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

11-05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问:“谁不会爱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替他们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有时只是施爱者的一厢情愿,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爱是相互的,单方面倾注的爱,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因此,智慧的爱,首先包括的应是了解,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其次包含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成为支配和控制,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的规划,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或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缺乏理智的爱,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以顺应自然,给予点拨和指导。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都要不言放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家长始终要对孩子充满期望。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并可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不能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永远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无论他遇见伤害,或者挫折,我们要想一想,父母是不是能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肯定不是。

我今年有一个入园的小孩的爸爸担心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孩子进到幼儿园以后,他一直在门口站着,他就说如果我离开这个地方我心里就担心,万一我们家孩子发生任何事情我不能第一时间到他身边,这就是一种病态,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小孩父母应该把心放宽,小孩受任何的挫折,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绝不是说偶然。如果这个小孩从小到大都很顺对孩子是一件好事情?毫无疑问他肯定不是。孩子受挫折过程中父母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的态度。

我说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不敢跟老师交流太狭隘了,我认为幼儿园老师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的职业,因为班里有20多个学生,入园的第一天20多个孩子同时哭,哭一个星期,天天听着孩子的哭声,任何一个人去实习都会觉得心烦意乱,但是老师有老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绝不会说伤害孩子,但是有可能会忽视您的孩子,老师不可能像孩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那样,把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达到了,每一个眼神都看得见,每一个伤心的事情被人欺负的时候都能看得到。所以父母就要明白,当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是进入社会了,为什么?因为他得承受被别人忽视,承受被别人误解,还得承受别人批评他,或者别人不正确的批评他,这些都是他要承受的,所以家长看到孩子受委屈了我认为第一项任务不是跟老师讲,是跟你的孩子讲,是教给孩子遇见这样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心态,我认为比跟老师交流有用。

第二件事情才是跟老师交流,告诉老师:“昨天孩子做什么事情,老师你可能误解了,但是我回家告诉他你被别人误解很有可能,你自己要到沟通,你帮我看看,今天跟您沟通了吗?”这是一种很积极的方式。您说的家长心态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心态,实际上就想让老师关注我的孩子,对我的孩子好,包括这种心态延伸出来一系列问题,包括送礼等等,这种实际上都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了老师也很紧张,比如他也会觉得我是不是对这个孩子不够好,实际上我认为集体生活,老师照顾孩子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然后他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就一定要给,是这样一种标准,可能跟孩子父母所要求的完全不是一种标准。

实际上我觉得父母对现在的老师要求有点高,因为他就是要关注我的孩子今天中午是不是没睡好觉,我觉得把这种过于大的责任怪到老师头上,老师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另外教给孩子应该教给他的事,比如做人最起码的交往方式,在群体中大家应该有的交往生活等。

我认为父母跟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想老师应该为我孩子做什么。我说一个非常实在话,如果老师跟家长的交往很难受,一定会影响到带孩子的情绪,老师会有情绪,我认为作为父母自我保护很好的方式,应该用一种很温和的方式去把这种情绪调解好。所以父母如果怕别人对你孩子不好的时候,我相信通过你自己的行为都能做到,这种配合是人与人的尊重,你先不要想说别人对你不好,别人对你的孩子不好,你得想他为什么会对我的孩子不好?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我认为你先不能想说他肯定对我孩子不好,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老师也都是人,我认为一旦你是很真诚的态度,或者你是一种很好的角度去跟大家沟通,人和人沟通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去沟通的话我相信这种问题决不会发生的,因为老师最敏感,孩子是最无辜的,而且幼儿园的小孩,那么点的小孩一转眼就忘了,所以父母不能都钻入这个误区,而且父母和父母之间也会有影响,越说越觉得这个老师对这个孩子不好,这种心态对自己真的特别不好。

理智面对孩子的叛逆


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早上让他洗脸,不洗,妈妈快迟到了,不洗脸老师不喜欢你……还是不洗,没时间了,就强迫吧,叛逆的她不情愿的强迫着把脸洗完,示威:“凭什么,我听你的!”有不顺心的事还欺侮比她小的孩子,你责备他几句,他的声音比你的还大,占不着便宜,就大哭一顿。

我女儿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自己对事物有了独特的想法,不愿被父母左右。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喜欢干的事:“我会,我自己来。”比如,他喜欢画画,喜欢听故事,就缠着你:“妈妈,我再画一张吧,再给我讲一个吧,……”对于不喜欢干的事,比如算题,“我想睡觉,我饿了,我喝水,去厕所,……”还挺会找理由,而对这种情况,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爱是基础,这是第一位的。

(2)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渴望能够独立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自然就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变得叛逆。

(3)孩子虽小,但他们都有一种平等需要,总希望父母把它们当成大人一样看待。“爸爸,你不让我看电视,你为什么看?”“你说脏话干什么?”,孩子的反语就是对我们的鞭策。(4)成就需要。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尤其是服么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获得极大的快乐。有时孩子会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帮老师打扫卫生,老实奖了我个小红花,明天我还帮老师干活。”“妈妈,我喜欢弹琴,安咯是说我弹琴真棒。”“妈妈,我喜欢……,老实说我棒,以后你也说我棒吧。”因此我们要经常表扬孩子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慎言慎行,树立一个榜样示范。

最后,父母的心态要平,不可操之过急。“难关之理易停,难为之人易厚,难处之事易缓,难成之功易智。”要有宽容的心态,倾听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变对抗为对话。

最后,给予必要的冷处理,适当惩罚。当孩子由于不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者哭闹时,家长要不予理睬,放到一个房间里,给他造成一个人无助的环境,更不要和他讨价还价。等他闹完后,在对孩子说情不能做的原因,并用安慰的话鼓励她以后要改正坏脾气。

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一是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二是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是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四是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五是压制。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六是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经验体会:

1、孩子哭闹,根源在于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孩子哭闹,家长要冷静不要打压。

3、孩子哭闹过后,给他一个台阶下

早晨刚一转醒,**就说:“妈妈,我想吃块饼!”

老猫便去用微波炉烤饼,顺便给我和他自己也都烤了一块。

**特意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分享!”

时间来不及,我用保鲜袋将剩下的两个饼装在一起,放进包里就抱着**走了。

保姆等在单位后门。

这个后门口,在每天上下班时间就是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早晨,有一位卖小笼包的大姐,天天在卖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大姐非常会做生意,热情大方,所以,她的小笼包摊点几乎成了单位职工的“早餐厨房”。有一些退休的老太太,买菜回来,晨练之后,或者准备上街外出办个事,都会在这歇歇脚。

我和保姆对**的“交接”工作也基本在此处完成。

保姆抱过**,我拿出包里的饼,取了一块出来,将另一块递给**。而卖小笼包的大姐也立即扯了一个小食品袋给我装上。不想**不愿意:“我不要……”

保姆说:“你一个饼都吃不完,干嘛要两块啊?”

大姐也拿眼瞪**:“分给妈妈吃都不肯啊?”

我根本没打算让**把饼全部拿走:“不,这饼就是妈妈一块,你一块。不能全给你。”然后我将我那个饼装进了包里。

**就哭了。

这时,一位退休老同事正好从后院出来。连忙又来帮忙解围:“哦,妈妈的饼被小鸟吃掉了!你看你看,小鸟飞到那电线杆上去吃饼了,现在,妈妈都没饼吃了……”

**边哭边把头看向电线杆——只有一棵枯草瑟瑟立在电线杆一头。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保姆熟识的阿姨,问:“哟,这孩子怎么啦?”

保姆解释说:“饼不让他妈妈吃呢!这孩子脾气可大呢!”

我对**说再见,但是他哭着不同意。

保姆让我快走:“一会就没事了,别老是这样宠着宠着的!”

我试着走开,**在我身后哭声尖利。

我果断地返身回去,将**从保姆那抱过来。几个人又准备展开新一轮的好心的劝说。

但是我将**抱到了安静一些的地方。正打算和他好好说几句话,又一小帮同事从后院出来去上班,他们又齐声关心地问道:“哎哟,小家伙今天怎么哭啦?不乖啦?这么大还这样撒娇啊。”听见保姆说是不肯给妈妈饼吃,又齐声道:“这样可不行啊……”

我连忙又抱**躲另一边去。

我问**:“你是想要两块饼吗?”结果**说:“我想要妈妈包里的那个饼。”

他手上的饼和我包里的饼,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用保鲜袋装着,一个用食品袋装着,前者不可以用手勾着提,后者可以将手指穿过勾着提。

我将包里的饼拿出来,**把那小食品袋勾上,将自己手中的袋子交换给我。不哭了。

再将他抱去保姆手上,和他说再见,他也和我说再见,只是有些不舍。要求亲妈妈,每亲一次,都是左脸、右脸、脖子各一下。如此两番,才展颜道:“妈妈再见!”

其实,**今天早晨心情便不太好,因为起得晚了些,他没能和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嬉闹,反而被我们再三催促,其间又因为习惯性地抬手“打”妈妈,被我们两个训斥几句。带着不快来到保姆家,分离便显得困难起来。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就是个宠孩子过度的家伙。可是,对此问题,我总是我行我素。

解决问题,妈妈和孩子,都需要单独的空间。

父母的日常行为让宝贝失去耐性


“是你让宝宝越来越没耐性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在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使宝贝的“耐性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缺乏耐性会埋下哪些隐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


你每天都给孩子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学,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没有做早餐,没有及时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对你发脾气,说你不称职,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没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确做得很好,就是因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对他的爱当成应该,当成习以为常,所以,当你哪一天做不好时,就会对你非常不满。

中国的父母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往往是通过行动默默地奉献,总以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会理解,但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背负了二十多万的债务给儿子买了房,买了家具,房子的名字是儿子的,可当儿子看到父母买的家具时,却非常不满,因为在这个三居室里,他心里根本没想过给父母留一间,想着做一个健身房,买跑步机放在里面,想着做一个书房,然后留着一间,将来和女朋友结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掏心掏肝地对孩子,孩子也会这样对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讲给孩子听,二是让孩子适当吃苦,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要让他明白爱是相互的,你想让别人爱你,你也必须要付出爱。

宝宝需要父母爱的眼神


在空气洁净,阳光充足的乡间,城里孩子重返大自然。他们的身体发育得更健壮,他们吸收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乡下孩子身上,学到了勤俭、自强、坚韧、宽厚等美德,培养了更为积极的人生观。而在另一方面,农村也欢迎城里孩子前来“留学”。近些年来,日本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或多或少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这些城里孩子的落户犹如给农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农村孩子也通过与城里孩子的交朋结友,开阔了眼界,灵活了头脑,获益也并不少。

这些“下乡留学”的城里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往往比其他同龄人成熟、懂事得多。(据日NHK)“下乡留学”好处多●林静在日本,只要一谈起育儿学,人们就会想到内藤博士,在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近30部育儿著作,被誉为日本育儿之神。金秋十月,93岁高龄的内藤博士应邀来沪参加99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记者特地前往采访了他。?

记者:内藤博士,有幸拜读过您的著作《育儿原理》,深受启发。您在著作中提到,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能否介绍一下,年轻父母应该怎么做?内藤: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眼神是心灵之窗,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和以温柔的眼神注视他的人视线对合,母爱就是靠这种眼神的对话来传达的。?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在1岁半~2岁半时期,最需要母亲的爱,但在这一时期,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

记者:中国的年轻父母中不少人存在着“育儿焦虑”,您认为如何才能减轻或者消除这种“育儿焦虑”呢?内藤: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比如智力发展、学习状况、体重增长等方面,由此而产生种种“育儿焦虑”,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减轻或消除“育儿焦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他所需要的,他并不需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于他,要顺其自然,这样孩子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记者:年轻妈妈在育儿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内藤: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地进入角色,即母性本能的自我发现。孩子一出生,母亲就喂以初乳,这不仅仅是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婴儿嘴唇的刺激从乳头前部神经传到母亲的情绪中枢,进一步刺激了母性的本能,从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母爱。母亲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母亲,要满怀信心地接触婴儿,婴儿的心灵就会充满安全感。?

记者:在育儿过程中,父母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形,您认为该怎么办?内藤:孩子在特别顽皮的时候,不满情绪很容易发展成为逆反心理,因此,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必须冷静、忍耐、克制,用眼神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行,不能这么做。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稍稍离开孩子,心情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记者:2岁左右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心,如何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内藤:首先应该容忍和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而且父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孩子,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