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谈论孩子的心路历程

11-20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母谈论孩子的心路历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谈论孩子的心路历程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和我“诉苦”,他说他“烦死”公司的几个同事了。问为什么时,回答说“只要那些男男女女闲下来,话题就离不开孩子,桌面、背景都是孩子相片”,并说等他有了孩子,绝对闭嘴不说。我笑了笑,这些父母多为0-3岁婴儿的父母。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个婴儿的家长在一起聊天,说的最多是孩子,而几个幼儿家长聚到一起,几乎都在“炫耀”自己孩子了。可是,对学龄以后孩子的父母,除了那些很优秀或很有问题孩子以外,家长几乎很少对外人谈论自己孩子。所以,旁听一下成人之间的生活闲话,基本可推测是否有孩子,以及孩子的表现如何,呵呵。

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可以说是影响很大的家庭事件,完全改变一个家庭的结构。婴儿刚出生,除了吸允以外,几乎什么都不会,需要监护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赶巧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且自己孩子也是独苗,所以,初为人母或人父的家长,对养育孩子根本是“一窍不通”,很少知道怎么正确做一个父母。参见《婴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故此,婴儿阶段的父母,前期是充满喜悦的“炫耀”,是辈分升级后的正常反应。而经过无数次重复的喂养过程,以及每次遇到孩子新出现的问题,这些父母谈论孩子,是为了快速从其他较有经验的父母那获得育儿经验,交流开始偏向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此时,父母是最虚心和最容易接受育儿理念的,也逐渐从毛手毛脚的父母,慢慢变成熟练工!参见《想炫耀孩子,我教你一招!》。

等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商家口号影响下,父母谈论孩子再次进入高峰。此时,年轻父母已耐不住寂寞了,特别是看到其他孩子经过兴趣班的强化培训,能有超出常规孩子水平的表现时,相互之间重要的交流主题,就是如何提高孩子能力了。于是,只要孩子能拿的出手,自然人前要孩子表演,或父母主动经常对身边的人提起和谈论。参见《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有意思的是,对于幼儿的顽皮、捣蛋,父母对熟悉的人往往会淡化,只说调皮而不提细节。这多少是一种没有面子的感觉,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常规情况下,如果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别人谈及孩子而自己不说,很可能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头痛”的问题。此时,家长会找一些专家咨询,希望能获得短平快的方法,其着急程度丝毫不亚于孩子生病。

当孩子进入童年期,他们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间接经验学习,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同时,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亲子和关注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孩子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处理小孩子的问题,诸如发脾气、打架、良好生活习惯等,变成更多的是处理学龄孩子的问题,诸如学习、安全、同伴交往等。参见《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于此同时,不少父母感觉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远不如幼儿阶段那么好调教。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是因为童年期以前的孩子,他们的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的,而入学以后就变成共同控制,同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父母变成只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孩子的自我监督行为,孩子也知道何时需要寻求父母的指导。参见《父母的教化与孩子不听话》。

对有童年期孩子的父母来说,如果孩子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情况,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很少出现“祥林嫂”的症状了。这不仅是父母逐渐适应了孩子发展,孩子已经不像以往那么被吸引了,同时,父母开始进入壮年,可以交谈的朋友数量开始下降,在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内心开始变得收敛和稳重,其宜人性和责任心却逐渐升高。

所以,童年期孩子的父母较少再“炫耀”孩子了,因为孩子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而变得不受“控制”了,加上自己的成熟,与外人谈论孩子的次数快速下降。但家庭内部的讨论,有可能因孩子的问题而逐渐上升。如果是那些“吃幼儿阶段抢跑老本”孩子的父母,孩子正常化,更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了。面对如此“窘境”,父母自然也是不提为妙。参见《你带着孩子抢跑,未来未必得第一!》。

随着性器官的成熟,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即青春期,他们开始出现“叛逆”,希望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虽然生理上快速成熟,使孩子产生了成人感,可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些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使孩子全面要求独立自主,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参见《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另外,青春期孩子的同伴关系加强,是同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影响力开始超过父母。反过来,由于孩子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从人的整体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开始发现家长的很多缺点,往往会不再以父母为榜样,对父母的依赖明显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此时的许多父母,很可能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于此同时,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开始或即将步入中年。这些父母已经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内省日趋明显和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在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下,很少出现冲动和毫无顾忌的行为,知道什么该说和什么不该说。另外,此阶段的父母,其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已经不会逢人就说自己的事情和家庭情况。

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亲子接触和相互了解更加减少。有些家庭虽然天天见面,亲子之间除了日常打招呼或唠叨,几乎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此时,加上父母自己的内敛和被磨去棱角,以及缺乏很知心的朋友,故许多的父母很少对外人谈及自己的孩子,每当有人问起,往往会在一声叹息或简略回答之后,快速扯到其他话题上。参见《父母唠叨对孩子的十大危害》。

当然,父母对外人说自己孩子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既和其本人的性格相关,也和孩子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年龄的体现(你属于什么阶段?呵呵)。毕竟每个人想把自己美好的东西展现给其他人,是非常正常的情形。但是,家长要反思的是,如果在任何时间段,都给予孩子充分尊重和自主选择,多从心理上了解和接近孩子,那孩子必然感到认同和接纳,他们也会拥有众多可炫耀的地方。(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孩子情感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在婴儿出生时就有所表现,可是具体是哪些情感,现在还无法确定。通常情况下,快乐、愤怒、伤心在孩子两个月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惊奇差不多是在4个月的时候表现出来,害怕大约出现在7个月,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害羞出现在八个月左右。

通常情况下,到1岁时,婴儿表现出的情感有愉快、高兴、快乐、疲倦、愤怒、害怕和焦虑。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情感反应特点。不同孩子的活动水平、社会性回应程度、易激怒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有的孩子生性好动,但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人逗笑,有的孩子却非常高冷。有的孩子遇到不舒服就会哭闹,有的情绪则平稳许多。这些都是孩子的性格表现

婴儿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变化并对此作出反应。看到妈妈笑,他们会报之以快乐和感兴趣的表情;遇到妈妈生气,自己就会觉得特别害怕;看到妈妈伤心的面容自己也会表现出伤心。

婴儿对妈妈的情感回应是长久的,同时还会受母亲的影响,从而有一个自己的情感模式。如果妈妈性格比较开朗,孩子也会经常露出笑容。爸爸妈妈的情感表示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在孩子爬行的过程中看到妈妈生气,他们就会主动停下来,如果看到妈妈在笑,他会继续向前。

爸爸妈妈要早一些引导婴儿控制情感,尽量多做一些愉快的表情让孩子模仿。对孩子说:“笑一笑。"“不要哭。”到6个月以后,爸爸妈妈要控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许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并不完全依赖父母控制情感,比如不开心的时候,婴儿会转过头,吮手指头来自己安慰自己。孩子还会自己给自己找快乐,比如,把玩具弄响,自己呵呵笑。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眼中,安慰和积极情感的最重要来源是他们身边的人。

如何和孩子谈论性问题?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家长感到他们知识有限。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担心对孩子谈论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进行性行为的尝试。

再有我们中的许多家长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说。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了解一些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足够的知识准备,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才会有自信心。父母亲的自信心是轻松而有效地实施性教育的关键。

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下面一些观点可供家长参考。

1.教给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2.不要等待发问

有时家长感觉孩子总也不问问题。其实,有时也没必要等到孩子发问才开始谈论。父母可利用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向孩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为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的预防方法,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要承认它

有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根本就不知道。这没有关系。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件事也可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诚实、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

4.你做的和你说的一样重要

父母应注意孩子从大人身上得到的非语言信息。如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等都会通过父母的行为传递给孩子。

5.尊重你的孩子

以下讨论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你的孩子如何处理青少年及以后成人的性问题。这三个因素是:自尊、隐私和如何做出决定。

(1)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自尊是正向的自我观念,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和喜欢自己。良好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扬和支持可促使儿童建立自尊,一味地批评不利于儿童建立自尊。

父母在帮助儿童建立自尊方面似乎有着自然的能力,你看,当孩子最开始试图说话或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给孩子以极大的鼓励。孩子的自信、自尊需要来自家长的鼓励,而且这种需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国外有研究表明,自尊心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值得受尊重的青少年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极少有与性有关的问题。自尊心强的青少年开始性行为的年龄晚,一直到比较成熟的年龄才开始。因此,应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这也是使他走向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2)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的概念应该从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起就灌输给他。一个学步的小孩当他被告诉某些东西是别人的不能动时,他就有了某种最初的拒绝的概念。告诉孩子,生殖器是人的隐私部位,在没有得到我们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看或摸这个部位。告诉孩子不要摸其他人的生殖器。

当告诉孩子大人需要隐私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隐私的权力,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尽可能早的尊重孩子的隐私愿望,当他们长大时就应完全尊重他们的隐私。这就是说,当孩子上学的时候不要搜查他们的房间,不要偷看他们的日记和信件,不要背地里监视他们。允许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与孩子讨论某些问题时要注意听,不要过多评论,让孩子觉得,父母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可以与父母平等对话。这样孩子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你说。父母一样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清楚地告诉给孩子。

(3)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做决定

发展孩子做决定和自我判断的能力也是性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的孩子做出的有关性的决定,多数情况下是自己私下里做出的,也就是说都是我们不在场没有指导他们的情况下做出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遇到的情况和做出的决定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父母要教孩子做决定的技能,告诉孩子有关信息、价值观、自信,怎样去做会有最好的结果,并尽可能早的让他们有自己练习做决定技能的机会。在学习做决定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责任感。支持孩子做出决定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多数孩子将面临着与性有关的情境,不得不做出他们的决定,他可能需要知道什么是一个安全的约会或社会郊游,什么情境潜伏着性侵犯的危险。对一些情境如何做出较好的决定将部分取决于他们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技能和信心。

育儿心得:宝贝的成长历程


育儿心得:宝贝的成长历程

宝贝周岁已经四岁半了,我一直在按照我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来做,偶尔也会看一些关于与宝贝同年龄段孩子特点及相关的教育方法,发现都会大同小异,不谋而合!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浪费,潜移默化的运用在教育儿子。大学时学的是教育心理学,在当时觉得这个专业既冷门又不好找工作,况且自己也不愿意当老师,便做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有了儿子以后便全职在家,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大学好像是读的有点浪费!何况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电视,到处充斥着女人经济独立才是真正独立,不然早晚会被社会或家庭所抛弃!全职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到现在已4年有余且还在继续,不知何时结束!我也经历过忧郁,迷茫,无助,无力,烦躁,暴怒……可自己现在回头看看,有点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自己好像不光是身体强壮好多,脾气心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看法,对儿子的教育和抚养,自己在和儿子一同成长!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全部用在了家庭和教育儿子上,也觉得是学有所用吧!不想为未来不知道的事情担忧,但是知道在家庭中做为人妻人女人母的内心要更强大,家庭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每一个时间段都做好最坚强独立自信的自己,善待自己!

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和育儿经验!宝贝今天和小伙伴一起玩儿,却因为几张小纸条和小伙伴争抢,他们都想要大的纸条,当时我走到儿子身边问儿子,你觉得小纸条和小伙伴哪个更重要,如果你觉得小纸条更重要那么你就要了小纸条然后回家,如果你觉得小伙伴更重要友谊更重要,那么你就不要计较小纸条,给小朋友!你自己考虑一下看哪个更重要,自己选择取舍一下!儿子当时犹豫了,我就又耐心的给他讲了一遍,最终儿子选择了友谊,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我经常会给儿子分析一下情况,给他自己做选择取舍的机会,这样他长大了才会权衡利弊冷静分析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男孩子,要懂得自己做决定,知轻重,有胸怀,这都是要从小从小事着眼处理分析!

新生儿的听力发育全历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能心满意足地躺着听和弦音,同时看着抱着她的人的脸,似乎把这个人的脸跟这声音联系了起来。几天之后,她一个月大了,有人跟她说话或为她低声吟唱时,她获得了更大的愉悦。尽管她此时还没有注意到声音,但很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她开始把声音跟人的面孔联系了起来,也许这种声音还增加了这面孔的魅力。

此时,同时有迹象显示,嘴唇成了她主要的触觉快乐的来源。我可以确定的第一次微笑出现在宝宝满月前的那天,有人用手指逗弄她的嘴唇的时候。一两天后,轻触她的嘴,她就会不断地笑。同样也是在满月前的那天,当大人把她的嘴唇送到乳头旁时,她用手抓住了乳头,这是她第一次出现类似于抓握的动作,因为她的双手仍然处于原先那种无助状态,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不确定地胡乱挥舞。……一个月的宝宝感官的发育。

显然,眼睛在心理生命的发展中起了个带头的作用。但宝宝此刻的行为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普莱尔教授认为,在这个阶段,眼睛还没有适应远近,尽管它们现在能够注视左右了,也就是说,两只眼睛的黄点可以一致地凝聚在一个物体上了,但晶状体还没有适应距离。尽管宝宝可能感觉到了方向,但还无法感受空间的深度。只有当一个物体碰巧出现在她眼睛天生的清晰距离上时,她才能看清它。

我家宝贝的成长历程:读拼音


小学刚开学,现在基本都上以拼音为主,所以儿子最近几天的作业基本都是读拼音。

今天我收到的作业还是继续读拼音,早晨可能去学校晚了点,所以儿子没有被叫去读拼音,后来到的小朋友都是一起读的,所以老师继续让孩子们回家读拼音。

回到家,吃好晚饭又开始我们的“作业”了,儿子很不耐烦,抱怨着整天要读,他都读累了。哎!儿啊~你不读怎么会呢!妈妈也不希望你学的这么累啊~可是你现在就不把拼音学学好,以后更加的累呢!所以我只能连哄带吓的让你读,对于你的任性,我有时候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大概才读了3遍左右,你就开始不耐烦了!所以我只能又继续昨天的那招,如果你一次全读对,那么就不读了,错了继续读,知道你读对为止。

你看出妈妈不会那么“算了”,所以只能乖乖的跟在我后面读。终于,你能成功的一次不错的全部读完了,但是速度上有点慢,哎~看你那么辛苦的读,妈妈只能算你过关了!

孩子,妈妈现在对你严,完全是为你好,希望你理解妈妈的用心!

成为孩子的好父母


在平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友好的相处过程,也希望自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也希望自己能做称职的父母,但却往往忽略了许多基本的要件,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a.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

孩子的敏锐程度,可以知道你是否是出自于真心亦或是虚应了事,一个表情、赞美、或眼神,都可让孩子察觉出父母对他的看法,所以父母亲要注意,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

b.孩子也有自尊

孩子也是一个有灵魂、有思考的个体,当别人羞辱他、拿他取乐时,他是知道的,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不要在人前数落孩子的不是,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秘密时,父母也要作一位称职的倾听者及保护者,不要将孩子的秘密公开与人讨论,否则将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c.不要欺骗孩子

父母常为要得到孩子的合作,许下一些不太可能实现的诺言,这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一方面又大喊:‘狼来了!’

d.不要作比较

许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好让孩子懂得发奋图强,其实这只会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承受极大的压力与打击。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神的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世俗的标准却使许多孩子个别的特质遭到抹煞,就连亲生的父母亲也无法给予正面的影响与保护,这不是很可悲吗?相信您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的,现在的不如人并不代表他日后的成就也不如人。

父母必读: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一、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了父母的成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父母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心爱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带着问题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问题上,就决定了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觉察内心的这种否定性投射,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那么,教育办法再多,孩子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现的!

二、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意志的地方,结果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其规律,他的成长是跟着成熟的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来的,一旦内心恐惧的父母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问题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父母发现问题的。

三、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谈到孩子近几年都被便秘困扰的现状,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朋友对这个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因为我的女儿桐桐小时候就深受便秘困扰,她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大便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平时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医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的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这个问题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觉地好了。

结合跟其他家长交流的一些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了,不加利用这点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我把这个道理讲给那位家长,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给她增加压力,上学后我转为提醒,慢慢的发展为恐吓,因她爱吃,又变成恐吓加诱惑,最近我对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说要拉又拉不出来时,向她发火!看来我错了,应回到最初!”

四、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有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惨痛的例子,却是一个好友家的真实情况。这个朋友,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到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量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的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他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的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的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谈论孩子的心路历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