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阻止孩子爬行的脚步

10-22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不要阻止孩子爬行的脚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要阻止孩子爬行的脚步xx13个月会走,但并非会走了之后,就忘了爬~遇到上坡或是下坡还是非常喜欢通过爬行来前进。五一之后难得的好天,整天带xx到户外溜达,仅仅几天的功夫,我又成为小区里的焦点人物,原因就是我这个妈妈,任其让xx满地摸爬滚打,弄的衣服、裤子、鞋子、双手都脏兮兮的……

地点:小区广场

时间:每天傍晚

人物:众多妈妈少许老太太

批斗会正示开始:

A妈妈:我家孩子我从来不让她爬,在家里也不爬,更别说在外面了,脸上洋溢着一副很自豪的笑容~(言外之意:你看你家闺女,这造的这个埋汰……)

B妈妈:我家孩子从来都干净的~(言外之意:同上)

C妈妈:她现在大了,你咋能任意她随便爬呢,得告诉她了,不能爬,地上多埋汰啊~(直截了当)M.yJS21.COm

A老太太:这是小小子吧?小姑娘啊,那哪能让她这么淘,一点小姑娘样儿都没有……

B老太太:你出门给拿个小垫子,我看她一整就坐地上了~

我一声未知,微微一笑,继续看着xx爬,不让xx离开我的视线……

xx正处在认生期,带她到户外来,就是为了让她多熟悉外界,和小朋友们相处,如果我再限制这限制那,那岂不是更害怕,更胆小了吗?仅仅出来几天,xx的变化就非常大,以前小朋友主动和她握手,凑到她身边,她立马就起身躲开,从来不与小朋友正面相处,这几天竟然可以主动去追小朋友,还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这就是最大的改变……

其次,户外也是xx最好的学习课堂。此前从来没有教过xx爬楼梯,下楼梯,xx为了急于和小朋友们步伐一致,竟然自己也能爬上爬下,最可乐的是昨天,有个5、6岁的小男孩和xx在三层户外台阶处玩,小男孩故意跑上跑下,xx也跟着爬上爬下,急得呼哧呼哧的,这纯是逗xx玩呢~两个孩子就这样重复简单的动作玩了快半个小时,直到天黑,各回各家。

xx爸下楼买菜的功夫,到小区广场里瞅我们娘俩一眼,看到xx在地上爬,就说我,下台阶的时候你牵着点啊,你看这裤子埋汰的。我催促他,你赶紧买菜回家做饭吧,别打扰我俩~衣服埋汰了我洗,也不用你洗,只要xx开心,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我是随便她的~

孩子小时候就这么点乐子,你再去过多的干涉、剥夺,那孩子哪有快乐可言呢?满地爬的日子也不会持续多久了,等她再大些,你让她爬她都不会爬。更何况爬行对于孩子来说,可以锻炼宝宝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力量,尤其是四肢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一项全身协调的运动。我们要积极鼓励支持才是!

每天顶着这么多你一言我一语的打压,真的是压力山大。幸好我的抗压能力强,我的xx我作主!有妈妈在,你尽情地放开地去疯~去玩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不要刻意阻止!


一到两岁的幼儿,体能发展迅速,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到处走动,还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表现的很淘气。孩子淘气好还是不淘气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目前不少家长评判孩子好坏只看听话不听话。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可是愈是制止愈引起他的好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其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的弄清楚。这种淘气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坏事。父母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宽容孩子一时的破坏行为,给孩子提供宽松、安全、合理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尝试,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心智的发展。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仅不应阻止,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淘气的孩子总不满足肤浅的答案,总爱刨根问底,爱挑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是发明创造最需要的一种思维。淘气的孩子胆大、敢闯、敢干,接触面广,这对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都有好处。未来社会需要思维独特、有个性的人才,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千万别把他们束缚得死死的。儿童心理学家将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淘气对孩子自发性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很多不懂这个道理的父母把淘气看作一件坏事,常常加以阻止,甚至打骂孩子。可是淘气并不是被打骂之后能立即停止的。孩子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只感到这是一个制止自己的举动,并不能理解大人的用心,于是孩子会变得畏缩、恐惧,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父母如果反复给予严厉地制止或责骂,孩子会逐渐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乖孩子”,其结果必然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当这种“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长期受压抑的情绪不堪忍受,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抗性,甚至会患身心性疾病。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明白,用鼓励和赞扬来塑造孩子的品行,会比说威胁性、抑制性的话更有效,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顽皮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冒险的事情,必然也存在更多的麻烦和风险。但是为了保护孩子,就把他放置到封闭的世界里,只会捡起芝麻丢了西瓜,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和增加孩子的安全意识,而不是由自己充当密不透风的安全伞。

父母总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那些不经常运动的安分孩子,由于他们缺少经验、力量和技巧,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反而容易出事。所以,从宝宝学会爬开始,父母就要给予充足的运动空间,让他们活动。即使稍有淘气也没关系。对付淘气孩子,家长既不要纵容,也不要限制,随时关注,注意引导,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好方式。

不要阻止幼儿画涂鸦画


二、三岁的幼儿常常会吵着要蜡笔画画.除经特殊训练的个别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画就是一些斜道的圈圈,不过是一些涂鸦画.

别小看这些涂鸦画,孩子在画画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比如他们把圈叫做彩色气球,把斜道看成筷子等等.绘画比起听广播、学文字来得更直观,容易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另外,绘画又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模仿力的重要途径,因而,二、三岁的幼儿一般对画画都格外喜欢.父母一定不要错过对孩子训练绘画能力的良机,可以到文具店买些蜡笔及彩色铅笔给他们做绘画工具,先从画道和画圈开始,训练他们控制笔的能力,然后教他们画小红旗、小三角等简单的图形,以后还可教他们画小动物和小人.

男孩子与女孩子性别不同,爱好也不些差异,男孩子可教他们画飞机、大炮;小女孩可教他们画花朵、娃娃.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孩子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

家园共育:请不要阻止孩子反复做同一件事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重复”,如要求父母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猜早已知道答案的谜语等。时间长了,有的家长对孩子这种执着的精神抓狂不已:总重复相同的事情,枯燥乏味。为什么孩子老是要求讲同一个故事、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动画片?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反复做同一件事对孩子有多重要。

重复让孩子获得新的经验

案例:月月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妈妈给她买了很多书,可她最喜欢的只有几本,总是翻来覆去地看,每天不断地重复看前一天看过的内容。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肯换其他的书看。

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孩子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心智成长过程。比如,对于一个喜欢的故事,他会在听妈妈讲第一遍时产生好感,第二遍开始听情节,第三遍听细节,第四遍听语言,第五遍体会人物角色心理…… 每反复听一次,孩子都会有新的精神体验。等孩子对一个故事充分熟悉了,智能才会在此基础上稳定并发展起来。

重复强化孩子的生活技能

案例:3岁的双双活泼好动,对家里阳台的推拉门特别感兴趣,一次次推过来、拉回去。奶奶担心夹到手,总是制止双双的行为,但双双一逮到有机会,就要去玩这个游戏。后来,家人发现,起初双双把门推得摇摇晃晃,还时不时夹到手,但次数多了,就掌握了要领,用力均匀,推拉平稳……原来双双是在重复中体验到推拉的力道。

孩子重复在做一件事,其实是在努力地学习一件事。成人在学习新的东西或者比较难的东西,也同样需要重复练习,而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对孩子的重复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的保护,切忌粗暴呵斥或横加干涉。允许孩子在重复练习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重复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案例:儿子一岁多开始涂鸦,起初画直线,后来画圆圈。快两岁时,我想教他画其他的形状,儿子每次都拒绝,执着地画着他的直线和圆圈。直到有一天,儿子画着画着突然兴奋地叫我:“妈妈你看,我画了一些小蝌蚪!”真的,圆圈像荷叶,线条像水波,圆圈和线条中有一些黑点,后面拖着细细的线,真像一群小蝌蚪!

孩子要对一件事充分熟悉,才会在此基础上去联想、去创造。他们做的事情看似简单无用,其实是在一次次重复操作中,对那些我们视而不见的美好建立起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重复让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毛毛每天晚上一定要妈妈讲同一个故事,回答同样的问题才肯睡觉。妈妈觉得无趣,有时候想“蒙骗过关”,故意漏掉某些情节。毛毛立刻说:“讲错了。”要求妈妈一字不漏地重新开始,令人哭笑不得……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3岁之前),很难有成人所谓的“成就感”,他们的“成就感”大多来自每次完成那种“简简单单”的行为(听早已熟悉的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之后,心中因为感觉像完成一项重大任务而产生自豪和满意之情。当他们重复进行一项活动时,往往能实现自主控制和自由选择。在不断重复的过程,孩子感觉到独立和力量,内心获得满足,进而获取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重复是孩子快乐的心灵旅程,父母是这个旅程的导游。在陪孩子重复做事的过程中,不妨多一点耐心,尊重“游客”的需求,让他们在“旅程”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亿童父母学院为您提供最为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用最温暖的陪伴奠定孩子坚实的人生基石。科学育儿,给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幸福美丽的人生。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别盲目阻止孩子“上窜下跳”


丁丁喜欢爬来爬去,一会儿爬到柜子里,一会儿爬到桌子底下,还喜欢玩沙发垫子,一个一个往上摞,摞好后踩上去蹦跳,倒下来后再来一遍,乐此不疲。外出时,丁丁喜欢从高处往下跳,喜欢爬假山,喜欢走马路牙子,喜欢走不平的河沿。当然,令妈妈头痛的花样还远不止这些,丁丁最酷爱的游戏是朝上扔东西,一天,他将沙发垫子扔到柜子上,居然要求蹲在柜子顶上看电视。妈妈对丁丁的这些举动烦透了,经常威胁他说:“别胡闹,再淘气,看我怎么收拾你!”

点评与解析

从安全的角度看,丁丁的表现是胡闹或淘气,但若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弹跳运动有健身健脑的作用,因为弹跳过程能产生振动,“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相结合,会让孩子受益匪浅。从孩子自身成长的角度说,丁丁在全方位使用他的感觉系统去感知、探索空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努力掌握空间智能,这些活动对孩子将来掌握空间概念、识别几何图形非常有帮助。所有这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淘气的行为,正是孩子了解物体、空间之间的关系,建构空间概念的最好时机。

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下来”,实际上是成人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让孩子行动,就等于不让孩子思考。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别总是拼命地想去改变,而应该尝试着去了解。从生命的0岁到18岁,某个成长环节虽然对成人来说似乎难以理解,有些甚至具有不可知性,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即便是照料他的成人,也难以达到对他的完全了解,这是人类心灵的广阔和丰富所在。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爱与自由,这是最明智的做法。承认对孩子了解还太少,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因势利导

所谓“天时”,就是什么时候开什么花,什么季节结什么果。同样道理,什么时候教孩子也是有讲究的,养儿育女也有一个“时机”问题。

学者们把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称为敏感期,具体说来,4个月~2岁是语言敏感期;1岁半~4岁是细微事物敏感期;2~4岁是秩序敏感期;2岁半~6岁是社会规范敏感期;3岁半~4岁半是书写敏感期;4岁半~5岁半是阅读敏感期;6~9岁是文化敏感期;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只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天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几乎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敏感期,做父母的岂不是每时每刻都要谨慎面对吗?怎样才能不错过敏感期?有一个很简便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丁丁正处在爱蹦的年纪,就让他蹦去吧;孩子一段时间会把凡是能拿到手里的东西往嘴里送,把软软的香蕉捏得糊满手,挥着沾满香蕉泥的双手,在桌上拍来打去,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让他玩去吧。

孩子捏香蕉、拍桌子,正是手的敏感期的一个表现,他在体验粘糊糊和硬梆梆的感觉。只要不是危险品,让他咬一咬又何妨,他需要用嘴去认知这个世界,不要人为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剥夺孩子用嘴、用手的自由,就等于剥夺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所以,在孩子的敏感期,给孩子丰富多彩的刺激,尽可能地让孩子去尝、去抓、去爬、去嗅、去看、去跳、去听吧!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绪来源才是爸爸妈妈疗愈孩子情绪的好帮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哭泣时爸爸妈妈要先想办法哄孩子,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但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却告诉我,如果孩子哭得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心疼的话。

一般是因为爸爸妈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里面攒了很多不好的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爸爸妈妈也会感同身受,潜意识里害怕自己的情绪爆发,因此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哭泣。老师急忙安慰孩子,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离开妈妈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你要知道妈妈马上就会回来的。我们先去上课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让孩子自己来画画,这时候孩子就已经不哭了,专心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

二、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决。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一开始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接着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爸爸妈妈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孩子会压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犯了错会撒谎,受了欺负也会一个人忍着。如果在爸爸妈妈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会特别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能够让孩子成长,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爸爸妈妈要和孩子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不要让孩子把一些话都压在心里,这样孩子才能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爸妈妈成长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孩子是无知的。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孩子,也是为我们自己。

让孩子跟着自己的脚步成长


让孩子跟着自己的脚步成长今天,我只想说说宝宝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发育。其实,如果出生的宝宝是健康的,那么她发育落后些,没什么,根本没必要着急。

每个孩子从离开母体的一瞬间,她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那么,他们的发育肯定也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书本走,借鉴可以,没有必要完全照搬。

人们常说,孩子应该三翻、六坐、八爬,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句话就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只要孩子健康,在某些方面发育晚点根本不算什么,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慢慢成长吧。

我的女儿从一出生起,她的体重就成直线上升状态,体检的时候,一直是医生眼中的“小胖子”、“超重”婴儿(这点倒是不落后哈)。但是,我从来不认为那个时候她的体重是个问题,只要她一切正常,那么胖点儿没什么,人不都说胖孩子不爱生病嘛,呵呵。所以,当我42天带着孩子去复查,一个奶奶批评我给孩子养得太胖的时候,我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当回事。

但是,后来,我发现婴儿期的“小胖子”在运动能力方面确实会差点儿。因为胖,她翻身就比较困难,经常是扭着身子折腾半天也翻不过去。到了三个月的时候,还是不会翻身。但是,我倒是没有着急,只是看着她着急翻不过去的样子有点儿好笑。如果她不着急,我不会主动帮她,我希望她能自己实现翻身的想法,让她有点儿成就感,呵呵。

后来,突然有一天,丫头吭哧吭哧地要翻身,我在旁边看着,没打算帮她。然后,不知道丫头怎么就一下子翻过去了,哈哈,她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翻身大业”。从此以后,她就能自如地翻身了。

后来,又到了传说中该坐的第6个月。我尝试着让她坐,她坐起来就倒下去,像个小不倒翁,特别好玩儿。那个时候的女儿就是我眼中的一个小玩意儿,胖胖的可爱至极。我根本没时间去考虑她的发育是不是比别的孩子晚的问题。

到了该爬的时候,是冬天,而且正好住在奶奶家。奶奶家小,东西多,暖气也不好。于是,本来的就胖的闺女穿得像个小肉球。那个时候,她根本不愿意爬,只要给她放在地上,她就哭,不要爬。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就一直让她坐在学步车里。然后,丫头就没经过爬,直接选择了走。(这点我要检讨,主要是我们懒,没怎么训练她。)

综上所述,俺家闺女的发育相对别的孩子来讲都是晚的,翻身晚、坐得晚、不会爬。可是,我从来没有为这些发过愁。我相信孩子的特点不同,那么他们的优势也会各不相同。没必要严格按照书本中的发育时间来要求性格各异的孩子。

过了一岁以后,女儿的其他方面的优势开始显现。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很早就能对立玩拼图,而且时间长了,我们大人都不是她的对手;她很早就能拍球,在别的孩子还拍不了几个的时候,女儿已经能拍八九十个没问题,而且是左右手都可以……

女儿进入托班的第一个学年,她们幼儿园组织体能测试,女儿是班里仅有的一个优秀,其他的孩子大多数为合格,良,还有的孩子不合格。这些体能测试包括平衡木、10M往返跑、单腿蹦、双腿蹦之类的。

小班体能测试,她是优秀;中班体能测试,还是优秀!看着这些测试结果,也许没人相信,曾经的小人儿,发育要落后于大部分孩子。

当然,现在,女儿也还有不如别的小朋友的体育项目,比如,她还不会跳绳(不会跳单绳,能跳大绳)、她跑得不如有的小朋友快、她唱歌不如有的小朋友好,但这并不能妨碍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愿意多给她时间,让她自己慢慢地成长而且我也会欣然接受她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为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优于别人,我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我相信很多妈妈见到这种情况都会着急,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不能落后。但是,她们不知道,她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不如别人的地方并因此而着急,拼命让孩子练不如别人的项目,她们却忽略了孩子优秀的地方。也因此,孩子在妈妈那里得到永远是:你看你这点不如**,她会这个,你却不会;你那点儿不如**,他会那个,你也不会……她优秀的地方却往往得不到妈妈的褒奖。我想,永远生活在这种情绪下的孩子心理肯定会不平衡,为什么妈妈总是对我不满意,我是不是特别笨,我是不是永远都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受打击,这对孩子成长并无好处!

希望天下所有的妈妈们都能多给孩子点儿时间,多给孩子点儿耐心,让孩子跟着自己的脚步成长。

不要冤枉孩子


布莱克(1757-1827年):英国诗人、版画家。

一天,布莱克从幼儿园回家,路过一座公园时,竟站在一棵松树旁边看呆了。这棵松树,又高又大,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炫射出奇特的颤动的光华。浓密的枝叶的缝隙中间,有无数道光束向地下倾泻,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情景,简直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他热切地注视着大树,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激动。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丽质仙女,身穿彩服,生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嬉笑游戏。他又惊又喜,一口气跑回家去,把自己看到的奇妙情景,上气不接下气地讲给父亲听,拉着父亲快到公园去看。

父亲半信半疑,和儿子匆匆向公园跑去。邻居的孩子和大人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也好奇地跟着去看。众人来到公园,松树林里静悄悄的,夜幕正缓缓下垂,灰色的雾霭开始升腾,微风摇曳着细小的树枝,别的什么也没有。人们瞪着眼睛,不解地问:

“仙女在哪儿哪?”

父亲当时也非常生气,打了布莱克两下,骂道:

“你这说谎的孩子!”

过了几天,小布莱克在家里独自玩耍,忽然大声叫起来:

“爸爸,妈妈!快来呀!快把门关上!”

“孩子,怎么回事?”

“快把窗户关上!我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降下来,进到屋里了。别让她飞了!”

“在哪儿?在哪儿?”

父亲赶快跑进屋,迅速关上窗子,在屋子里四处寻找。找来找去,除了小布莱克以外,什么仙女也没有。父亲光火了,又将儿子打了一顿。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粗暴。她问儿子:

“哪里有什么仙女?你怎么又说谎呢?这是不好的。”

此后,细心的母亲对儿子的一举一动格外注意起来。她想:这孩子总是说看见了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说起来还认认真真,不像是有意骗人的样子,恐怕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吧?看来,不能随便用“说谎”来冤枉孩子。

从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护卫着他,为他辩解,认真听取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任凭他骑上想象的“骏马”驰骋。

经历了几番痛打和别人的讥笑,布莱克除了跟母亲述说自己的“奇遇”外,再也不大喊大叫了。他坐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作诗、绘画,把一幅幅自己“看到”的美丽图景留在诗作和图画中。母亲看了非常高兴,鼓励他坚持下去,多写多画。

后来,布莱克终于成为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创作中,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要阻止孩子爬行的脚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