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不要谈“玩”色变

11-03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家长们不要谈“玩”色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游戏就是玩

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象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

而家长们却往往谈“玩”色变,总害怕孩子会“玩物丧志”,玩得不做正事,于是孩子们在优裕的生活条件下似乎越来越会学习了,而玩却越来越“弱智”了。其实“玩”也是一门学问,有目的、有计划地玩,不仅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园老师组织了很多“玩”的机会,如“自主性游戏”,在玩的同时孩子还和很多其他人接触

,“妈妈”、“”爸爸、“姐姐”、“医生”、“小老师”……这些小小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们在这个小社会里混的有模有样的。再如,每天午间自由活动的玩,孩子们大部分玩自己带的玩具,有时候没有玩具老师随意给的一张废纸也能让他们快乐很久。这时,孩子们最喜欢老师这个玩伴,老师不仅提供孩子玩的材料,还能和孩子一起玩飞机,一起折电话打电话,更多许多意外的惊喜……

我就是最喜欢给孩子一张纸的老师。午间休息,我把平时收集来的各种纸裁剪成长方形正方形给有不同需要的孩子,“老师,我们来折钢琴吧!”“老师,我要折飞机!”“老师,我也要一张正方形的纸。”“老师,他把纸撕坏了。”对了,按需分配,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吧,坏了就再来一张,多快乐啊!我会折几个有难度的,兔子、亭子,孩子们会赖着我不走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老师肯定会送人的,送给谁呢?没有要求,有时候上课谁乖了就送给谁,谁回答问题又好又多送给谁,谁有进步了也能送给他,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谁亲我一下就送给谁,这时候孩子们就缠着我啦,怎么也轰不走哦!最坏的心情也被这群孩子的美丽赶走了。

好好把握中午的太阳吧,让玩也能成为你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要错误理解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怀着这种心理:“不仅不能输,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我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这个口号显然是有问题的。”在日前结束的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幼儿教育沙龙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什么叫好学校?这值得重新定义,”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表示,“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同样一个学校,不同的学生去,最后效果是不一样的。”张绪培透露,浙江正在提“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引导家长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何幼华说,“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胎教时,有胎教“起跑线”;孩子出生后,有他这个阶段的“起跑线”。教育要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不是把我们成人关注的知识、技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塞给他们。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希望的“起跑线”。上海市卢湾区早教指导中心主任茅红美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是孩子应该有的“起跑线”,那应该是正确的。对于零到三岁或零到六岁的孩子来说,有他自己的需要。要读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张绪培尤其反对幼儿教育阶段的揠苗助长。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面对纯粹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考量孩子,并以此设定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我们的现状”,长期从事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副教授质疑:“这样

不要跟孩子玩幽默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孩子们之间不要轻易作比较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搬来优秀孩子的事情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是应该的,但是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

现在的孩子,除了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之外,还要报那么多班:舞蹈、音乐、英语、书法等等等等,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这些特长,不是所有的孩子必须要学,要是必须要学的话,纳入正常的教育不就得了?孩子感兴趣的,可以给孩子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求学路上必须的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之后给孩子报学习班。但是,有些班是不适合现在孩子学习的。

朋友的孩子在外学英语,英语老师的学生里有很多对语言很敏感很感兴趣的,所以学起英语来很顺利,进步很快,所以英语老师的教学进度也就加快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小小的孩子已经快把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学完了。但是,当我偶尔提出听孩子读课文的时候,读的实在是不能说什么。可能在家的时候孩子会主动的去学习,或者家长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所以别的孩子进步很快,学的也很扎实。当我听到“别的孩子都已经学到……”的时候,我没有说话。长期这样逼迫孩子去学习的话,孩子的兴趣也就没了。小孩子在读了三遍课文之后已经昏昏欲睡了。孩子的兴趣去哪里了?

所以,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学点东西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不要把孩子的兴趣磨没了,更不要经常把别的孩子的事迹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和别的家长相比较。

不要随意的改变孩子们的习惯


小宝宝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坚持就更加的不容易了,所以妈妈们平时不可以给宝宝们偷懒的机会,因为有再一就会有再二,小宝宝们毕竟没有太多的持久之心,以下就来看一则实例吧!

以前每天晚上,浩浩都是和我一起洗脸,刷牙,洗脚。

自从过完年上班以后,我因为工作忙,有时候回家晚,浩浩就经常和爸爸一起洗刷,慢慢地就不和我一起了。前天晚上,因为家里有客人,浩浩玩得很晚,到我要他去洗刷的时候,小家伙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所以小家伙只是洗了脚,牙没刷,脸没洗就睡觉了。

好嘛,有了这第一次,小家伙就开始偷懒了。昨天晚上,浩爸觉得有点累,就早早洗刷睡觉了,浩浩看见了,也跟着爸爸上了床,我让他下来洗刷,小子无论如何也不肯下来,爸爸也劝他下去洗刷,可是小家伙还是不下来,我生气了,声音有点严厉,小家伙哭起来了:“你们都对我不好!爸爸对我不好,妈妈也对我不好!”我说:“我对你不好?那怎样才算对你好?”小家伙哼哼着说:“你不让我洗刷就是对我好。”

我感到好笑:“不让你洗刷就是对你好?你变成一个小脏猪,我也不让你洗,你的牙齿一个个都烂掉了,我也不让你刷牙,你说是对你好吗?”小子不说话,后来在我的劝说下,小家伙终于下来洗刷了。我又问他:“让你洗刷就是对你不好?”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

唉!这小家伙,有了一次,他马上就开始偷懒了,看来这习惯是不能乱改的。

好的习惯一旦发生了改变,想要再改回来就很难了,希望妈妈们能够宝宝一起坚持,为宝宝们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更能够加强宝宝们的恒久力,不过也要让宝宝们感到刷牙、洗脚、洗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家长教育孩子十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要做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就很难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

八、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虽然我们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聪明和优秀,但是不要对孩子们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对他不利的影响。上面给朋友们介绍的十个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同时也应该把他分享给你周围的一些妈妈们。

家长不要轻易拒绝宝宝


近日前,黄女士反映自己3岁的儿子毛毛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的态度让毛毛觉得自己“没面子”,他就以不高兴、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比如,刚吃过晚饭,黄女士在厨房洗碗,毛毛就搬着小凳子过来,也要一起洗碗。如果黄女士坚持不让他洗,他就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搬来奶奶当“靠山”,一定要洗碗。

对此,广州市早教中心的吴老师指出,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也一天强似一天。无论做什么事,宝宝总要说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帮忙,自己独立完成,其勇气足以令大人们吃惊。

而这时的孩子,也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人家说“好”。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奖,大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就像毛毛求助于奶奶,这时孩子的心理是“妈妈总是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好,可她越这么说我就越想试试。奶奶不一样,她几乎每次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有时还教我做,我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让我觉得很自豪。”

吴老师指出,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父母一定要细心呵护才对。因为,“不让做”、“不放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

建议1 适当满足宝宝愿望

对于那些宝宝力所能及、没有危险的事情,如洗碗、洗菜、摆碗筷、拿东西、扔垃圾……则尽量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做。

当然,宝宝做这些事情时,有很大的游戏成分,但只要孩子玩得高兴,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烦一点“返工”,也是值得的。

建议2 温和语气解释原因

当然,也要让2~3岁的宝宝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等。

但父母在向宝宝说“不”时,最好同时向宝宝解释原因,并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

相信《家长们不要谈“玩”色变》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家长玩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