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10-15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育儿观念: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育儿观念: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所谓隔代教育,在我国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养的活动。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祖辈们有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加上他们有爱心、有耐心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成为培养孩子的不二人选,同时也由于祖辈们思想、观念、方法等落后等因素也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不利一面。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儿童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1.祖辈有更为丰裕的时间和经验祖辈亲眼目睹并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对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因此积累了许多育儿的经验。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给父母心理上一种支持。年轻的父母养育孩子都是新手,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并且工作时间长,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祖辈能一定的经验,并且大多数的祖辈们有充足的时间,在家带孩子,让年轻的父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奋斗他们的事业。2.祖辈有更为祥和的平整心态教育孩子是一件耐心活,祖辈撇开外界的竞争压力,心平气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相对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对幼儿没有一定的耐心,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较大,对待孩子容易毛躁、发脾气,不能理性教育孩子。3.祖辈更具培养孩子的高心智孩子喜欢奇思妙想,祖辈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对孩子的创造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年轻的父母能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一些育儿知识,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就往孩子身上套,对孩子的期望太大,却妨碍了孩子的自由发展。如:我班的蕊蕊小朋友,从小就是由奶奶带大的,妈妈生她的时候,还年轻,并且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没有充足的时间带孩子,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生活,直到上幼儿园奶奶才带孩子回到爸妈身边生活。奶奶告诉我,一开始孩子的妈妈也尝试自己带孩子,但是没有几个月,爸爸妈妈的生活就变得很不规律,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整天只能围着孩子转,无法上班,教育孩子也没有经验,孩子有的时候吵闹,爸爸妈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到最后还是只能让奶奶来带孩子。现在孩子很懂事,能为奶奶做很多小事情,在学校的时候,她常常能很主动的帮助他人,和其他幼儿很相处的很愉快。二、儿童隔代教育的弊端因素1.祖辈思想观念陈旧,妨碍孩子个性发展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识面窄。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约束孩子的思维,妨碍孩子的个性发展。父母接触面广,了解更多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尝试,能选择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发展孩子的个性。2.影响孩子心理,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孩子长期与祖辈在一起,模仿着祖辈的一些言行举止,往往会产生心理老年化、性格怪异化、社交恐惧化的特点。年轻父母的接受能力强,适应社会的变化节奏,能给孩子带来“新鲜”的知识,让孩子有一定社会交际能力。3.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有句话叫做“隔代惯”,是一种重养轻教的表现。祖辈给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忽略对孩子人格素质、探索能力、责任心、德育等方面的教育。阻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能理智的处理孩子“过分”的要求,知道什么东西适合孩子,什么东西不适合孩子,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需要。如:我们班的魏弘轩,奶奶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孩子在家的时候很任性,奶奶几乎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使得孩子的生活能力较差,独立性不强,在学校的时候很娇弱,动手能力较差。在饮食方面孩子挑食很严重,米饭吃得很少,不喜爱吃蔬菜,容易生病,常常都是上三天休息四天。和孩子奶奶交流的时候,她就觉得孩子只要吃他喜欢吃的就足够了。三、扬长避短,打造新型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利弊有因。关键是如何发挥好隔代教育的作用,扬长避短,因此打造新型的隔代教育,运用正确的对策势在必行。1.祖父辈要加强对孩子教育的主辅意识毛泽东曾说过:人多好办事。一个孩子调动了全家,那么这个孩子得到的照顾是能充分体现出来的。但是,人多矛盾也多,每个家长都有教育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到底实施谁的方案好就成了大家互争的话题。有这样一个例子:娴娴的爸爸妈妈在外工作,非常忙,因此从乡下接来娴娴的奶奶,让奶奶来照顾娴娴,奶奶对娴娴疼爱有加,什么事都不让娴娴做,穿衣、穿鞋、喂饭、把尿。。。。。。全都是奶奶一人揽下。久而久之,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了娴娴的自理能力要比其他小朋友差很多,就联系了娴娴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得知这一情况,万分焦急,他们的想法是:不能再让奶奶这样带孩子了,但是怎么处理呢?是告诉奶奶不要再继续娇惯孩子了,还是请奶奶回乡下去。一时间他们陷入两难,最后爸爸鼓起勇气,委婉地对奶奶说明了一切,奶奶一开始很吃惊,也有点生气,但是后来全家一起观察了娴娴之后,奶奶才发现娴娴确实在自理能力上有所缺陷。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多教育娴娴,长此以来,娴娴的能力上去了,奶奶也只是从旁辅助一下娴娴。由此看出,父母发现隔代问题的弊端并不难,难在如何处理。当父母与老人发生矛盾时,父母要都先出来摆明利害关系,承担主要责任,让老人意识到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因此,坚持教育孩子的原则——以父母为主,老人从辅。2.祖父辈要加强对孩子科学的教育理念常常能听到老一辈对小辈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老人教育孩子靠的是经验,而父母教育孩子靠的是科学知识。这一矛盾又激起了隔代教育的分歧。有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因工作繁忙,就将倩倩交付给老人照顾一段时间,老人为了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在照顾倩倩的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至。有一次,老人为了怕倩倩着凉,就给倩倩多加了两件衣服,可是一到中午,天气就热起来了,倩倩额头都出了汗,行动也非常不方便。正好,父母回来探访,看见倩倩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忙帮她脱去两件衣服。引来老人对此举动的不满。按老人的逻辑:这样一下子脱去衣服孩子是要感冒的。而父母认为:孩子失去了伸展四肢的锻炼,更何况养育孩子还是要带三分饥与寒的。为此,双方都坐下来心平气和说明了自己的原因,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教育的观念却各有千秋。由此看出,达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着实重要。老人和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彼此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交集,老人适当的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父母要多积累一些情感经验,互相融合起来,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3.父母要积极参与教育孩子的亲子活动父母在外打拼,压力如山。因此不得不牺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换来事业上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宁愿和老人在一起也不愿和父母在一起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小西本来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忙于事业没空来照料,小西经常一个人在家玩玩具,变得沉默寡言。后来小西被送到奶奶家抚养一段时间,奶奶村上的小孩比较多,小西一开始挺害怕接触人的,后来时间久了,小西同村上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小西因此也开朗了起来。父母来接小西的时候,小西居然不想回去,因为待在奶奶这非常快乐。4.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祖辈家长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学会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比一手包办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要爱得适度,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加强对孩子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不要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5.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祖辈们之间要多聚集时间交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祖辈应多与孩子父母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寻求教育孩子的正确;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由此看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实在太少了,孩子尽管在父母的怀抱里,可是感觉不到温暖和快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亲子班,让孩子的父母抽出一点时间,亲自来体验和孩子的互动环节,让更多的父母去发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发挥创造。在平时组织亲子活动,在父母带孩子一起出去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让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个性,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学校老师每周找一篇保教文章,和家长一起学校,建立QQ群,家长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育儿方法,沟通育儿方式。总之,隔代教育需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让祖孙三代之间有沟通的桥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隔代教育的伟大价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孩子任性的对策


班上调皮的孩子较多,有个别幼儿非常任性,为此我们两位老师也很烦恼。晚上,在看掌通家园的时候,我注意到这样一篇文章,里面介绍的一些对策非常实用。不光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策略,对待宝宝任性家长同样也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秘诀一:读懂孩子的心

有时候孩子任性发脾气,有他的道理,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秘诀二:不给孩子把任性当作要挟父母的机会

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心软,就百依百顺,他要什么都会尽量满足他,尤其是家里的老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办法解决就很难了。所以在开初狠狠心,不迁就孩子,防患于未然。

秘诀三: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要求

适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预防孩子任性的一个方法。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

秘诀四:给孩子创造集体生活的机会

集体活动有一定的规范,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是破除自我中心最好的方法。

秘诀五:孩子任性时不予理睬

有时孩子胡闹是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这时一旦对孩子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被关注的愿望,于是孩子学会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因此,不予理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的时候再给予关注。

秘诀六: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

育儿观念


育儿观念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而孩子的健康、聪明需要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人们不是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所圈、所点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的重要。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行为的发展。良好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头脑聪明、积极乐观的人。

但在现实中,家长们往往都缺乏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子过河――凭感觉了。自今年9月我们的女儿阳阳开始幼儿园学习后,我们有幸参加了新生家长培训系列讲座,这些讲座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非常及时也非常有针对性,帮我们解答了许多存在的疑问,也纠正了我们一些认识上的偏误,让我们逐步掌握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又深刻的体会到做一个称职的、让孩子喜欢的父母是何等的不容易。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但要更新观念,走出各种误区,更要做好表率,树立榜样,要以爱的教育来培养小孩。对小孩的各种要求应顺其发展、启发引导、减少压力,多给小孩创造其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s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对幼儿实施教育,不仅在于幼儿园的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更应与老师密切合作。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三岁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励表扬。例如:妈妈看见孩子摔跤了,不要急着把他扶起来,可以马上说:“宝宝真勇敢,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本来孩子也许会哭,可听了妈妈对他的鼓励,也许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也不会哭鼻子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愿望,这就要求家长的表扬鼓励要适当,不能给孩子乱戴“高帽子”,让孩子对其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逐渐他就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表扬而养成做假或讨好的行为。表扬主要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

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刺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三、注意环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其次,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育儿观念:儿童挑食怎么办?


育儿观念:儿童挑食怎么办?

1.首先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前,父母尽量不要安排孩子进行看电视、听广播、看书、玩玩具等活动,应将电视等关掉,玩具、书籍收起来放好。

2.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吃饭,研究表明,经常没有父母等亲人陪伴吃饭的孩子会滋生出孤独和被遗弃的感觉,以至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发展。而且一个人吃饭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和指点,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自己认为好吃的多吃一点,其他的饭菜动也不动,而和父母等亲人一起吃饭的孩子不仅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也能促进自己的食欲,不知不觉就会多吃些食物。

3.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就餐环境,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遵守必要的用餐规矩,并且做到以身作则。父母不要在吃饭时争吵,把餐桌变成战场;不要采用激烈的手段(如训斥、打骂、恐吓)强迫孩子吃某些食物,以免造成他们的沮丧情绪,影响食欲。事实证明,和谐、安详的用餐气氛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反抗心理,促进孩子的食欲。

4.大人要起到表率作用,不挑食厌食,其中包括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健康,要尽量做到科学选择食品、做到食品多样化,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

5.饭菜的花色品种要多样化,注意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行为。

6.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多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一些鱼虾、蔬菜和水果不能互替,多选择一些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育儿观念:儿童的反常心理与饮食


育儿观念:儿童的反常心理与饮食

有的孩子和正常儿童不一样,或性情暴躁,或性格孤僻、逃学、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症等反常心理和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反常的心理和行为与饮食营养有关。

一、缺锌与异嗜癖。有的孩子对鸡、鸭、鱼、蛋不感兴趣,偏爱吃煤渣、泥土、纸屑、头发什么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医学上称为异嗜癖。其致病原因除与肠内寄生虫病有关外,还与小儿体内缺锌有着密切联系。有人测定,患异嗜癖小儿的血液和头发中锌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患儿对酸、甜、苦、辣、咸等味的敏感度也明显低于正常儿。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小儿多吃些富含锌的食物,如蛋黄、鱼、瘦肉、肝及奶制品,其它如水生贝类及核桃、瓜子、栗子等硬果类含锌也很高。当然,必要时也可给小儿口服O.5%硫酸锌糖浆溶液,每日每公斤体重3—5毫克。

二、合成色素与多动症。过去习惯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多由于脑神经细胞的某些部分,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如产伤、产生窒息、脑外伤等)而发生病理变化,从而造成‘信息’下传障碍,致使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目前研究表明,孩子多吃含合成色素的着色食品(如黄色的汽水,着红的糕点等),也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原因。

三、白糖过量与孩子逃学。据美国专家研究,逃学孩子吃白糖特别多。而在食品中,白糖是最不具备自然状态的一种食品,由于过分精制,使许多矿物质及其它营养物质作为不纯成分被弃掉,这虽提高了糖的纯度,但却失去了诸多营养成分。孩子由于吃糖过多而致热量过剩,而消耗过剩能量的方式就是逃学。从另一个角度讲,大量白糖在体内分解产生能量时,会产生丙酮酸和乳酸等废物,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废物靠含有维生素B1的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糖摄人过多,会使体内维生素B1大量消耗,也影响了食物中维生素B1的摄人,从而导致体内维生索B1的缺乏,这就影响了丙酮酸和乳酸的分解和排出。丙酮酸和乳酸在大脑内堆积过多,便会使人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发生异常变化。

四、低糖饮食与暴力行为。吃糖过多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然而糖量进食不足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持续性低血糖,或血糖值大起大落时,由于全身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引起儿童的种种反常心理和行为,如疲劳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无法自我控制、易怒、缺乏忍耐性、精神空虚,甚至严重到付诸暴力行为的地步。

五、钙质缺乏与任意而行。钙质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之保持在正常状态上。当体内钙质不足时,则往往发生病态性异常兴奋,即使很小的刺激,也会使他很敏感,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出任意而行等反常心理和不规行为。另外,维生素B族缺乏,也可导致儿童精神不安,表现出反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发生精神分裂症。

总之,饮食营养上的反常会引起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反常,而身体健康方面的反常,又常常通过心理和行为反常表现出来。所以,要注意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营养,以避免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常现象发生,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育儿观念:家,教育开始的地方


记得刚开始接触到《颜氏家训》的我还曾是一名学生,那时的我还在为如此长并难懂的文言文而苦恼。如今的我成为一名教师后,开始关注起了教育,而在教育工作的这几年中,再读起《颜氏家训》,视角慢慢从孩子切换到写这家训的老先生上。

我是一名幼教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注重幼儿认知、技能、情感的发展,也会关注他们是不是在不同领域中的全面发展,更会关注幼儿之间的差异。但是,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常常让我们挂念在嘴上的不是今天有没有学会了唱歌,画的画有没有进步,数字会念吗,而是“吃饭前洗手”、“活动中不讲悄悄话”、“别人说话的时候请认真听”、“早上看见老师和同伴要打招呼”……是的,作为幼师的我,比学习更注重的教育,是关于习惯的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探索习惯……

然而,许多家长期冀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习惯,殊不知他们早已在一个地方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习惯,那就是家。

在《颜氏家训》第一部分中,颜之推专门讲述了如何“教子”。颜之推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自己的例子,一个是梁元帝时候一位学士的例子,还有一个是王僧辩的例子。前两个是反面的例子,主要讲由于兄长的宠爱,助长了颜之推的一些坏习惯,等到十八九岁的时候,想要改掉,但是习惯成自然,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而后悔不已。而学士由于父亲炫耀好的,而包庇错误,最后学士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了周逖,被杀掉。然而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帅,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用棍棒教训他,所以,才能成就功业。虽然古时的一些礼仪或者做事的方法有些不一样,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待子女应该是有慈爱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不然就会像如今许多宠溺的孩子一般,连父母的话都当耳边风。慈与严,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一对,就像用现在“民主家庭”的观念来解释,家长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慈与严,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缺一不可。

颜之推在《风操》这一小节中说道各个家庭的礼仪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它们的大致路径还是清楚的。作者过去途经江南的时候,对这些礼仪规范耳闻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自然也就养成了这样的礼仪规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孩子在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每个家庭的习惯都不一样,但是我相信好的习惯终究会殊途同归。所以榜样与氛围,是父母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在文中的各个章节中,作者还零散地提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做法,如不要对某个子女特别偏爱,更不要重男轻女。在教育子女时,要注重教育感化,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可能孝顺。家庭内部需要适当的惩罚措施,不然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作者还推崇简朴,反对奢侈,这些都是父母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学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教育便是从家、从家庭成员开始。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在入园前,模仿能力已经开始,家长在孩子能开始听懂、看懂的时候,教育已经开始,只不过这一切都在无形之中进行着。在家园合作非常紧密的今天,身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在向家长强调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毕竟,孩子会叫我们“老师妈妈”,而班级、校园又是另一个会影响孩子的“家”。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现在很多小学生由于缺乏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容易冲动,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比如有同学碰翻了他的铅笔盒,同学们不愿意按照他的建议玩游戏,或是被老师批评了,都有可能引起某些孩子大发脾气。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的相关内容。

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做主、有些孩子倔强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比如要求自己决定衣物、用品的款式,自己选择去哪儿玩或学不学琴。这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意志。父母在这样的事情上,应以尊重孩子的想法为主,提建议为辅,让孩子自己做主。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太小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可给孩子一两次机会,让他体验选择的结果,这对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是有裨益的。

避免情绪失控有些孩子的倔强来自父母的“遗传”。一些家长自身脾气就很暴躁,孩子倔强,父母更加光火。由于父母本身脾气暴躁而引起孩子倔强任性的,父母首先要反省自身,对孩子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孩子犯错误和自作一些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非打即骂,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要么失去自信、过于懦弱,要么过于倔强和叛逆。

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转移注意力,化解情绪。有时候,在孩子的牛脾气将要发作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例如,下雨了,不方便出门,可孩子想去儿童乐园玩。父母可先开解他:“下雨了,儿童乐园里一定到处都是水,一个小朋友也没有,一点也不好玩。”如果孩子依旧闹着要出去,情绪有些烦躁不安了,父母可试着用他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是“健忘”的,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刚刚的情绪。

怎么教育倔强的孩子

家长们要学会冷静

当儿童性格倔强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做的首先是要平息自己的情绪,头脑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是将孩子当成对手,大吵大闹或者是简单粗暴的打一顿。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他会用自己稚嫩的思维试着理解这个世界时,因此,家长们应该冷静下来,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尝试去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鼓励和支持孩子正确的想法

面对孩子的倔强任性行为,家长们不能够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要让孩子有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他说清楚坚持这件事的理由,这样可以防止家长冤枉孩子。如果他对这一表面很无理的要求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家长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满足需求。

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用

如果孩子老是无理取闹,而且喜欢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用。如当孩子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

在幼儿园中,不乏个性倔强的幼儿,这些独生子女们家里人爱着、护着、宠着,凡事千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我要怎样就怎样”的行为特点。这类孩子的特征尤为明显,这些幼儿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示中、逻辑中,更重要的在儿童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孩子虽小,但都有个性,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对待个性倔强的幼儿,作为教师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要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

冷处理就是当幼儿不良个性发生时,将他置于一边,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个性就可能消退。由于其家庭背景的特殊,使他形成了个性倔强的性格。在一次区角活动中,由于他选择的区角人已经满了,我希望他去别的区角玩,过一会儿再回来,他执意不去,无论老师讲什么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还不停地哭闹着。

出现这种状况时,就选择采取冷处理,不去理睬他,然后捕捉幼儿的兴趣及爱好,过了一会儿拿出他喜欢玩的玩具,让小伙伴们一起来,让他只能眼看着,不能玩。然后告诉他不让玩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到他主动认错,让他讲出错在那里,之后给予表扬、鼓励,让他懂得倔强是达不到目的的,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脾气大又倔强怎么办

和孩子成为朋友。要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需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其实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难。毕竟我们都经历过这些阶段。除了回想自己在那个时候的所做所为之外,还应该仔细的观察和聆听现在孩子们一言一行。

做到所谓知己知彼。迎合孩子们的习性和他们进行交往。应注意的是同他们谈话的声音应该保持柔和。声音过大会使他们产生畏惧感,因此也就阻碍了与他们的交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让他们崇拜而不是屈服。当你的能力在孩子们的眼中变的无所不能时,你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了。

第一,你要能够回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无论回答的对与否,都必须让他们认为有道理。第二,能够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第三,能够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旦你这个朋友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了崇拜的偶像。

那么你说什么他们都会很高兴的接受。不会去判断是对还是错。孩子们之所以能听老师的话,那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就是无所不能的人,是他们的崇拜偶像。所以只要是老师说的话,他们都会认为是对的。

喜欢《育儿观念: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