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有很多玩的时间吗?

11-05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您的孩子有很多玩的时间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今天开家长会,在最后的时刻,有幸参加儿子班里的家长交流,其中谈到了儿子因为能够抓紧时间完成回家作业,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干其他事情。一般情况,在我4:30下班去他班里接他的时候,儿子基本上已经完成回家作业。于是下班、吃晚饭,饭后在楼下打会儿羽毛球,后上楼拉半小时小提琴,晚上7:00~8:00去小区乒乓室训练乒乓球,8:00~8:30是儿子看电视的时间,之后洗刷回房间看书大约半小时,最后儿子躺下睡觉时我为儿子朗读点东西。

听到我讲儿子还有那么多时间来玩,有的家长就悄悄说:“哪有那么多时间玩?作业都要做到八九点钟了。”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灌输给他的理念在慢慢生效。曾经儿子因为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失去了一些出去“玩”的机会。我告诉儿子,很多事情包括作业必须尽早完成,这样你就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跟妈妈出去办些事情;遇到临时性的事情就没有后顾之忧;还可以有更多时间用来玩和做其他事情。长大以后也是这样,遇到任何机会你都会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进入四年级以来,在处理作业方面,儿子真的学会用时间了,尽管作业的书写质量还是有点糟,但正确率还行。心里想能用这点时间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还能提什么要求呢?过得去吧!或许我是数学老师的缘故,或许长期以来我已经对儿子的书写已经麻木了,更或许我在乎的是时间。

刘墉有一篇“时间与金钱”的文章,我觉得很有道理。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缓急来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余的时间。至于不会用的人,则东摸摸、西磨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浪费的比利用的多,犹豫的比决断的多,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成。

我想,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一样的,有的孩子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做作业,那肯定就是不会用时间了。在这方面,儿子已经知道“统筹安排”,还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完成。

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同一时间永远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人,将可能被淘汰。

真是这样,看看我们办公室的电脑,随便谁的都不会只有一个窗口开着。儿子每天边看电视的边泡脚和吃东西,有时候边看书边泡脚边吃水果,玩的时候便听听英语磁带或放点音乐,早晨洗刷的时候收音机提供点新闻,等等。当然,一方面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自己有时间放松。

我经常会问儿子:今天你是怎么安排的?一般我都会支持儿子的安排。当他能够自主安排时间了,他就会去争取一些原本被他浪费的“小时间”,而集中为较大的时间用来玩他喜欢的项目。

儿子有很多玩的时间,他总是很快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您了解表扬孩子的技巧吗?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都慢慢的习惯了用表扬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对于表扬孩子的技巧问题你了解多少呢,过多的、空泛的、夸张的或不准确的表扬,都可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负面效果。

孩子的表现:对你的表扬甚至你所有的语言无动于衷。

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可能很多:1、你的表扬可能过于空泛,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关心他到底做了什么。2、你的表扬千篇一律,让孩子不再感到任何刺激。总之,当“真棒”成为你的口头禅时,孩子对它就没有感觉了。

该怎么改善:首先,在表扬的时候多涉及细节。与其说“亲爱的,你画得真不错”,不如说:“瞧你画的月亮,边上还有一片云,真的很像夜晚的天空啊!”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真的注意了他的作品,而且,孩子能够从你的表扬中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随时提高你的标准,更新内容,如果半年前孩子连续跳3下就得到你的掌声,那么现在他至少应该完成6个。最后,请变换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加以赞赏。让孩子激动的事情有很多,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办法。

孩子的表现:每天像个小喜鹊,“妈妈我做了这个”“妈妈我做了那个”,然后便等待着你的夸奖。

出了什么问题:你之前的表扬可能过火了,所以孩子已经对你的溢美之词产生了依赖,他做事情的目的可能完全是为了向你邀功。如果你没有像往常那样对他赞赏有加,他反而会因此失落。

该怎么改善:适当压制一下自己的热情,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背下来“鹅鹅鹅”,的确值得全家欢呼雀跃一下。但如果是那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比如一口气喝完一瓶水,小便前会叫妈妈,平平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我们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拥抱和亲吻了。

孩子的表现:他对于你的赞扬表现出诧异、失落或者愤怒。

出了什么问题:也许你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你的表扬让他感到不快。比如孩子早就学会了穿珠子,可你还显得很惊讶地“夸奖”他:“真棒呀,都能穿成一串了!”我想,孩子听了这话,要么不满地争辩一下,要么直接忿忿然离开房间。

该怎么改善: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和现有能力,以及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然后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评价孩子。记住,要让你的表扬和孩子的能力一起长大,原地踏步的表扬无异于一种变相的批评。

孩子的表现:孩子显得压力重重,甚至反感你的夸奖。

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表扬可能不止泛滥,而且夸张。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会成为一种压力,让孩子心情沉重。而且,如果你总是当着其他妈妈或者孩子的面过分夸奖他,也许反而让他很不愉快。别以为孩子小,他完全能够听出你的话是不是事实,而且他也有小小的面子问题。

该怎么改善:实事求是就好了。具体的、恰如其分的并且举重若轻的表扬,可以让孩子既感到受肯定,又明白还要努力。同时让他学到适当的内敛和含蓄也是一种美。

孩子的表现:他承受不了挫折,些许的失败或批评都让他恼羞成怒。

出了什么问题:在表扬过多的同时,你的方法也许值得商榷。回想一下,你在夸奖他的时候,是不是更多地集中在结果,而不是过程,集中在“你能够……”,而不是“你这么努力……”你的态度会引导孩子更多地关注结果,而不是态度和方式。

该怎么改善:把表扬的重点落在他的态度而不是成果上。当孩子掌握了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不要夸奖他做得如何如何好,而且鼓励他积极探索的精神或者坚持不懈的意志。比如,当孩子参加完舞蹈演出时,你可以告诉她她灿烂的微笑让所有人心情舒畅,她真的倾尽全力去完成她的舞蹈,这让妈妈非常自豪。

孩子的表现:听到你的表扬后反而变得愤怒或伤心。

出了什么问题:也许你的措辞有问题,你的一些善意的玩笑,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比如,你明明想夸奖孩子能自己穿衣服了,但是如果你说“谁说我们乐乐不会自己穿衣服?你看穿得多好!就是裤子前后反了,哈哈哈,拉链跑到屁股上去了,哈哈哈哈……”孩子会觉得很伤自尊。

该怎么改善:请谨慎使用你的幽默感。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要给他明确的语言,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半夸奖半玩笑。你需要让他知道他到底哪些值得褒奖,你对他的表现到底有多满意。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太过纠缠于他的失误。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那些无伤大雅的小细节你就当没看见吧。

家长在表扬孩子的前提下要及时的掌握一些关于这方面得技巧,可以避免不当的表扬对孩子一起到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将来。

孩子是您的复印件吗?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问:“您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在亲子教育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首先解决我们自已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了。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也可以说,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我们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我们的投影仪吧。如果我们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重要是我们如何创造营养健康的土壤,最终才会长出健康丰硕的果实!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如果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您允许孩子画“蓝太阳”吗?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圆。父母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沉入蓝色海洋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访问,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国外的家长和老师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中外观念有差异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现在孩子有不补课的吗?


有!我孩子就不补课。别说普通学习班,或有偿教师补课,就算是学校要求补课,一律不参加。补课的作用真心不大。如果孩子不想学,可以说任何作用都没有!如果孩子想学,补课作用也微乎其微。只有那种严管的补习班,才有用,可是我根本就没听说过有这种补习班。

其实没有严管的补习班也是正常的。如果严加管教,势必教师要天天看着,每时每刻看着,那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学生呢?学生要时时刻刻被人盯着,一溜号就会被教师点名或者侮辱,你说小孩会干吗?他一定会觉得受到太多的约束了,结果呢!?肯定是跟家长说,这老师不好,那老师很坏,等等吧!家长听一次两次还能忍住,听时间长了能忍住?肯定是用脚投票。所以基本没有这种补习班。

如果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就必须补习班安装监控,而且只要孩子在,哪个监控就一直开着,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登录,监督自己的孩子,同时监督教师!?那你觉得教师会干吗?天天被监控,而且还能直播,这就等于教师没有任何隐私,一直都是曝光的,这样教师必须天天打起精神来,一点都不能松懈,造成过度紧张,你觉得教师能坚持的了?就算能坚持的住,多少钱呢???多少学费呢??所以基本不会存在这样的补习班。

总之补习班真心没啥用,非要说有用的话,哪个效率太低太低太低了!!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有,我家孩子就不补课!现在六年级,从来没有补过任何课,将来也不打算给他补课。上次其中考试和这次期末考试都是班里总分第一名。而且同时上了三个兴趣班,还有时间打游戏、看头条新闻。

我虽然没送孩子去补习班,但是经常给予他思想上的教育,告诉他:咱是普通家庭不可能让你大富大贵,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父母给你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你自己要把握。这些道理他都懂,自然会努力。在学习上,只要是老师推荐购买的阅读书目和教辅材料,第一时间帮他买到。语文、数学有不会的题我都能给他讲明白。英语怕辅导歪了,就在他上三年级的时候买了一台学习机,对英语的学习帮助很大。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都有了,学习就不会太差。

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忙,每天放学以后去辅导班做作业,很晚才回家。寒暑假也基本在辅导班度过,而且辅导班还是亲戚办的,可就是学习不进步。几年来不上不下永远在班里中游晃。老师让买的书她父母就认为没用从来不买,有时候借别人的用用。

上不上补习班,应根据孩子的情况和意愿。如果孩子愿意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上补习班一样能学好。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家长又不配合,即使上补习班,也于事无补。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是是语非雨每一个回答都是原创。文中

有,我们也是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现在小学六年级,为了小升初能考个好学校,班级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报了补习班,但是期末成绩下来,我孩子仍然是成绩第一。上补习班的孩子也没有看到成绩有什么提高,相反还有几个孩子因为上了补习班,数学成绩严重下降。

从上小学开始,家长们就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开始,就给孩子报上补习班,以为孩子学习了一遍之后,会更容易掌握老师所教的课程。但是事实往往相反,补习班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并不见得比学校老师好,所以孩子初识课程的第一印象和学校老师在教的内容出现矛盾,导致孩子一开始出现混乱现象。

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学了一遍,再去学那些重复的简单的内容,就会感觉枯燥无趣

幼儿园孩子打架,您的解决方式正确吗?


离开了爸妈的庇护,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一天,对于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很弱的低龄孩子是一个巨大挑战。

尤其在玩耍中发生冲突时,大声尖叫、哭泣甚至打人咬人的状况都可能发生。对于家长来说,遇上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有打人行为或被欺负的经历,都是件头疼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妈妈去幼儿园接小文时,看到他的脸有一条划痕,老师抱歉地解释说:“小朋友上午自由活动时,他本来和豆豆玩得挺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抓起来了,豆豆把他的脸抓破了。我们赶紧给他用凉毛巾敷了一下,但还是有印,真是对不起。我们以后注意。”

听了这些,小文妈妈也没再说别的,但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

难道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暴力?

难道幼儿园也不安全?

攻击和反抗——孩子的世界也充满暴力?

我们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那么儿童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影。也就是说,孩子也会跟大人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绝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

孩子的世界也不能避免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不能说充满暴力,有时也会发生攻击和反抗行为。确切地讲,孩童之间的情谊,或敌或友,是在对玩具、食物、成人的宠爱的争夺中渐渐建立并形成和稳固下去的。

大人的问题在于,虽然不去肯定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也常常看不到儿童之间的侵犯性行为——攻击、强夺别人的玩具和食物,侵占别人的位置。于是,面对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措手不及。

争夺和打闹——幼儿园是暴力派生地?

有些父母抱怨,以前性情比较温和的孩子,在开始集体生活之后侵犯性增强了。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对资源的争夺和分享,不断转化“敌人”和“朋友”关系。

入园之前,小家伙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甚至保姆围在身边时刻准备协调,成人的斡旋方法非常委婉,很多矛盾在小家伙管还是不管——如何建立秩序?

遇到孩子被打,你比孩子还委屈。但,你还是得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探索和学习人际关系的机会。我们对孩子们的关系了解甚少,太具体的指导反而让其不知所措、陷入困惑。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充当孩子们的“秩序警察”。老师、父母出面通常很快就可以调停孩子间的冲突,但是这样做无助于儿童建立与同伴之间的自然关系。因为“警察”不在场的时候,还会发生混乱。

不当裁判员,既不袒护、也不斥责、也不介入。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而且,你听到的很可能是一面之词,孩子的祖父母也会为此向你施加压力。即使这样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处理问题。孩子间的摩擦更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间,酿成大人之间的争端。那样做,只能把事情搞复杂,恶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能帮孩子做的三件事

“孩子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成年人不便过多干涉,让他自己来解决这件小事,为以后应对纷杂世界积累经验。不过,姜是老的辣,我们有的是经验,提供建议和帮助也是应尽的义务。”

一、帮他分析,此次打人事件无意还是有意

通过一个问题来判断肇事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个小朋友经常这么做吗?另一个问题,也可以佐证——你抢过他的东西吗?也许对面的小家伙人高马大,欺负周围的每一个孩子。

也许他只是好奇,试探一下新来的朋友。如果是无意的冲突,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闹得满城风雨。

二、教他申诉,告诉老师

只要确定是有意的攻击,就应该教孩子以后再发生此类事件,立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在维护孩子之间的关系方面会有很多办法,接到投诉之后,也会留心多照顾你家宝贝的。

同样的申诉和请求,由谁提出?受害者直接求助,效果会好一些,不要做为了丁点小事就出面的父母。

当然,如果那个家伙多次欺负你的宝贝,行为过分,你就得约老师好好谈谈了。

三、帮他建立社交圈

化敌为友是最好的策略。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断言“那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她玩了”,即使那真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

父母的不当做法

不当之一:教宝宝以牙还牙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也成为具有攻击性的宝宝。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宝宝,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不当之二:父母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父母找到对方父母,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父母亲自出面,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不当之三: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当之四:直接找园长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父母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当先找找带班老师,询问情况,看看带班老师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受欺负,经常身上带着伤回家,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需要找园长解决。

应该做的

拥抱孩子

受伤后的感受一定不好,孩子也是有情绪的。亲人几句安慰的话、一个亲吻,都能缓解幼小心灵的伤痛。

去听听故事的不同版本

发生在幼儿园的“暴力事件”,老师是最好的目击者和评论者。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当然,你要记住的是,这些都是小家伙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课,不要为此指责老师。孩子们的争斗,无非因玩具、食物,或者根本就是莫名其妙的开场和结局。

不放马后炮

如果肇事者和受害者已经恢复友谊,就没有必要重翻旧帐。避免在家庭中和亲友中经常提及此事。一方面是保护孩子自尊心,另一方面嘛,这的确不是什么需要永远铭记的大事情。

如果升级

如果你的孩子遭到攻击后表现消极,不再愿意跟其他孩子交往,甚至屈服于“肇事者”,以至于频繁被重复攻击,这时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出面与老师和对方父母谈谈了。

您了解孩子第一次学习的过程吗?


为什么第一次接触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重要?其实核心的问题在于,第一次的学习过程对是否“学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在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中,有三件事情我们经常认为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正是这三件事情,让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那就是“学过”,“学会”和“学懂”。

我在课间的时候,经常听家长问孩子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讲的这个你以前学过吗?往往那些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会说“学过”,我曾经在xx地方看过。这就是“学过”的含义。学过,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印象,有没有曾经见到过。而孩子对于“学过”的理解,也是“是否有印象”,这种印象,是一个“模糊匹配”的概念。比如说行程问题有若干类型,如果你问孩子“你有学过行程问题吗?”大部分孩子都会说“学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匹配“行程”两个字——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无论你问什么知识,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学过”。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过”是没用的,于是就出现了“学会”的概念。由于家长都不是专业老师(即使家长是数学老师,但是不是语文老师啊……),所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学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为学会,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没学会。这种方法简单粗暴,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学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考试是一个综合的考察过程,除了是否学会之外,身体状况和心情也会对考试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学会”也包括学会知识和学会考试。就像我大学上新东方,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读不懂一篇文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阅读理解题。于是我做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提高了,这叫“学会考试”。

我们可以看到,在功利的模式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速成”和“提高成绩”,最终一定会选择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观察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如何让孩子“学会”?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把这句话记下来,然后背下来”。我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章,研究了一些简化计算的方法,我分享给其他数学老师后,许多老师觉得我给出的几个结论非常好用,上课就让学生背下来——算判别式,可以直接默写。这样做的好处特别明显,学生计算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会”了。

那什么是“学懂”,结合昨天谈到的“第一次”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关注接触知识的第一次的原因。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学懂”的感觉——一种恍然大悟甚至是醍醐灌顶然后就觉得自己前面若干年都被骗了的感觉,如果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那种“毁三观”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国外的很多科普节目做的很好。我算个思维比较变态的人,我经常琢磨,这飞机在天上飞着,要是突然掉下来了怎么办……后来看了一些国外的纪录片,我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飞机在天上飞的好好的,是不会掉下来的,如果掉下来,一定是由于“升力”不够,而“升力”不够,则是因为翅膀不够大或者速度不够快。什么叫翅膀不够大?比如说倾斜太厉害,或者是机头太高或者太低,都是相当于减少了翅膀的面积;而飞机迎风面过大,则可能导致速度变慢,速度变慢升力不足,也会出现掉下来的情况。你看,我刚才的解释中没有用到什么“伯努利原理”或者“流体力学”这种话,而且我写不出任何一个物理公式,但是我可以把“飞机为什么飞的好好的会掉下来”这件事情解释明白了。

那么,学懂是否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呢?我作为一个大学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基本没学过物理,但是我相信一点——任何知识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总是可以用一个合适的路径理解那些复杂的知识点。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张图告诉你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这就是让人真正“学懂”的东西。我们学懂一件事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本源、本质或者是内部逻辑,而对于一些细节,则还是需要深入学习的。所以,学懂反而不建立在必须有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否能够按照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问题。

我来说一个我觉得最失败的教育,就是驾校。可以说,在驾校,没有人学懂了怎么开车。我记得我学的时候,在学移库的时候,教练直接写了几句话,什么情况下往右打满,然后到哪里停。所以一旦中间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调整,而教练这个时候只是大喊“你少打半圈轮就好了啊”——我连原理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少打半圈轮”。这就是典型的“学会”但是“没学懂”的案例。后来我自己琢磨,看别人各种崩溃的状态,终于领悟(我确实是自己领悟的……)了在倒车过程中方向盘和车行进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完全没有理会教练的那些“口诀”——事实上我后来也教过一些人怎么倒车,我发现只要讲清楚原理了,大家都会自己调整了。于是他们都说我应该去驾校当老师……我只能说,让学生“学懂”真的比“学会”要重要太多。“学懂”之后,大家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被释放。

在学生这里,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学生可以“学会”,学会之后就能做题,但是到了考试就会忘记掉。和学车的道理一样,过几天就忘记了“在哪里要打轮来着”。而如果“学懂”了,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知识,也可以去想,去思考。有些同学有这样的问题:一道题,第一眼看到会,就是会;第一眼看到不会,多半就想不出来了。这也是“学会”和“学懂”的区别。很多老师提到的“孩子给家长讲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证明“学懂”的方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您的孩子有很多玩的时间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