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肤应对症下药

10-27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儿童护肤应对症下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础护肤品男女老少均可使用”,这一缺乏科学性的观念至今仍在全国部分范围内存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主任刘晓雁指出,儿童皮肤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专业性和针对性是儿童护肤品的核心特征。刘晓雁主任按照医学将人分为多个发育阶段来分析,从婴幼儿到学龄前,儿童的皮肤呈现角质层薄、表面油脂少、娇嫩敏感等特点,因此对外界抵抗力差,皮肤极易发生感染。长江以北的春天多风,花粉弥漫容易让孩子的肌肤发生过敏,夏季紫外线过强容易晒伤肌肤,秋冬季则因温度偏低而肌肤干燥;长江以南的冻结空气湿度大,容易发生皲裂和冻疮等皮肤问题,因此孩子更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和外界环境进行防晒、防过敏和增加额外的肌肤保护。“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肌肤呈PH5.5,弱酸性,这是最理想的肌肤环境,所以保护和清洁是他们护肤的主要需求。”刘晓雁主任强调,儿童护肤品首先要不刺激,性质温和,能够增加皮肤油脂膜厚度和保湿;清洁用品、洗浴液则要保持儿童身体和手部清洁,从而减少病从口入的几率。刘主任对已经通过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专家论证的孩儿面系列产品表示了特别关注,她认为,家长在选择儿童护肤品时就应该注重温和无刺激,适合儿童使用,还能够保护儿童幼嫩的肌肤不受外界的伤害,并且针对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护肤产品,如防晒露等。同时,认清知名度高、产品线丰富、价格适中的品牌。来源:新民晚报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对孩子的小气“对症下药”


导读: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教育孩子做到:

学习分享。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当家里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

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如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懂得分享时,家长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孩子将会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解决孩子问题要对症下药


孩子年龄:四岁四个月

跳跳近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突然间不高兴,自己哭着去另一间屋,也不是大哭。如果大人过去哄她,她也不会听,如果抱她,她会挣扎不让抱,但如果你走,她会哭的更凶。

其实这种情况,我印象中小时候也有过。我哭,妈妈来哄我,但当时我虽然很需要妈妈来哄,但是当妈妈过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碍于自己的面子,还是想多让妈妈哄一会,所以无论妈妈怎么哄,我都不会停止。但那时候我心里是温暖的,是不哭的,这是想让妈妈多哄一会,但无论哄多久,都感觉不够。直到把妈妈惹急了不管我,我就开始大哭,大哭一会,妈妈或者其他人会再来哄我,这时候的我就会找个台阶下来,不再哭了。

所以对于跳跳这种情况,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心理,我也试图去哄过她,可是一点效果没有。

其实她是什么问题都没有的,并不是无理取闹,只是自己心情不好而已。

所以现在我要做的不是哄她,而是想办法让她心情变好。

她自己跑屋里,过了一会,我惊讶的问跳爸

“我好像听到有人再哭?”

“是不是小鸡(跳跳经常把自己扮演成小动物)在哭呢?”

“哎,跳跳呢,我怎么找不到跳跳了?”

“我听听哭声在哪里?我去看看是不是小鸡在哭。”

然后我就装作顺着声音去找是谁在哭,这时候不能一下子找到,要有个游戏时间,来缓冲她不好的情绪。

我走一步就会说一句“哎,哭声在哪里?我怎么听不到了?”跳就会配合着再哭一声。

等感觉她已经忘记为啥要哭的时候,我适时的出现在她面前,

并惊讶地说“俺跳跳怎么在这里啊,你刚才听见有人在哭吗?”跳跳摇头,

我再问“是不是小鸡在哭啊?”跳点头。

然后跳就装作小鸡一蹦一跳的跟着我出来了,就这样,啥事没有了。

孩子的问题很多,无论面对那种问题,只要我们摸透孩子的心理,从她心理出发,对症下药,其实是很好处理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是我们的对他们的关注不够,不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所以总不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处理。

对症下药对待爱猜疑的孩子


这种儿童不但怕生,而且疑神疑鬼,常使父母伤透脑筋。这种儿童过分猜疑,很容易被周围的同伴讥为胆小鬼,你愈骂他,他的猜疑心愈严重。

猜疑的小孩,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是精神外伤型,曾经遭遇可怕的事情,恐怖的经历仍挥之不去,才变得疑神疑鬼的。比如: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狗咬了。这可能使原来就怕狗的他,两三年都不敢一个人外出,深怕再遇上恶犬。有类似这种情况的应该带他去看专门的医生,由专家与家人共同来治疗他。一般说来,冲淡他心里的恐怖记忆是最需要的,但这事儿又急不得。家人应该以爱心及平静的口吻解说他害怕的经验,以减少他的恐惧。

第二,是疑心病传染型。这种小孩从小是爱猜疑的父母养育出来的;耳濡目染的结果,当然难逃猜疑之症。与其说小孩子的性格像父母,不如说父母的不安传染给小孩了。因而使小孩处于不安的状态,变得疑神疑鬼。尤其是胆小、不安的母亲,更应该特别注意,必须赶紧改正这种坏习惯。若不能马上消除,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继续改进,并且让小孩积极地体验生活,脱离疑神疑鬼的生活,进而产生自信心。

第三,是因为经常受到责骂、欺负而形成的。这种小孩大多由于经常受父母惊吓,老是受人欺负,比较软弱的缘故。小孩本身如果够坚强的话,则可以抵抗这种压力,若是他很软弱,就可能无法承受而离家出走,不然就是默默地忍受。要帮助被欺负而猜疑的孩子,首先应该给他找一些让他安心玩耍的同伴,让他在游戏中,一点一点地消除对人的猜疑、恐惧。假如是由父母的打骂惊吓教育而造成的,最要紧的当然是父母必须改变态度,不必要的惊吓要尽量避免。

第四,是为数最多的一种。这种类型的小孩从小就在家人的保护之下,缺乏突破困境的胸襟,一般由祖母抚养或独生子女都属于这种典型。这种备受保护的小孩,大多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及耐性,因此,单独行动对他而言相当危险。总而言之,造成他疑神疑鬼的最大原因是生活经验不够,必须让他多锻炼,培养信心和耐心。

疑神疑鬼的儿童有上述四种典型,为了消除这四种原因引起的毛病,必须分别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可能会有不良的效果。

总而言之,幼儿大多会恐惧,只要年纪稍大一些,明白他所畏惧的真相后,就不会再害怕而猜疑了。其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可以随便骂他“疑神疑鬼”。

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父母只需做好这件事,对症下药!


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孩子的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呢?成绩是有了明显进步还是依旧没有什么改变?

趁着最后几天,不妨做对以下这件事情,让孩子在暑假实现“弯道超车”。

1

课外辅导班要适量

别逼孩子表演勤奋

今天,育儿群里有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辅导班很多,暑假的头一个月都在补课,现在还有一个月就开学了,还要出去旅游10天,这些日子在没日没夜的赶作业。

另几位妈妈也附和,说自己家孩子也一样,其中一位妈妈更是在暑假初期就给孩子制定了很多计划,还做了个表格。每天行程满满当当,要求孩子一天一张卷子,每天背诵50个单词,还要求孩子每天预习下半学期课程2小时,光英语一周就有5节课外辅导班要上。

孩子每天光上辅导班就是一天,看着忙忙碌碌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孩子的暑假作业连一半都没完成。这位妈妈就慌了……

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好的,但问题就出在她给孩子报的辅导班过多,很影响孩子的精力,让孩子每天盲目扩充,忽视了知识是要稳扎稳打的。另外制定的计划又比较笼统,只能够让孩子漫无目的地勤奋,实则效果甚微。

2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要注意完成率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能完成的计划,每天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

比如背单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单词的难度,固定孩子每天早上8:00-9:00背20个单词,如果难的单词可以减少到15个。

比如预习下半学期课程2小时。要落实到预习哪一课,哪一个章节,怎么检验预习的效果,这些细节如果都没有,就只规定2个小时的时间,对孩子来说是很迷茫的。孩子自然会没有效率,用这2小时的时间来偷懒。

要帮助孩子科学安排时间,制订两张表,一张是一天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从早到晚,从起床到睡觉,将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另一张是一周学习计划表。正常的学习和单元学习,查漏补缺合理安排,课内学习和复习预习的合理安排。

这两张表的制定,可促使孩子克服忙乱现象,有条不紊地学习、活动、休息,有利于提高孩子完成率和对学习的兴趣。

3

计划随时调整

优先安排等级

很多父母觉得这样安排太过死板,万一遇到什么事情,计划非常容易中断或被打乱。这也是我这里要讲到的,那就是一定要考虑计划的变动性,和优先安排计划等级。

建议做3天计划和7天计划,再根据孩子的表现和反馈,调整计划的难易程度。在调整的过程中将计划按紧急重要程度分等级ABCD,让孩子先做A级最紧急重要的事,比如约好的补习班。

再去做B级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日常作业;然后做C级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最后再做D级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修自行车,去朋友家打游戏。

要教会孩子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安排好顺序,这不但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在桌子面前假装很努力。

4

父母要做好督促

避免过度迁就和妥协

父母除了以上要和孩子合理的安排目标和计划,还需要督促孩子,提高执行率。

我们成年人,在工作的时候都不能保证注意力完全集中,难免想偷个懒,更何况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们。

如果孩子不是自控力特别强,学习特别好,建议父母还是要督促孩子。不能因为孩子不喜欢、累、懒、想放弃,就一味的迁就孩子、妥协孩子。

如果父母一味的迁就妥协,就会让孩子变成懒散,对学习丝毫没有目的。这样的孩子学习是不会好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执行力,做了计划就要落实计划,那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律的、有方向感的人。

俗话说“勤能补拙”,成功虽然离不开努力,更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执行力。

父母与其抱怨孩子“不爱学习”“效率低下”,不如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计划能力和完成率。只有父母多用心,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才能越从容。

【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


“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有意设些小难题

宝宝由于受到能力、技巧、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难,而其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还不强,稍遇到困难就会显得焦躁。但家长切不可因此过分心疼孩子,不妨放开手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不防饿他一两顿,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别把他生活中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设置些小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比如,在孩子学会爬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去跨越。孩子失败了,家长不要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是引导孩子找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借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家长自身还要做好表率,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在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时,也不要过分看重输赢。家长积极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享受过程的心态都会感染孩子。

病因之4: 包办替代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感表现,聪明的家长会很乐意配合。但相当多家长忍不住包办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

对症疗方:分配适当家务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可以做些给妈妈递毛巾、纸张、收拾玩具等事情;3、4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 劳动;4、5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定期的家务,如擦桌椅、吃饭时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岁的孩子可让他们独立洗 碗筷、洗手绢等。

除了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还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

比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搭高时,看到孩子用半圆形做基底。很多家长会忍不住纠正: “半圆形不稳的,你应该把正方形积木放下面。”家长在说这段话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不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了。

病因之5: 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宝宝摔倒,妈妈打它!”这种类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对症疗方:让孩子勇于承担

幼儿做错事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

这种现象表明幼儿还没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和打骂。

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哭闹和“拒不认账”,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成人处理这类错误时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孩子知道,根本无需说谎,父母不责罚诚实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来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知道大家都喜欢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十种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哭闹应对办法


当你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它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情绪崩溃,会大哭大闹。

情绪崩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是让人讨厌的事情,但是这个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任何人的童年都会经历,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或者让他改掉坏脾气。

1~4岁之间的孩子还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他们往往遇到不开心不顺意的事情总是去哭,是什么让他们开始发脾气?其实往往都是在大人看来简单不过的事情:没有得到它想要的!

1~2岁的孩子哭闹是他想要传达给父母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大人也不理解他们的意图,他们只能用哭闹来解决,他们的哭闹基本都是最简单,我想喝奶,我要换尿布,玩具在哪里?

3~4岁的时候,发脾气是为了权利斗争,自己不开心了!他们已经有“自我”这个意识,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需求、欲望,而他们没有观念意识,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会哭闹。

那怎么阻止孩子哭闹呢?下面的十个方法,百试百灵。

一、忽略孩子

孩子覆盖大脑的前额皮层,是决定和判断的区域,但是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它大脑的推理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哭的时候你和它”好好说话“的时候它不听。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不会游泳,此时他溺水了,你是先救他还是先教他游泳?

让孩子一个人”冷静“一会儿,会让情况变得更好,然后你就可以孩子在正常的情况下谈了,一句老话:“光打雷不下雨”,不要心疼孩子哭,如果你次次都满足孩子耍小脾气时的无理要求,那么他一定会“骄横”

二、给孩子一些空间

有时候孩子的哭闹,是他受了委屈,觉得愤怒,他不会哭泣所以让他泄愤,这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要确保他愤怒发泄的方式不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如何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有父母的帮助,他会逐渐的变的更理性,不会以一个哭闹的方式战胜你。

三、转移注意力

和孩子在逛街的时候,孩子看到了某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了,但是还在哭闹想要这个怎么办?给他找一个能让他转移注意力的事物,他要玩具,你答应孩子如果你今天不买玩具的话,妈妈会很开心,妈妈开心了,就会给你做好多好吃的。 孩子的兴趣转移非常的容易,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孩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四、与孩子沟通

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词汇量特别的少,如果父母两个人同时问孩子问题,孩子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毛毛三岁了,看动画片看着看着哭起来了,妈妈怎么哄也没用,爸爸过来问毛毛,为什么要哭啊?毛毛说,熊大被光头强打死了。

爸爸说,毛毛乖,熊大没有死,熊大被打飞了,那个不叫死,叫飞,懂了吗?

生活总是比戏剧更荒诞 孩子想表达的事情由于认知不足,并不能表达出来他的真实意图。

五、拥抱

孩子有时候哭闹,可能只是被吓到了,拥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真的能让孩子安定下来,不止是孩子,夫妻之间有时候遇到情绪不佳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大大的,牢固的拥抱,比一切安慰都管用。 给予一个拥抱,比给予一个可以拥抱的人有用得多。在拥抱孩子的时候不要哄孩子,不然你会陷入无休止的困境中,正确做法是抱着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你的拥抱有力量,你在关心他,既是是孩子做错了,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们的情绪宣泄出来。

六、食物

孩子不爱吃饭,挑食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孩子不吃的那些食物,真的是因为不好吃吗?有时是你做出了让步,让孩子吃其他的食物来获取营养(不吃蔬菜,口臭,体重超标的孩子不在少数吧)

零食虽然没有太多的营养,但是总能解决孩子们的口腹之欲,也解决了他哭闹的问题,给孩子养成一个习惯,零食不可以经常吃,在三餐时间要正常进食,如果你没有按照这个时间来吃饭话的,你就会有饥饿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正常吃饭的习惯。

七、激励行为

比如带孩子在图书馆看书或者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他们总是按耐不住好动的心,活泼好动,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请千万不要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借口,你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你要正确的告诉他:如果你不继续吵闹的话,爸爸妈妈一会儿带你去吃冰淇淋,这种小激励完全是正常的,但是你要根据你的接受条件来谈。不要胁迫,也不要发脾气,等你的孩子在哭闹的时候,这种激励方式是最有效果的。

八、陪伴着孩子

现在的家庭父母基本都在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孩子哭闹或做出令人不解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引起你的关注,陪伴是和孩子一起互动,例如最简答的做游戏和讲故事,有些父母觉得吃饭的时候沟通两句就算关心孩子了,别逗了,你那叫陪着,不叫陪伴。留守儿童的犯罪案例绝大部分只是为了让人引起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

九、微笑

最怕在公共场合发脾气的孩子,打孩子的话,孩子会哭的更厉害,不作为的话,尴尬的是父母。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继续哭下去的话,别人怎么看你呢?其他小朋友会不会和你一起玩?

十、离开那里

孩子哭闹有时是因为很小很小的事,比如一颗糖掉在了地上,只需要把孩子带离这个场景,让他不再继续看到糖果掉在地上引起难过,切换一个场景,直到孩子平静下来。

孩子喜欢重复家长怎么应对


了好好地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必须抓住“孩子喜欢重复做事”这一特点。如果父母与孩子长时间重复做事情吃不消的话,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与孩子面对面重复做事。

给孩子读过书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欢重复。一个故事,已经讲完了,孩子会请求:“还讲。”你以为是要讲新的,不对,他要听刚才的故事,从头到尾。好不容易,今天讲完了,第二天,又拿着那本书来了。翻开,“还讲”! 学龄前的孩子,反反复复听同一个故事,看同一本书,和大人的习惯很不一样。我们大人,知道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不会再去重复。当然,有特别爱某本书的人,比如三毛,钟情《红楼梦》,看完三百遍,还要看第三百零一遍。可是,那是名著呀。小小的孩子,几乎把每本书,都当《红楼梦》对待,一遍遍要求重复,爸爸妈妈就紧张了,这孩子,正常吗?不会得了强迫症吧?其实,如果问问别的爸爸妈妈,就会发现,要求重复,在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道理呢,也简单,和三毛阿姨一样:吸收养分。孩子的吸收,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说出自己在吸收什么。孩子呢,说不出这一次次的重复,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会学习语言,会学习概念,会学习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复的阅读,使孩子学会预期。孩子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预期,然后,通过重复阅读,他发现,他的预期实现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事,他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他的自己的信心、他对世界的信任,可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了。

因此,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给孩子重复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孩子通过自发重复,不仅发展了身体的机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重复的专注,得到圆满的成长。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复阅读中,想来点偷工减料,那是绝对过不了关的。您家的小法官,铁面无私,会立刻指出,你这次念的,和上次不一样!在某处某处不一样!结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来过,兢兢业业,今后再不敢做偷懒之想。原来,通过重复,孩子几乎可以把书“背”下来了。看着画面的线索,他能出声——或是不出声——地参与阅读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了。因此,大人们,多一点耐心吧。如果孩子还要求你重复,那就说明,这本书里,还有东西他需要吸收。为了孩子,再来一遍吧!有重复结构的书怎么讲给孩子听我们凭直觉感到,重复,一定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对这个论断,有个旁证,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的民间故事里,重复的结构和语言,是经常出现的。

今天的童书,大量使用这种重复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EricCarle插图,BillMartin,Jr.撰写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全书只有两个句型: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Iseearedbirdlookingatme.然后是,Redbird,redbird,whatdoyousee?Iseeayellowducklookingatme.句子朗朗上口,结构重复,但每句又都有变换的部分。还记得,儿子不到2岁的时候,就会翻着这本做成纸板书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奶声奶气,从头“念”到尾,很唬人呢!在幼儿园里,这也是孩子们最爱的一本书。《可爱的鼠小弟》这套书,也有不少重复结构出现。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其他动物都想要,每个动物上场时,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可是每个新上场的动物都比前面一位个子大,都说:“有点紧,还挺好看吧?”结果,背心越撑越大。重复的结构和对话,为最后的戏剧性结尾做了很好的铺垫。前边推荐过的《天线宝宝故事书》、《我的第一本英文书》

喜欢《儿童护肤应对症下药》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