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09-22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中,最深厚的莫过于母情。孩子则是母亲手中正在雕塑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与母亲的素质密切有关。

在人生幼儿时期这个最重要的阶段,孩子面对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母亲,这个时期儿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有三迁的孟母,晋时有退醉的陶母,唐时有和丸的柳母,宋时有刺字的岳母,古代在生命得不到延续保障的年代,出现了身体或许瘦弱而精神充佩的伟大母亲,从前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是自信的,品品代代遗传、复制、放大,进而成为社会的本色。战火纷飞的年月里,面对枪林弹雨,有多少母亲送儿当兵上前线,贫穷时期的母亲夜夜与油灯为伴,手中的纺车是儿子求学的经济来源,当今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得主就是出自寒门,父亲长年卧床,是母亲认准一个理“腹有诗书气自华”,靠打工、养纺供儿子读书,当中外记者采访这位母亲教子的秘诀时,母亲的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儿子从小没有进过一次饭店,没穿过一件好衣服,儿子的这点出息是苦出来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每个家庭的关注。一次我们去家访,3岁的孩子有一大堆玩具不玩,正在抱着一幅麻将牌玩,还能告诉我们那是“幺鸡”,那是“白板”并熟练的在地上摆起来后来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喜欢搓麻将边搓边逗着孩子。较少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大多数家长还是很注意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孩子的精神需求,人个塑造,是影响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的重要的原因。好母亲会教给孩子打猎的技巧而非能填饱肚皮的肉。常听有些家长说,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家长的知识不等同与家长的素质。宋代贤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它的母亲虽没有什么文化,却懂得教子做人之道。

学习了古代母亲以及教子成才母亲的高思想、高品质,我们现代母亲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拥有更高的素质。由此,便联想到一句话:经历过凄风苦雨,承袭了苦难基因的种子,才可能长成擎天大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个听话的理由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个听话的理由

安安的幼儿园通知家长们写“教子有方”有一段时间了,作为妈妈的我一直想着也要写点自己的经历。

思来想去,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妈妈,因为我想不出教育安安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我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了可以教育的机会,才利用一下。

安安出门总是不喜欢被大人拉着手,喜欢自己自由自在的走,但是马路上车子那么多。有一次,我拉着他走在马路上,他想挣脱我的手,并且说:妈妈,我不要牵着手。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长大了。心里小小的担忧:儿子长大了,不想被束缚了。。。突然,我想到了试着换个角度来让安安牵着我的手。我就对安安说:安安,你长大了,妈妈就老了,你要保护妈妈哦。马路上车子好多,妈妈好怕怕,你拉住妈妈的手好吗?安安想都没有想就说:好吧。然后用他的小手拉住了我的手,我就乘机牢牢的抓住他的手,暖暖的,一直暖到心窝里。从此,只要下楼过马路等我想牵住安安的手的时候,我都会对安安说:儿子,快点来拉住妈妈的手,你要保护妈妈哦。安安还是很乐意接受的。虽然有时候他也会不耐烦的说:妈妈,你不是已经长大了的嘛。哈哈。

平时都是安安的外婆接送安安,外婆照顾安安的时间最多,最辛苦。安安这个年纪是很不听话的时候,外婆也经常提到安安不听话。有一天,我听到外婆在和安安聊天,说着说着说到了安安上大学,外婆说:等安安上大学的时候,我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和外婆很亲的安安听到后,都快哭了,大声说:我不要外婆变老,我不要外婆变老,一连说了好几遍。我就赶紧走过去,对安安说:儿子,你知道外婆为什么会变老吗?我就乘机对安安教育一番。安安,外婆照顾你很辛苦的,要做好多好多事情,好累的,如果你平时不听外婆的话,外婆就更累了,外婆累了就会变的好老好老,如果你不想外婆变老,你就要多听外婆的话。要照顾外婆,保护外婆。虽然安安还不能真正做到体谅大人,但是我相信经常给他灌输正确的思想,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慢慢的等他长大,他一定能理解的。

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需要用到我们的智慧来给孩子一个听话的理由。有时候安安吃了零食,我想让他多喝水,我就会告诉他:安安,你要多喝水哦,因为你吃的那些饼干小动物,他们也需要喝水的哦。你多喝水,他们在你的小肚子里会很开心的哦。安安就会多喝一点水。

孩子不愿意做一件事情,总有他们自己的原因的,因为我们的宝贝都是很天性善良的,作为父母的不能一味的责怪他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要求,要搞清楚他们的原因,然后用正确的方式以他们能接受的原因来告诉他们。

育儿观念: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是怎样的


育儿观念: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是怎样的

记得大一的时候,上工业设计的大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不同时期的家具设计,当时老师就让我们周末去宜家看看,主要看一下不同的家具,然后写一篇感想。当时是我第一次去宜家,以前家住在边缘的城镇里,离市中心远,没什么机会去看到好的东西。只在电视上看过很多次宜家的广告。

第一次去宜家,心里好激动呀,觉得每样东西都好漂亮,摆设精致,设计感很强,摸起来每个东西都是极好的,回来以后我就写了一篇大赞宜家设计的稿子,信心满满地交了上去。

大学的老师肯定不会单独地念某个同学的文章,只会概括性地总结一下。老师在点评总结的时候说的那段话,我至今都没有忘记,她说,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宜家的设计很不错,但也有同学,可能平时见的好东西多了,就觉得宜家的东西一般。

当时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明明我觉得很好的东西,居然有同学说不怎么好。那是我在上大学以来,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未必是身高,未必是成绩,而是眼界。

在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课外培训机构里做过一段时间的美术老师,带的是4、5岁的孩子们学画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上课,也负责接待。当时就能感觉到不同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新来想要报名的孩子,虽然第一次跟着家长来培训班,但显得落落大方,跟着我们到处参观。看见一些好玩的东西,新鲜的道具,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在想看看摸摸的时候,都会很礼貌地问我,“我可以看看那个吗?”每次遇到这样的孩子,都会很喜欢,因为从他们身上能感觉到孩子那种天真单纯,但又非常有家教,懂分寸。

而有些孩子,就会明显地感到怯场,可能平时比较少到其他地方,看见的东西都比较少,来到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虽然会很好奇,但会更加谨慎。就一直跟着妈妈的身后,大部分都不会问我们问题,反而是家长会问得比较多。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姑娘,对孩子的事情不懂,但现在想起来,明显是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前者就是跟父母去过不同的场合,见过的事情多了,待人接物也显得落落大方。而后者的孩子明显就是出门比较少,见识和胆子都不如第一种孩子。

在正式上课以后,两种孩子在课堂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在一次画画课堂上,主题是关于小船和海水的,当时我主要是讲解船要怎么画,不同的船有什么特征。然后让大家画上海水,海水里可以画上鱼,会让画面更好看。一个小男孩在画完船后,给海里画上鱼、海星、海草、还有一个带着类似氧气罩的人。当时我很惊喜,因为我只引导大家在海水里画鱼,根本没有提及其他东西,而他却画上了。我问他是不是在卡通片上看来的,而他却回答我,说是爸爸妈妈带他去海洋水族馆看过。而班上部分孩子都只是按照我的引导去画鱼,表现得中规中矩。

一个人提高见识和眼界,往往通过两个方法,第一多旅行、多逛逛、多出去走走,第二就是大量阅读。

很多人都建议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其实就是希望能通过旅游游玩增加孩子的见识。有人会说,孩子这么小,哪里记得玩过什么东西。其实真的不用孩子记得,比如带孩子去游山玩水,出去郊游,只是让他知道,山有各种不同的山,水也有不同的水。等他以后长大了,从书本里读到“青山绿水”的时候,不会一脸茫然,至少曾经见过。

周末的时候多带孩子出去逛逛,即使是去商场、公园、博物馆,不消费,看看一些新鲜的东西,好玩有趣的,总比一家人呆在家里强。

而阅读的成本就更加低,是最值得投资的。平时多给孩子买些绘本,抽空给他念,陪他读,从书本中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和去过的远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只是需要一些书,还有你每天的一些时间,但收获的却是巨大的。等孩子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爱上阅读以后,自己就能省心很多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见识和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宽度。父母提供怎样的环境,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往往就与父母相似。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长成一个有见识,眼界开阔的人,往往以为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以后,出去上学工作就能自动拥有,但真的不是。小时候没有好好培养,长大了需要靠孩子自己更多的努力才能填补过去成长环境中的缺陷。如果爸爸妈妈有这个意识,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见识,长大以后表现出来的格局和眼界,往往就会比同龄人高很多。

三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


这3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家长们是万万想不到的。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没用了。

其实,这种担心倒是多余了。据研究,虽然3岁前确实是孩子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并不表示这时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元的密度与大脑发育成熟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可以发现,0-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非常差,词汇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岁后就会爆发式成长,10天便可能学到原来1年的词汇量。

所以,家长真没必要纠结于孩子的头三年,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误区二:总对孩子说不能

我们时常看到,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出问题,这也要管,那也要管,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万不要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比如,你不能与别的同学打架,但如果真的与同学有冲突怎么办,如果同学打孩子怎么办?要告诉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动手,如果真的起了冲突,要学会保护自己,万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护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尽量寻求老师的帮助。

此外,要让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长首先要做到,这边说了不能随地吐痰,转身自己就来了一下,这样的”言传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误区三:多多报兴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钢琴班、英语班、绘画班……各类兴趣班如同庙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穿梭的身影。据统计,一二线城市平均每个孩子报2个兴趣班。“没办法啊,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他以后更具竞争力!”大部分家长都会这么说。

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吗,这么多兴趣班里,有几个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几个是与他们兴趣相结合的。

其实,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长的学习和锻炼,而是我们真正的陪伴。有专家指出:幼儿阶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孩子很可能变得叛逆、不听话。

少报几个兴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与他享受现在的快乐!

小编语:所谓“误区”,无非是家长放不下”家长“的身段,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个体来看待,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反被孩子埋怨!所以,将选择的自由交给孩子吧,这样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育儿观念: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雨果也曾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善良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但现在,这种品质无疑也正在慢慢消失。在这个人心浮躁、追求物欲的年代,善良成了?傻子?的代名词,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傻子"?,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吃亏",也正是如此,孩子之间一些无关紧要的打闹变成了家长之间的战争,而"吃亏是福"也变成了一句废话、一个谬论。

曾经做过一个兼职,一个车展专门为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儿童游乐室,里边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家长也可以趁机休息或者去试驾,而我就在这里带着孩子们一起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免费开放的地方,家长们的表现真的是让我惊讶万分!

记忆最深的事情有两个:

1、游乐室里专门为孩子提供了海洋球池,很多孩子在里边玩,打打闹闹的,有点小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况且海洋球质地柔软并不存在会把孩子打伤的问题,有个孩子拿球扔的时候不小心打到了另一个孩子,距离并不远,我也肯定,一个球的重量再加上这一点的距离并不会给那个“被打”的孩子造成多大的伤痛,然而“被打”孩子的父母却不依不饶,非让自己的孩子还回来,孩子拿着妈妈递过来的球,手足无措,这时候“打人”孩子的家长也不愿意了,两个家长就吵起来了……

2、游乐室里为孩子们准备了沙画,孩子们可以在里边画画,画完的可以带走,许多家长说在这不方便画,跟我们工作人员要材料回家画,拗不过他们,就改成每个孩子发一个,后来碰见了一个家长,让我发现,这是世界还真是无奇不有,她领着一个孩子来的,孩子的手里已经发过一个了,但是那个家长一直胡搅蛮缠让我再给她两个,我说一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你家孩子已经有了,就不能再给了,她就说,别的孩子怎么都有好几个,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我,那个野蛮啊,看的我还挺害怕,然后自己就去装材料的箱子里边拿,真是无语了啊,中国人贪小便宜这个毛病啥时候能改啊……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这种事情也是随处可见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有这样的父母,孩子的善良从何而来?如果一个世界没有了宽容和谦让,那将是多么可怕!

我们呼吁:教我们的孩子做个善良的人吧,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世界也不再冷漠!

育儿观念:别用一个标准定义孩子


育儿观念:别用一个标准定义孩子

本周阅读了《标准不能只有一个》,这篇文章的序言让我非常有感触。作者提到:“标准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杆和方向杆,应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制定。标准应当统一制定,但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生命个体。制定标准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几个优秀的孩子,而是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秀。”再来反思我们自己,似乎老师总喜欢把那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定义为好学生,而那些学业较差,不服管教的则把他们划分为“坏孩子”一类。而且我们平时对这两种孩子的不同待遇,其实孩子们心中也是清楚明白的。

来给大家说说我们班最让人头疼的孩子,应该莫过于小何了。在上学期的随笔中我也提到过他,由于家中有个老师,很多知识可能也已经学过,所以课堂上从没有安逸的时候,这还算好。下了课,才是我真正烦恼的时候,只要我一个转身,他就又在欺负小涵小杰这样的小个子,或者说是恶作剧,满足于你追我赶的快乐。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拳脚相向。其实这些都是他上学期的“恶行”了,就这学期来说,除了上课时稍微安分些,课余时间的恶作剧似乎是变本加厉了。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小何上厕所又跑着去了;小何又追着亲某某女生了:小何又跟王某打架了;小何今天拿了铁丝吓人了;小何踢了某某的奶奶一脚…….于是,我从最初的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到之后的暴跳如雷,严加批评。再到现在的麻木不理,只要别人一来告状我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得让他站在墙角。每次看到他站在那里还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觉得他“无药可救”了。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现在连沟通都不愿与他进行了。甚至可耻的认为自己是没能力教好他了,将来总会有能教育好他的人。

星期五下午,因为他又犯错误了,所以我留下了他的妈妈谈话。他的妈妈与我谈话时,说了一句小何的原话:“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只跟王某玩吗?因为我跟他一样都是坏孩子。”何妈妈说听了这话觉得心酸,而我却霎时觉得无地自容。我忽然想起了曾经那个教师节时天真的说要为我买裙子的孩子;想起了那个在我语文课上总是积极发言的孩子;想起了那个说喜欢我,总是带着一脸狡黠的笑容在我跟前跑前跑后的孩子;想起了那个听到我说摔跤之后,第一个脱口而出让我当心点的孩子…….再想想现在的他,课堂上似乎是安静了,但却总是呆呆的坐那不发言了;我也已经不记得他多久没在我眼前笑过了,每次面对我好像都是畏惧的表情;虽然嘴上说着不想交朋友,却总是带着一脸渴望的神情追着别的小朋友跑,但别的孩子却因为我说过的“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想到他对他妈妈说的那句话,我知道他是被我曾经气愤时的口不择言深深伤害到了。而且每一次的批评,虽然他看似不在意,心里的自暴自弃多了一分谁又知道呢?其实,他今天变成这样,扪心自问,难道我不应该负大部分责任吗?在他犯错之后,我总是一味指责批评,而不去想他犯错的真正理由,也没有想过能够正确教育他的方法。只想要放任自流,这跟放弃他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他而言,我还是个合格的班主任吗?我还对得起他的喜欢吗?我甚至不敢再去问现在的他是否还喜欢卞老师。瞬间,百感交集,自责、羞愧、内疚如潮水般将我吞噬。

我深深的反思自己,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而且现在也还来得及,并未到为时已晚的时候,小何这棵小树苗还是能扶正的。正如张艺谋拍过的电影那样,我们班是一个集体,43个同学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一个都不能少”。认真想了一下教育小何的对策,心里顿时轻松了些。拿起手机发了条消息:“何妈妈:你对小何说,卞老师从没把他当成坏孩子,我相信他是个好孩子。我们一起努力,他一定会有进步的!”

老师们,真的不要再拿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生命个体了。其实我们都爱孩子,但是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都感受到你的爱,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优秀的地方并加以赞扬,这样孩子才能肯定自己。就让我们用爱去润泽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带给他们幸福与满足吧!

相信《育儿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