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爸爸妈 妈树立统一战线了吗?

10-26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育儿,爸爸妈 妈树立统一战线了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育儿,爸爸妈妈树立统一战线了吗?我有一个视我为掌中宝的爸爸,和一个对我疼爱有加的妈妈。虽然他们对我的爱是一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演绎出不一样的“爱的版本”,大小冲突不断。

情景一

某天晚上,在户外玩泥土,因自己不信守规则(老是有意讲泥土撒出去,有意去弄脏别人的衣服),(屡屡劝说不听的情况下)被妈妈打了两下小手。尽管哭泣之后,妈妈已经摆平了我的心绪,也让我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和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可是回到家后,见到爸爸,我还是放声大哭一场。也许是我的哭相太夸张了,让爸爸错觉为我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是做错了事情。

爸爸得知我是因为被妈妈打后,厉声质问一旁的妈妈,“你怎么能下手这么重,让她哭成这样?”

妈妈听后一脸的不悦。反问一下爸爸,“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宝贝女儿,是为什么会被打?”

“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能去打她?你不知道女儿是我的心头肉吗?看到她哭成这样,我……”刚应酬刚回来的爸爸,估计是有了酒精的刺激,完全属于情感占上风类型了。

你怎么能这么说?好像全世界就只有你疼xx一样?……”妈妈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看到我在场,到嘴边的后话,妈妈就又咽了回去。

情景二

从出生到现在,我是极度不爱喝水的。这点我是遗传了爸爸的基因,不到非常口渴的时候,是不会去要水喝的。

可是最近我感冒了,周四下午就开始反应有点轻微的咳嗽(我已经是第二次因为天气转变问题,而我却拒绝爸爸给我添加衣服,而引发感冒了)。为了让我快点恢复,妈妈就绞尽脑汁,想让我多喝点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那天晚上,妈妈拿两个布娃娃,放在我的身边,有意地渲染了一番气氛,想让我和娃娃们一起喝水。妈妈把水瓶伸到我的嘴边时,我真的是有点心动了,刚要吸入,爸爸发话了,“哎,不喝就算了!你怎么老是喜欢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呢?”

爸爸这么一说,我马上把靠近嘴边的水瓶推开了,“我不喝了,要和爸爸去玩了。”难得在这个时候有支持我的主力军,我赶紧散一边去了。

一旁的妈妈是气得冒泡了,很生气地说了爸爸一句,“你怎么老是喜欢做这种消极的暗示呢?”

“那是因为,你对我们的宝宝不够尊重。”居然扯上“尊重”这字眼了,难道尊重就不用分是非,不用分对错?妈妈真的是无语了,也不想在我的面前和爸爸做任何理论了。

xx妈心语:对子女的教育,出现意见分歧本身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分歧”面前,xx爸时常表现出的是那么感性,甚至是那么公开化,完全不忌讳孩子。

而这种情况下面,女儿都是选择对她“有利”的爸爸,每次我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现在已经让女儿错觉为:不管什么时候爸爸都是她的靠山!每次我批评她或是爷爷不顺着她,女儿就会说,“我要去找爸爸。”

看到书上提及的,家庭教育不统一,有很多弊端:

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见同样的环境,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小孩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有的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小心慎微,即使在家庭中、在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真的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女儿的心理和情感,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后记:家庭教育战线不统一的问题,着实让我忧心、纠结了许久。拿着这些弊端理论,在前天晚上和xx爸彻底敞开心扉做了一次交谈。xx爸已经表态(他不是不知道家庭教育不统一的祸害,而是事发一刻,自己老是控制不好),他会朝“统一战线”做努力,极力避免孩子在场时当面争执。当然我也是一样,对他的做法有疑义时,我就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事后再做讨论。

希望我们彼此的努力,可以给xx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女儿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羊妈”保卫战


同样,是去学那18般武艺,主控权放在小朋友手心,还是在你我这里?

这些年在我写的故事里,一直充数着某种战争的味道。在这硝烟弥漫、焦虑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世界里,愿意跟随孩子的速度,安于做一位辅助者,而不是领导者的父母正在与日俱减。即使不少爸妈在小朋友学龄前心态豁朗,随着孩子长大、入学,被周围越来越多的“牛娃们”包围,也很难继续保持淡定。

“羊妈羊爸”们,你是否感到纠结,甚至正在考虑投奔“虎父虎母”的阵营?

请不要。

是的,我说,请不要。

即便这世界瞬息万变,龙争虎斗,鹿死谁手;即便我们的孩子,在全权控制下,也许可以比牛娃更牛娃。

教育家董仲蠡老师说:这世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十年后,董老师的学生们最普遍的问题是:

“老师,我不想工作,别的同学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该考个研?”

“老师,我爸想让我出国,我妈不放心,我自己也有点害怕。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本科读的是经济,硕士读的是环境工程,毕业之后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老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

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如果个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国家与民族更不知道该做什么。

为什么会不知道?是否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孩子从来没做过自己的领导者?到那一天长大成人,是否依旧应该是您,父母亲大人,来告诉我,我要做什么?

你可知道,最可怕的,并非我们的孩子无法十项全能;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却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想法。

十月底的时候,趁着国内的金秋季节,我带着1岁多的小女儿回国省亲2周。4岁和6岁的2个哥哥,因为分别在上幼儿园和小学,所以把他们留在了新西兰,由老人帮忙照看。因为难得回国,高兴之余,也把孩子们日常学习之类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每周四,是哥哥学校里的新闻日。按惯例,我会提前个几天和孩子讨论一下每周的演讲主题,问问孩子大致准备讲些什么。而回国这段时间,我和老公都彻底忘了这事儿。直到回新西兰后的第一个周四早上,我才惊觉:这孩子该不是前几个周四都没参加新闻日吧?立刻在线看了那个星期的主题是:给大家描述一个角色,并带来一张这个角色的图片(Describe a character,and bring a picture of your character)。

想来孩子根本没和我提过这事,肯定是忘记了:“阿宝,你今天新闻日的内容准备了么?”

“当然,我要讲Peter Pan。”

“Peter Pan是什么?”

“就是我看的一本书,里面有个会飞的男孩叫Peter Pan”

“那你有他的图片么?”

“当然有,我昨天在图书馆把Peter Pan的图书借回来了已经。”

后来追问之下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每个周四,孩子都有自己准备新闻日的内容。

不仅如此,6岁的哥哥也逐渐开始思考他自己的学习问题,有一次,他和我讲:“妈妈,我最讨厌星期三了,星期三我们要做语法本子,我每次都来不及做完。”

“嗯,语法是挺难的,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被语法弄得头疼。你的同学都做得很快么?”

“是啊,比如A,比如B,他们就做得特别快,做完他们就出去玩了。如果我也能做那么快就好了。”

“也许A和B在学校之外也花了点时间在语法上,所以他们在学校里就做得快了吧。你需要妈妈帮助你么?”

“嗯,需要的。是不是我在家做些语法的话,学校里就会做得快了?”

“我觉得是,但是妈妈不知道你语法的进度学到哪儿了,你需要妈妈去问问你老师么?”

“好的,那明天放学你可以来问我老师。”

诚然,我的孩子离“牛娃”相去甚远,但是看到6岁的他开始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考,我感到高兴。我不希望,待到他将来考大学那会儿,还会来要我决定,妈妈,我应该上哪个学校?填哪个志愿?我要做什么?

很多人以为,“放养”是最轻松的教育方法,压根不去管孩子就是“放养”。若照这么说的话,岂不是全盘否定了教育的意义?孩子放任自流即可,根本不需要教。

当然不是。

无论虎妈还是羊妈,都坚信学习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博学广闻,术业专精,鼓励小朋友走出舒适区(Comfortable Zone),不断发展和超越自己,是不变的共同追求。

那区别在哪呢?

区别在于,羊妈羊爸的角色是引导,而绝非控制。具体来说,引导是指:

帮助孩子广泛涉猎,并允许孩子在各种学习中做选择。

选择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承担选择所产生的后果。

若孩子在某种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缩,给予帮助、鼓励,或变通方案的选择权,真实协商,不强迫。

敏感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变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长间的比较或功利目标束缚。

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之外,还有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私人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着3个孩子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具体包括:英文能力、中文能力、逻辑能力、构建能力、音乐艺术、体育运动、自理和家务能力,以及社交娱乐活动8个方面。在每个维度上,我都记录着每个孩子正在发展的方式,我能帮助他们的余地,以及近期可以尝试的事情。

比方说,在英文能力这个维度上,我对3个孩子的方式,分别是:

1岁半的小女儿,多放英文儿歌和讲英文故事。

4岁半快上小学的小儿子,有空陪他写写字母,多下载他这个年龄段的IPAD英文故事给他自己看。

6岁半新西兰2年级的大儿子,由于已经不太需要借助IPAD阅读,所以我会多陪他去图书馆借章节英文书来看,同时也帮他下载哈利波特之类的英文音频故事给他自己听。至于学校里的功课,我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协助。

若单看这本私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恐怕没人会相信我是100%的“羊妈”。可事实上,我的孩子们完全不知道我存着这样一个笔记本,作为他们的教育大纲。正如《名师堂》里所言,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真正是在考验,父母的功力。

换句话说,“羊妈羊爸”所要花的心思一丁点儿也不比“虎式”教育少。

用心的同时,还必须让孩子觉得一切顺其自然。比如,

我从没有,哪怕一次,未经孩子同意,任意帮他们报名任何课外班。

我从没有,哪怕一次,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强迫他们进行任何学习。

好在新西兰的课外班,也没有什么终身绑定制,通常都是一个学期(10周课时左右)一报名,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和他们一起看看,哪些下学期继续上,哪些下学期不上了,以及哪些课外班可以去个试听课看看再决定。

作为小朋友来说,志趣发生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每个成人经历的真实生活,我们自己也完全可能一段时间着迷音乐,另一段时间着迷体育。

比方说,孩子们学游泳,刚来新西兰的时候学了一年多,忽然有一阵就是不想继续学了,他们自己决定暂停,那段时间,两个孩子开始迷上了踢足球,弟弟幼儿园里面有足球课,哥哥小学里面也参加了自己的球队。后来夏天到来,球队歇息的时候,两个孩子又想到继续去学游泳了。

当然,也有一些学习,是需要持续性投入,不容间断的。嗯,比方说,钢琴。

对于孩子学钢琴这件事,我一直持保守态度,主要是自己童年有琴童的阴影。在父母的监督下,苦练了数年琴,风雨无阻,节假不论,当时看虽有小成,但待到长大成人后却再没碰过钢琴。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孩子要学钢琴。直到半年前,孩子在学校音乐会上听到好朋友漂亮的琴音。“妈妈,我也可以学钢琴么?”当6岁的哥哥小心翼翼地向我请求时,我竟陷入纠结。

在我的奥克兰工作室里,和同事随意聊起弹琴这个话题,不料竟人人都有“感慨”。男同事N深藏不露地说,他小时侯父母逼着练到电子琴十级,后来再没碰过;女同事M说,儿子4岁那年给买过钢琴,后来在国内给孩子置办学区房搬家,觉得太占地方,加之孩子上小学后太忙了,钢琴根本就没被带去新家,都现在都搁在国内老家捂着。

然而,面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对钢琴的憧憬渴求,我最终妥协,和孩子达成以下共识:

先买成本比较低的电钢琴,若你能坚持2年以上,妈妈考虑投资钢琴。

学钢琴是个艰苦且枯燥的过程,当然,学任何乐器都一样难,而且必须每天练习,若你半途而废,那么以后都不要跟妈妈谈想学任何乐器了。

在上述两项共识基础上,孩子开始学琴。新西兰的弹琴老师说,这么大的孩子,每天练习15-30分钟即可。就这样,孩子答应他每天练习至少15分钟。

可即便是15分钟,刚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完之后,小朋友就开始扭扭捏捏了,老想着偷工减料,这也完全在我意料之中。每次孩子退缩偷懒的时候,鼓励他的同时,我都会重申他具有选择权。

阿宝,你若每天15分钟都不能自觉练习,那就不要继续了,你是可以选择放弃的,妈妈同意你放弃。但你若放弃的话,以后都不能再提任何学习乐器的要求。任何乐器都是一样难学,若你遇到困难都放弃,最终会一事无成。而妈妈对你乐器上的投资,也只可能浪费一次,不会浪费第二次。你自己决定,是否要继续弹下去。

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是完全认真的。若孩子选择放弃,我真的会同意。这个可能性在同意孩子学琴前,我就考虑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买了价格远低于钢琴的电钢琴——放弃不会太心疼,为娘我自己也可以弹着玩。但是,我也绝对会兑现放弃的后果,至少小学阶段,不会再同意孩子学习其他乐器。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事实上,孩子最终没舍得丢掉弹琴,半年后的今天,几乎已经不需要大人督促陪练了。虽然,每天只有15分钟,比起动辄苦练1、2小时的琴童,那是差远了。但我仍然觉得他很棒,因为,继续坚持弹琴这个事情,完完全全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要统一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要统一

对于孩子,我对他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觉得他是个男孩子,以后长大就是一个男人。所以对于他的教育,我基本是有放有收的,在给予他自由的同时也会相对约束下,我希望他从小就是一个有担当,诚实的孩子。“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习惯是从小的时候就慢慢形成的,如果小时候没有好的习惯,慢慢长大再去培养就会晚了。

刚生下孩子,我婆婆说我是个狠心的妈妈,我觉得不是的。记得那个时候,他刚生下来还在医院,很多孩子的奶奶都抱着,晃着叫孩子睡觉。我们家的一直躺在床上,包括喂奶,基本很少有人抱他。所以他的习惯很好,在3个月内,都不需要人抱,睡觉都是自己完成的,而且他从来不会晚上闹着不睡觉,基本晚上8点睡觉,一夜除了尿尿,都不会醒。孩子嗷嗷落地的时候,什么习惯都没有的,后面的习惯都是在生活中养成的,所以从小就该培养好的习惯。对于教育孩子,我下面谈谈我主要做的几点,有的地方也有不足,还请老师在学校帮忙指导他。

1家里人的教育方式要统一,要不孩子不好管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和他爸爸的观点是统一的,但是最开始爷爷奶奶会偷偷的做一些和我们观点不统一的事情,这样教育其他非常麻烦。比方说他2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总是不吃饭,等大人吃好饭,他奶奶端着碗到处追他喂饭。我建议过很多次,但是他奶奶担心孩子吃不饱,偷偷喂饭。这样我们最一开始教育很麻烦,后来我们专门回家管了这个事情,好了很多。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和他说你不吃饭,等下饿了家里是没有东西给你吃的,爷爷奶奶也不会给你吃东西的,最一开始他不相信的。后来饿了2次,不管他怎么哭,我都叫他奶奶不给他吃任何东西,第三次,他就知道了,吃饭的时候大口大口吃。所以教育方面,家长一定意见统一,包括爷爷奶奶。不然孩子很不好管的。

2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事情

我们家孩子14个月才会走路的,他会走路后经常摔跤,我从来不会去扶他起来,我都会说,宝宝你可以的,自己爬起来哦。最一开始他会哭,但是后来他都是自己爬起来,从来不要大人抱起来。他2岁的时候,我们就鼓励他说,你看爸爸妈妈都是自己吃饭的,宝宝也可以自己做的啊,他也喜欢学习大人,2岁的时候就回自己吃饭,虽然弄的到处都是,但是我还是很开心的。他26个月的时候,自己就会用筷子吃面条了。

3不能对孩子不讲信用,说过的话要做到,要不他以后就不相信了

现在的孩子,不要看着小,但是记忆力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说妈妈等周末带你去水族馆玩,后来周末我忘记了,但是他记得的,早上起床就开始和我说,妈妈今天去水族馆喽。我当时很吃惊,他还记得。后来答应他的事情都做到了,我和他说妈妈答应你的事情做到,你答应妈妈的事情也要做到的,他真的是这样的,每次做喜羊羊,我说只能坐一次哦,他只要坐完一次,就主动下来,有的小朋友会不走,他不会的,坐一次,自己主动和我走了。所以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样他也会和你讲信用的。

4远离手机电脑电视机IPD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这点我深有体会,后悔家里的设施太全。最一开始,他玩IPD的时候,我没有觉得怎么样,而且觉得蛮好,他玩了电脑就不会一直跟着我,这样我可以做事情了,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这样真的很不好,好在他现在不是上上瘾,要不我真就后悔死了。孩子其实需要家长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电脑和电视机。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

孩子上幼儿园了,配合好老师的工作很重要的,我儿子在学校打人,管人,沈老师和我说了情况后,我回家问了孩子为什么打小朋友,他说因为别人讲话了,我就和他说,小朋友讲话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老师的或者和他说上课了,我们要安静的,但是不能打人哦,因为这样你自己也犯错了啊。他应该是懂了,后来沈老师也引导了下,到现在都没有打人了,这个还是要感谢沈老师的。

好爸爸是妈 妈塑造的


好爸爸是妈妈塑造的

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身边都跟着一个背着大包的妈妈,似乎带小孩是妈妈的义务,小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一样。

我们知道只有妈妈一个人是不可能生孩子的,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爸爸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在某些时候,比妈妈还要重要。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里面,都是妈妈在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爸爸都在做他们的大事情。妈妈们常常抱怨,例如老公不管孩子、老公管不好孩子等等问题,妈妈们也很矛盾,既想让老公帮着带孩子,同时又担心他们粗心大意把孩子磕着碰着,非常矛盾和纠结。

赚钱养家不等于育儿

在许多家庭中,爸爸是家中的经济支柱,他们每天在外面辛苦奔波,赚钱养家。让妈妈可以安心在家带小孩,同时也给宝宝提供优质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在爸爸的心里,他们会认为这是他们育儿的另一种方式,虽然没有和宝宝进行交流,没有关注他们的一颦一笑,甚至不曾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特长班,但是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很重要的。

物质基础的确重要,爸爸们在外面打拼也的确辛苦,但是育儿不仅仅是提供物质基础那么简单,它蕴含很多方面,例如重要的亲子交流。记得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请假回家,因为家里的孩子都认不出他了!如果爸爸努力赚钱,提供孩子富足的生活,但是孩子对于爸爸很陌生,极少交流,那么这种只是血缘关系,而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所以,不论爸爸每天在外面多么辛苦,都要抽出来二十分钟和宝宝进行交流,例如聊天、做游戏,或者是给宝宝讲一个睡前故事。让宝宝感受到爸爸这个角色的存在。因为爸爸的声音和妈妈不同,爸爸手臂也更有力度,宝宝或许更喜欢爸爸读故事,觉得宝宝的怀抱更舒服呢!

有的家庭中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可以让宝宝每天在固定时间和爸爸打电话或者通过视频进行聊天,虽然在空间上有距离,但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宝宝和爸爸在心灵上没有距离。

放开手让爸爸去带小孩

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会说自己的老公粗心,带孩子去一次公园,膝盖就给磕破了,看的妈妈好心疼。还有爸爸和孩子做游戏不知深浅,扯着孩子的胳膊上上下下的转圈,也不怕把孩子弄脱臼了!总之,爸爸带孩子,妈妈是一百个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之前要千叮咛万嘱咐,似乎他们不是孩子的亲爸一样!如果爸爸真的是有什么闪失,妈妈会批评教育好久,不依不饶!甚至还会剥夺爸爸带孩子的权力!

时间久了,爸爸听得烦,也懒得带小孩了。自然而然,带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妈妈的肩上,妈妈又开始抱怨老公不管孩子。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着碰着都是常见的事,我们不可能把孩子放在棉花堆里养大。当孩子摔倒放声大哭的时候,当妈妈的多会感性的走过去安慰孩子,而爸爸可能会视若无睹,孩子自己哭一会发现没人理睬,自己爬起来,然后没事人一样。这个时候孩子可能没有觉得特别疼痛,但是妈妈的过分疼惜放大了孩子的疼痛,让他们倍感委屈,哭得更大声。

不如放开手让爸爸带孩子,他们的满不在乎会让孩子坚强有韧性,长得更健壮。

谁都不是一开始就会带小孩,妈妈一样,爸爸也一样。所以妈妈们不能要求爸爸上来就是一个成手,像月嫂一样业务精湛。妈妈们要有耐心,给爸爸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且改正错误。

在育儿的路上,谁没有做过回头看觉得遗憾或者后悔的事情呢?妈妈们做过,爸爸们也是普通人,也一样会做错。

妈妈不能因为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错过一次,就一棒子打死,再不任用,再不信任。这样会大大打击爸爸育儿的积极性,甚至还会把爸爸从宝宝的成长教育中生生的推出去。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妈妈一个人独自负责孩子的成长,又烦又累,爸爸却在一旁悠哉,甚至还会说上两句风凉话,这一切的原因都在妈妈自己。

如果妈妈能够智慧的对待爸爸带孩子的问题,你会轻松愉快,同时也会和爸爸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如果你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够智慧,那么你就会独自承担压力,挨太多的累,同时,对于你的婚姻也有不利的因素。

好爸爸是妈妈塑造的

很多孩子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习惯于找妈妈,即便当时爸爸在身边,他们也会想要妈妈的怀抱,和妈妈比较起来,爸爸永远是候补的角色。妈妈们似乎也非常享受,因为毕竟自己十月怀胎生的小孩,和自己最亲近,说明孩子懂事,这是件多么开心的事!

甚至有的妈妈还会刻意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种种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巩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其实,爸爸和妈妈一样,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没有必要非选出谁和孩子更好,孩子更依赖谁。

可能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多,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在辛苦工作,虽然他现在没有在家陪伴你,但是他的心一直都在惦记着你和妈妈,爸爸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好。所以我们要乖乖的,不要让爸爸在工作的时候分心,耐心等待爸爸回来。

可能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语气严厉些,和妈妈的和风细雨比起来,孩子有些接受不了,妈妈不要去指责爸爸的问题,而是要在私下里告诉孩子虽然爸爸的态度不好,但是他爱你的心是真的,他希望你好,所以他才会着急,才会说出让你感觉痛的话来。

在一个家庭中,太多时候,妈妈都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粘合剂,妈妈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做的事,决定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可以说,爸爸和孩子的距离远近,很大程度上,是由妈妈来决定的。

是自己辛苦的带孩子,还是和老公共同来承担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呢?

是让老公翘着二郎腿挑你的毛病,还是让他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中来呢?

你可以轻松愉快的做妈妈,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

没有哪个男人生来就是好爸爸,此时,你的塑造,很重要。

中国的爸爸“弱抱”了吗?


前一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谈论“中国爸爸弱抱了”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网友给我发来了邮件,或者微博留言:一些网友表示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应该提升与孩子的陪伴质量,学会更好的表达爱;有些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爸爸,非常直接问我应该如何抱孩子!忍俊不禁之余,还是对这位父亲的改过态度深表欣赏!事实上,很多中国的年轻父亲他们缺少现实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唯一的印象便是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我在采访中也说了,中国式父爱充满了深沉与内敛,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庭文化,父父子子,父亲与孩子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等级的隔阂,父亲不愿意或者说不习惯走下神坛,与孩子成为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也是导致父爱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层原因。

虽然是一位中国的父亲,但是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亲近,我不仅通过拥抱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爱,我还会陪孩子一起聊天、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家务、一起撒欢……在互动中才能体现出父亲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我为什么会抱自己的女儿呢?这个问题其实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我的父母是做彩扩与名片生意的,在我四五个月的时候,父母便将我托付给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工作很辛苦,我与他们一周只能见1-2次面,这种情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才缓解。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四年级时,我总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丁字路口,向西远眺,每一次看到自行车的车把,我都默默许愿,希望那辆自行车上坐着爸爸或者妈妈……当我讲到这个故事时,我的母亲总会发出啧啧的感叹,然后说道,当时确实忽略了你的感受。事实上,阿德勒说的没错,受到的挫折,总会补偿回来。正因为我缺少陪伴,所以我努力争取给我女儿最好的陪伴,正因为我意识到了陪伴的重要性,我才坚持了8年做一件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亲子教育。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曾经在景点合影的时候将我抱起,在公交车下车的瞬间将我抱起,在生活中是很少有拥抱的镜头的。而父亲呢?父亲一次都没有抱过我!他像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含蓄而深沉,他们爱的那样静悄悄,沉甸甸,就是“看不见”!所以在小学、甚至高中阶段,我与父亲的对话很少,他不知道和我说些什么,我也不觉得应该和他交流什么。直到大学,我开始学会正视他的双眼,向他询问人生的道理,他也变得愿意交流,但仍然显得不那么自然。如今,他成为了爷爷,他可以轻松的拥抱自己的孙女,向孙女询问幼儿园的生活——可是,他却不知道,我,他的儿子,至今也在渴望着他的拥抱。我在一个角落里,撇着嘴笑,心想有多少父亲不了解孩子的渴望呢?

缺少拥抱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心。虽然自己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但根本无法“根治”这个心理缺陷。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对孩子的陪伴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修复。我为她发明了120种亲子游戏,其中的第一个游戏便是“爸爸游乐场”!我便在这里回答了那位年轻父亲的提问——如何拥抱孩子?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要想让孩子喜欢你,首先你得豁的出去!我把几种抱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熊抱与公主抱。这是最基本的两种抱姿,不用过多解释。

2、骑马马。父亲欠我一个,而且就我现在的份量,恐怕他已经无法补偿了。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安全。曾经有一个爸爸没有扶稳,孩子从他的身后脱手,导致孩子摔成重度残疾。可以说任何亲子游戏都是建立安全原则基础上,如果没有十足的保险,或一个人没有能力操作时,就不要尝试任何有难度的动作。

3、千慧抱。我的女儿叫千慧,这个姿势的发明是我和她的“专利”。这种抱的姿势是孩子与大人面对面,孩子的双腿挎着大人的脖子,大人搂住孩子的腰部与臀部。当我与很多家长描绘这个抱姿时,他们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事实上孩子们通常都喜欢这个姿势。

4、海盗船与人工摩天轮。父亲首先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我是孩子的最佳玩具”状态。海盗船就是父亲将孩子“公主抱”,即将孩子捧在胸前,然后左右摇摆,幅度从小到大。人工摩天轮是双手抱住孩子的腰部,在身前“画”大圈。一边做动作,一边可以唱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

5、攀登爸爸。这个游戏已经成为了我的“代表作”儿童脱掉鞋子,爸爸双手拉住孩子的双手以确保安全,孩子从父亲的腿部蹬踏,直到前胸,最后站在爸爸的肩膀上。游戏的收尾动作是爸爸要把孩子抱下来,抱在自己的怀里。

希望我的方法能够给爸爸们一些启发,爱孩子,从拥抱开始……

性别教育 您找到起跑线了吗?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宝宝,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一段久远而经典的对白勾起了众多80后父母的无限回忆。近日众多明星纷纷爆料自己对子女性别教育的经验,使这个被众人避之不谈的敏感话题再次被推向舆论的浪尖。那么性别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性别,人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类了解自身奥秘的启蒙。人一出生就宣布了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其性别意识的形成,却需要后天的培养。让宝宝从小意识到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它将影响到宝宝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能否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什么时候对宝宝进行性别教育才是合适的时机呢?

30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在36个月之前,宝宝尚未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在36个月之后,宝宝会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形成性别意识。这时大部分宝宝开始对“我”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他们会提出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男孩,什么是女孩。因此,宝宝在三岁左右,父母对其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宝宝所受的影响大得多。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当宝宝提出性别相关的问题时,很多父母往往采取回避或训斥的方式匆匆结束与宝宝的交流。正是这些父母没有对宝宝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使宝宝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也就错过了对宝宝进行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期。红黄蓝教育机构研究表明,忽视性别教育这道起跑线,匆匆被“成长”的宝宝,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别心理,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性别心理障碍。许多有同性恋倾向的个体,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

关于性别教育,父母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是讲求科学的方法,可以引导宝宝从动画片、图书媒介中了解性别教育的相关知识,性别教育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关乎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宝妈育儿心得


宝妈育儿心得

光荫如梭,在这不经意的日子里,涛涛从曾经只会咿咿呀呀的小宝宝变成了如今读小班的“小大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也不再是你眼中曾经的那个宝宝了,她有时也会抓住大人的缺点提出意见,或是在心里质疑大人了。

面对这个“小大人”,我们要知道,孩子是大人的“复印件”,所以我们平常也要注意什么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欢给孩子设计一个雄心壮志的计划,一旦教育偏离了设计的轨道,就会认为孩子“笨”、“没有出息”,接着一系列影响家庭气氛等不开心的问题也会急驰而来。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曾经给自己设计的未曾完成的"宏伟蓝图"拿过来,让自己的孩子来替你去完成。童年的时光应该是金色的、自由的、快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和“鼓励”。

我们认为涛涛只是个平凡的小女孩,我们没有给她设计任何的远大理想,我们只是希望她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长,特别是心理要健康。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发现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毫无感恩的观念,动不动就寻死觅活,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既然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就得为他的一切负责。而且内向的孩子心理问题特别突出。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好好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加强引导,使他们成为健康向上的孩子。

对于涛涛的教育,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性格特点出发,我们涛涛是个矛盾的孩子,时而开朗时而忧郁,但性格偏开朗多一些,对于她的管理我们是粗放式的。每天放学回家孩子经常要求买这买那,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我们要适当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在孩子想耍赖,不听大人讲道理的时候,可以不予以满足,采用冷处理。父母可以先严肃明确地对她讲耍脾气是不对的,是无济于事的,给予她警告和自己改正的机会;如果她还继续闹,那么父母千万不要同她多纠缠,离开她,让她一个人感到孤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也没效果。等完全平静后,再给她讲深刻的道理,使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

二是充分发挥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对孩子进行表扬与肯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是当孩子犯错误时,也要及时处理好,不能姑息。

第三,要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不等于纵容。在平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必须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父母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是会像孩子那样做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更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的观点,希望其他家长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育儿好书《妈 妈,请在童年这样爱我》


育儿好书《妈妈,请在童年这样爱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周了,期间经历了一个周末,于是有孩子午睡的时候认真的看完了它。这是一本有关育儿的书,很多人会说,各家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条件以及性格就会有各家育儿的不同方式,没错,不过看看人家的方法,得以借鉴未偿不好。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不是因为他的育儿方式有多么多么的好,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应该是德国华裔)的自身体会,不是所谓科学家们的理念。家庭的爸爸是德国人,众所周知,西方的教育模式与中国人是不同的,并且在大家的印象中,德国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比中国大多数家庭都要好,他们的育儿方式对我们会有帮助吗?

我也是带着怀疑看完它的,的确有很多共鸣之处。无论身在哪里,孩子的世界都是一样精彩并且是童话的。养孩子并不是指带给孩子多少物质的财富和享受,而是怎样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以及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与对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几乎每一个做妈妈的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给予的爱是否符合了孩子的需求,还是需要有智慧的。再来说说这本书吧,全书包括六个部分:一些小梦想需要妈妈帮助实现;妈妈,我们去哪儿-亲近自然的乐趣;童年,妈妈给的快乐;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打造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一起成长的幸福。

这每个章节,都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妈妈们都关注的。怎么样让孩子作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孩子的心里世界,妈妈们都懂吗?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妈妈,给我生个妹妹吧;妈妈,我想养一条狗,和单车一起长大的孩子,嘿,别说,这也正是我家域宝想要的。每晚睡前我和他的聊天总是有许多的新鲜事,比如“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妹妹和弟弟?”“妈妈,我梦见我养了一条鱼,好大好大,我游泳的时候他就在我旁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女的孩子,性格上有许多的不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很认同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量高级别的爱就是给他生个弟弟或妹妹。

妈妈,我们去哪儿?孩子的最爱便是爸爸妈妈陪着看世界,了解世界,亲近自然。我记得域宝还小的时候,我和一个年长于我的妈妈说,我买了教孩子认动物认水果认蔬菜的卡片,她当时就反问我,你很忙吗?我当然不至于天天做飞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偶尔出下差,于是她便说“为什么不带孩子去认真的水果,真的蔬菜和真的小动物?”我恍然大悟!孩子需要走出家门,而最好的带领者便是妈妈。正如书中作者带孩子去摘苹果摘葡糖,带孩子亲近大海,带孩子坐火车旅游,这都是因为孩子需要这样的体验。

书里还有许多许多我特别喜欢的章节,每个孩子都爱涂鸦。域宝也特别爱,现在他每周有一个小时是额外的涂鸦课,然后回到家,他会破不及待地把他学到的画要画一遍给我看,家里已经有三盒不同的画笔。但同时,家里的沙发,孩子的衣服,桌子上难免会留下各种彩色的印子,我也曾严厉地让孩子画的时候注意卫生,陪在旁边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教孩子房子的门哪有这么窄?太阳怎么这么扁?等等……,其实没必要,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他一定不会特意想去弄脏衣服,也不会知道房子到底怎样才好看,只不过是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画。做妈妈应该做的就是支持并鼓励。

还有“小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太让人开心了。并且也非常佩服德国父母们的开民与鼓励,这在中间,只怕是一件超能引起家庭危机的事情。家长们不妨看看,很值得学习。另外鼓励孩子到小朋友家过夜也是如此。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可看看现在,特别在城市里,没有哪些家长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过夜的(亲戚除外),其实这都不过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大人们做好准备了,的确是可取的。

任何书,如果看到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值得一看。总之,这本书,当一个妈妈看完以后,不会觉得这是在讲什么大道理,而用非常质朴与易懂的语言讲述作者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平时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是否走对了路,是否找对了方法,是否给了孩子最想要的爱?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读书


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都是爸爸妈妈帮宝宝从书上看来的,书——好神奇呀。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也就成功地为宝宝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妈咪陪读须知——亲子阅读3大误区误区1:阅读就是识字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误区2:阅读就是读懂情节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

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亲子读书小擂台——好的做法VS不好的做法DO: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4.“看图说话”是很好的方法。妈妈可以找一张漂亮图片,给宝宝讲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即兴发挥。5.“照本宣科”同样也是不能缺少的。像很多童话故事中很多非常优美的地方就一定要读出来。安徒生的《丑小鸭》描写一所破旧的房子,说:“它是那么残破,甚至连向哪一边倒都决定不了——因此它就没有倒。”这样风趣而又富有浓郁诗意的语言,一定要读给宝宝听。读书时可以用一些戏剧化富有变化的声调,让宝宝觉得其乐无穷。6.在家里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宝宝还特别爱模仿大人,见爸爸看报纸,他也拿来看,虽然他拿着报纸的字都是反的,根本不知所云,但他起码觉得看报纸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所以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营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氛围很重要。7.爸爸妈妈可以将书中的人物换成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的人名字,宝宝就会更爱听、更爱看。

8.宝宝对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图书感兴趣,如宝宝喜欢家居或者做饭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家庭都千差万别,种种情况少有雷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代表我个人以及我的家庭。希望读者姑妄观之,可借可签,勿论勿喷。

一、孩子是什么?

有人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在有儿子这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是一个有家谱的家庭,有着严肃的家风和家族传统观念。我们家重儿轻女,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家族的延续。祖上兴衰起落,加之个人某些理想的没有实现,一直希望儿子能纪承自己的理想。后来儿子出生了,看着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我就在想,他是谁,我能给予他什么,他又能给我做什么?那些天,我兴奋的用脑过度,睡不着觉,后来想明白了,他是他自己,他只是我的儿子而已,我能给他,而不能向他索取。后来我看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现一个剧情令我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员瞿恩被俘后,杨立仁劝降,拿出他儿子的照片。他的儿子已经4岁了,他从没有见到过他的儿子,照片还是第一次看到,面对自己从未谋面却也再无可能谋面的孩子,他细细端详小费明的五官,自言自语着,尽是为父者的满足与安详。他说,儿子有他生活的时代,有他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命结束了,他从没有想过儿子延续他的生命,儿子是属于儿子自己的。我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不希望儿子成龙成凤,出人头第(如果他青史留名,也是他自己的事)我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独立尊严地生活。我会象母鸡一样保护他,会象老虎一样培养他、教育他,更会把他赶走他,让他独立于世。实现我儿子出生时,我给我的朋友同事们短信写的那样:新生命诞生了,世界由此改变。

二、孩子的名字

中国人讲究名字,都想起个好名。名字不能决定命运,但确实影响着命运。许多家长都给孩子算命,这种用钱来交易的名字为不不吉。好的名字,你可用专家、教授、学者、名人、领导来送,或者家谱传,或者自己起,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易。看看现在孩子的名字吧,且不说重名重字的太多,都是那几个字,千篇一律,听起来也太俗。

三、孩子的生活

我的儿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得过什么病,非常地健康。因为我和妻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除了遗传的因素,孩子的身体是养出来的。从准备怀孕开始,我们就非常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精神与生活习惯。我们尽量食用健康的食物,我对健康的食物看法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尽量吃地产的;吃自然成熟,正季成熟的;少吃寒性食物,多吃平温的;小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少吃小食品和零食。我给孩子吃的鸡蛋基本都是纯笨蛋,就是那种农村自己家养的,从鸡窝里收的那种。包括肉和菜都是想办法从农村弄的,而且是知根知底的。菜并不是农村的就好,要看种菜的地,如果土不好,那号称什么有机都是白扯。有许多人,在城边,在小区,在各种地方开点荒,种地,说什么是绿色的,不上化肥,不打药。其实他不知道,土都污染了,水都污染了,空气污染了,你就什么也不上,污染物也渗透到果实里了。所以,这些都不要吃,连听都不要听。肉食也是,动物是在食物链的最上端,积累的污染也多,所以选择要慎重,不是不吃,是适当食用。

我的儿子上小学,我选择一所离家近的学校。主要目的就是照顾好孩子。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因为上学而早起半个小时。现在孩子上学都早,教育部规定孩子6岁可以上学,并不是说就是6岁上。我们的父辈包括我们小时候都是8岁上学,专家也认为8岁是一个成熟的年纪,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可是许多家长都认为越早越好,现在成了一年级全是6岁的。幼儿园小中大班对接的就是6岁小学生,如果你的孩子6岁不上学,那就得想办法在幼儿园大班重读,而且重点幼儿园还得找人。更有甚者,让孩子更早就上的,在妈网上我就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在问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孩子从了社会,6岁上了学,但我和他妈妈从第一天起就让他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去上学。现在的学校学生都在学校吃,不让出校门。我和他妈妈每天都把孩子接回来,中午在家里吃饭,饭后玩一会,可以躺可以坐,或者下楼在绿地玩一会,这样得到充分休息。有人说:这样孩子不遵守集体生活,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说到底,我们中国根本就不重视集体和团队,看看中国足球队就知道了。有人说:我的孩子找了个好学校,什么“某二”校、什么“某五”校、什么“某实验”。可是能骄傲到哪呢?其实许多家长连个体户学校、私营的、股份的都不清楚;对于教育界的情况都不明白,又怎么能保证孩子受好的教育呢?我最引以为光荣的就是:我的孩子前三年级自由自在,从不写作业,吃得好睡得好,但各方面只比其他孩子强,不比其他孩子差。

四、孩子的学习

我们的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孩子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校学习,一方面是从家庭学习,一方面从社会学习。我主要说家庭的教育,可以这么讲,世界上人这么多,为什么有成功的,有的过得好的,除了机遇,除了自己的努力,除了先天八字,命里注定,除了遗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我没有说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给我们知识,但家庭给我们做人。家里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正所谓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处处以家长的身份压孩子。我们家庭里长幼有序,规矩众多(因为我们是满族传统家庭),但与儿子在思想上是平等的,多的时候,会跟他讲道理,让孩子从小就有好的情商。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讲,要让他知道他是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勇敢,承担责任;要心怀宽广,懂得感恩,知道敬畏;要无论什么时候,做一个善良的人;要遵从人类已有的法律道德。至今我的儿子非常地大气,我很知足。

五、孩子的玩。

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让他快快乐乐去玩吧。从小到现在,我每天都陪儿子玩。小时候不会走路,我就跟儿子一起爬,孩子走路以后就再也不爬了,有许多家长急着让孩子站起来走路,可我就让孩子多爬,这样做大大开发了儿子的智力。我孩子到现在没有上过任何学前班,没学过音乐,没学过美术,没学过书法,没学过英语。我们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知道得不少,根本没有想过让他学什么。他上幼儿园时,我每天接他,出来后一天青年公园,一天去彩电塔(那时里同没有装修,一楼随便进去),一天去鲁园,一天去超市,一天去绿地。在幼儿园呆一天了,多难受,孩子应当怎么快乐怎么来。孩子不是学奴,家长也不是孩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玩中度过,而不是在学习中度过!孩子累,家长累,我可不干。

我儿子到现在没有写过作业。我也没问过他分数,没问过他考第几名。小学的知识我很清楚,为什幺小学要学6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是全方面的成长,长身体长智慧长语言长见识,何必让他天天写作业,尤其是在低幼年级时。我儿子喜欢电子产品,我没有给他买,家里电脑也没有。但我也没有限制他,现在不用这个就落后了,我们必须跟得上时代,但又要有所控制,要掌握,又不能依赖,毕竟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怎么办,我带他去商场电子产品柜台,体验去吧,不许超过半小时。自己玩,自己琢磨,也不怕弄坏。不明白就问营业员,说点好话,锻炼胆量,锻炼口才。我的儿子现在常用电子产品、一些游戏什么的都会,玩的非常明白,而且眼睛很好,如果儿子戴着厚瓶底似的眼镜,我会郁闷死的。

我经常带着儿子去郊游,去农村,去室外公园绿地玩,充分接触、亲近大自然,学习各种知识,对于常见动植物,现在他基本上什么见识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肯定不是我的儿子。我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玩的童年,我又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低年级,这是基础。到了高年级以及高一级的学校,我不否认,也会走应试的道路,也会紧张的学习,但我也会松驰有度,也相信儿子

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我给了他一个坚实的金字塔底。

六、家长的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世界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落后。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们不学习,不与时俱进,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与世界,那就会被淘汰。家长学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了解一些大百科。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求知欲强,问题特别多,什么方面的都有,家长百科知识越多,对孩子的帮助越大。

家长要带头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国人普通缺乏阅读,“君不见人人低头玩手机”,这正是和外国人的差别。我带孩子去北京旅游,在地铁上一个外国小姑娘给儿子让座,然后就靠在车厢边看书。我就让孩子看着她,这样孩子就知道,人家是如何读书的。我又给他看我们地铁上那些玩手机的人,教育他应该怎么样做。我打孩子小时就经常带他去书店,孩子小不一定能看什么,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对书有一种认识。他可以在书店玩来玩去,翻这翻那,尤其是书店里的电子产品。如果他感兴趣,能投入其中,我就很满意。孩子玩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察那些看书的人,有许多孩子看书,有的坐在书上,有的靠着书架,有的站在过道里,我心里说:这些孩子挺爱看书的,可是这样的不懂得文明,又有什么用呢?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进步。

家长怎么选书?去过书店的家长都知道,现在书店的书足可以让人眼睛累花,太多了。究竟哪些适合孩子?哪些对孩子有所帮助呢?举个例子:我曾看过许多家长给孩子选字典,直接问有没有商务出版社的?这样的家长一看就不懂。商务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是两回事,还有个商务出版有限公司呢?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如果家长们不自己学习,没有人会告诉你的。我不明白那些家长为什么选择商务版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幼儿,应该选择“人教版”的,也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是严格按小学教育标准选编的。我不是说商务版的不好,因为对小孩子来讲,并不适合。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出色那无所谓了,你也可以直接买《辞海》。选书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不要以**的眼光看待童书,选择童书要注意故事性。要知道,莫言小时候就是从听故事学起的,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七、教育的方法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师的,我们看起来孩子有许多知识很简单,认为自己能教或者孩子应该学得很好,其实并不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孩子虽然聪明,但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要一点一点来,有些东西要反复灌输,要讲究方法还要抓细节。看电视《射雕英雄传》对郭靖小时候学武功印象非常深刻。邱处机就说过:江南七侠教郭靖武功,是“教不得其道”郭靖学武功是“学不得其法”,所以一直不能进步。只有在邱处机教了他内功心法后,才大有提高。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根据他的特点进行教育。我的孩子从小特别喜欢坐公车,喜欢看这个世界。家里有一本《沈阳公交出行路线》,他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翻看,一看就是很长的时间。我们看在眼里,没有管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已深入其中了。后来,他可以把沈阳所有的公交车路线的起止点全说出来,经常给同学们和其他人做表演。从这里面,他认识了沈阳市区基本上所有的地方,熟悉了地理。孩子1岁时,给他看图册,看各种水果、物品、交通工具等,后来我就想,这样看只能是表象,接触不到实物,怎么办,带他去超市吧。于是就选择了一个较大的,而且人特别少的一个。水果,各种物品让他摸、让他看,他很快就认识了。后来上幼儿园,每天放学后,隔几天我就带他去超市,看这儿弄那儿,有一段时间甚至当起了“理货员”将商品摆来摆去,归类、整理。而且在看商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字。比方他在整理方便面时,认识了各种字:香辣、麻辣、酸辣、红烧、海鲜等等,我们并没有特意的教他,从没有给他买什么识字卡,就在他整理商品的过程中,给他读几次,他就认识了。2008年,我有幸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全家都很高兴。我儿子也用红纸卷个纸筒,举着跑来跑去。我就借此机会给他讲奥运的知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5个福娃,5种颜色,5个名字,代表着五行,五种意义。我就分别告诉他,然后串连起来,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还学习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五行的知识。到现在我的儿子在各种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略强,而且没有累着,我感到很欣慰。

在教育孩子时切忌拨苗助长,一定顺应着生长的规律,慢慢的引导,慢慢地加强。切忌用**心理来判断儿童的心理。我们现在的孩子**化太明显了,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参加选秀,许多家长还以为美,殊不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伤了,副作用很快就会显现出来,长大了也会失去竞争力。我尤其反对孩子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也不让看一些选秀类的节目,我认为这与我们现实的生活太远了,孩子太小,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三观”教育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乱象,就和这一代从小缺乏“三观”教育有一定有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是对孩子负责的话,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什么重要的意义之类的话我就不说了,反正我不希望儿子有“猪”一样的队友。

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说:这只是个人的一种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有许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希望大家都做好,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希望大家快乐!

家园共育《育儿,爸爸妈 妈树立统一战线了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