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4岁的儿子很困惑,他胆小、做事没有毅力,有很多我不能容忍的缺点。一次,幼儿园邀请父母去参加开园活动,小朋友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吭声,老师拉他也不上去;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只有他总是牵着我的衣角;搭积木搭到一半时倒了就不耐烦,怎么哄他都不肯再玩下去……凡此种种,令我沮丧不已,可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他。在研究了儿子的性格特质,广泛征询了各方高人的意见之后,我为儿子设计了一个既另类又简单的计划—教他“玩”。当然这玩不是瞎玩
,选的全是有针对性的项目,第一个就是颇需点勇气的小滑板车。一开始,儿子总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我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我坚持着鼓励他:兵兵,你滑得不错,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一次又一次地,儿子在我的期待中,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我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儿子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他开始兴奋起来,对我叫着:“妈妈,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会了。”当然,也有摔倒的时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诱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儿子已经能自如地操纵小滑板车,在同龄的孩子中还算超前了一步。这时,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教儿子跳绳。
我先自己变着花样跳给儿子看。儿子觉得有趣,迫不及待地抢过绳子来玩。可真把绳子拿在手里自己跳时,感觉就不那么对劲了—不是手不动,就是脚不动,很难手脚并举。于是我让他不动绳子,先做动作,找找感觉。孩子是没多少耐心的,当他发觉一项活动不是那么简单后就很容易放弃。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找来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一人牵一头绳子,换一种方法让儿子跳。儿子在绳子中间钻来钻去,乐得哈哈大笑,脚会动了,手就容易了,两周后,儿子跳绳的技术已有小成。接连攻克了两个“堡垒”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运动的兴趣加大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延长了。而且,因为儿子技艺傍身,总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别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活跃。成果还需要巩固,我又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个项目:教孩子骑两轮自行车。这个项目训练的难度比小滑板车要大些,一开始儿子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龙头,扭来扭去,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不过有了前两次的训练经验,他的情绪不那么急躁了。我一边扶着他骑,一边给他指导几个关键点:掌握龙头、身体平衡、放松。找到感觉后,儿子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骑出了5米远。这一来,他的信心大增,10天左右的时间,就已经能骑着小两轮车骄傲地跟在我身后去买菜了。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的另类计划大获成功。现在儿子还学会了游泳,并开始学溜冰了。虽然还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他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
我还担心他胆小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我想,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训练,比教他认几个字背几句诗强多了。不信吗,你自己试试看吧。贴心提示: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击破,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2、切忌操之过急,孩子玩会一样东西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学会耐心等待。3、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放得开,不能保护过度,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着一个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
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
一定要和孩子说,迟到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上班迟到,领导会训斥爸爸妈妈,还会扣工资,这样就会少买很多礼物。孩子如果迟到,就会错过幼儿园的美味的早餐,而且有可能还会错过周一的升旗,孩子听了之后也会权衡得失,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晚上让她自己收拾第二天穿的衣服和带的东西。
晚上让孩子自己选衣服和鞋子,让她自己收拾要带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对于第二天的到来有所期待,当然这个也比较适合爱臭美的小女孩,男孩的作用就要小一点。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下第二天的美好。
晚上睡觉前可以和孩子聊会天,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聊聊明天会有什么课?会有什么惊喜?这样会让孩子对于第二天的到来有一种期盼,这样,早晨醒来也会很快的把自己收拾干净。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在孩子出现磨蹭的现象严重的时候给予惩罚。
如果孩子磨蹭的现象很严重,一定要对她进行惩罚,而且可以花出一点时间,让她磨蹭个够,陪着她一起迟到,然后把迟到后的一些问题在晚上总结给孩子听,让她对于今天的行为产生一个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她记住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设立一个奖励日程表。
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日程表,如果哪一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按时完成洗漱,那么就和孩子一起贴上小红花,如果一个月得到了20个以上的小红花,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动力,改掉磨蹭的坏习惯的。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注意事项
对磨蹭的坏习惯,只是一味的训斥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
很多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明明自己家孩子聪明机灵,也很乐于帮别人的忙,大家都很喜欢,可就是这样一个招人喜爱的孩子,却总是做事不细心,丢三落四,办事情马马虎虎,上次去学校忘记带作业本,这次回家又忘记带油画棒,没有办法完成老师的作业。
然而,爸爸妈妈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认真、马虎、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爱丢三落四的孩子,他们的依赖性都很强,独立性差。面对着这样总是丢三落四的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呢?
首先,第一,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开口,父母就已经帮他做好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很强。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规律
就是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毛毛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毛毛要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第三,让孩子学会珍惜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丢掉一支笔,一个本,一把伞不算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丢了也无所谓,父母很快就会补上,会有新的,从而养成他们丢三落四的习惯。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珍惜。
第四,做个小“提示板”
像备忘录一样,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带的东西,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所要带的物品。
第五,偶尔让孩子尝尝“苦头”
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可是一旦丢了东西之后,又很快地安慰孩子,并且买新的代替。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比如孩子老是忘带作业回家,一而再再而三,那就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最后,第六,做个好榜样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家里也很少收拾,或者说自己很少收拾,导致家里乱糟糟的。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随手乱放、随地乱扔东西的人。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孩子,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只要我们努力,也会逐渐被改正的。
家长须知
孩子“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
因此,对待孩子的丢三落四、不认真、马虎、粗心,父母不应该采取一味批评、惩罚的方式。事实上,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针对性的训练来解决,当孩子逐渐改掉粗心时,她会更有自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家风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规矩,就是由此形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等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也就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成功与失败。我们常说看孩子基本可了解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风改变,孩子改变。
古代成功人士大多都有着严谨的家风,如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是“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晚清重臣曾国藩,他著有《曾国藩家书》,他的家训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以此来要求子女,一直为后人所传承。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发现在现代家庭中,因对孩子要求的高低不同和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敏感不同,存在权威、专制、溺爱、忽视四种家庭教养类型。试问我们自己是属于哪种家教类型呢?
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是这样的:
夫妻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就会在争斗的环境中形成野蛮的行为。试问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能培养出真正有教养的文明人吗?
如一次谈话问孩子,你喜欢家里的谁呢?孩子说:“我喜欢姥姥。”“为什么?”“因为姥姥从来不打我。”“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时打我,爸爸有时还打妈妈。”在孩子稚嫩的话语中,一个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显而易见。所以这就是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忽视维系良好家风的结果。
另外一个家庭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家风。如孩子喜欢唱歌跳舞:在家里,通常是孩子当小主持人报节目,妈妈上前去表演,跳舞等。自娱自乐,欢声笑语洋溢在家庭中;业余时间还一起亲子运动、参加户外活动等。
显而易见,这不同的家风,培养出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和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有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庭中需要学习、工作,也需要游戏、休息;需要严肃,也需要活泼、幽默。如果家庭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父母如果总绷着脸,孩子反而会敬而远之;相反与孩子嬉笑打闹,不仅不会让家长有失“威严”,反而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会更加信任你,反而和你更近。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对孩子的重要性了。
总之,通过营造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建构文明和谐的家风,能有效提高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从而形成综合的家庭教育力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健康向上家风,开始行动吧!
怎样帮孩子改掉拖拉的习惯?
一位妈妈的疑惑:我女儿三岁半了,在上中班.可她还一点都不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比如早上起床不急着穿衣.洗脸,刷牙.好象不太愿意做这些事,有时我会跟她说你是不是不想刷牙?如果是就别刷了,可她又说不是.但就是不动,看到别的小朋友都上学去也不急.拿着牙刷玩.吃饭也是,一口饭很难进嘴,到嘴里了又很难下肚,如果不喊她快点一碗饭至少要一个钟.问她是不是不吃她又说要吃。请问我该怎样教她?
不少家长也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心理发育过程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性。这时候,爸爸妈妈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怎么样帮孩子改掉拖拉的习惯呢?
1、要让孩子建立时间的观念
宝宝的时间观念是慢慢形成的,在具体认识“时间”以前,他不知道什么是浪费时间,什么是准时,父母和宝宝的沟通因此也就会出现误解。家长应善用孩子所能理解的事物,将时间观念带进生活中。和宝宝一起做一个只有时针的大时钟,把钟表上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床、面包、玩具等,或者是把现成的贴纸,贴在相应位置,表示此时间要做的事情。
2、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吃饭自然会饿,不及时穿衣自然会着凉,早晨赖床自然会迟到,东西乱放自然会找不到……,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叫自然的行为结果。父母只需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比如早上起床,上学的时间,让他自己掌握,每天早上就叫三次,过了时间,上课迟到,自己承担后果。
3、生活作息有规律,并带动孩子严格执行
要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给他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这样,他就可以知道,每天妈妈起床后他也应该起床了;吃过午饭后就应该午睡……这样就会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另外,如果家长本身的生活就没有规律,孩子在认识时间、遵守时间方面就会无所适从。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说好六点起床绝不赖床到七点;说好五点去接他回家,就不要让他等到五点半,还要办事麻利,不要拖拖拉拉。
4、通过生活习惯“比赛”训练
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或者让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赛,你可以给孩子腾出一个比较大的房间,让孩子邀请他的同学、伙伴到家里玩,比做家庭作业、画画等,孩子通过“比试”提高其做事的速度,克服其磨蹭、拖拉的毛病。
5、 和孩子一起量化分析时间,孩子的进步要予以表扬
与孩子一起来制作一份时间使用的表格,孩子每主动完成一件事,统计一下用时是多少,通过这种有意注意会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有形性。通过阶段性的时间统计,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时间的量化分析,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表现,在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下增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孩子时间自我管理意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