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老师的成功经验是:
1、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a、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悦:使孩子由老师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老师的情绪,能够促进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
b、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爸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2、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老师抱怨孩子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老师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与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5、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评要把握好时候,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批评就象武士手中的利剑,不到情非得已时,不要拔剑相向。一把好剑,只有在懂得它性情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它极致的功力。
豆豆今天不小心踩到了小玉的脚,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点了她的名子,并希望她向小玉道歉,可豆豆的眼泪夺眶而出并委屈的说:“你总说我做的不好,你就是不喜欢我。”我大吃一惊。豆豆怎么会误解我不喜欢她呢?是不是我的方式不对。于是我连忙说:“豆豆,你是个乖孩子,如果李老师不是故意撞到小朋友
,会先说对不起,是不是?”豆豆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我接着说:“所以,李老师和全班小朋友都交成了好朋友,老师希望豆豆有更多的朋友,才要你及时向小朋友道歉。”这时,豆豆止住了哭,及时向小玉道了歉,俩人拉着手去玩了。
这件事情在一天的工作中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却让我深思。每个孩子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老师的批评应讲究艺术,这样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使幼儿能更真实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进步,让幼儿能更好的健康、快乐成长。
社会学家Gartrell说过:“对于儿童来说,犯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处于无经验、正在发展中的幼儿尝试着与另一个复杂的、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作为老师,把孩子的“打、骂人”行为当成一个错误,而不是不良行为,将会为孩子带来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娃娃家里,乐乐正在用小瓶子给她的玩具娃娃喂水。(瓶子是幼儿自己制作的)布布走过来一把抓过瓶子,当乐乐又抢回瓶子时,布布捶打乐乐的胳膊,并说:“我讨厌你,你这个笨蛋”。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的指导策略):
我过来蹲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对布布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也想用瓶子。但你不能打乐乐,不能叫他笨蛋。“(认同幼儿情绪,并明确原则)
然后转身对乐乐说:“我先帮你们拿着这个瓶子。”,说完后接过乐乐手中的瓶子。(控制争抢物)
乐乐:“这个瓶子是我先用的。”
老师:“你生气是因为你正在用瓶子时布布拿走了。”(询问收集信息)
乐乐点点头。
老师:“现在你们两个都想要这个瓶子,怎么办呢?”(提出问题关键)
布布:“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
老师对乐乐说:“布布说你们可以一起做一个,你同意吗?”(引导幼儿提出解决方法)
乐乐点头微笑表示同意。
然后,乐乐和布布一起做了一个新“奶瓶”,乐乐用原来的瓶子,布布用新的“奶瓶”。
我最后对他们说:“你们两个用制作一个新奶瓶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特别开心。”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家长怎样用“反话”教育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一、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吓唬”
有时候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可能就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
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
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二、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
“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
”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
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
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
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
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
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三、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
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
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
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
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
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
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四、“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
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
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不知道本文“家长怎样用“反话”教育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说起这个,我对一个小朋友印象最深,他给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在家里学了很多的唐诗,接下来就背给听。这都是在家他爸爸教他的,我能感觉出来他很自豪。而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发现他能养成更好的习惯,他对我说:“我在家里收集了很多废纸然后到楼下的收废纸站卖掉,然后,爸爸给我买了玩具,:虽然他做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玩具,可是在他身上我看出了他已经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
鼓励还是批评
适当,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培用鼓励来评价幼儿的活动
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评价的内容业有很多种,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但要避免表扬。有人对一点不理解,玛丽说:“如果你每天对一个幼儿说:好主意.,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忘了说,你无意中就暗示了否定。”表扬还意味着结束谈话,切断幼儿进一步阐述的可能。
”我看到卢宇晨的鼻子里塞了一卷卫生纸,意识到事情比较严重!来到走廊上,我看到嘉宇正赌气地站在那,一动不动。
我慢慢地走过去,蹲下来,轻声说:“嘉宇,跟我回教室。
我们去把刚才的事解决一下。
”他看也不看我,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解决了。
”我说:“跟我回教室。
”他问道:“干吗?”眼神很倔强。
我说:“先回教室,好吗?”他依然问:“干吗呀?”我说:“这件事情没解决,老师让他先回教室自己想一会儿再解决,明白吗?”这时,嘉宇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我陪在他身边,对他说:“没关系,有冷老师陪着你,你先去教室,等你想解决的时候再解决,可以吗?”他没有回答,继续哭,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稍稍放松了一点,没有刚才那么恐惧了,我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他边擦眼泪边点头。
嘉宇回到教室,低着头,恨不得钻到桌子下面去,好像只要不让面对这件事,干什么都行。
我劝他说:“没关系,做错了事情要去解决,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只要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
”三番五次之后,我拉着他的手给卢宇豪道歉去了。
其实,每个孩子做错事后都会恐惧,如果立刻让他去解决这问题,孩子的脑子会一时转不过弯来,会害怕面对现实,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然后再请他去解决,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儿童经常会犯错误,有时还会犯较大的错误。
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有些错误是每个孩子必然要犯的,重要的不是不让孩子犯错,而是要让他们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以后少犯错误,我们在解决这些事情时,要有策略,要有耐心,不要伤害孩子,要让孩子产生面对错误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产生改正错误后的轻松感觉。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怎样批评犯错的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