佳的倾听效果。
二是辨析性的倾听技能,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出生以后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提高嗓音跟幼儿说话,仿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听得见,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喊大叫。甚至在以前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中,还有“能声音响亮地或大声地回答问题”等字样的出现。其实,正是因为在幼儿周围环境中长期有“噪音”刺激,幼儿的听力才会有所减弱,从而造成一种“喉咙不响,儿童就不听”的假象。殊不知,幼儿的听力比成人更为敏锐,因为他们内耳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强,能接收到成人所不能接收到的频率刺激。因此,教师对幼儿讲话时应该是“低声调”,而不是“高八度”。国外的一些幼儿园就十分强调教师的“低声调”教学,当然也更强调教师与幼儿的“面对面对话”。这既是幼儿辨析性倾听技能培养的要求,也是对幼儿尊重的一种表现。
三是理解性倾听技能,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就需要让幼儿在大量的日常交际活动和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中,通过与人交谈、文学欣赏和讲述活动,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增强对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语词排列等的敏感性。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境”的。正是因为幼儿具有这样的“语境依赖度”,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游戏、认知活动中,对倾听到的不同的语言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重组。而语义、语法、语用和幼儿主体认知水平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教师要利用幼儿希望并尝试直接与成人对话的需要,为幼儿提供调整语言交际策略的机会。从而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倾听、理解加工和表达语言信息,达到相互作用中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幼儿在交往语言建构中,更多地迎接语料倾听的挑战。幼儿的听力是有差异性的,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
昨天,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晚上,今天早上一看,哇!到处是银色的世界,好漂亮呀!由于雪太厚,路上的行人不是很多,大多步行。今天到园的幼儿也不是很多,大约二十来个,来的幼儿不怕冷,都兴奋的站在走廊上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楼下已有老师开始扫雪,楼上的阳台也要开始扫了,我提议我们先别扫,等幼儿玩后再扫。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有义务让幼儿亲自接触非常感兴趣的雪,引发幼儿对雪的探究欲望。这时有老师说,孩子把鞋和裤子弄湿,怎么向家长交代。于是我们想办法,想到给每个孩子脚上套一个塑料袋,系在膝盖下面,这样就不容易弄湿鞋和裤子了,这种想法立即得到一位家长的大力支持,马上为我们找来很多塑料袋。
于是,我们三位老师为每个幼儿套上系牢,幼儿显得非常兴奋和激动,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们上了阳台,我先让孩子看雪,然后摸雪,最后踩雪,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叽叽喳喳地说雪,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最后抛出问题:雪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即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幼儿积极发言,共同探讨雪和人类的关系。结合《纲要》中:“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时不知哪个幼儿拿了一把雪玩起了打雪仗,于是我们不再探讨有关雪的知识,而是和小朋友很有兴趣的玩起打雪仗的游戏,
《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孩子们看到楼下堆的雪人和蛋糕时,孩子们也很想堆个大雪人。于是我和孩子们探讨,先堆什么,后堆什么,怎样堆可以快一些,如果想堆的更漂亮一些,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帽子、胳膊可以用什么东西代替,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经过孩子们地商讨,我们又进行了分工,然后又系上塑料袋高高兴兴上了阳台,孩子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大一会儿,雪人堆好了。我们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孩子们围着雪人唱啊跳啊,虽然个个满头大汗,但是都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很快乐。这时的教师完全是长不大的孩子,仿佛回到自己美丽的童年。
当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阳台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们查一查为什么会下雪?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一步探索。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过去对为什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并不真正了解。体育活动,只要幼儿玩得开心、尽心,注意安全就行。直到我这学期有幸有机会参加了体育教研组的活动,课题组的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后,我才明白,原来观察幼儿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为他们的健康发展铺路搭桥。
第一:体育活动中要观察什么
我觉得,体育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动,这种模式更需要教师观察在前。教师要有积极的观察心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锻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
带着探索,我走入了幼儿的体育活动。在和幼儿一起玩乐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场地中,有的幼儿从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而有的幼儿从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今天,玩梯子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老师,在这个适时的时候,就要对幼儿提出指导和帮助的方法,让幼儿对玩梯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发展并延伸这个内容,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让幼儿的兴趣点达到最高程度。教师的心中要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我。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会以主动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于是,我走过去提醒幼儿,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轮胎上玩以外,还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说,放于垫子上玩,试一下,不行,垫子太软,梯子陷于垫子中,玩起来没劲。有的说,把梯子竖起来,两边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间隔中钻来钻去,试一下,行。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串起来一起玩呢?”我和孩子们拿着梯子走向大型运动器械,试了几次,终于给梯子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把它架于绳索栏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证安全,梯子的两头牢牢地斜扎在绳索栏杆上,形成一个斜坡度。孩子们纷纷欲试,新的兴趣点又出现了,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维持和锻炼的目的。当幼儿试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攀登和翻越栏杆才能达到终点?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试了没行,但是,在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下,决不气馁,终于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成功的翻越了栏杆。在这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勇于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智力,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功能。在观察中,要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这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儿锻炼,是否具有锻炼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如在一次“长登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登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较高的长登后面;当我在另一边将几个长登叠放成最高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给幼儿的运动的材料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层次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活动的器械与材料,才能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
因而,我在体育活动的观察中,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体育活动中的观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对所有的幼儿提出一种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观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以“长登游戏”活动为列,为了发展幼儿高跳下的能力,活动中我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高度,让幼儿自己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作为教师,我只是起到引导、保护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励他们。通过活动,大多数的孩子能从最高的长登上跳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没有强求他去完成。因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第二:作为教师多与幼儿交流
我想,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作为教师,要与幼儿交流,倾听他们的疑问,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关注点。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一个班的活动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各项活动内容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各班各项活动内容自成一体。当幼儿活跃在各个区域时,教师自然成了“摄像机”,既要眼观八方,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因此,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幼儿显然很重要。教师可选择一个“中心”来观察幼儿,这个中心是当天活动的重点区,可以是本班多数孩子的兴趣区,也可是本班多数孩子的难点。这个中心的材料、场景不能设置在本班活动场地的角落,或有某种障碍物遮挡的地方,一定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教师要做到同时兼顾,不能久留在某一区域,冷落了其他区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因为,体育活动是幼儿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适应个人需要、发展自我、锻炼自我的方法,它包含着比幼儿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而且,应该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人格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是需要从体育活动的多维效应来观察幼儿的一种观察。教师有了观察,才有可能来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才有可能在观察中帮助和指导幼儿的活动,使活动提升为更高的一个层次,一个飞跃。
平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几乎都是把一个班级的幼儿一分为二,一半幼儿先玩这些器械,另一半玩那些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幼儿玩得有些厌倦,总觉得幼儿跑的不够积极,玩得不够尽兴。于是,通过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这些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游戏网。幼儿从小椅子的不同方向跳向脚印,从竖起来的轮胎上走过去,从斜着的梯子上翻爬过栏杆,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灵敏性、方向性、协调性,给予了每个幼儿相同的机会,每一位幼儿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的交流,老师及时了解到孩子们需要些什么,需求什么方式的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这些活动材料的物尽所值的作用,最大能力的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主动活动,积极活动,尽兴活动。有了老师与幼儿的交流,才有了尊重儿童的意见与想法,活动有了开展的空间,从中老师能够准确地了解、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真实的愿望,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把握孩子真实的意愿、兴趣、爱好的好机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树立我和孩子一样高的理念,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孩子一样的人,应该人人平等。在活动中,我经常用蹲或跪的姿势与孩子对话交流,这样,首先从视觉上的角度与孩子一样高了。在心理上也要一样高,体现在活动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意愿和需要。在和孩子说话时,象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和他商量,彼此是平等的;对孩子在活动中提出的不同意见或者某种需要,予以尊重,不随意否定或拒绝。比如:在“长登子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从长登上跳下,但有个孩子却从长登下爬来爬去,虽然这与活动目的“高跳下”不相符合,但我没有因为他不按要求做而随意地批评他,而是对他说:“这是个很好的玩法,老师想看看你从上面跳下来是不是也做得很好。”而后,他开心的去做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他这样玩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我要和孩子一样高,需要教师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高的地位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通过观察、积累,明确我要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儿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通过和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让我明白了,体育活动是在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上生成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不断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这是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过去对为什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并不真正了解。体育活动,只要幼儿玩得开心、尽心,注意安全就行。直到我这学期有幸有机会参加了体育教研组的活动,课题组的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后,我才明白,原来观察幼儿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为他们的健康发展铺路搭桥。
第一:体育活动中要观察什么
我觉得,体育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动,这种模式更需要教师观察在前。教师要有积极的观察心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锻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
带着探索,我走入了幼儿的体育活动。在和幼儿一起玩乐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场地中,有的幼儿从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而有的幼儿从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今天,玩梯子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老师,在这个适时的时候,就要对幼儿提出指导和帮助的方法,让幼儿对玩梯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发展并延伸这个内容,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让幼儿的兴趣点达到最高程度。教师的心中要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我。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会以主动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于是,我走过去提醒幼儿,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轮胎上玩以外,还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说,放于垫子上玩,试一下,不行,垫子太软,梯子陷于垫子中,玩起来没劲。有的说,把梯子竖起来,两边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间隔中钻来钻去,试一下,行。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串起来一起玩呢?”我和孩子们拿着梯子走向大型运动器械,试了几次,终于给梯子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把它架于绳索栏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证安全,梯子的两头牢牢地斜扎在绳索栏杆上,形成一个斜坡度。孩子们纷纷欲试,新的兴趣点又出现了,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维持和锻炼的目的。当幼儿试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攀登和翻越栏杆才能达到终点?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试了没行,但是,在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下,决不气馁,终于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成功的翻越了栏杆。在这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勇于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智力,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功能。在观察中,要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这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儿锻炼,是否具有锻炼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如在一次“长登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登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较高的长登后面;当我在另一边将几个长登叠放成最高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给幼儿的运动的材料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层次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活动的器械与材料,才能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
因而,我在体育活动的观察中,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体育活动中的观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对所有的幼儿提出一种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观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以“长登游戏”活动为列,为了发展幼儿高跳下的能力,活动中我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高度,让幼儿自己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作为教师,我只是起到引导、保护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励他们。通过活动,大多数的孩子能从最高的长登上跳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没有强求他去完成。因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第二:作为教师多与幼儿交流
我想,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作为教师,要与幼儿交流,倾听他们的疑问,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关注点。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一个班的活动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各项活动内容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各班各项活动内容自成一体。当幼儿活跃在各个区域时,教师自然成了“摄像机”,既要眼观八方,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因此,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幼儿显然很重要。教师可选择一个“中心”来观察幼儿,这个中心是当天活动的重点区, 可以是本班多数孩子的兴趣区,也可是本班多数孩子的难点。这个中心的材料、场景不能设置在本班活动场地的角落,或有某种障碍物遮挡的地方,一定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教师要做到同时兼顾,不能久留在某一区域,冷落了其他区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因为,体育活动是幼儿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适应个人需要、发展自我、锻炼自我的方法,它包含着比幼儿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而且,应该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人格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是需要从体育活动的多维效应来观察幼儿的一种观察。教师有了观察,才有可能来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才有可能在观察中帮助和指导幼儿的活动,使活动提升为更高的一个层次,一个飞跃。
平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几乎都是把一个班级的幼儿一分为二,一半幼儿先玩这些器械,另一半玩那些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幼儿玩得有些厌倦,总觉得幼儿跑的不够积极,玩得不够尽兴。于是,通过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这些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游戏网。幼儿从小椅子的不同方向跳向脚印,从竖起来的轮胎上走过去,从斜着的梯子上翻爬过栏杆,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灵敏性、方向性、协调性,给予了每个幼儿相同的机会,每一位幼儿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的交流,老师及时了解到孩子们需要些什么,需求什么方式的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这些活动材料的物尽所值的作用,最大能力的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主动活动,积极活动,尽兴活动。有了老师与幼儿的交流,才有了尊重儿童的意见与想法,活动有了开展的空间,从中老师能够准确地了解、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真实的愿望,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把握孩子真实的意愿、兴趣、爱好的好机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树立我和孩子一样高的理念,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孩子一样的人,应该人人平等。在活动中,我经常用蹲或跪的姿势与孩子对话交流,这样,首先从视觉上的角度与孩子一样高了。在心理上也要一样高,体现在活动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意愿和需要。在和孩子说话时,象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和他商量,彼此是平等的;对孩子在活动中提出的不同意见或者某种需要,予以尊重,不随意否定或拒绝。比如:在“长登子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从长登上跳下,但有个孩子却从长登下爬来爬去,虽然这与活动目的“高跳下”不相符合,但我没有因为他不按要求做而随意地批评他,而是对他说:“这是个很好的玩法,老师想看看你从上面跳下来是不是也做得很好。”而后,他开心的去做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他这样玩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我要和孩子一样高,需要教师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高的地位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通过观察、积累,明确我要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儿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通过和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让我明白了,体育活动是在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上生成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不断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这是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陈锦云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前期阅读准备。这种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和技能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三岁以前,幼儿就可以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初步形成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不管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也可以发展一种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这是幼儿早期阅读重要的身心基础。在现实的生活中,一部分家长认为对幼儿开展阅读太早了,那是上学以后的事;另一部分家长把早期阅读归结为认识几个汉字,因此家长们把对孩子实施的阅读当作是一种追求纯记忆的汉字学习,如何指导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孩子们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的指导,就成为了我们的研究任务。
一、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阅读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阅读,它是孩子们运用特殊的阅读技能对特殊的阅读材料进行理解的过程。阅读特点是没有识字的基础,他们完全不识字或只能识个别的字,这就决定他们的阅读不能针对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同时,因为此时孩子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关于生活、自然、社会的知识经验极少,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推理水平比较低,表现在:自觉性差,孩子们往往答非所问,思考问题不以当前的目的任务;概括性差,孩子们一般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前后连贯的阅读信息中进行总结,这就限制了幼儿理解的水平。
二、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最初是随自己的意愿去“看书”的,这种“看”是幼儿初期的阅读方式,他们甚至会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特征:拍书、咬书、把书当作是他们的玩具;有时他们还会出现假装性的阅读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关注一些随意翻阅到的阅读疑惑,所以我们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开展好早期阅读。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阅读的内部动机
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喜欢看书,而且部分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潜在的动机力量驱使,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和乐趣才能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
1.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我们不可能期望孩子用意志和努力来阅读,但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兴趣,并为幼儿创设早期阅读情境,就能够引起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我们还引导家长潜心观察幼儿生长过程中的兴趣点,并在家庭的阅读区域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早期阅读读物,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早期阅读活动。如:任子豪是个车迷,无论是马路上、电视上,还是图书上,只要有汽车的出现,韬韬就不会放弃……于是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将任子豪对汽车的兴趣作为阅读情境创设的内容。老师和家长开始收集一些与汽车有关的读物:《小老鼠的蛋壳车》、《鼹鼠的皮鞋汽车》、以及“一些介绍汽车类图书”等,这样任子豪就特别衷情于阅读活动。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小班幼儿进入阅读情境需要教师特意创设一些问题,即在阅读的读物内容和幼儿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由于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且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提供问题的情境时应该尽量将问题提得小、具体,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给幼儿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幼儿产生想阅读读物的欲望。
(二)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早期阅读应该是幼儿与教师或同伴一起玩耍的一个游戏。
1.利用角色扮演,挖掘读物的娱乐功能
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十分的投入如:在《小老鼠的泡泡糖》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小老鼠这个角色,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他在活动中特别投入。
2.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性
3.设计游戏的环节,增强幼儿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可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指导中,教师引导设计“投股子”的游戏,将兔妈妈和小兔子的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图片贴在“股子”上,让孩子通过抛“股子”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拼图、说相反的、改错法、猜谜法等方式,都是幼儿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运用表象原则,提高幼儿阅读的能力
所谓的表象原则是指引导幼儿依据读物所提供的文字内容,通过绘画、图解在婴幼儿头脑中将阅读材料形象化,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有力的搭配(内容与表象),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1.用绘画、图表的方式表达或迁移幼儿对阅读作品的理解
幼儿没有文字的基础,对于作品的理解往往通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图形符号进行语义链接的,因此,绘画和图表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如:毛毛特别爱漂亮,但却不能好好的吃饭,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想变蝴蝶的毛毛虫》故事与幼儿分享,在阅读毛毛虫努力吃好每一顿饭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贴粘纸”的方式和妈妈共同制作自己的就餐计划。如此,引导幼儿愉快地投入阅读,充分地体验阅读表达的快乐。
2.用迁移、延伸想象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学习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小班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喜欢进入阅读的情节,把角色当成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用迁移法,引导幼儿站在角色的角度,感受角色的处境、心情、欲望,提出思考的问题,提出表达的要求。如:在指导孩子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兔子发夹,吸引幼儿迁移作品“如果你是小兔和兔妈妈,你们会怎么变呢?”引导幼儿根据角色所处的情景,设身处地地体验从故事中迁移出来的母子亲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反复的阅读曾经读过的图书,并喜欢以角色的身份进入图书所提供的故事世界,如何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有新的收获与感受?教师指导幼儿在熟悉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想象,以满足幼儿反复阅读的新鲜感和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手工制作能力的指导”!
幼儿非常喜欢手工制作活动,因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手工制作活动对培养孩子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谈谈如何设计手工制作的课程。
由于小班的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弱,通常只能随意地剪出纸条或纸片,或者挖洞。
他们只能学会简单的对折,会用蜡笔画画,也会使用剪刀,但动作无法精细化。
因此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折纸(如折出三角形的小红旗)、指导他们在纸上简单的基本图形,让幼儿剪出来,还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撕纸(快餐面),还引导幼儿穿钉板。
为了加强幼儿手眼协调发展,开展夹珠子游戏。
幼儿更感兴趣的是泥工活动,在泥工活动中,通过搓成的不同形状,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变圆、变弯,他们会联想到“筷子”、“棍子”、“皮球”、“圆宵”“蛇”等形象。
而当幼儿进入中班后,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制作意图,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在折纸时能基本做到对称对折,还能用剪刀沿着给定的直线、曲线剪,他们可以使用铅笔及画笔设计玩教具(如:制作星星榜、制作小贺卡、参与环境创设等)、进行简单的粘贴拼图。
进而全神贯注地实现自己的意愿。
大班的幼儿脑结构比较成熟,手腕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不断发展,精细动作机能也有较大的提高,能灵活的控制手指和手腕。
幼儿已不能满足于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形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完成一些创意美劳(如:物品大改造、创意制作等。
)
在制作手工时,我通常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同时为他们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想象力和探索能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不知道本文“幼儿手工制作能力的指导”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其次还要为幼儿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挑战,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图画书的画面和颜色也是选择的一个因素,颜色应是鲜明的,布局应是简单整齐的.如:故事的讲述形式或采用重复的结构方式、或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读本就便于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策略二:灵活掌握一些教育技巧与大班孩子们进行互动式图画故事阅读时,并不是将一本书平铺的观看和直述。
要从孩子们年龄特点和发展来出发,将故事阅读活动开展得丰富有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技巧促进孩子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技巧一: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情节做一些适当的遮盖,便于孩子们调动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思考,建立故事前后的联系。
技巧二:班上有会识字的孩子,这时可以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请他们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帮助其他孩子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了解所表述汉字的意义,还可以逐渐的学会汉字认读。
技巧三: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回翻策略,帮助孩子们把阅读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阅读,使孩子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故事意义。
技巧四:在阅读之前教师要从读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动物、物品等的信息并制作成图片。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逐渐使幼儿建立起故事的结构,做好阅读前准备。
技巧五:预测策略是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对图画书进行细节部分和整本图书的预测,并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线索对下文做出预测的一种阅读策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图画书的内容。
它有两种预测方式,分别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技巧六:提问策略通过对画面的提问,引导孩子观察图画,包括对细节的观察,帮助孩子们理解。
在“对话式阅读”中进行有益的提问。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预测图画书内容发展,澄清孩子们的预测,支撑和帮助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
逐渐而借由自己的提问过程了解文本的意义,让孩子学会自己进行提问,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慢慢的将提问从老师转到幼儿身上。
技巧七:引导幼儿学会发现图画故事中相关“信息”。
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参与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解能力不断的增强,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在阅读时能关注一些细节和符号。
在我们一起阅读图画故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特点的符号(问号、省略号、感叹号、引号……)。
策略三:通过多种形式评价幼儿对图画书的理解。
在图画书阅读活动时,教师有必要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孩子们阅读结果进行即时检测,即评价幼儿阅读理解的效果如何。
方法如下:(1)故事阅读结束后,教师运用一问一答的提问来请孩子们描述图画故事书的内容感知孩子们的理解;(2)通过阅读后对故事能复述多少,对故事里的人物、情节或其他信息能记住多少;(3)通过为图画书故事命名,来学习概括故事的中心或大概内容,感知幼儿阅读理解;(4)通过简单的故事表演看看幼儿对故事阅读和理解多少。
总之,我们要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与孩子们交互式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图画书阅读和理解活动中喜欢阅读、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要让孩子们乐学、会学、主动的学。
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尽早的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能力,为他们成为终身阅读着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已具备了阅读识字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其实在婴儿出生不久即满月之后,就可以开展阅读教育,并可以进行早期阅读的兴趣培养和行为研究)。
近几年来,我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尝试对小班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指导方法的探索。在实践中,初步积累起了有关小班年龄段早期阅读中三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
(一)目的字渗透法
在每首儿歌中挑选几个较简单的名词作为目的字,并让目的字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如可以把目的字卡放入语言阅读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地取放,与认识的“字宝宝”做朋友,来增加对字型、字音的整合印象。还自制了可以取放于每本图书的小型字卡,人手一份,使他们与目的字重点碰撞。而且利用每天十分钟晨读,在游戏情境中充分练习,加深理解。这种方法在情境性强、可迁移的场景中重复运用,使幼儿不觉厌倦、易学乐学。
(二)象声词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法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在给幼儿认字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形象生动的象声词,利用象声词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形成最初的阅读识字。如各种小动物形态各异的叫声,最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此法能吸引幼儿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情景利用、联想拓展法
将散步、参观、游玩时好看的风景,有趣的事件变成定格的画面,成为幼儿讲述的材料。如春游去的照片,散步时的花草图片,参观后的观赏门票等。或者可以将画面、照片图片等部分隐藏,利用幼儿在餐前三、五分钟的时间,开展“想到什么就说”、“看到什么就讲”的智力游戏,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可以一个人将给大家听,也可以三三两两地对话,还可以几个人小组畅谈。将智力游戏与讲述蕴于阅读活动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幼儿说话的兴趣,使幼儿觉得“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阅读”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孩子们乐于说、敢于说、勤于阅读。
在小班幼儿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中,指导形式也必不可少。我将正式阅读学习与非正式阅读活动相结合,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幼儿阅读与交互阅读相结合,引导幼儿有始有终的进行阅读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幼儿对文字的敏感度、字图一一对应的能力逐步增强。
总之,幼儿期是语言思维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我们要抓紧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特点出发,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上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喜欢《幼儿园指导纲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浅谈幼儿园指导纲要的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