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11-19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放手,将决定权交给孩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放手,将决定权交给孩子在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无论他们长多大,都永远是家长的孩子,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家长总会认为他们小,不懂事,从而愿意替他们去做决定,愿意替他们去付出,他们会觉得这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应该做的,

疏不知,在家长的不经意中,可能会造成孩子将来的依赖和软弱。因此,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做起,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有自主性,学会自己做决定。

我想,家长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每天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他们寻求帮助的第一来源就是家长。这个时候,有的家长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觉得这样又简单又省事。但是,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依赖性,总是希望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现成的帮助。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途径,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替代孩子寻找答案。

第二、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和磨练,这些小小的摧折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会让他们在将来的成长岁月中学会担当,珍惜当下。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的政策下,这唯一的一个孩子都会变成家中的小太阳,独享全家人的宠爱。这种在温室中呵护着长大的孩子能够经受住未来的风雨吗?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却可以人为的设置一些障碍,设置一些困难,要求孩子去想办法解决,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能力和意志,而不上去替代孩子解决困难。

第三、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

孩子在互相玩耍时,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尤其是男孩子,更是喜欢拳脚相向。这个时候,家长有的会冲过去,或者是劝架,或者是调解,但是往往没有任何的效果。其实,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放松心态,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解决。

在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同时寻求帮助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敢的去面对各种问题,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去回避,更不是去替代孩子解决问题。

我想,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其实,这个美好未来就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各种做法都很简单,关键是要想清楚,要懂得狠心,要懂得给他们方法要比给他们财富更加重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亲家教方法:给孩子决定权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孩子尽早独立。如果爸爸们没有这种意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拿主意,孩子就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性,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面对事情时没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爸爸不能太让孩子依赖自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方法一:允许孩子发表意见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怎么样,你都要耐心听他讲完,同时给予适当的反馈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很有道理,你应该表扬孩子,如果孩子的意见没道理,你也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对。

方法二:让孩子做主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过生日请哪些小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大事”虽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房间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

方法三:教会孩子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的游戏,爸爸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爸爸说:“床头柜、桌子、椅子、香皂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说:“不对,香皂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方法四: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爸爸可以给孩子出一个难题,让孩子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小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颗枯井里,该怎么办呀?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引发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父亲手记:

爸爸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是信任孩子的表现,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会使孩子变得有主见。当然,这并不妨碍为孩子提出建议,使孩子的决定更科学合理。

把孩子交给“魔鬼”


很多家长对“魔鬼”这个词颇为忌惮,其实“魔鬼”的定义在某个概念范畴里,我们理解为“磨难”。对于孩子来说,它是可怕的、恐惧的、不想去招惹的;然而对于家长来说,必须理智地认同它是无可避免的。既然是非人力可以阻拦的,不如在它到来之前,把我们的孩子锻炼成“钢筋铁骨”,足以和它抗衡。

小时候特别火的一个节目叫《正大综艺》,介绍一间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教会孩子认识棺材、墓碑,甚至是骨灰,教他们正视死亡这件事。我父亲对这个环节反应很大,痛斥他们神经病,吓坏孩子,叫我不要继续看下去。

是的,这就是我父亲的过度保护,在我对死亡这件事情充满好奇,有求知欲望的时候,阻断了可怕真相对我的惊吓。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可以保护我一生吗?后来我出国求学,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这个其实很常见的事情时,我的反应过度,因为它给我的惊吓大于常人,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这应该是父亲始料不及的。他本能地对我启用了防护罩,但是那个防护罩并没有一直随我成长,没有陪我踏出国门。

所以,当我遇到“魔鬼”的时候,它没有保护到我。

在我自己有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之后,我坚决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所惧怕的“魔鬼”。大人的观念里,孩子们是可爱的、懵懂的,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但是,家长们,当你们勇敢地放开孩子,让他们去直迎磨难的时候,他们的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原来,孩子们的能量远远大于我们所以为的。

儿子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参加录制了一个当时非常火的儿童行动类纪实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全家都受益良多。5岁的孩子,和一个同年龄的小伙伴只身从自己从小成长的城市出发,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早已隐身好的妈妈。这两个小家伙仅仅依靠身上的一点零钱和一张讨喜的嘴巴,到处求助,一步步找到寻找妈妈的方法。那天拍摄气温高达41℃,两个孩子在烈日下步行,这是平时习惯空调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的。经过一天的奔波周折,孩子们疲惫至极,在半夜抵达以为的目的地,才发现找错地方了。一连串的打击,孩子们没有挫败,决定找个酒店入住,第二天精神抖擞地继续寻找妈妈的踪迹。当儿子准确找到我们的藏身之地时,小脸上满是汗水、污渍,这和平时精致造型的帅小伙截然不同,但是依然帅气无比,因为自信的光芒远远超越了平时藏匿在妈妈身边的乖巧可爱。

一次旅行让儿子迅速成长,也让我坚定了“为难”他的决心。后来在他的成长轨迹里经常可以看到妈妈出的各种难题、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对儿子过于严厉,然而每次经过“为难”的洗礼,儿子的战斗指数就会精进一级,性格也就越发开朗。天生乐观的儿子开始喜欢享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为难”,尝试在“为难”中照顾妈妈和妹妹,这些都是他日后铮铮铁骨的坚实基础。

最近和一位幼教专家策划了一场孩子们的拓展训练,非常艰苦。筹备前,我本能地开启妈妈模式,替孩子们各种担心、各种做PlanB,专家坚定地告诉我:“相信孩子,他们会回馈你更多!”事实确实如此,孩子们完成艰难训练计划的同时,也对这个过程回味无穷,对自己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非常自豪,再次验证了,“魔鬼训练”绝对是孩子成长强化的催化剂。

“魔鬼”不可怕,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小时候所谓的“魔鬼”会是他们最难忘,也是最感恩的回忆。事实上,可怕的是住在大人心里的魔鬼,因为它会影响大人对孩子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正视魔鬼,接纳并把孩子交给它,也许魔鬼和天使就是一线之间,跨越这一线距离的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不足,更是一种必要的曲折性的人格发展、心智拔节。所以,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简单的是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

尊重孩子犯错权,虽没有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却是一种再基本不过的教育理念和常态化的教育行为。那些充满机智和宽松的教师,总是用循循善诱,将错误当成生动鲜活的教材,和孩子积极互动,唤醒和鼓舞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让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陶行知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对于这种严重违纪行为,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错误也可成为“教育富矿”,成为进步的台阶。

一些学校对犯错的孩子动辄开除,动机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自律,可教育对象毕竟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强,可能因此就不会、不敢再犯错了,那些自律性不够强的孩子,还是会犯各种小错误。因为犯错了,老师既没有循循善诱的帮助,也没有耐心启发,就将孩子开除,孩子会很委屈,不服气。教师的熏陶、感染、激励、鼓舞的教育职能丢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没有了,这不仅是教育职能的扭曲,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退化,如果这样的话,还要老师和学校干什么呢?

将对孩子最本然的尊重、理解和期待都扔了,将孩子发展、转化的机会完全堵住了,将孩子的原生态环境都破坏了,将孩子的犯错体验都剥夺了,学校和教师成为了一种教育强权:武断、强蛮以及高高在上。这根本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滥用,实为教育渎职。

因此,教育者应该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学会尊重:与其一味开除,不如多行宽容;与其一味残酷,不如多一些理解、帮助;与其高高在上,不如温馨沟通。“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把“犯错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犯错中不断进步,从而健康成长。

对孩子该放手时得放手


对孩子该放手时得放手高考结束了,这个原本离我们远去的话题,因为同事的亲戚里有孩子参加,又把我们拉了回来。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太紧张,以至于手抖动得厉害,没有答完试卷,尽管题全部会做。还有从报纸上看到现在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差,因此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一下子就觉得高考在对待孩子的心理教育上离我有多近了,尽管我的儿子还很小,但是如何教育他的耐受力、承受力却是应该从小抓起呀!

想想我们那个年代,尽管上大学很难,是过独木桥,但是好像条条大路通罗马,没听说谁家的孩子高考当天紧张得不能答卷,也没见到谁家的孩子因为没考上大学发疯了。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因为大家关注得太多,无形中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太少,对孩子过分的关注让他们失去了自已去化解压力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在平时如何锻炼孩子的承受力,所谓的挫折教育,应该如何去‘挫折’?!

我对儿子的关注应该是很多,三岁前吃喝拉撒样样照顾得舒舒服服,道理很简单,因为觉得孩子太小,不懂得什么,给他多少的关注都不为过。但是现在,三岁的小家伙有时还拿他没办法,他开始有自已的意识和主见了,我渐渐发现,我越是关注他他倒反而有点‘得寸进尺‘的味道,后来我索性不再理他时,他倒表现得很好。后来跟我的妈妈说起,老人们也一直认为,对孩子不用太在意,粗着养好。关注得越多,反而问题越多,不关注冷淡不好,但关键是应该关注什么,关注他的心理历程,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如何去协助他解决,让他慢慢学会遇到问题时要如何解决!

儿子上周五去小姨家住了一晚上,那个晚上我比任何人还担心,我担心他睡得不好,我担心他哭,半夜三更起来大哭找妈妈那该怎么办?我甚至睡着时耳边还隐约听到儿子的哭声。但实际上儿子表现得很好,适应性很强。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对孩子我们是该有选择性地放手了,就像手中的风筝,只要线在我们手上,放远了稍稍一收,它仍会回来,这种感觉最好,教育孩子也一样,该放手时得放手,让孩子自已去感受,无论是好是坏,他自已去面对,去解决最好,我们父母不可能永远跟孩子后面呀!

话虽如此,但具体做起来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用有的父母的话:“家家一个孩子,现在生活又好了,有多少挫折让他受?”我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说:“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说明什么,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家里遇到个大事小情不要隐瞒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参与进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帮着出主意,经历一事孩子才能长一智,这是古训,经得过历史考验的真理。还有在家里放手让孩子做事,家务事,人情事,学习之外的事都得让孩子去尝试。再有就是多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之间,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人与事,发现问题,以一定的技巧去协助孩子解决。让孩子在各种事情的历练中成长。

儿子不爱上幼儿园,我找到其中的原因后仍坚持送过去,儿子还是不情愿,甚至还大哭以示威,但是我告诉儿子:“哭和闹都没有用,幼儿园必须上,原因很简单,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你是男子汉了,也应该上班,你的班就是幼儿园!”儿子还是想起来就问:“我还上幼儿园吗?”时间一长我很是担心,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专程去了一趟幼儿园和老师交流,发现儿子在幼儿园表现还好。后来小爸说:“不用担心,让儿子自已去面对吧!这也是他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件事!”

让孩子自已去面对!但前提是孩子的情绪必须是积极的,家长给予适当地引导,他才会适应,全然放手并不利于他这个年龄段的成长!这就是放手的标准,不能超出他的适应范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放手难度,慢慢地孩子的心灵就会适应起来,承受力就会加强。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无数次的历练才能承受起更大的风浪,心坚如磐石,遇事才能心平如水,这才是今后社会上做大事的人的最起码的心理健康标准。

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总握在手里,风起筝飞起,放手才能让他飞得更远,但却离我们最近。

把失败的权利交给孩子


把失败的权利交给孩子

告诉孩子:你可以失败

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该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的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这样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该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碰碰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的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土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在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他们适应的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太大压力有关.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该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效应: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那么请你也给孩子这份信任吧.

喜欢《放手,将决定权交给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