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体潜在的音乐能力有显著差异。教师必须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入的观察、记录和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以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幼儿发展。[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反映了人们在教育领域内要求实现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共同愿望。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冈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毫无疑问,学前阶段的每一个教育领域都应该以此为目标,担负起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崇高使命。那么,就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怎样做到面向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发展呢?一、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文化的能力和权力。这是现代音乐教育最基本的主张。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一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他的早期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曾经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2]著名音乐教育家、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达尔克罗斯更是坚信:“所有的人在音乐上都是有天赋的。”[3]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同样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4]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不过,每一个体潜在的这种音乐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音乐史上最著名的神童莫扎特3岁就开始显露出音乐才能,4岁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学习小提琴,并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等地巡回演出,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l岁写了第一部歌剧。[5]莫扎特的天才表明儿童在音乐能力方面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就此以为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天赋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儿童的音乐潜能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因为音乐能力本身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像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音乐的表演技能则包括音准能力、视唱视奏能力、节拍感、音乐的语句感,以及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流畅性、完整性和放松的能力。音乐的创作技能包括对音乐技术理论的掌握能力和相应的音响感知能力、音响意象的建构能力.以及从音响意象到符号固化的能力。[6]音乐能力的丰富多样性意味着人的音乐能力的发展必将呈现出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有的人有着敏锐的音乐的耳朵,对音准、音色有着极其敏锐、细致的分辨能力;有的人有着过人的音乐记忆能力,过耳不忘,能够准确地识记并再现他所听到过的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的人具有超强的音乐视谱能力,无论多么复杂的乐谱他都能一目十行,很轻松地识别与再现;有的人具有漂亮的音色;有的人具有迷人的节奏感;有的人具有良好的音准……音乐能力的表现不一而足,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上述音乐能力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可能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幼儿的音乐表现时,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一个孩子在歌唱时音准把握不好,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没有音乐才能,也许他有着出色的节奏感;一个孩子在学习舞蹈时动作做得不够优美,也不意味着他一定就缺少音乐天赋,也许仅仅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一个孩子在学习节奏时慢一些,也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心去观察和发现他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其他优势。二、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必须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入的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比如有的幼儿歌唱的音准可能不是太好,但是节奏感不错,那么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舞蹈、律动等节奏活动来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音乐节奏能力,使幼儿能够有机会在节奏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并通过节奏活动激发幼儿对歌唱、欣赏等音乐活动的全面兴趣,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幼儿的歌唱音准能力。相反,教师如果只看到幼儿音准不好这一弱点,并在这一点上纠缠不放,而不是充分利用幼儿节奏感强这一优势去调动和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再慢慢提高幼儿的音准能力,那么,就很有可能使幼儿因为自己歌唱的音准总是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对自己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丧失对音乐的信心和兴趣。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为每一个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就拿歌唱活动来说,针对不同发展特点的幼儿就应当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音准能力强的幼儿,教育目标可以放在如何提高他的歌唱表现力上,想办法教幼儿学会如何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乐句处理的不同变化去表现自己所体验到的美好情感;对于音准能力差一些的幼儿,可以在学习歌唱表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音准能力;对于害羞、内向的幼儿,可以重点鼓励其勇敢、大胆、快乐、自信地歌唱;对于外向的、非常喜欢表演的幼儿,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适度的控制能力,教幼儿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绪,有分寸地、适度地,而不是任意地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如果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那么他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不可能做到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满足幼儿各不相同的发展需求,而只会从教材出发,单纯考虑怎样以教材为中心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怎样以促进幼儿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目标,也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三、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以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幼儿发展要保障和实现促进每一个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还必须具备足够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材料、方法和手段。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材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难度、变换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幼儿的不同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音乐活动常常只有歌唱这一个内容,而在组织歌唱的教学活动中又只会一唱到底地简单重复,那么,歌唱能力强的幼儿可能得到了锻炼,那些歌唱能力稍微差一些而动作能力强的幼儿则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除了歌唱以外的其他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歌唱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和舞蹈、节奏乐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像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方面,奥尔夫教学法、科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等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研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运用音乐中最简单的声音和节奏元素,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师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幼儿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幼儿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要鼓励幼儿进行音乐表现。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才会充分尊重幼儿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惟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幼儿的艺术表现,更不会以此作为惟一的准绳去要求、甚至苛求幼儿。总之,如果我们无视幼儿音乐能力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无视音乐表现的个性差异,要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达到整齐划一的地步和水平,不仅违反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更有可能扼杀幼儿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们带着孩子外出活动,今天的玩的内容是练跨跳。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排好了队开始练起来,一轮练下来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我与王老师便一个个给予指导,等指导完前面的孩子该请后面的孩子练了,回过头,只见一大群人都围着身后的一个蘑菇,耳朵还贴在蘑菇上。“你们在干嘛呢?”我大声问道。“老师,快来呀,这个蘑菇会唱歌。”说完开心地拍起了手。其他的孩子也笑着附和。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缓和语气说:“是吗?我怎么不知道,你们可真棒,发现了一个会唱歌的蘑菇,让我也来听一听。”说完我也把耳朵凑过去。“哟!耳朵真难受。”我故意大声说道。“这样听久了,耳朵会生病的。宝宝们如果真的想听,耳朵要离蘑菇远一点,可不能这样听。现在我们先一起去学跨跳,等学会了本领,老师再请你们来听蘑菇唱歌,好吗?”“好”说完,我带着孩子离开蘑菇,来到原来的地方,又练起了跨跳。
孩子在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会唱歌的蘑菇,兴奋之余,忘记了本该做的事,老师如果应孩子没遵守活动规则,加以批评,而不是耐心的引导我想孩子就不会自愿的随你回到原先的活动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师的一言一行及言行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
幼儿园的小朋友受到年龄的限制,在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就算老师在一旁时时刻刻的提醒,效果也不一定好。但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个方法,或许能在建立幼儿良好常规方面助老师一臂之力,那就是——音乐的魔力。
音乐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和相互管理。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这个区域,就完全没有了时间观念。可是自从请上了“你在哪里”这个音乐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情景再现: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该是收工的时候了,可娃娃家的孩子还是不想出来,这时响起了“345|345|55i5|”的音乐,机灵的孩子整理好东西马上出来了,孩子们坐在位置上唱着“XXX,XXX,你在哪里?”一些贪玩的还在区角里磨蹭的孩子也唱着“ii55|ii55|323|1-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立刻,从娃娃家里蹦蹦跳跳地出来了。
这种提醒孩子结束区角活动,同时又能让先出来的孩子叫回迟出来的孩子的游戏音乐,总让孩子带有满满的自豪感我的动作好快,我能找回自己的好伙伴。音乐让孩子们主动安静下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些幼儿园有一段时间是孩子们的生活活动时间,而自由松散的自由活动时间与较为严谨的集体教学相衔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自然和愉悦的过渡?音乐的运用,令这个过程变得不一样。
情景再现:
今天的过渡时间孩子们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尤其刚刚下课后,孩子们似乎比其他时刻显得更加活跃。看这情形,老师立刻打开了琴盖“13|2-|13|2-|1122|32|1-……”一串《摇篮曲》响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喧哗不见了,代替的是一个个安静入眠的小宝宝。(高音区:13|2-|13|2-|1122|32|1-)“星星宝宝来。看你们了,看谁休息最好。”(低音区:13|2-|13|2-|1122|32|1-)“大灰狼来了,大家静悄悄的哦,别让大灰狼发现了我们。”
简简单单的音乐,却让孩子们展开了无限的想象,享受着安静的美妙时刻,如果再加点游戏进去,譬如《小朋友散步》一静一动,一定令孩子们更加喜欢这个过渡时间,并且精神愉悦、全神贯注进入下个阶段。
音乐让常规的培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是难以集中的,因此,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会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些爱动的孩子,一刻都不能停下来,注意力不那么集中。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老师在集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倾听,更加有效果。
情景再现:
浩浩机灵聪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都很强,但就是坐不住,经常要走动,有时听一会儿,注意力就分散了,于是“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一闪一闪亮晶晶,谁的眼睛最最亮。”音乐成了老师的杀手法宝,只要一唱这些“神曲”,浩浩很快就会回应老师的歌声,并很快坐好。
中午起床以后,动作慢的孩子们不紧不慢地整理衣服,我也正忙着给女孩子们扎辫子,穿好衣服的小朋友有的拿起书,有的拿着玩具,接着便会有“啪啪”“哗啦”的各种声音从教室的各个角落里传出来。一会有个小朋友来告一下状“××小朋友抢我的玩具了”“××小朋友又……”,我也只能简单的应付一下,让我很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一会,我请了一位小朋友给我们唱一首幼儿园里没有学过的歌,这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不时地有小朋友跟着、唱着。于是我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回家以后学一首完整的歌曲。渐渐地孩子们可以有动作、有表情,底下的每一个孩子也饶有兴致。我还制作了“小黄莺”“文明小观众”的胸贴,以更好地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
《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们有事可做会很大程度的减少混乱和冲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避免了时间的隐形浪费,另一方面在活动中体现的价值不仅满足孩子们大胆发挥的快乐,而且在快乐的同时让孩子们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教育随笔:把爱撒进音乐里
下午音乐游戏时,和孩子们一起学唱《我爱我的家》。在孩子们的眼里,家永远是充满爱的港湾,那里有爱她的爸爸妈妈,充满温暖,充满甜蜜,更充满浓浓的亲情。那里,有妈妈甜甜的亲吻;那里,有爸爸温暖的怀抱。孩子们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唱歌曲,感受和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天伦。
当《我爱我的家》的旋律一响起,孩子们就开心的拍起了小手。老师在唱歌的时候,孩子们静静地望着我,似乎很佩服我能将儿歌转换为歌曲,乘着孩子们的这份好奇劲,我更加用心的唱起了这首歌曲,宝宝们也立刻就融入到我的歌声中。
课上,我问孩子:小朋友最喜欢和谁在一起?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你听洁洁的: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每天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像一个小公主。婷婷说:妈妈上班很辛苦,我最爱妈妈,我要亲亲妈妈。越越说:爸爸每天陪我讲故事,真好听!强强说:我可喜欢爸爸妈妈啦,我每天给爸爸妈妈开门,给他们拿鞋子。……
在活动中,孩子们能感受歌曲柔和宁静的音乐氛围,并能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验在成长中爸爸妈妈给于宝宝们浓浓的爱意,并能使他们主动的发自肺腑的向家人传达心底对他们同样浓浓的爱……
我想:激发幼儿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通过欣赏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会歌曲。首先让幼儿倾听——在旋律中学唱——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情绪的投入——对音乐的理解。
现在每当和孩子们一起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说:我不喜欢爸爸做大狮子爸爸,我也不喜欢妈妈做刺猬妈妈,我要爸爸妈妈别吵架,我们要相亲相爱!是的,这是每一个孩子最单纯的愿望。有时侯,也许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执,也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还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永远爱这个家的。
我爱我的家,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那是多美的一副画面。就算人在外面,也会想着自己的家人,心里想着对方,念着温暖的家。那是怎样的温暖动力?有爸爸、有妈妈、有爱、有家,因为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这样的温暖,足矣!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们的,但是爱孩子的前提必须是爱着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另一半。有时候,家里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但是爸爸妈妈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我们应该用爱、用心装满温暖、装满温馨,装满一个家!
近日有幸参加了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与课程游戏化研讨会,很荣幸听到了上海市优秀音乐教师宋燕老师的游戏化音乐课程,用音乐来做游戏,在游戏中学音乐。在整个会议交流的过程中,宋老师的音乐游戏课程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迪。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曾说过:“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孩子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个伴随着游戏环节的课程活动更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在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中进行情景游戏
在课程游戏化研讨会中,宋老师的《鲁拉鲁先生的自行车》、《铃鼓之舞》都用了。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每个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而效果甚至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将活动的重难点很轻松地就解决了。以绘本的故事情节导入,让孩子们在感觉绘本故事情节的初步接触音乐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在音乐游戏活动《噜啦噜先生的自行车》中,孩子们通过听鲁拉鲁先生骑自行车的故事,融入了轻快、活泼的库斯克邮车钢琴伴奏。孩子们想象着自己和噜啦噜先生一起骑车去山上、感受美丽的大自然、骑车快乐地回家......在这样的切身体会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音乐的ABA段式。给孩子一个音乐游戏的情景,他们会很快掌握到乐曲的情感。
2、丰富老师自身的表现力,激发孩子们的乐感以及表现欲望
学前的孩子对音乐的掌控能力还处于一种接受,感受多于创造的状态。本次培训中我也发现宋老师在游戏化课程活动中从头到尾没有让幼儿去单独地只是欣赏音乐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设计了相应的游戏环节,就像中间穿插的音乐只是为幼儿的游戏加了一段促进幼儿深入游戏的背景音乐而已。老师的身体动作对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在A段音乐中孩子们跟着老师努力地骑着车,仿佛迎着太阳和故事中的鲁拉鲁先生一起体验着。B段音乐中孩子们自己想象在春天的各种感受,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也很大胆地表演者“鲁拉鲁先生”的动作表情,俏皮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孩子们与这轻快的音乐俨然成了一体。
3、加强乐器的运用,让孩子贴切地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
孩子们掌握乐曲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表现出来。因此在很多音乐游戏活动中也会加入乐器的合奏,孩子们自己决定乐曲中各个段落的不同音乐节奏应该配有那些乐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现一些对音乐比较敏感的孩子能够像小小音乐家一样,让自己的小乐器刚好能非常契合整个乐曲。乐器的演奏能使整个音乐与孩子们的音乐感知相吻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都会非常高。
给孩子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获得知识。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的成长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探索中获得的。音乐,在我看来能进一步地加强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当一些孩子喜欢边玩边哼小调时;在搭积木时从随意地敲——不断重复敲击倾听敲击的声音时;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脸上的表情就丰富起来时,我就知道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兴趣的一个起点。
在我们的幼儿园的紫藤花走廊下,悬挂着好多的生活用品,如:杯子等,孩子们散步走过时,总想敲击一下杯子,于是我们组织一次敲击音乐演奏会,开始孩子们都是按组轮流着,敲击杯子,瓶子等,随着大家都想当演奏家的气氛越浓,我们又开始了比赛制,鼓励孩子们敲击出好听的一段声音,请其他幼儿欣赏。虽然没有老师的示范,但孩子们在自我创造敲击音乐活动获得愉悦的心情。
小班幼儿,根据其年龄特点的需要,运用角色和用不同的角色口吻进行指导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作品;而在学习过程中与幼儿一起唱、跳,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幼儿学会后进行创造时,我则是一个欣赏者,以欣赏的眼光去鼓励、激发孩子。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教育最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我选择了一些和各学科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的游戏活动。在学习儿歌或故事时,我选择配有音响效果为背景的,既增强了幼儿语言的表现力,同时音乐促进幼儿大脑半求的活动,提高了记忆效果。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情感艺术,而游戏是儿童的本性活动,当我们把音乐有机的融入游戏中就构成了幼儿们喜欢的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它能让幼儿在自由愉快地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游戏的独特优势,我们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有效的组织音乐游戏活动。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都蕴含了其独特的思想感情,那孩子又怎能轻易的理解其中的韵味呢?因此,预设通过情境化的游戏氛围,让幼儿轻松自然的融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
情景再现,感受音乐气息。在聆听音乐之前,首先以春天的PPT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幼儿聆听、赏析音乐埋下了伏笔。故事引入,理解音乐意境。在幼儿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接触之后,再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整个音乐。游戏穿插,诠释音乐内涵。通过故事的讲解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演绎了这首音乐,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游戏材料的适当投入是激发幼儿音乐情感和促进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适宜材料的使用,能吸引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可视材料的提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图谱、PPT、节奏卡等可视材料的引用可以使音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材料的投入。音乐游戏中适宜的游戏材料运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除了提供头饰、纱巾、面具等装饰材料,还要投入小锣、小鼓、小木琴等各种打击乐器。
每首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有的音乐节奏鲜明、有的音乐音色独特,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音乐风格,设计合适的音乐游戏,帮助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听觉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对声音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征的分辨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游戏。主要包括声音配对、声音猜谜、声音辨别等声音游戏和听觉感受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一音乐作品的角色,通过动作、手势等情节的表演来表现音乐。
相信《音乐教育随笔》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音乐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