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父母们,别跟孩子一起谩骂老师!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教育孩子笔记 11-10

下班回家,妻子告诉我,今天开完家长会心情很郁闷。

妻子也是班主任,开完家长会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车上,她遇到了学校其它年级开完家长会的一对母女俩在一起谩骂科任老师的事。骂的话相当难听,尤其是那个女孩的母亲似乎是谁欺负了她的女儿,骂的话不堪入耳。我知道,妻子在想是否也有类似的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如此谩骂我们这些当老师的。

我安慰妻子,面对当前教育的时候,很多家长其实很焦虑,很迷惘,像这样跟孩子一起诋毁老师的家长在现实社会中的确不是少数。但是,只要我们把工作做踏实了,问心无愧,别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了。

只要多多少少读过几本教育方面书籍的家长都能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并不是单纯地由学校和老师决定,教育不是万能的。在我的每届学生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运用教育家李镇西的一段话来表明我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父母的教育,第二是学校的教育,第三是自身的条件。我认为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可是,现实中我们部分家长并不接受这种理念,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推辞责任的一种说辞。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把箭头指向老师,都容易随从孩子甚至率先开始咒骂老师。殊不知,这不仅是一种不懂教育的表现,而且是助长孩子不尊重老师气焰最有利的武器。到头来,只能使孩子在如此之“气焰”中为所欲为,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的问题。

诚然,教育行业中也存在着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老师,但毕竟是极个别者。

妻子讲她遇到的事情时,我也是刚刚给儿子开家长会回来。我拿出了家长会上记的笔记让妻子和儿子看。除了科任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外,我对科任老师还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全是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没有一个字是说老师缺点和不足之处的。

物理老师:幽默、有主见、有思想。

语文老师:认真、细心、敬业。

数学老师:思路清晰、兢兢业业、年轻有为。

也许你会说,这是你孩子成绩考好了才有这样的心胸和做法。其实不然,我儿子曾经也有过学习的低谷时期。那个时候,我更是多从儿子身上找问题,多讲科任老师身上的优点,让他努力去喜欢科任老师,喜欢所学的科目。尤其是偶尔遇到儿子说老师某些方面他有成见的时候,我都是极力反对。教育引导他多看看老师身上的优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老师能站在讲台上,肯定能做学生的老师,不能把自己的不努力或者资质不好都归咎于老师。或许正是我这样的引导,儿子对老师的意见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再提起。

当然,作为孩子,往往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容易对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老师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宽容,但是,作为家长,不能纵容孩子对老师的无礼,更不能跟孩子一起谩骂老师。

教育应该是一片圣洁的天地,不要让谩骂声充斥于其中,更不要让诋毁声污染了其神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育儿观念: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最近,经常听到有的父母朝着老师抱怨,抱怨孩子在家不听话、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脑,要么就是玩手机玩pad,抱怨的同时让老师多管管,殊不知,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其实,只有管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就买了智能手机,这牌子那牌子的,当时我和孩子爸商量这个玩手机危害太大了,为了孩子咱还是先不用这样的手机,于是我俩拿的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发信息,那时候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手机都有哪些功能,也就没有对它着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捧着手机在玩的时候,孩子就会问我,妈妈我也想玩儿,这个时候我就花了1000块钱给他买了个小天才,我告诉他,小天才就是宝宝的手机和电脑,宝宝信了,从上面学了很多。

再往后,孩子上幼儿园了,接触外界越来越多了,也想着多看点电视和电脑,这个时候我们俩商量把家里的有线电视给停了,开始和他去新华书店,去图书馆,慢慢的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

到现在为止,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自己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电脑上看动画片,或者他想玩手机的时候就让他玩一会,但是,每次玩着玩着,玩了不一会就不想玩了,一个是因为他不痴迷,二个是很多游戏他都不会,提不起兴趣。说实话,在对待电视、电脑、手机等的问题上,近几年了,我和孩子爸也是忍了又忍,孩子爸爱看电影,我又好看电视剧,每每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都会默契的把手机放下,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读书。

因为我相信: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并不是靠父母大喊大叫,要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首先要有好的习惯。如果父母自身没有好的习惯,不尊重孩子,总把自己当“首长”,把孩子当“部下”,除了命令就是指责,自己为所欲为,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是打麻将就是打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不是大声喧哗就是大吵大闹,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又怎么会成为好孩子呢?

因此,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个规矩,只有管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育儿观念:别把他们当小孩


育儿观念:别把他们当小孩

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会注意很多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我们往往忽视跟孩子打教道时,同样的许多东西需要注意。

我们很多人在与孩子沟通时,总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还小,知道的不多,有些事哄哄就好了。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我们不该让孩子介入。因为孩子的世界毕竟和我们大人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我们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孩子。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明也在进步中丢失了很多。我们的孩子开始接受的事物比我们之前都要多的多,这也使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了。他们更容易明白社会的规则。我们其实已经不应该像孩以前一样的教育方式去教导他们,我们需要用爱去给他们正能量,让他们明白一些他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得铭记的原则。这也是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该老把他们当小孩,他们的思维发展速度其实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尤其当孩子开始一旦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之后,我们到时候再想去改变些什么就比较困难了。

记得在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么这段访问。某外国媒体采访当地商业巨头的时候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诚信。之后那人说了他儿时的一件事。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去外面买东西,可在付钱时,居然发现钱没带够,就在这时,他把自己玩具钱包里的零钱给了父亲,并让父亲要回家后还他,当时父亲微笑答应了。回家之后,由于父亲饮了些酒,之后就睡着了。当他去索要借给父亲的零钱时,看到父亲已呼呼大睡,也就作罢了。第二天,等他醒来是,他惊奇地发现他的床头放着一些零钱,旁边还留有一张纸条,打开一看,写着这么几行字:谢谢TOM昨天借我的钱,这个还你。从那以后,诚信,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头。

其实就想很多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说的那样:其实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导师。我们的孩子可以把我们的行为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就慢慢学去了。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平时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孩子在其实最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模仿。我相信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么我们除了有让孩子好的这颗心之外,也该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的对象。大人们应该除了嘴上教育外,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他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请不要把你的孩子永远当个孩子。我们需要尊重他们自己,让他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坚强。只有经历的多了,才能走的更好,才能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当你哪天发现他长大了的时候,其实他可能早就把你当成一个孩子了。孩子,固然要享受童年的快乐生活,但这不等于放纵、更加不是溺爱。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而我们给他们的除了好的环境,也必须给他们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多反省一下自己。因为当孩子辩解自己的错误时,给出的理由是:你不也这样做的嘛!难道你想用因为我是大人这样的借口来搪塞孩子的质问吗?我想我们当时应该感到羞愧吧!!

所以说我们家长老师不该把孩子老是当成一个孩子那么去看他,自己也应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感到骄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育儿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中,最深厚的莫过于母情。孩子则是母亲手中正在雕塑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与母亲的素质密切有关。

在人生幼儿时期这个最重要的阶段,孩子面对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母亲,这个时期儿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有三迁的孟母,晋时有退醉的陶母,唐时有和丸的柳母,宋时有刺字的岳母,古代在生命得不到延续保障的年代,出现了身体或许瘦弱而精神充佩的伟大母亲,从前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是自信的,品品代代遗传、复制、放大,进而成为社会的本色。战火纷飞的年月里,面对枪林弹雨,有多少母亲送儿当兵上前线,贫穷时期的母亲夜夜与油灯为伴,手中的纺车是儿子求学的经济来源,当今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得主就是出自寒门,父亲长年卧床,是母亲认准一个理“腹有诗书气自华”,靠打工、养纺供儿子读书,当中外记者采访这位母亲教子的秘诀时,母亲的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儿子从小没有进过一次饭店,没穿过一件好衣服,儿子的这点出息是苦出来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每个家庭的关注。一次我们去家访,3岁的孩子有一大堆玩具不玩,正在抱着一幅麻将牌玩,还能告诉我们那是“幺鸡”,那是“白板”并熟练的在地上摆起来后来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喜欢搓麻将边搓边逗着孩子。较少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大多数家长还是很注意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孩子的精神需求,人个塑造,是影响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的重要的原因。好母亲会教给孩子打猎的技巧而非能填饱肚皮的肉。常听有些家长说,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家长的知识不等同与家长的素质。宋代贤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它的母亲虽没有什么文化,却懂得教子做人之道。

学习了古代母亲以及教子成才母亲的高思想、高品质,我们现代母亲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拥有更高的素质。由此,便联想到一句话:经历过凄风苦雨,承袭了苦难基因的种子,才可能长成擎天大树。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一是不能纵容娇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

不能打?不能骂?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玩具随要随买?不买就

收不了场?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表现得很明显?由此让孩子养

成许多不良习惯?到头来孩子还要怪罪父母“你们为什么就不理

解我们这一代?”对于孩子的错?不能包容?要适时指出哪些是

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就继续鼓励?错的就帮助孩子一起纠正?

同时?要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

家长就不要包办替代。

二是注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永远是孩子

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将对孩子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

用。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就象现在很多父母

不许孩子沉迷网络?自己却通宵达旦?对网游乐此不疲?父母要

孩子不要抽烟饮酒?自己却整天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如何让孩

子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第一要用眼睛认真的观察生活和周

围的环境?第二要用耳朵认真地听别人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第

三要用手认真的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成日记??第四要

用脑认真思考看到的、听到的、记下的?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

点?第五要用嘴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

些?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坚持做了?孩子的

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锻

炼和提高。

四是要善于与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总高高在上?动不动就老子

长老子短?总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按我的意志

办事。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有孩子的隐私?孩子也有孩

子的观点?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沟通?自己说的孩子

不理解?要讲明道理让孩子慢慢理解和接受?自己错了的也不要

为了一己面子将错就错?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有

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育孩子时?还得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努

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潜力点?不要去抹杀孩子的个性?有针对

性地培养教育

孩子骂父母怎么教育


“孩子学会了骂人,家长该怎么引导教育呢?”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话题。那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两篇认同数较多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念:

对于两岁多的孩子,幼儿园老师来提供一个技术型支持吧。

看到大家都说,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是的,家长自己,不能说脏话,可是除了家长,孩子就不会接触到别的人了吗?孩子越来越来大,总是会有玩伴的吧,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游乐场的小孩子,要是其中有一个爱说脏话的,你的孩子都有可能跟着说脏话的。

而且,你是否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脏话其实挺有“力量”的?

“请你离开”和“给老子滚”,强硬的程度完全不同,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到了某个年龄,比如四五岁,有些孩子还很享受说脏话,看父母因此抓狂,很生气但是又拿他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会觉得自己一下子强大了,好有能量。

那遇到孩子说脏话,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父母不能说脏话,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不能说脏话。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不能“长期持续地说脏话”。不要给孩子一个有很多脏话的环境,如果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总是说脏话,一定请老师处理好。

其次,就是技术层面的方法了。

孩子说脏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起伏不大,只是有点不高兴,说脏话来发泄一下。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家长不给,孩子就说:“***啊,你脑子有毛病啊,凭什么不给我!”

这个时候,家长先注意一下,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愤怒,冷静一小会儿。

等感觉自己心情放松下来,就走到孩子旁边,以非常温柔,但是很坚定的语气跟孩子说:“我听见你的嘴里有一些不好的话,你跟我去卫生间,把那些不好的话吐在马桶里吧。”

然后就带着孩子去卫生间,叫孩子吐在马桶里。孩子这时候会吐点口水到马桶,或者对着马桶说脏话,你就让他对着马桶说好了。

等他想离开的时候,你问他“吐完了吗”,他说“吐完了”,然后你请他张开嘴,你再检查一下,看看嘴里还有没有脏东西。如果你觉得他嘴里没有脏东西了,就请他自己按下冲水按钮,把他吐掉的东西冲走。如果你觉得还有一点,就请他再吐点口水,然后冲掉。

(如果孩子对着马桶说脏话的时间比较长,你就告诉孩子,你去卫生间门口等他,等他说完了出来告诉你,然后你带上卫生间的门,让他一个人在卫生间里说。)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其实有较清晰的诉求,比如想去外婆家,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不能去的时候,孩子情绪起伏特别大,非常愤怒,极其不满,连哭带吼“你这个坏妈妈!你不要脸,凭什么不许我去外婆家!烂东西!臭东西!坏蛋!”

当孩子特别情绪化,整个人都在愤怒中颤抖的时候,大人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孩子互动,不要讲道理,不要解释,不要纠缠,不要指责,不要愤怒。

不管孩子怎么吼,大人只需要轻轻地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样吼着说话,妈妈听不到你在讲什么。你能轻轻地跟妈妈说吗?”

这时候大人就去做别的事情,收拾屋子拖地之类的,不要围着孩子旁边,但是要保证孩子在视线之内。

孩子可能还会来干扰妈妈拖地,然后妈妈再次重复跟他说:“宝贝,你这样吼着说话,妈妈听不到你在讲什么。你准备好轻轻地跟妈妈说了吗?”

慢慢地,孩子闹够了,就会尝试着小声地问妈妈“为什么不能去外婆家”,然后妈妈就告诉孩子为什么,并且和孩子协商,下次什么时候能去。如果之前是不同意孩子买玩具,这时候也可以和孩子协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买,比如等下个星期,或者孩子自己攒下零花钱买。

等协商好了,照例跟孩子说:“妈妈刚刚听到你说了些不好的话,我们去把它吐在马桶里吧。”

然后就带孩子去吐在马桶里。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会明白,说脏话和大吼大叫都不是正常的沟通方式,以后跟其他人的相处中,如果也遇到矛盾,他会努力平静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把脏话吐在马桶里,孩子也会明白,“脏话”大概和便便一样,是不太好的,需要被马桶里的水冲走的,所以他也不会一直讲了。

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孩子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脏话。不过,只要坚持这个方法,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丧失对脏话的兴趣,不再说了。这个过程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是半个月,就我的经验,最多一个月就够了。

覃宇辉,武大心理系

我就针对七八岁孩子的情况来说一下吧。

1.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示范学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很多家长会觉得:”我有时候急了骂几句又怎么样呢?孩子那么小又懂什么呢?“但心理学家班杜拉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平均年龄四岁半的小孩分为两个组,给他们观看两个视频。一个视频里,一个成年男性在攻击玩偶之后被惩罚。在另一个视频里,一个成年男性在攻击玩偶之后得到奖励。之后,班杜拉把这两组小孩带到类似的环境里。结果,观察到攻击玩偶的成人被奖励的小孩,比观察到攻击玩偶的成人被惩罚的小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

这说明,孩子虽然还小,没有当场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观察学习到这种策略。当出现合适的情景时,这种行为就会爆发出来。回到题目中来也一样的。家长或者其他长辈骂人的时候,小孩已经默默地观察到长辈们的行为。如果他发现,骂人能够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又能够震慑别人,当他有发泄以及震慑的需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采取这种行为策略,并且心安理得(我爸/我妈都这样,我这样也是可以的)。

因此,家长们需要以身作则,自己不用骂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与小孩约法三章:”孩子,骂人的习惯是不好的。如果我们谁犯了这个错误,就是小狗,要汪汪汪地叫三声!“这样一来,一方面,孩子会担心被惩罚,陷入尴尬的境地(学小狗,汪汪汪);另一方面,孩子会成为监督者,提高不骂人的觉悟。久而久之,他会内化”骂人是不对的“的观念,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监督。

同时,很实际的情况是,家长很难控制其他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不骂人。如果孩子说”爷爷是小狗,要汪汪汪“,那场面会很尴尬。因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打预防针:”孩子,骂人这个行为的确是不好的。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改正就很困难了,我们也要理解他们好吗?我也希望你能给形成这个好习惯,不然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正了。“这样一来,孩子会调整绝对化的思维(我这样,大家都应该这样),慢慢学会在保持自身观念的同时理解他人,适应环境。

2.调整孩子对骂人行为的认识,对骂人行为冷处理,使这种行为模式消退。很多家长忙了一天回到家,可能很疲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玩微信,对小孩缺乏足够的关注。只有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比如骂人的时候,家长才会着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一些。因此,很多小孩会形成一个观念:只有我捣蛋,表现不好了,爸爸妈妈才会来关注我。因此,他们会通过负面的方式,比如骂人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而忽略了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告诉孩子骂人的坏处,调整他的观念与动机:”孩子,骂人是很不好的行为。XXX小朋友经常骂人,所以大家都不跟他玩了。老师虽然经常提到他,但实际上也不喜欢他,不愿意理他的。所以如果你经常骂人的话,就没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也得不到老师的喜爱了。“这样一来,孩子会充分认识到骂人的后果很严重(没人和我一起玩,得不到老师喜欢),从而降低了他继续骂人的动机。

此外,家长需要调整自身策略:在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才去关注他,对于他不好的行为就冷处理,使骂人行为消退。家长可以告诉小孩:”孩子,你表现乖了爸爸/妈妈才会和你玩,如果你骂人了,爸爸/妈妈就不理你半个小时。“当小孩出现骂人的情况时,家长就立即告诉他:”你骂人了,所以我们就不说话半个小时。“这样一来,孩子会明白家长不理自己的原因,明白:骂人是得不到关注的,只有表现得好才能得到关注。久而久之,骂人来获得关注的行为就消退了。

3.强化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让孩子明白”骂人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对的之后,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当孩子因为被其他同学排挤而破口大骂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他:”孩子,你说骂人能让其他小朋友喜欢你,跟你玩吗?还是会让他们躲得远远的,更加不理你呢?“”如果你能够主动和他们说话,分享玩具,把好吃的也分给他们一些,他们是不是会更了解你,更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家长会给孩子一个预期:主动接近,分享玩具和食物能帮助我交朋友,而骂人会把朋友推得远远的。这样的期望,也强化了孩子积极的互动方式,让他更有动机去友善地与人相处。

当孩子调整骂人行为,采取更积极友善的应对方式时,家长也可以给他做一桌好菜,或者带他到儿童乐园玩,告诉他:“孩子,你能够友善地和小朋友相处,交到几个新朋友,爸爸/妈妈为你骄傲。”孩子便会明白:友善的互动是被鼓励的,会得到爸爸妈妈表扬的。因此,为了爱和表扬,他也会减少骂人的行为方式。更积极友善地与人相处。等他从这种友善的行为模式中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体验,他便能通过控制感和成就感来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积极的互动模式。

育儿观念:父母正确的育儿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十几年来,中国家长似乎没人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视为让人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恰恰折射出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的缺失。

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相关问题,对家长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您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怎么理解的”,4.7%认为人生是一场竞争,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小孩发展得好;3.4%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智力,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认为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知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我们的调研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家长育儿观的不同导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二、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从调查可知,父母对孩子人生的终点目标是有不同看法的。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比传统智力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些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重要,但许多知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许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学会的知识,到了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用那么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三、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除了父母的育儿观外,家长还要读懂孩子、科学育儿。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想法和家长的想法有很多的不一致。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家长“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如果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父母们正在行动和改变,他们已经开始放弃功利主义的育儿观,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会实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让孩子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时能“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育儿观念:与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观念: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活泼,可爱,这除了孩子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孩子这门功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既想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又要丰富孩子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并非是件容易事。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凭借老师的专业教育学会了知识,养成了习惯,懂得了礼仪,掌握了本领之外,在家里就得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了。与其说我们来教育孩子,不如说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是的,与孩子一起成长,学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是一句空话,做起来并不容易!

从豆豆出生开始,我的时间就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工作的时间,一个就是属于豆豆的时间了,陪她说话,陪她玩耍、陪她看书,记得还小的时候,连上厕所都要妈妈陪着。我的一举一动豆豆都看在眼里。

为了让小朋友养成准时的习惯,不管天气有多冷,自己有多想睡个懒觉,都得告诉自己别做个坏榜样,陪着孩子一起准时起床,按时到园。让我高兴的是豆豆上幼儿园4年多来,没有迟到一次。

为了让小朋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理自己有多累,心情多不好,都得带着张笑脸,和孩子一起,做到每天都读一个故事。现在的豆豆都能做到自己看些简单的书,朗读一些简单的课文了。

为了让小朋友学会坚持,不管刮风下雨都会一起参加课外学习,无论多累多困都要完成每天应做的学习和锻炼。

豆豆的性格开朗,爱笑爱唱爱跳舞,喜欢看书认字,不怕与人交流,但体能上还是不够,不过,不要紧,我不担心,也不能着急。她现在才多大啊!我还要常常给她鼓励,相信她、陪她一起锻炼。

作为妈妈,以后要做要学的仍然很多,想要成为她的知心朋友,就得和她一起成长。我得学会跟女儿沟通,怎样说她才会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这样才能得到女儿的信任,成为她最好的朋友。说心里话,这些我做的也非常不好,常常也会向女儿发脾气,会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她,这点要向女儿道歉!

这5年来,不仅是女儿在一天天成长,我做为妈妈,也在不断地完善,以后也还要继续做女儿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我知道,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都会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给孩子,父母的快乐,就是孩子快乐的源泉!最后,我也真心希望有了我与老公的陪伴,女儿的童年可以充满开心、快乐!通过与女儿的一起成长,多年以后,女儿仍然把我们作为她最知心的朋友。

加油,豆豆,妈妈会与你一起长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