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染上‘富贵病’

11-06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别让孩子染上‘富贵病’”,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别让孩子染上‘富贵病’近期《读者》有一篇文章详细地写了美国对现代孩子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孩子好多都‘染上了富贵病’父母留给孩子的财产最终结果不是财生财,而是被孩子挥霍一空,孩子也被‘富贵’毁了,一生落泊。文中借鉴了尤太人教育孩子的做法,无论家里多么富有,从小都不能让孩子轻意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切都必须付出劳动才能得到。读了我是深有感触,给孩子留下什么,古人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每家又有每家的不同状况,具体如何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经验。目前儿子正面临上幼儿园,但具体上什么层次的很让我伤脑筋,**爸的观点,‘就近,不用太好的,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家里很富有,坐享其成不行,养成高人一等的习惯更是不好!’但是我总想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快乐是最主要的!(**爸语)想想都对,目前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但对孩子的教育还得学学尤太人的教育方法,从小让他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不能让他染上‘富贵病’,首先第一点:了解家中的经济条件,让他明白父母挣钱不易,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能乱给他买东西,应该买的买,不该买的坚决制止,父母先做表率,不乱花钱!第二,让孩子明白想得到的东西必须通过正当劳动所得,不是天上掉馅饼,守株待兔,随手可得。第三,从小就开始向他灌输理财观念,学会自已理财。这一点我们从小家伙记事开始,就告诉他钱的作用,让他认识钱,具体做法就是每次都将家中的‘破烂’整理好,像可乐瓶、报纸我们都收拾好,卖给收破烂的卖钱,结果几次下来儿子就知道了这些废旧的东西都可以换成钱,买自已想买的东西呢,现在一听到外面有人喊:“破烂换钱!”小家伙就赶紧说:“可乐瓶别扔啊,卖钱!”看到外面扔的瓶子他也会捡起来:“妈妈,拿回去卖钱!”最搞笑的一次,路遇同事,小家伙两眼盯着人家手中的可乐瓶,同事问:“你想喝吗?”结果儿子笑了说:“我想要瓶子卖钱呀!”弄得同事哈哈大笑后直夸儿子是个会挣钱的小孩!大道理讲不出太多也写不出,那就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开始教育孩子,我相信孩子的成长尤其刚开始的那几年,全是父母的灌输结果,父母正直,孩子不会差到哪里!我们家长的以身作则会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我从小就是这样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的,我更相信榜样的力量!别让孩子染上‘富贵病‘,那得靠我们家长的力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让孩子烦就行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辛苦的年轻妈妈,一到周末她们象赶场似的把孩子从一个学习班带到另一个学习班,她们自得其苦还得不时反省自己,是不是累着孩子了,这样有用吗?真是可怜年轻妈妈心啊!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妈妈说,只要孩子高兴报什么都可以,别让孩子烦就行,否则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小时侯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句话说得很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我看来给孩子报班学技能也通此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2,3岁)别觉得她小,只要她能去上就应该报,比如声乐,画画,跳舞。声乐不就是唱歌吗?与其在家里学电视的情歌,不如去跟老师学可爱的少儿歌曲,哪怕灌点耳音,感受节奏呢。画画不就是用笔把看到的反映到纸上吗?能涂成啥样就啥样,能让孩子学习观察。跳舞不就是活动胳膊和腿吗?与其瞎活动,不如合着节奏,摆出些象样的姿态来。

有了这样的心态妈妈们给孩子报再多的班也不会发愁,一个人瞎玩,不如花钱让孩子和老师同学一起玩出个样子来。孩子受到这样的鼓舞,开心地上每个学习班,回家展示自己的新本领,家长就需要夸奖就好了!快乐,自信的宝贝就是这样培养的。一路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孩子自然要强,各方面都不会落于人后。妈妈们当然也不用为难自己,去想该不该报啊?因为孩子会自动提出要去学这个学那个,只怕您挣得钱不够她成长呢!

孩子有“病”,根在家长


育儿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自己成长的过程。有些家长虽然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但育儿理念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以下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就容易导致孩子出"问题"。

把早期教育的任务仅仅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这种想法在当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很普遍。幼儿期是需要进行智力的启蒙,但家长也要认识到学龄前阶段不仅是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更是道德、性格发展的大好时机。错过了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错过了道德启蒙的大好时机,错过了性格发展的大好时机,则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轻信社会上炒作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十分片面的教育观念。孩子是要夸奖的,但有个前提,孩子真的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家长也要"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地夸奖,那是在"哄小孩"。因为这些弱者尚缺乏自信心,同时缺乏自我评价能力,所以需要大人"哄"。而对于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再用这种"哄"的方法教育孩子,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依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点,家长只能一味地夸奖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地宽容或原谅,从不客观批评、及时指正。久而久之,在这种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便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自己是个"完人"。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便会很不适应,因为社会生活中,你有优点或长处,人们会给予肯定和表扬;有缺点或不足,便会受到否定或批评。

夸奖的确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但即使是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不看对象,不针对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好的教育方法用得过滥,也会产生副作用的。

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正确的方法还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要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批评时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当然,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或残疾孩子,可以多肯定或表扬,少些批评或否定;同样,对那些过于自信、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孩子,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批评得严厉一些。

过于要强将适得其反。要强是好事,但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一点也不要强,不思进取,那是消极的,要不得;但过于要强,就会使自己陷入绝境。我热切地希望家长们能够解放自己,也解放自己的孩子。要不然的话,家长的"高压"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别让孩子加入“低头族”


从电脑到智能型手机、平板,不仅大人离不开它们,甚至小朋友也轻易就上了瘾。一方面电子产品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对这些由“屏幕”陪伴长大的孩子而言,一盒拼图、一件玩偶,甚至是一群小伙伴,都远远不如一台电脑来得更有趣,究竟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在2011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对儿童阅读能力会有严重影响。报告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的儿童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电子产品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全世界的儿童恐怕都不能幸免。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除了会对孩子的阅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对孩子身心发展等很多方面,都有负面的影响。*对身体发育的影响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会对孩子的视力发育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近视、散光、弱视等眼睛发育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甚至还偶有出现暴盲等极端个案,与过早、过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都有必然联系。除此之外,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必然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造成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没有时间培养体育爱好等问题,由此会带来体质弱、体能差、体格不够强壮等状况。*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孩子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也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社交学习的机会,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交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幼小的孩子要依靠感官来认识世界,眼睛看、耳朵听、尝一尝、摸一摸,以及身体的各种运动,才能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看电脑、看iPad、看手机,丰富的感官经验就会被单一的视听刺激所取代,造成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受阻,从而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冯老师告诉你: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身体发育、智力发展,还是社会性发展,都是在为一生奠定基础。所以,请关掉电子产品,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每天早上用你们的笑脸迎接起床的孩子;带孩子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景色,阳光灿烂或阴雨绵绵,温暖如春或寒风习习;让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成长……只有让孩子每天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和人打交道,学习照顾自己,学习爱,这才是成长的健康之路!当然,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子产品,让孩子适当了解接触电子产品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父母要控制好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要尽可能少接触电子产品。对于0~6岁孩子的父母,我们还是要呼吁:请让你的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别让孩子被挫折吓倒


当名牌中学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交往受挫而无法正确面对,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时,各大论坛上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上不了好的大学也没关系”、“考得不好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挫折时,周边人的态度和指导却并非如此达观,这很可能影响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心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过9000次投篮失误,丢失了近300场比赛。有26场比赛,我的队员把最后的致胜一球让给我投,我却错失了良机。我的一生错误连连、失败累累。但这正是我成功的诀窍。”谁都不会猜到以上的表白,竟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

如果具有如此天赋的乔丹在自己看家的行当中还屡遭挫折和失误,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麻烦和障碍,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麻烦却往往是“清除”之而后快,却并不了解,有时候接受这些障碍和麻烦,才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进而获得成功。

西方教育学家以前倾向于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历来较为重视后天的努力。近来有关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的智力具有先天的差异,但是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的。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新西兰学者费林教授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荷兰、巴西,他从14个国家所收集的大量人口数据都显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在普遍提高。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来解释智力测验考分上升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其次是受试者的应试技能不断提高;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营养在改善。

当前,世界的主流教育学者都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儿童由于父母基因的遗传,都会显现不同的特点和喜爱,从而引起外界(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注。如果一个小孩四肢发达、个子高挑,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规划出一个“小姚明”的人生。正是由于从很早就开始配备针对孩子特点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孩子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那么经过10年的积累,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跟其同龄人相比就会有不同等级的差别了。

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相互之间的智能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每个孩子的潜力也不会有很大落差。然而当孩子踏入校门,我们会发现:在知识量、学习动力、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方面,并非每个孩子都一样。落后的孩子在这些地方表现得尤其脆弱和消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能迎头赶上,其先决条件是:

*承认自己的落后距离*明白追赶必须付出艰辛和痛苦

*坚信自己能提高和改进

*旁人还要不断地鼓励让他看到努力是值得的

以下是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

必须让孩子坚信自己的智力是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加以提高。所以成人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例如:“你很用功,做得不错!”,而不是说“你真聪明”。要夸奖孩子时还应该夸奖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所有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和真心的,而不是毫无原由或者是为了讨好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以他人经历中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让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带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上失败和挫折很正常

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挑战自己,这就需要你敢于踏入你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考察、去捕获新词汇、新概念和新的运算方程。对于失败和失利的恐惧,会让许多孩子生畏而止步。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错误是学习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从而给你指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

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明天考试!大家要好好复习。”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必须让学生面对严峻的现实: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还快过你!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

如果你询问周围的人“你们最爱戴的老师是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说:“我喜欢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她的发音很好听。”或者“我的钢琴老师指法太棒了!”我们喜欢一个老师通常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热爱知识。”还有“她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碰都不让我碰一下。对着闪烁的屏幕,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顺着赵女士提供的话题,本报记者又采访了孩子刚4岁的陈女士。她说,偶然一次为了让孩子不哭闹,她将iPad放到孩子面前。“本以为他只是随便拿小手点着玩玩,没想到却上了瘾。虽然现在不哭闹了,但也变得不爱搭理人了。”

喜欢玩iPad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据调查显示,在511名被调查者中,有82.19%的家长会让宝宝接触iPad,这些孩子的年龄基本都在3岁左右,他们最初希望利用iPad对孩子进行“早教学习”,但没料到最后不少孩子对游戏着了迷。另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某幼儿园进行的防拐演练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提醒家长,教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很重要,但不能让iPad偷走孩子健康。

蒋竞雄表示,两三岁的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也强。iPad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孩子能直观地针对物体进行操作。逼真的互动模式加上悦耳的声音和超炫的动画元素,孩子很容易上手,并沉迷其中。但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明亮的色彩和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长时间久坐不动,对孩子身体发育也没有好处。而且,过分依赖iPad这种电子产品,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长时间独自玩耍也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和寂寞。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电子产品之前,应该仔细考虑清楚。”蒋竞雄指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家长需要顾及到的:1.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视或iPad 之类的电子产品。2.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可以将每次玩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1小时。3.在玩手机和iPad等比较小的电子产品时,最好将它们架起来,垂直放置,让眼睛平视,避免颈椎受累,但不要让孩子蜷在沙发上玩,更不要在行驶的汽车和地铁上玩。4.选择游戏时多挑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避免玩画面过于血腥和激烈的对战游戏。5.增加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运动,别为了解放自己,让孩子变成“电子娃娃”。

育儿心得:别让孩子依赖电视


育儿心得:别让孩子依赖电视

观看电视已经成为了当代家庭常见的一种日常消遣方式,而这种消遣方式也深的孩子们的喜爱,适当的娱乐对健康生活来说是有必要的,但若是长时间呆在电视机屏幕前那就不要了,现在也有一种病叫做电视病已经渐渐的在儿童群体中出现。

儿童电视病并非所指是生理疾病,而是一种习惯上引发的疾病,并且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孩子过于沉迷电视带来的精彩而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影响了日常生活,例如部分孩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但是到了课堂却变得消沉懒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父母关系紧张等,这些症状统称为电视病。

儿童电视病高发于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例如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让孩子整天呆在家里面,孩子没有事情好做感到无聊了就会长时间的看电视,另外一些父母关系紧张也会引起孩子对于现实生活的焦虑,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观看电视,其结果是孩子越来越沉迷电视不可自拔。

长期沉迷电视的孩子会表现出生活消极,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电视病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议话题,也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预防孩子电视病,关键还是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积极的乐趣,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首先,父母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工作忙碌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此外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和社会有更多的联系,让他们能够跟自己的小伙伴有更多的接触,多做些户外运动,转移孩子对电视机的注意力。

总结:家长对孩子每日观看电视的时间以及内容都要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内容上要有所控制,让孩子看些传递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别让“唠叨”成孩子的烦恼


相思成瘾

现在刘姥姥又有了烦恼:小荷不止一次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后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为此非常欣慰。根据姥姥的经验,多数爸爸都不太怎么爱照料孩子,甚至打骂恐吓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见。为此姥姥始终给荷爸打高分。现在的问题是,小荷一想爸爸就哭,一哭就必定是想爸爸,而哭泣是负面情绪,是让她哭呢,还是制止她为想爸爸而哭?

有个好爸爸,时常念爸爸,这是好事,但为此而引出那么多的哭泣总觉得不是个事,而这已经有形成习惯的趋势,就更加令人不安。可是,要让爸爸别那么对小荷卿卿我我也很难,因为老公的父亲就对女儿如此这般娇宠,样板的力量何其强大!结果是小姑子任性懦弱,缺乏坚韧,终于导致十年婚姻解体,大不幸也。

家人的不良习性和习惯以及如何改变,是刘姥姥育儿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姥姥打算迎击挑战: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等候时间、耐心、艰苦的思索和不怕艰难地去行动。

唠叨传染烦恼

再举一例:Eric本来特喜欢姥姥,在姥姥家玩得可欢了。近来却不愿意来姥姥家,来了也不高兴,总是用晦涩的目光盯姥姥。你道是怎么回事?那次姥姥无意中说了几句让孩子妈妈不高兴的话,本来在朋友间出现这种小小不快应当很快就释解,事实也是妈妈很快就跟姥姥有说有笑了。

问题是男孩的妈妈,一个非常质朴、勤劳、好学的可爱女士有个坏习惯:爱喋喋不休地抱怨;她是将抱怨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的,却没想到给个性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孩子小,不懂得妈妈那似乎看来不快的漫长抱怨其实只是来自一个不良习性,而事情并不真的如妈妈所唠叨的那么糟糕。

不过,小男孩都是特爱妈妈的,妈妈的“烦恼”便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抑郁不快、与人合不来,影响了人际关系。

千万别让人这样“逗”孩子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我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周周从小到大遇到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我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经常有家长写信问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下面这位妈妈就为这个问题而困惑:

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说:不行!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这时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

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那么,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周周:给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周周: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晓晓那个案例,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起初,晓晓对姨妈说的“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我扮演晓晓,家人扮演姨妈:

家人:晓晓,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我: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家人:是真的,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没时间照顾你了。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打消孩子的疑虑)

我:那是因为弟弟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家人:你妈妈亲口跟我说,她不爱你了。

我(大声):请不要逗我,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我们演示的时候,晓晓看得非常认真,眼里有泪光闪烁。接下来,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我扮演姨妈,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复要玩“这个游戏”,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并觉得这种“逗”很可笑,她对这个事释怀了。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家园共育《别让孩子染上‘富贵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