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好孩子”的启示

11-17

毫无疑问,当我们身为一名优秀老师时,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个好孩子”的启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大班进入下班学期,孩子们越来越大,心眼也越来越多,有时淘气的不得了,老师大声喊都不起作用。

涛涛是最淘气的一个,“软硬不吃”专门和老师对着干,他不但自己不睡觉还故意吵醒其他的小朋友和他一起“并肩作战”。

几个调皮的孩子嘻嘻哈哈的没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涛涛确实存在很多“毛病”而且还会跟我顶嘴。

但是我也发现他有一般孩子少有的优点:善于动脑,语言表达能力强;回答问题时有他独到的见解。

可他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原因是他“太不守纪律,是个坏孩子。

针对他的情况,我采取了避免正面冲突的方法。

又到午睡时间了,大多数的幼儿都已经安静的睡着了,却只有涛涛还没睡。

他身子正翻来覆去,腿还在一抬一抬的。

我悄悄地走到他旁边对他说:“涛涛,你要是不想睡觉,咱俩说会话好吗?”他一听立刻来了精神。

“老师,我爸爸出差了,明天就回来。

“噢,你想爸爸了?”

“想啊,爸爸说给我买好吃的······”

下午起床时,我宣读了“好孩子”的名,在读到他的名字时,小朋友都惊呆了,他们大声说:“涛涛是个坏孩子。

”我向小朋友们挥挥手示意请安静,然后说:“今天中午,涛涛没有吵醒大家,可以算是“半个好孩子”结果他和大家一样的睡觉,就是“完全的好孩子”了。

台下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也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对待幼儿不能采取单一、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因材施教。

还要让幼儿信任老师,不要有距离感。M.Yjs21.COM

对那些淘气固执的孩子,尤为的重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半个玉米的风波


今天午睡后的点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长时间才咽下去,慢慢品尝着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拨下来品尝,孩子们各自静静地品尝着自己的一份。正当孩子们快吃完的时候,我看见盆里还多了半个,我随手瓣开来分给了站在旁边的新新和勤勤。可没想到这会引起一场风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脸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们还举起那点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来:“金老师又给我一块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转头不不理睬他们;有的则跑上来往盆里张望。孩子们开始议论开了,有的说:“他们今天乖,所以老师给他们吃。”有的说:“放学我让妈妈也去买。”有的愤愤不平的说:“老师一定喜欢他们。”等等。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欠考虑,给了孩子们不必要的猜疑空间。我马上进行了补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个小朋友没来,所以多了半个玉米,我给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们轮流分享好吗?”孩子们都同意了这个建议。

孩子是敏感的,我们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三思而后行”。

好孩子不靠管教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

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战胜惰性

暑假马上就要到了。

对于在课堂上奋战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说,“终于轻松啦”,无疑是发自心底的呼声。

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该彻彻底底地抛开一切,只顾休息玩乐呢?这种想法显然不足取。

人们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一边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

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暑假了,类似的镜头恐怕会更多地再现。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时间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显然远不如父母。

当孩子的惰性占据了上风之时,一切就处于失控状态了。

做讲卫生的好孩子


每天吃午饭前,都让孩子们去卫生间洗洗小手,今天我看到王可得小朋友磨磨蹭蹭的不想去洗,就问他怎么了,可得说:"老师,我早上洗手了。”“早上洗了吃午饭也应该洗手啊,我们上午不但玩玩具了,还去院子里拍皮球,玩滑梯了。小手多脏啊。”我笑着劝他说。听了我的话,可得才不情愿的去把小手洗了。看孩子们都把手洗干净安静的坐在小凳上了,我想起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有很多孩子在玩玩具时喜欢含在嘴里,且屡禁不止,还有的小朋友洗手时应付应付,从不认真洗,孩子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差,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安全卫生,及时提醒孩子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于是,我决定利用吃饭前给孩子们讲个故事。我说:“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故事中的小胖猪最后一边哭一边在地上打滚,你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想”。并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听完故事,小朋友们才明白原来小猪不爱洗手,而且又贪吃,有了好吃的水果也不洗一洗,家里的小布娃娃也爱用牙咬着玩,结果把细菌吃尽了嘴里,独自疼得厉害,最后打了好几天吊瓶才好。从此以后,小猪再也不敢乱吃东西了,而且吃东西以前一定洗手。”

听完故事,王可得说:“老师老师,我以后吃东西一定洗手,也不乱吃东西,我不学小猪,我要讲卫生。”

晓雪说:“老师,我从来不吃玩具,吃了会肚子疼得。”

最后我作了总结:我们要做讲卫生的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水果要洗了吃,玩具和床单等不能吃的东西不要含在嘴里。并鼓励小朋友们互相监督,看谁最讲卫生,小朋友们高兴的答应了。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开饭了,看今天谁吃得又快又香吧!

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案例背景:

我园开展为期一周听评课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面对热情极高的孩子们时,多位老师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往往在焦头烂额中草草收尾。活动后多名老师反应在班级常规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经验,希望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找出有效办法使孩子“听话”些。于是我们就“如何建立班级良好常规”开展了一次针对性的教研讨论活动。

教研活动后有老师反应说:“把活动中交流学到的经验用到班级常规管理上,孩子们真的“听话”了些,特别是中班孩子,以前本来就乖,现在更听话了。”老师的话是对教研活动成效的肯定,有了成效自然是好的,但在暗自窃喜取得活动成效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隐隐的担忧,于是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起这一“成效”。

案例描述:

这天因天气原因,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受限,中班孩子开展起区域活动。我以“路人”的身份,细细观察着美发区和图书角的孩子们,活动中的孩子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为了不打扰孩子们建立起来的美好氛围,我尽量放轻脚步和动作幅度。图书角里方琦正在取书,我走过去,想看看孩子拿的什么书,却不小心脚踢到书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看向方琦,孩子的动作停顿了下来,刚拿起的书又放下,有些许紧张的看着我,似是担忧自己做错什么,也像是在得到允许。我连忙用动作提示他可以看,孩子犹豫了会儿,脸上露出笑容,终于还是拿起那本书轻轻的走到好伙伴身边坐下,安静的阅读起来,我为自己打扰到孩子暗自自责,于是离开图书角。

离开途中路过美发区,跟图书角一样,孩子们有序的开展着活动,不吵不闹,不争不抢,看上去倒是一番和谐的景象,可心里总觉得有哪个地方不对劲,觉得怪怪的。于是细细观察起来,蒋子淇正在帮陈语梦理发,一会儿拿梳子梳梳头发,一会儿拿玩具吹风吹吹头发,忙的不亦乐乎,一阵忙活后又搬来“烫发机”进行美发环节,一个个塑料小夹子被夹到陈语梦头发上,由于夹的位置高低没掌握好,陈语梦的脸上出现头发拉疼后的痛苦表情,可她没有制止,一直极力忍着,直到美发过程结束,看着夹子上被拉掉的几根头发,我和孩子交流起来:

问:“游戏好玩吗?”

答:“好玩”

问:“夹子夹在头发上会疼吗?”

答:“扯了会疼”

问:“那该怎么办?”

答:“我忍着,老师说不可以太吵,我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听完孩子的回答,我顿时明白过来之前一直觉得不对劲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孩子们太“听话”了,区域活动本该是孩子们自主游戏,自由发挥的舞台,可“听话”这把无形的枷锁不经意间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言语、表情和自由表达的心。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讲述了一次区域活动中的两个小片段,两个片段角色不同、地点不同,看似毫无关联,却都以实例的形式,反激着当今家长、社会甚至是教育工作者时常挂在嘴边的“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言论。其实类似的情节我们并不陌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幼儿园班额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超员现象,教师的工作量无形加大,在幼儿园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听话”“乖”“安静”成了老师口中的常用词汇。很多家长来园接孩子,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在幼儿园听话了吗?”赞扬别人家孩子说“你家孩子真听话”,自己孩子做事批评时总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在很多家长眼里“听话”意味着省心、不惹麻烦,“听话”也无可避免的成了家长口中的常用语。

本案例依托的背景是一次教研活动的开展,虽说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大趋势下的误导,与教研活动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本次教研活动无疑成了催化剂,由于没有客观分析各班实际情况,没有注重幼儿个体差异,致使这种误导不断的盲目前行。

案例反思:

生活中,经常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杀人或做危害社会的极端事件的新闻被人们谈论,每每听到这样的新闻都会让人痛心不已,也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孩子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吗?听话、顺从、不惹事真的就是好孩子的标准吗?

蒙特梭利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此类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的控制他的作为,自动的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的受教师干涉、禁止,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之所以“可怜”,是因为他有一种内疑外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在年轻时表现为羞缩,成年后又表现为颓丧、萎靡不振和逆来顺受,而一遇危机,连最低限度的一些骨气,都拿不出来。因此她认为,强迫被动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第一步是养成一种永久的自卑与自馁的心理,而第二步,也是最后一步,是教他们一种五体投地的精神。

综上所述,听话自然不能算作是好孩子的绝对标准,因为,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有可能是不健康的,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缺陷。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

《纲要》中指出要注重孩子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关注安全,把一切工作都围绕安全开展。我们应该尝试在理解尊重中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表达形式……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而又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方面应做到的是:在组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要避免盲目性,应该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方向,不断的引领教师学习《指南》、《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深思、挖掘其内涵,正确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工作,向家长、向社会宣传我们科学的育儿知识,以点带面,让长久以来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思想枷锁真正得以打开,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获得原该属于他们的自主、自由。

好孩子太累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好孩子太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早上,晨晨一脸不情愿地来到班里。

“怎么了,晨晨?”我问。

“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天早上来幼儿园总是别别扭扭的,问他是不是不喜欢来幼儿园了,他说喜欢来幼儿园,还天天跟我说,他坐得最好,老师总是表扬他,可是到了幼儿园就这个样子,真让人上火。

”晨晨妈妈边说边把孩子推给了我。

我细细品味着晨晨妈妈的话,尤其是最后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天天回家说他坐得最好,老师总表扬他。

”再想想晨晨最近几天的表现,我猛然明白了,会不会是“好孩子”这顶帽子,

压得孩子太累了。

后来与晨晨的谈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

晨晨是今年刚转来的新生,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坐不住,其他小朋友在听讲,他会常溜达来溜达去,为了让他尽快适应常规,每次看到晨晨坐好,我总是说:“看人家晨晨坐得多好!”几次表扬过后,晨晨真变了,每次洗完手上完厕所后总是第一个回到座位上端端正正地坐好,而且眼睛还时不时

看着我,似乎等着我的表扬,得到表扬后,脸上便会露出掩饰不住的得意。

最近几天,我又发现:自由活动时,晨晨也很少下位去玩,当我看到他时,他便会挺直身子坐端正,当时我并没有想很多,现在想来,是我的引导让孩子的理解出了偏差。

老师常用“看谁坐得最好,看谁表现棒”来鼓励引导孩子,而孩子则以为坐得好,说得好就是好孩子的标准

就此来约束自己。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过多的约束,超出了孩子的受,会让孩子感到很累。

我们要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由与快乐还给孩子。

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告诉晨晨上课时依然要坐好,但自由活动时要主动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因为自由活动时间怎么玩都可以。

长此以往开心的笑容天天挂在了他的脸上,晨晨也不再闹情绪了,快活了起来。

不知道本文“好孩子太累”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中班:半个玉米的风波


今天午睡后的点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长时间才咽下去,慢慢品尝着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拨下来品尝,孩子们各自静静地品尝着自己的一份。正当孩子们快吃完的时候,我看见盆里还多了半个,我随手瓣开来分给了站在旁边的新新和勤勤。可没想到这会引起一场风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脸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们还举起那点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来:“金老师又给我一块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转头不不理睬他们;有的则跑上来往盆里张望。孩子们开始议论开了,有的说:“他们今天乖,所以老师给他们吃。”有的说:“放学我让妈妈也去买。”有的愤愤不平的说:“老师一定喜欢他们。”等等。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欠考虑,给了孩子们不必要的猜疑空间。我马上进行了补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个小朋友没来,所以多了半个玉米,我给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们轮流分享好吗?”孩子们都同意了这个建议。

孩子是敏感的,我们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三思而后行”。

美国孩子教育成长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动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国孩子强。

1.美国孩子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

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

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是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2.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美国报章,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平常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3.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据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曾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孩子面对18只大虾,旁若无人一气吃了17只,当她母亲举起筷子要夹最后一只时,孩子竟张口就骂:“你明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为什么还要吃?”而这个因不能独霸最后一只大虾,就对妈妈破口大骂的女孩是老师们从来夸奖的大队长,我们不难想象她的母亲当时是如何的痛彻肺腑,也很难想像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会热爱她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我们深感孝敬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育和智育一样重要,也下意识的让孩子从小知道,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沈天阳从小就很懂事,在幼儿园时就能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因此获得了“孝星宝宝”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他非常得意和珍惜的,也让他在平时生活中更加注意孝敬两字,除了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还经常找机会表现他的孝心和爱心。吃饭时会主动给我们盛饭,还会时不时的给老人和我们夹菜,当然从来不会忘记夸他爷爷奶奶菜烧的好,看到沈天阳翘着大拇指夸奖的认真劲,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每个周未的大扫除沈天阳也是最认真的一个,拿着扫帚、抹布跑东跑西的,就数他忙。沈天阳的奶奶颈椎不太好,有时候累了就不舒服,沈天阳每次一看见,都能主动帮奶奶揉肩膀,还会问:“轻点还是重点。”有时候我们大人有不同意见时,讲话声音一响,他就会跳出来说:“不许大声,没礼貌!”我们也能看出来,他其实只是想给我们一个缓和的机会,被他一搅和,争持也结束了,真成了我们家的“最佳调解员”。最近不知从哪听来些车名,老是说长大了给妈妈买什么车、给爸爸买什么车,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能够想到给父母买礼物,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当然,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孩子们的德育培养离不开家庭的良好氛围,家长们的以身作则,更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让他(她)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喜欢《“半个好孩子”的启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