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信任给孩子以信心

10-31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让自己的信任给孩子以信心”,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儿子在城里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家,平时学校老师一直通过飞信和家长保持联系,儿子的班主任侯老师是一位很有责任心和教育方法的好老师,特地为家长们建立了一个QQ群,这样大家就可以通过在群里相互交流,了解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情况。平时大家工作都忙,在群里偶尔见了面也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很少深谈。然而在期末考试前一夜,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群中,彼此寒暄之后,不自觉地把话题扯到了孩子们身上,言语之中无不在为孩子们即将面临的大考而忐忑不安。一时感慨万千,临屏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一诗略作修改,涂鸦了一首《成绩》,现录于下:

你问,或者不问

成绩就在那里

不多不少

你信,或者不信

孩子的努力就在那里

不急不躁

你担心,或者不担心

孩子的成长就在那里

不疾不徐

你怕,或者不怕

竞争就在那里

不等不靠

把心放到肚子里

或者

让爱驻进心里

默默等待

期待惊喜

考试一直被誉为是“老师的法宝”,而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之下,老师的这个“法宝”已逐渐失去他强大的效应,孩子们对每次面临的考试已经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对此已经不“感冒”了,“分儿”也不再是老师的“命根儿”,却逐渐变成了家长们的“命根儿”。每次考试前的喋喋不休,每次考试后的惴惴不安,每次得知孩子进步时的窃窃自喜和知道孩子落后时的黯黯神伤,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这忽悲忽喜的感受,不知何时“分儿”已成为了家长们心情的晴雨表。当和家长们交流的时候,大家嘴上都在说着“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其他顺其自然”,然而当家长会时坐在那一张触目惊心的成绩单面前的时候,谁也做不到心静如水,谁也不能够泰然处之。

对于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都在很用心很努力地付出,但是往往会因为方法不对而得非所愿。我想面对孩子,我们还是应该多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自己的信任给孩子以信心,让自己的宽容给孩子以快乐,让自己的激励给孩子以动力。对于儿子的考试成绩,我总是保持着鼓励的态度。孩子刚进入学校时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儿子远远地迎上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您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次考得不好”。我轻轻拍着儿子的后背问:“不是倒数第一吧?”儿子立刻自信起来:“肯定不是”。我立刻兴高采烈起来:“不是倒数第一就行,说明咱以后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次好好分析一下原因,下一次争取更大的进步。”儿子的眼圈红了,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虽然不会一下子考到第一名,但我向您保证,我会每次考试都有进步的。”我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握住了儿子的手。

从那以后,明显感觉儿子学习比以前认真自觉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出一些小问题,但是每次考试前他总是在很认真地复习。儿子果真也在践行着他的诺言,年终时的期末考试,成绩突飞猛进,在级部中进步了163个名次,而这次期中考试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132名。当孩子获得进步的时候,作为家长要真诚地和他一起分享进步的快乐。这次去开期中家长会的时候,儿子依旧是早早在楼下等着我,看到我后远远地迎上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声喊着“妈咪”,惹得周围的学生冲他直笑,儿子掩饰着心里的喜悦,故意低沉声音对我说:“妈妈,您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开心地笑着对儿子说:“做好迎接儿子进步的心理准备?”儿子终于抻不住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那些让孩子自信心消失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自信有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助于他们开心地学习,有助于他们快乐地生活。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也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很多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就是令成人也觉得羡慕和赞赏,家长千万不要毁掉孩子身上的自信。

1.从不给孩子自主的权力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正是因为中国父母过多地包办孩子的一切,往往毁灭了孩子身上很多的闪光点。比如孩子的自信,孩子过于地依赖于父母,最终会导致他们这样也不会,那样也不会,一旦融入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他们就会发现孩子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的拖累,最终失去自信,产生负面情绪或是内心阴影,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包括孩子的未来发展,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因此,父母切记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自己动手。

2.父母的消极行为和心理

有些父母身上本身就存在着消极的心理和行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信心的建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因此,父母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之重要,父母身上不能出现消极的言行,要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每天都带着笑容生活,这样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将更自信。

3.老是指责和批评孩子

一个自信的孩子身上必定透着阳光,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行,一定可以,来自心底深处的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和肯定孩子,不能老是指责和批评孩子,或是打击孩子,这不利于他们对自信心的建立。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做得并不怎么好,但只要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他们就可能越来越优秀,鼓励和肯定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父母一定要多多给予。

4.没有给孩子个人空间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的确孩子跟父母们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也得到了父母们的关心和爱。但家长们忽略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和父母们生活在一起,父母们需要给孩子单独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学会自理,学会独立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啊!因此,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空间。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不是靠父母和老师口头上的表扬和吹捧得来的。要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还得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通过自己和伙伴的认同来逐步建立。作为幼儿园,应该给孩子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的性格得以施展。

案例重现:亮亮是班里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平时不声不响,主题活动时也不爱举手发言,更不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缺乏足够的自信。

一天早上,晨间谈话后,我按照惯例,请一些孩子担当组长,就问:“谁愿意做今天的组长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手,亮亮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我连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他做了今天的组长,他显得很高兴。吃点心时,他忙着整理桌子;吃午饭了,他认真地分着饭碗……傍晚回家前,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他,小朋友们也为他的尽责鼓起了掌,亮亮露出了羞怯的笑容。

从那以后,我发现亮亮主动参加活动的次数多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由此,我想到了集体活动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在集体活动中应该更加注意让幼儿获得成功,有愉悦感。

一段日子过去了,在一次故事表演活动中,亮亮居然举手好几次,而且每次的回答都较准确。大家都为亮亮的进步而高兴,亮亮也活泼开朗不少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多了。

教师感言:

看着亮亮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看来,集体生活中的组长工作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工作时获得了体验,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当他再度面临问题时,便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

让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早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架构,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孩子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的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中考之际,这位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

对孩子严厉不是坏事,但是严厉不是不是绝对权威。孩子问题涌出来,只是海水击石,会撞出无数的浪花,如果父母能因势利导,让浪花回归大海,那一刻,是多么美丽壮观。

如果父母管得太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1)态度要冷静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和冷静,切勿简单粗暴。对于处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对他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一定要冷静对待,先给孩子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量让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体处理。

2)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态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大包大揽,而要与之商量。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地批评、责怪,只能使他们走得离父母更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交谈。

4)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这是一个拉近与子女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认同感,喜欢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5)教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提醒孩子,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6)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走极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使之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增长经验,学习处世之道。

7)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舒缓他们内心的压力。另外,对家庭事务把孩子叫来一起商量讨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8)多用事实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总的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家教,原则上是少讲道理,多摆

事实,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适度;必要时,给孩子一个面子,让他有一个台阶下,让其有反思的余地,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你会做一个动作了,好好学,六一我要去看你们表演.儿子点头,可是又说:我不喜欢做,我不想做.

昨天看了表演,没轮到他们班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下楼了,估计是看一圈也没找到我,表演也不看,开始抠墙皮,(刷的漆,有些剥落).之后向台上扔,被人制止又钻出来,反复几次上楼去了.不一会又下来了,开始玩台边上垂下来的气球,东逛西转跟没事人一样.之后看到我,兴奋地走过来,指指他肩上的装饰,总之不愿意去表演.我郑重地和他说:妈妈今天来就是来看你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不然我会失望.他才又回到后台去了.

轮到他们班表演了,他真是一个动作都不做,他一直在边上到处走,看!而且踢地上铺的地毯,没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啊.一看这阵势,就会想起,正式上学,班上总会有几个捣蛋又学习差,基本坐在教室最后排,老师不管不问的孩子,我这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这苗头了啊!

我和老公都是比较呆板的人,文艺这块没一点儿细胞,对孩子也没要求.他长大的理想是当公交车司机,我很赞同,昨天又想开救护车,我也赞同.开车才是目前他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喜欢各种车,尤其对xx的棒车心心念念,开始自己攒钱买棒车了(每次帮我提垃圾收取费用,这钱约定好不能买吃的,冰淇淋之类的).

可是看到在集体活动中他这样的表现,我还是担心的,一个说明,他没有融入集体活动,这是明显的集体意识缺乏.这也让我想起开学一个月后和新老师交谈的时候,老师无意说出的一个现象,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总单独坐在教室的前面窗边位置,上课时面对小朋友,还喜欢管事儿,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没坐好.不过上个月老师说已经和小朋友一起坐了.

文艺表演结束,每个小朋友都有礼物,有吃的,这下可好,啥事全忘光,立即全神贯注表演猪八戒吃人生果的场景了.他没有不开心,结束就是快乐.我闭嘴,不再提,不再评他的六一表演.只在这里如实记录,有图有真相.

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只做喜欢的事情,这咋让我想起了许三多的:做有意义的事儿!哈,儿子:我只希望你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专家: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负有很大责任的家长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专家现身说法——

家长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现代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长轮番对着一个孩子施爱,使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锻炼的机会。家长好心办坏事,到如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觉醒,这就使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进展很慢,很艰难。

国外的家长已经有所觉悟了,他们正在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锻炼。

我的小女儿在美国,她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带着孩子到同伴家中做客,让孩子实地学习做客的礼仪、规矩,亲身体验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之后,再让孩子请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她让孩子自己收拾、装点屋子,自己准备待客的食品、物品,自己出门迎接客人,周到热情地招待客人,随时注意调节活动的气氛,关照每一个人的感受,最后,让客人满意而归。

几个同伴轮流做主、做客后,大家再约着到什么地方去玩。因为孩子还是小学生,不能让他们单独到远的地方去玩,几个家长虽然全程陪着孩子,但一般都不干涉他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为孩子提供尽量大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孩子们像这样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自然而然地就学到了适应环境的本事。

国内的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喜欢说教,喜欢指手画脚地让孩子跟着模仿。这样的教育,孩子表面上听懂了,能够模仿了,但是,孩子心灵深处并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结果有可能造成孩子当着家长是一套,背着家长又是一套;在有限的范围内,知道相同的事该怎么做,在更大的范围,在没有先例可仿效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表面上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会露馅。从小让孩子多尝试、多锻炼,看着孩子走弯路、吃亏、碰壁,仍保持观察者的姿态,等孩子吃亏、碰壁后,再让他们反思失败、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况没有考虑周到,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让孩子反思之后再尝试,才能达到进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尝试一遍,反思一遍,经历越多,办法就越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多。

孩子做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反思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思事情的全过程,对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过程却是实实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


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某日,为了能清闲半刻,我带女儿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儿。朋友家有一个和女儿一样大的儿子,而且都叫**,我们是**,他们是小**(小**比我们**小一个月),我们又打电话邀请来了另外两个小朋友,xx和小A,一共四个小朋友。待小朋友都来齐了,我们大人交代了几句,基本就是小朋友要友好,不能打架,玩具要轮流玩儿,不要抢之类的每天都要交代无数遍的话,然后我们就撇下几个小朋友,跑到客厅聊天去了。

在小朋友们单独玩儿的过程中,我们其中三个孩子的妈妈都比较泰然自若地神侃,只有xx妈妈不停地往孩子们玩儿的小房间撇几眼,生怕孩子们发生冲突。我劝她说:“别担心,孩子们其实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平时主要是我们大人干涉得太多了,所以,有些小孩子遇到点儿困难就来找父母,我们还是抓紧享受这没有孩子烦扰的美好时光吧。”xx妈妈疑惑地点了点头,但是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她的宝贝儿。

一开始,孩子们还算和平共处,你玩什么,我玩什么都互不干涉,想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还知道商量:“**,给我玩玩你这个小汽车,可以吗?”“行,给你。”听着他们小大人似地商量,我们都暗暗窃笑,这些小家伙,气儿顺的时候还真是挺可爱的。不一会儿里边还传来了叮叮咚咚的琴声,我们偷偷一看,原来是两个**在像模像样地弹电子琴,于是,我们放心地接着聊天。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会儿,就听见xx在里边哭了起来。xx妈妈一听到孩子哭,立马坐不住了,赶紧冲到屋里,问怎么了。原来是xx也想参与到弹琴队伍中去,可是两个**合力把她给挤了出来,说他们还没弹完呢。听到是因为xx想弹琴没弹成,xx妈妈一边哄xx,一边和两个**谈判说:“你们让xx弹会儿琴好不好?你们都弹这么长时间了,是不是?”开始两个小朋友不愿意,xx就一直哭,xx妈也就一直不停地说,后来我们都看不过去了,用其他的玩具把两个兴趣正浓的小朋友给吸引了过来,屋里才重新恢复了平静。不过,从那以后,xx妈妈就一直在屋子里陪着xx,再也没出来和我们聊天。

过了一会儿,就听见两个**又吵了起来,只听小**:“给我这个!”我家**就说“不给,是我先拿到的!”吵着吵着,两个小朋友又把战争从小房间里发展到了客厅,我家**在前面跑,小**在后面追,xx妈妈也紧张地跟了出来。但是我和小**妈都没有任何反应,还是继续聊天,小孩子的事儿,自己去解决吧。就在外面你追我赶的时候,小**一把抓住了**,但是**也不屈服,把两只手高高地举到空中,把玩具在两个手之间倒来倒去,小**是怎么转也拿不到这个玩具,看的xx妈妈一个劲儿地感慨:“我说你怎么这么放心呢,原来你家**这么厉害呀,还知道把玩具在手里倒来倒去的,你是怎么教得呀?”我说:“我可从来没教过她,她这叫实践出真知。孩子们之间抢夺的事情多了,自然就自己想出了让玩具不被抢走的办法。”正说着,两个**之间的如火如荼的战争却自动停止了,原来是我家**主动把玩具交给了小**,自己去玩儿别的玩具了。我对xx妈妈说:“你看没事儿吧,小孩子之间的事儿,尽量别管,除非动用武力了,可以稍微干涉一下。否则根本不用管。”

正说着,她家xx又开始大哭,原来xx又和小**抢开了玩具,没抢到手,就开始大哭。xx妈妈又赶紧冲了进去,一边劝xx,一边和小**交涉。xx看妈妈一直没有给她拿到玩具,大发脾气,一边哭,一边大声尖叫。为了不吵到邻居,我们不得已参与到了劝解大军中,我们最终是在孩子们的哭闹中散场的,其中,xx哭了不止五次,xx妈妈也不停地在哄xx,和别的孩子交涉,最终疲惫不堪。

其实,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会在冲突中摸索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争端。如果家长过分参与其中,孩子会对家长的干涉产生强大的依赖心理,只要遇到困难(不管是和小朋友有冲突,还是学习上有困难)就来找家长,稍不满意,就会大哭大闹。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磨灭了孩子自身存在的探索新事物的潜能。

家长们,尝试着放开我们保护着孩子的双手吧,让孩子自己去飞,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鼓励:给孩子喜欢自己的理由


你是否喜欢自己?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你是否认为自己值得别人喜欢?你是否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快乐?这种自我评估的结果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是自信、乐观、开朗等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怎么会去喜欢别人、喜欢周围的世界呢?幼儿时期是自我评估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积极正面的鼓励,安全温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高自我评估,反之则会导致低自我评估。自我评估高的孩子比较善于自己解决问题,喜欢与外界交流和参加小组活动,乐于遵守游戏规则,自信快乐。自我评估低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会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如“我不行”,“我太笨了”,“我又错了”等,他们轻易地放弃努力的机会而等待别人的帮助,容易失望,情绪不稳定。曾经见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行为富于攻击性,情绪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失望,更换玩具频繁,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这些都给父母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过分析,原来她主要的问题就是低自我评估。长期的负面评价使她对一切都呈敌对状态,而这种敌对状态又导致对她的负面评价,恶性循环使其自我评估值较低。提高孩子自我评估的策略有很多。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输送给孩子多方面正面积极的信息,如“你对我们很重要”“你很可爱”“我们喜欢你”“你真了不起”等,也可以在家里悬挂孩子的照片、证书;选择适合孩子年龄与性别的衣着;大量适当正面的赞美;对孩子行为及时准确的反馈;提供给孩子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等等。此外,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估。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时间和爱,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和学习环境。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自我评估有很大影响,孩子有时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父母不开心,从而责备自己。

喜欢《让自己的信任给孩子以信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以快乐的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