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狼爸”教育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广受媒体关注的“狼爸”萧百佑,因为用“打”的教育方式,目前已经使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考上了中国的名牌大学,而且第四个孩子的目标也是北京某名校。

对于萧百佑教育方式的宣传,我觉得大家过分关注了他“打”孩子的一面,因为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与现代倡导的赏识教育、尊重个性等大相径庭。但是,我认为:萧百佑的教育不仅仅是“打”,而且他自己也说了,首先是“爱”。也就是在他的严格的管教之中渗透着他对孩子们的真爱。

他有两条基本的管教原则,即第一,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第二,孩子没有零用钱,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

看起来这对现代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们来说的确有些苛刻

,弄不好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影响。

但是从另一面来说,萧百佑的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孩子们从小懂得尊敬长者,知道勤俭节约,知道做事要有规则,能吃苦头等等。这一些应该是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独立生存的法宝。而与此相反我们许多的家长却只有“慈爱”,没有“严管”,使得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衣来顺手饭来张口,没有礼貌,不懂的共享,不能够吃苦。

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看狼爸的教育不能逮着“体罚”完全否定,赏识教育也不能夸大其词没有批评惩罚。

孩子的成长必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谨慎引导,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同一个孩子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方式。做一个明白的教育工作者,不容易!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别让“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悲歌不停哀鸣


别让“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悲歌不停哀鸣

7点起床,7:40上学,放学后要带好妹妹;要主动搞好个人卫生……,违反任何一条打50大板,考试成绩不能进全班前10名,罚跪1小时。”这是四川古蔺县双沙镇一村民为教育儿子而专门制定的“学规”,该“学规”被村民称为最严“学规”,在当地引起热议。

看到这则报道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一曲“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悲歌!“虎妈狼爸”的歌声越嘹亮,就越能说明教育价值观扭曲到何种程度!

01

家长需要由“龙凤思维”向“成人思维”转变目前家长这种“虎妈狼爸”式的做法,很多就是非常“焦虑和恐惧的”表现,究其原因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在困扰着很多家庭。记得今年高考结束之后,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自己的博文——走出“高考拜物教”,就谈到:

家庭教育要走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龙凤思维”的束缚。这种思维的最大危害在于:把教育当作孩子“出人头第”、“光宗耀祖”的工具,把孩子考试的成功当作孩子人生的成功。这种思维让家庭教育患上了“近视症”,孜孜以求的是孩子在考场上的成功,而忽视了孩子最可宝贵的“成人教育”:品格、能力、个性、创造性……。从“龙凤思维”到“成人思维”,这是家庭教育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的最大希望!必须承认,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父母,已经具备家庭教育回归理性的条件。

的确,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民情怀,而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小家庭”的范围之内。

02

家庭应该成为每一个儿童的避风港,而不是与学校合谋的“第二战场”。另外,我们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让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显得如此焦躁不安,以至于有些行为已经不是“规则”而是在“虐童”。很多血淋淋的事实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一些孩子在“虎妈狼爸”式的“压迫”下,最终选择了“自杀”。当很多在失去孩子的时候,或者说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可是这样的“忏悔”还有用吗?其实孩子的成长没有那么复杂,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健康活泼、善解人意、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孩子,仅此而已。社会学家胡光伟就表示:父亲母亲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跟孩子商量,制定这样一个规则,值得提倡,但最后一条“打五十大板,罚跪一小时”值得商榷,对孩子的惩罚应该有,这种惩罚可以是限制孩子玩电脑、看电视、扣除部分零用钱等,但是惩罚不应该上升到体罚。

03

我们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千千万合格的公民。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我们这种其实教育模式就是在“选拨人才”的“精英教育模式”可是这种培养精英式的选拔性考试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精英,反而却毁掉了大多数孩子渴望求知的兴趣。这种“伪教育”的恶果已经在整个社会考试蔓延了,让人不敢恭维的社会环境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很多孩子不但书没有读明白,而且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人,何其悲哀!真正的的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应将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促进人的全面的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培养国家的精英固然重要,可是我们更需要广大的普通劳动者。为此,培养合格的公民,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

记得李镇西老师曾经写过一片博文——“教育为谁?”,文中就提到过:教育本身并不是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是为了上面任何一个领导人。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李镇西老师还说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我知道我的这些声音,很不合现在教育的“主旋律”,我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没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让世界改变我。仅此而已。

其实最可悲的事情,就是自己披着道德的外衣,却在不断制造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到头来还满口的仁义道德。何其虚伪哉!摒弃这种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伪教育吧”,让真正的公民教育早日回归,让教育的明天在无尽期盼中早日到来吧!

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部发了“国家标准”


教育部网站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意见》要求,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意见》提出,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

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意见》特别强调,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此外,《意见》还提出,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不做虎妈狼爸”给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从之前把女儿“骂”进名校的“虎妈”到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伴随其社会效应的逐步发酵,俨然已经成为当下严苛父母的代名词。以奉行“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家教理念的“狼爸”萧百佑为例,尽管其下三个孩子相继考入北大,但其高度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度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究竟“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效仿?什么又是成功且科学的家庭教育?教育部《意见》明确规劝家长不做“虎妈狼爸”,显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这是否意味作为学校一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而作为家庭教育有效补充且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在响应《意见》精神的同时,更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虎妈狼爸”,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剖析该《意见》不难发现,其已明确指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四方面举措,如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可以说,这些举措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意在通过学校指导的力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纠正部分家长过度拔苗助长、不顾孩子个性及成长规律的“虎妈狼爸”行为。倘若学校能够全面贯彻、执行,其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但从更深入的角度思考,这就完美地实现了学校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统一吗?

解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虎妈狼爸”们对孩子教养“缺教少护、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根源,想必除了家长本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不足外,和当下部分学校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办学思路以及社会“唯学历”的人才选拔观念等有关。试问多少家长会乐意在孩子面前伸出“棍棒”?多半还是执着在“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的传统“轨迹式焦虑”里不能自拔!

可以说,当前的家庭教育正被涂抹越发功利化的色彩,而一旦被应试教育绑架,其结果只会增添越来越多的“虎妈狼爸”们。因此,作为学校尤其是办学管理者要积极响应并适时推动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品行、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而非被“升学率”等冰冷的数字牵着走;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虎妈狼爸” 们之所以挤破头送孩子进入好学校与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有着密切关联,作为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大局,打造家长们眼中的“身边好学校”。

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见》显然不只是对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纠正、指导,其必将从家庭教育改革以及学校育人机制改革的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步伐。而学校一方具备应对“虎妈狼爸”放大招的勇气容易,就看具体的实际行动能否深入下去了!

“失利”的父母才会变成“虎妈狼爸”


“虎妈狼爸”,很多是先前各种考试的失利者,往往是学力不强或是心理素质差,缺乏判断力,总是盲从,被传销式的“成功学”洗脑,崇拜野蛮教育。

功利主义教育观一向有市场,几年前,“虎妈狼爸”故事登场,出版界宣传热捧。其所鼓吹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应者甚众,更有“虎妈狼爸”整治下的孩子被国内外名校录取,颇具诱惑力。

“虎妈狼爸”的“励志教育”目标单调,非名即利:中考高考要“状元”“夺魁”,考试测验要“名列前茅”,训导孩子追名逐利。有老师介绍毕业生的诉说,该生今年高考超过“重点本科线”二十分,算不错了,儿子认为“我这回发挥正常”,而“狼爸”却叹息“可惜你没能超常发挥”。

奇怪了,你半生庸常凭什么要求孩子“超常”?我们能否要求这个“狼爸”能处处“超常”?比如,百米跑进10秒,足球夺冠?一些家长心态扭曲,思维失常,逻辑混乱,有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怪念头,孩子在“虎妈狼爸”统治下,刚“起跑”,便惦记“超水平冲刺”,他怎么能享受教育?

曾有毕业生说自己的痛苦:因家长不切实际的指导,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每回家长拿过成绩报告单扫一眼,总没有好脸色,骂过孩子再怪老师,认为不符合其“虎狼标准”。该生偶尔有一次勉强过了全班平均线,当晚“虎妈”就教训她“不过是平均分”,一觉睡醒,早上就要求她“期末打入前十名”。该生三年中一直纠结于考试分数,她回忆中学生活,说像做噩梦,没有一天能安安静静地学习。如果不是母亲的絮絮叨叨,本来会有阳光灿烂的高中时代。

“虎妈狼爸”一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把子女考上国内外名校,或是获得比赛名次作为个人教育成功的案例,当作不得了的荣耀,写成书,到处宣讲,接受电视采访,公开各种“成长”照片。他们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吹嘘自己的教育法,吹嘘子女的“成功”;他们违背孩子的意愿,不顾一切地让他们暴露于公众视野,增大他们的人生压力。但“虎妈狼爸”又常常缺乏自信心,总是要打听“别人家孩子”的故事,然后希望让自家儿女成为人们口头上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些急不可待鼓吹给孩子加班加点的“虎妈狼爸”,很多是先前各种考试的失利者,往往是学力不强或是心理素质差,缺乏判断力,总是盲从,被传销式的“成功学”洗脑,崇拜野蛮教育。如果是受过正常教育的善学者,在子女教育方面一般不会“急吼吼”的。再就是虽然当年学业差强人意,但属天赋不高的“以勤补拙型”,迷信下死功夫。再就是几代人都是这样靠“刻苦”混世,不认为教育与智慧有关。

童年的阳光会照耀一生,童年心灵受过伤害的人,人格会有缺陷,这个坑难以填平,巨大的失落早晚一天会出现。给孩子灌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让他们享受童年,用非常手段压迫他们接受虎狼教育,犹如滥用兴奋剂。“虎妈狼爸”眼中,只有争夺和拼搏,没有真善美,这种畸形教育,是把学校当作丛林。而最终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群不会微笑的,裹着兽皮背着弓箭,举着木棒石块,从丛林中走出的“人才”。

给孩子适宜的爱——《虎妈猫爸》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前一段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引发全民热议:“我们到底是该做虎妈还是猫爸?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其实,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对此类话题的热议,也反映出了在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困惑与迷茫。

电视剧很有意思,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几个大人,他们的教养方式很不一样。比如说赵薇扮演的虎妈,她一向提倡“精英式教育”,因为她坚信“无奋斗不人生,现在轻松,就等于将来后悔”。“猫爸”佟大为采取的是“快乐为主,无为而治”教育策略。“狮子”外公信奉严师出高徒,他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的过程中,不希望有任何偏差。“狐狸”奶奶觉得女孩子就要富养

,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帮孙女完成妈妈布置的事情。

我们不能说一定是哪一种教养方式最不可取或者是最有效,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透过电视剧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教养方式折射出的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到底有哪些问题呢?其实主要是四个方面:过高期待、过度放任、过分控制和过度保护。

过高期待

先来说说这个过高期待。什么是过高期待呢?其实刚才一开始提到的虎妈的教育,就是这一类型。她就期望孩子成为精英。虎妈她卖了房子和车子只为换一套学区房,让孩子进一个好的学校。很多家长认为,一旦孩子进了好的学校,美好的人生就开始了。但她没有关注到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天赋,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价值的,而是盲目地去帮助孩子寻求所谓的发展。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去挤压孩子本该快乐丰富的童年生活。

★兴趣班的跟风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周六早上,还是能看见很多行色匆匆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没有休息,继续在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路上。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看见别人学什么,我们也要学什么。孩子童年里也会有一个阴影,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总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你怎么怎么。很多比较让孩子们很无奈。

★幼小衔接的抢跑

还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各种铺垫准备,学认字啊,学拼音啊,学算术啊,生怕孩子到了小学不适应,会落后。以前我去家访的时候,家长会很热情的向我介绍:我家宝宝在写数字,我家宝宝在学拼音,快,背首唐诗给老师听听!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导致的抢跑现象,希望孩子不要落后,甚至比别人学得更多,发展更快。有的家长会说:“现在辛苦点,以后就省力点!”其实,这种过高期待带给孩子的,有可能是学习兴趣的丧失。他学的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他学的方式是不是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往一个方向走,而是要看看他们想往哪里走,能往哪里走?什么时候走合适?有期待,有规划是好事,但是我们家长要做到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理智的解读学习,承担起责任。

首先,要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看别人,没有听听自己孩子的想法,没有看看自己孩子的情况。我的孩子喜欢干什么?家长应该是最清楚的。有这么一句话叫:“不要逼兔子学游泳。”孔子也说过,因材施教。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有效的让孩子扬长避短,开发他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要适合我们的孩子。

其次

狼爸揭秘“一门培养三北大”


藤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就是封建又怎么了?

古有文官与武官。

你若选择做文官,便不许做武官。

中国狼爸:

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有赖于一种质地坚韧、弹性极佳的藤本植物,香港商人萧百佑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备受争议的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于今年6月出版,萧百佑原本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打进北大》。

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自称“中国狼爸”。祖籍福建的蔡美儿,因为所写的《虎妈战歌》一书曾在美国引发大面积质疑,哪怕她并未对孩子动手,只是逼7岁的女儿连续数小时练琴,其间不允许吃饭喝水上厕所,直至深夜。

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一门三北大”的奥秘

2009年,萧百佑的长子萧尧和长女萧君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今年夏天,二女儿萧箫成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儿萧冰目前正在读高二,她有古筝特长,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

在《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中,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简单而清晰:“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在快速促成孩子懂事和成长方面,萧百佑觉得藤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狼爸”在全国各地做奢侈品生意,家境早已中产。他并没有细读过有关“虎妈”的任何报道。在被记者问到“狼爸”与“虎妈”的差别时,萧百佑以为“虎妈”只是用严苛的方式教育别人的孩子,而他教的孩子是自己的。

“她用她的方法成功了,还有更多的家长用他们的方法也成功了,包括我。每家都有不同的成功喜悦,但共性的东西肯定有,当然这个共性在别人看来,可能完全是糟粕。”

萧百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当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帮朋友群起攻之时,他大声反驳道:“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电影导演高希希应邀为《所以,北大兄妹》作序:“三郎(萧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家教的一种回归。”

对自己出书,萧百佑曾有一个想法,至少要让家长在自己领导的小孩面前做回长辈。“现在对领导的孩子都已经阿谀奉承到孙子辈了,人家的孙子对你不礼貌,你都不敢说,就为了体面,我觉得这害了下一代。”

“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过去十多年中,萧百佑无数次从家中的仿古花瓶里取出藤条,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孩子犯了错误,必然要打。

他的打法流派被自己总结成七条: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孩子们当然有过反抗。萧尧曾据理力争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父亲不屑地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萧百佑曾是广东省直属机关最年轻的副科长,但他不相信老师、校长和局长在奖金刺激下的“素质教育”。“很多人说我的家庭像一个封建传统思想下的家庭,就是封建又怎么了?”

他在题为《假如药家鑫、马加爵是我的孩子》的博客文章里分析:“马加爵为何成魔?父母疏于管教!不打、不骂、不理……药家鑫为何成魔?父母视其为宝贝,掌上明珠!真是捧到手上怕受风,含到嘴里怕雨淋……假如小马、小药是我的孩子,我会以巴掌告诉他们:生命比起任何东西来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哪怕是尊严,也远远比不上生命!”

“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国产教育模式在萧家,就是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

萧百佑不停向几个孩子灌输,考不上北大就是失败。哥哥姐姐同时被北大录取,二女儿萧箫自然有了要延续这一传统的额外压力。“所以我给你一个条件,”萧百佑在考前对她说,“考不上爸爸不批评你,但是你必须重考。”

孩子们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一直被严格限行。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想去同学家串门,必须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待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是萧百佑众多不近人情的坚持之一。因各种原因,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一个也联系不上。在萧百佑看来,以前的同学既然已经不“同学”了,又有什么可交流。从小到大,萧尧只在学校参加过两次春游,对如此严格的社交控制,萧百佑认为,这“为孩子们在同学圈中圈起了一个最纯洁、最安全的环境”。

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小学时代的萧尧曾沉迷于植物研究,家里阳台上摆满他种植的各类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试成绩下降后,萧百佑命令儿子把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为此,萧尧与父亲发生了少有的争执。萧百佑拿着藤条对儿子喝道:“我本来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争气,有兴趣可以,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打完儿子,萧百佑又布置了十遍《滕王阁序》的抄写。回忆这段往事,萧尧说,自己对植物的兴趣,如今也只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

萧家四兄妹一直不被允许参加校内的比赛活动,被同学誉为“三分王子”的萧尧也不能随心所欲去打篮球。父亲对他说:“古有文官与武官,你若选择做文官,便不许做武官。”

在孩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萧百佑也不给一分零花钱,因为有了零花钱便会有新鲜好玩的东西,对学习也就越发没有兴趣。

因为父亲的“暴政”,萧尧曾经想过离家出走,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没有钱,没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

“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萧百佑把自己塞进一条背带裤,或者一件唐装,短发直立。即便笑容可掬地面对记者,也不免让人遐想其手执藤条怒发冲冠的模样。他的妻子虽然对丈夫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赞同,但看见孩子的学业进步,也就无条件支持了。

她会在孩子被打出伤痕之后,为他们上药。外涂的万花油,4个孩子有时候轮着用,有时候一起用。

萧百佑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儿萧冰,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因为要练琴,萧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说,“28下。”

“这证明我在打她的时候,她头脑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错的,应该受罚。”萧百佑对女儿的表现充分认可。

“虎妈”已经让西方人开始考虑借鉴中国式方法教育子女,美国《时代周刊》在对她的封面报道中写道:“我们可以继续在她书中的一些恼人细节上纠缠不清 (比如她是不是真的威胁说要烧掉女儿的填充玩具),也可以利用她的总体观点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勤劳、坚毅、不容借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都是成功秘诀。”

“狼爸”萧百佑更想效法的是自己的双亲。他的爸爸是国民党时期的宪兵队长,在家中极具权威。母亲则不说道理地打自己的儿子,每天两顿以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物质一穷二白,精神则完全疯狂,母亲对我有暴打的成分,她又不认字,但却把我教正了。”萧百佑说,“她打我和我现在打孩子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对孩子的爱。”

当记者问,“你的孩子以后也会像你一样打他们的孩子么?”萧百佑说:“我建议是这样。3个女儿打不打我不知道,因为女儿不能做主,要看她们先生。儿子应该会打,因为我觉得他有男子汉的气质,他说愿意把小孩交给我教,那证明他认同打,所以我估计他也会打。但是我希望他比我打得更加科学,比如在工具上啊,打的部位上啊,虽然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见不到孩子,孩子再优秀也不快乐

萧百佑的孩子都有香港身份,他却不赞成将孩子送去香港读书。

“香港有香港的教育模式,我认为中国人的孩子还是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好。我更反对的是把小孩送出国外,尤其小学初中就送出去,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家庭。现在出国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也不排除其中会有很成功的,但我认为起码父母不快乐,见不到孩子,孩子再优秀也没用。”萧百佑认为,“内地的教育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体系的,只不过这几年大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打烂了一些好传统。”

当被问及“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打孩子,也培养成才了”时,萧百佑说:“没问题,如果他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他爸爸是钱钟书那有什么问题。要么他爸爸是个省委书记,那也没问题。家庭背景又好,学习又争气的孩子凤毛麟角,现在最多的是‘李刚的儿子’。”

戴尔父亲教子的教育启示


戴尔还在幼小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玩具。父亲为他买回的小汽车、小飞机等玩具,他玩不了多久就拆得七零八落。对此,父亲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鼓励他拆散玩具后要弄清玩具的构造与机械原理。戴尔稍大一些后,父亲就常把他带到电脑操作室或修理处让他观看和动手维修电脑,培养他对电脑的浓厚兴趣。到戴尔14岁时,父亲就为他买了一台电脑。戴尔为了全面了解电脑组装和运行原理,将新买的电脑全部解体,反复仔细琢磨后再组装好。

后来,在父亲的帮助和支持下,戴尔不断地购买电脑零部件,改装成新的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在初中毕业时,戴尔已能十分熟练地改装电脑了,并且以低价购进零件,再把升级后的电脑卖出去。如此不断地动手实践,到18岁高中毕业时,戴尔就创办了自己的“戴尔电脑公司”。

不仅如此,戴尔的父亲还要求戴尔经常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戴尔13岁时,父亲就鼓励他参加集邮活动。为了购买邮票,父亲就鼓励他利用假期与同伴去餐馆打工,让他亲身体验赚钱的不易;还让他参加集邮拍卖会,使他亲眼看到拍卖人赚到大笔钱。这样到了15岁,戴尔就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生意冒险:通过刊登“戴尔集邮社”广告,拍卖邮票,结果获得成功。同时父亲还要戴尔利用暑假推销《休斯顿邮报》,并要求他从推销过程中寻找窍门。经过一段时间后,戴尔发现,刚结婚和刚搬进新房的人几乎都订阅邮报。于是,戴尔就通过“结婚登记处”和“银行贷款处”找到这两种人的名单和地址,并向他们推销,结果订户大增,他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较早地深入社会、注重实践,是戴尔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并且使他成功的时间比同龄人整整提前了十年。而这关键是得益于父亲的正确引导和良好教育。

反观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就是配合学校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现成的知识,训练孩子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致使孩子对于动手制作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失去兴趣,结果使很多孩子高分低能,模仿能力强,创造能力差。其实,将来的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从戴尔父亲教子之道中获得启示,转变教子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成长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隔代教育身边故事的启示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老人带孩子,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请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身边故事1

刘伟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刘伟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刘伟身边时,刘伟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刘伟爸火了,追着要打刘伟,刘伟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刘伟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刘伟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刘伟在爷爷背后偷笑。

警钟: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

身边故事2

小增的爸妈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小增出生后,两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小增,就把小增送回了老家。小增的爷爷对孙子倍加呵护,常常带他到树林里的小河边玩。小增手里拿着根小棍,攉拢水,玩玩泥,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小增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去。小增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增的爷爷陪伴了小增12年,在小增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增的爸妈把小增接回到身边,结果发现儿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和爸妈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爸妈沟通。

警钟: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辈人身上,本应该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为隔辈人无意间夺走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其实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孩子2岁前没有归属感,2岁后才有,并且越来越强烈,谁与孩子最亲近,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接触,把孩子扔给隔辈人,最后可能还会把麻烦留给自己。

身边故事3

蒙蒙是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做事磨蹭,动作缓慢。初入学时,老师一说话他就紧皱眉头,一副听不明白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说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时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上课写作业慢,做课间操也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体育老师反映“他就连齐步走都比别人慢半拍。”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也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警钟:蒙蒙的缺点就是隔辈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爷爷就这一个孙子,姥姥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可以说他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传统的观念使蒙蒙的长辈对他格外疼爱,倍加呵护,事事代劳,使他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而且,老人的身体在一天天衰老,动作、思维越来越慢,孩子与老人相处久了,活动节奏也跟着变得缓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问题,磕了、摔了不能向儿女交待,为了不出意外,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延缓了孩子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孩子的认知。

身边故事4

小玉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同学们都收拾起来,唯独小玉一动不动。老师把小玉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小玉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小玉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

家园共育《“狼爸”教育启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狼和小羊说课稿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