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恋娃症,你有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恋娃症,你有吗?最近越发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一种病,对娃太牵挂,放不下、丢不掉,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孩子占据了大脑四分之四点五的空间。孩子对于大人是一种依恋,大人对于娃娃算不算也是一种依恋呢?自己为其名曰为“恋娃症”。

症状一: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孩子,聊的最多的还是孩子。

上班闲暇空隙会上上育儿博客,学习妈妈们的育儿经验,和同事聊天也会不自觉的聊起孩子,张家孩子长李家孩子短的,聊的不亦乐乎,甚至午餐和同事吃饭间隙也会动不动说起孩子;下了班更是半刻钟也不想耽误,想着孩子在楼下翘首期盼的等待,想着孩子看到妈妈喜悦的情景,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孩子身边。

症状二:心存包袱,坐立不安。

以前没娃的时候觉得无忧无虑,毫无牵挂,偶尔和朋友们出去吃个饭逛个街,即便是单位派出去负责外地项目也会毫无牵挂的说走就走。而今不行了,自从有了宝后心里像埋藏了小“包袱”,走到哪里都会心神不安,坐立不定,身在外面心在家里。记得上次和朋友约好一起下班后去逛街,快到下班时间又心不安定起来,想着家中见不到妈妈的宝落寞的样子,想着难得的工作一天后的亲子时间不能陪伴孩子身边……。最终因为对孩子的不舍,放了朋友的“鸽子”。

症状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走哪带到哪。

自从宝贝一岁后能够独立带着出门了,宝跟着我也去了许多地方,小则市区内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大到省内省外,妈妈所到之处都会有宝的足迹。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孩子小,需要带很多生活用品,我又没太多经验,路上遇到太多无法遇见的事,每次怀着美好的心情而去,最后大多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归来。可是事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很美好,虽然累了点但是心情是美好的。毕竟孩子成长的路上,有我的陪伴。

最近单位里同事又开始组织出游,询问带娃不,答带,不让带就不去。因为有娃的旅游才完美。

如果恋娃症分级别等级的话,我想我已经到了深度恋娃的级别,病入膏肓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爱孩子有“度”吗?


爱而无度的话,往往会违背了爱的本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心的父母不妨对照一下,你的爱理性吗?你的爱有“度”吗?

看动画片的度

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真正优秀的动画片还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然而如果过多地看不经选择的电视节目,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及肢体的发育,连续时间过长还会影响视力。

建议:家长适当挑选节目的类型(儿童、知识类节目为宜)。

陪孩子边看边交流。对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注意控制时间,30分钟为宜。

包办代替的度

孩子到了幼儿期,十分喜欢模仿成人,希望自己能做大人做的事情。想自己洗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买东西等。家长出于爱或者是怕麻烦,常常把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了。这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心智发展的最好时机。

建议:根据孩子不同时间段的愿望和家长的实际条件,满足孩子的动手需求。当孩子有做事的愿望时,家长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由浅入深。可以多和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借助幼儿园的游戏方式以便让孩子尽快掌握想做的事。对孩子想自己动手而惹出的一点“麻烦”,要心平气和地做预防工作或扫尾工作,而不是指责或代劳。

期望成材的度

总有的家长用絮絮叨叨的责怪、批评自己的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经常夸奖别的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还以为这是严格要求孩子。然而经实践研究证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多用鼓励的眼光,欣喜的语调,挖掘孩子即使是小小的优点,再心平气和地指正其缺点,孩子将更乐于接受。当亮亮为了学洗碗,不小心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时,可以说:“亮亮,你的碗洗得真干净,不过水溅到地上了,可以把水龙头弄小一点吗?”不久你将会发现孩子更有兴趣去做所表扬过的事,同时也在努力接受你的提议;即使做得不够好也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手指肌肉的发育及控制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好。出现这种情况你还忍心再次责怪孩子吗?孩子处事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扬声中会随之增强。

穿名牌的度

爱穿名牌原本无可厚非,如果在别人面前特别强调,“我们孩子穿的可是名牌。“让孩子从小在炫耀中生活,只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

建议:衣服穿着主要考虑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是一般家庭通常能做到拓。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穿戴好坏并不重要,更不必和别人攀比衣着的价格、品牌。到幼儿园主要是学知识,比谁的知识学得多才是真正的本领。

赠予礼物的度

很多家长在过节或孩子过生日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时常以吃、穿、红包作为送孩子礼物时首先考虑的对象。

建议:家长送孩子礼物时,需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知识的充实,动手能力的提高,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引导,因此不妨试着选用有意义的适龄书籍、磁带、碟片等。

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去野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孩子阅历,调节身心的特别礼物。

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照例地进行“表演”。可是,同来的一位和小刚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小刚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小刚却怎么也不如小客人建得那么高。这时,小刚竟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父母问小刚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刚竟委屈得泣不成声……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本领,以至于使他不能容忍别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

可见,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称赞的,但这种称赞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而应该是适度的、恰如其分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称赞的同时,做家长的要善于诱发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过度教育三大表现你有吗?


终于有了自己的宝宝,爸爸妈妈们都很开心,想用最科学的方法教育宝宝,但是不知不觉,家长们就会走进一些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3.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你教育孩子是有脑无心吗?


有一个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的知识点“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而这个知识点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关过不去,很多家庭问题就解决不了。现实情况是“有脑无心”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多,偏偏“孩子是读心的而不是读嘴的”。这就造成了深刻的亲子鸿沟和矛盾,一方面家长用各种道理(用脑)教育着孩子,一方面孩子用各种方法反抗着家长的无心(要心)。

到底什么是用心和用脑呢?一句话:“用心”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对方内心的感受;“用脑”关注的是“事”,关注的是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当你不能真正地关注“人”本身的时候,那你就很难取得对方的信任,当对方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一切关于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爱与幸福理论有一个关于爱的公式:“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当父母拥有了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和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其中“信任”、“心赏”和“悦纳”都是用“心”的;而“支持”和“帮助”是用“脑”的。“信任、心赏和悦纳”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知道的都是“知识和逻辑”,是在“用脑”,只有做到的才是“智慧”,是在“用心”。当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心赏和悦纳的时候,你就是爱孩子了,孩子感受到了这份爱(孩子是用自己的心感受父母的心的,而不是听父母嘴上说的!)就会接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话,孩子认为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都是“要求和包办”。

父母提高自己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能力就是“调心”,父母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用脑”,所以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当然,调心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们按照爱与幸福理论所教授的方法一点一点去做到,一点一点去坚持做到,急功近利和半途而废一定不会“调心”成功。

1、实质:孩子是读心的,不是读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2、误区: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想学方法的家长,都是心急的家长,心态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买账。)

3、原则:家长来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嘴上功夫的改变,心态不改变,孩子不会买账,更加会觉得家长虚伪,这不就是标准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4、状态: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调心调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内心缓慢而优雅,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为无欲”,表现形式是“身快心慢”。)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脑在中、身在后”,调心最慢因为是修行,用脑次之因为是学习,越是没脑子的人身体就越发达,总是在行动,盲目行动还不如不行动。尽管我说的很详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可能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吗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 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 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跟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 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 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去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 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 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是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 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十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 一样,眼看着幼儿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就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 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地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 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得如此。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 子未来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八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 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父母忍不住告诉她说,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 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 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 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相信《恋娃症,你有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