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

11-20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他们的表现不尽一致,可能是坐不住、好与人冲突,可能是安静沉默、怕黑粘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是天生的,长大自然就会好,这个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科护士特别容易观察到,同是刚出生的新生儿,有的喜欢啼哭,有的非常安静;有的吸奶专心致志,有的吸2分钟停1分钟,然后小头东转转、西晃晃;在大小便、睡眠时间方面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每个婴儿独特的气质类型。

心理学家托马斯等人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曾经对140名儿童自出生起直至成年进行了近2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婴幼儿在气质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明显的,他们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容易抚养型、发动缓慢型和抚育困难型。气质是神经系统的特性,遗传及生物性因素对气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婴儿降生之时,其气质类型已由先天遗传的生理基础所决定,其遗传决定性作用还体现在气质稳定性上。然而,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会变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气质可以掩蔽,有时甚至可以明显改变。

如何改变气质,要从时、地、人三方面说起。从“时”来说,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我国幼儿教育的泰斗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从三岁开始已经太晚了。”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魂,百岁之材”。在这个关键期里,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一次智力飞跃的机会,都有可能培养成个性健康、聪明智慧的人。“地”是指能促进感觉发展和统合能力的地方,首选的肯定是感统训练场所,其次还有公园、游乐场、拓展训练营等。而“人”,当然指的是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这不是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须知: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家长须知: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所说:“儿童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生命中的大事,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儿童自由地探索周围的事物,促进儿童感知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些游戏需要与同伴互相合作,儿童在处理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互让、互爱,尤其是在想象性的游戏中,儿童学会了了解别人,还可以实践一下自己想要担当的角色。最后,在游戏中,儿童受到了新奇的、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同时,在没有成人的威胁下,儿童的一些情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会了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

感觉统合训练能让孩子在游戏中纠正其行为上的小偏差,改善孩子适应性障碍的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他们基础的学习能力。我们所说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改变或具备了行为改变的潜势,几乎所有非本能的行为都是经由学习获得的,比如语言、动作……要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通过训练和探索。儿童的成长就好比是在建高楼,需要他们自己去添砖加瓦,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关注的、支持的、提供指导的,但无论如何,最终还是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如果孩子不具备建高楼的基础能力,那家长能做的,就是在早期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和效果也正是如此。

很多家长在早期就扼杀了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也就相当于扼杀了儿童日后独立适应社会、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儿童自己所建的那栋楼会有多高,会有多稳固,也就可想而知了。

家长须知: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


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呢?孩子的创造力是在我们教育中的哪个环节不见了呢?

创造能力就是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记得在卢安克的教学笔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为了改善我们村里的一些环境,我打算与孩子们一起来建造一座桥。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孩子们嬉笑着,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索就开始胡乱绘起图来,孩子们画几笔就要把原先画出来的擦掉,再画几笔又擦掉。孩子们的头脑中缺少想法和认识,也就是缺少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卢安克的这一段纪录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我给孩子们教画画的时候,也发现孩子经常使用橡皮,不断地修改。遇到像国画那样没有办法修改的,就不停地问我要新纸。孩子们不敢把自己的想像付诸于实际。

孩子很早开始就有创造力的萌芽,当孩子身边有了不断重复的模仿对象,如人的劳动、生活习惯、故事中人的行为,然后孩子就会获得感受,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模仿,当模仿的水平不断深入,创造的萌芽就开始了。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通常表现在游戏中、绘画作品中、立体造型中、数字和汉字的造型中、歌曲中、语言中、身体动作中。当用心的观察孩子时,就不难发现孩子在各个领域中的创造表现。这时就需要成人尊重孩子的创造,不一味地拿自己的想法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的创造能力就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育儿观念:孩子想哭,您让他哭了吗?


育儿观念:孩子想哭,您让他哭了吗?

昨天放学后,一切都很正常,照样在外面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玩了一个钟头后回家写作业。可是,就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好想哭呀……”

忙着准备晚饭的我,当时也没有太在意,隔着客厅问儿子道:“怎么了宝贝儿?哪里不舒服吗?”儿子说:“没有哪里不舒服,妈妈,我就是想哭……”我顺着他说道:“好吧,如果你真的想哭你就哭吧。”等我稍等片刻去卧室看他时,发现他竟然真的趴在书桌上哭了,那泪珠呀还真的就挂在脸上呢。唉哟,还真哭了呀……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没想到竟然是真哭!儿童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有心情不好莫名其妙想哭的时候,今儿个我们就经历了,嘿嘿。

我赶紧走到他身边,搂着他,轻轻抚着他的后背,柔声地问道:“宝贝儿,你是写作业累了吗?”

他带着哭腔回道:“没有,妈妈!”

我轻声说:“噢,这样呀,如果你觉得哭一哭能好受些,你就哭吧。来,到你的小床上躺着休息一会儿,一会儿就好了。”

儿子顺从的上了床,抱着个毛巾被,竟然呜呜地大声哭起来………

我走出房间,想留他单独呆一会儿。给他点儿时间让他哭一会儿,等他稍微平静下来的时候再来抚慰他。

过了几分钟后,我又走进卧室,坐到床边,问他:“好点了吗,宝贝儿?”

他说:“还没太好呢,妈妈”

但这样一直哭下去似乎也不是办法呢,我说:“那能让妈妈抱抱你吗?”儿子便主动坐到我身边,倒到我的怀里。

我轻抚他的后背,温柔地问:“宝贝儿,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然后觉得心里很难受?”

儿子终于呜咽着说了:“妈妈,我刚才在抄写课文时,看到植物种子离开了妈妈,我就想到以前我们捐书给的那些可怜孩子了,他们可真可怜呀,都没有妈妈!”噢,这心情不好是有原因的。

我安慰他道:“妈妈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妈妈答应你,等我们有机会时多捐些书和衣服给那些可怜的孩子,好吗?”

儿子说:“好的,妈妈。”我继续说:“宝贝儿,那些可怜的孩子也有人会照顾他们的,即使没有了妈妈的照顾,一定也会有类似妈妈爸爸一样的人来照顾他们的,你不用为他们担心的,好吗?”儿子这时终于止住了哭声,说:“噢,这样呀,我知道了,妈妈!”这时,儿子顺手从床上的折纸中捡起一条小船,说:“我今天还答应给同桌折条船来着。”我说:“噢,那我们现在来折小船,好不好?”儿子马上就阴转晴了:“好,我现在就把明天要送给她的小船折好。”于是,擦干眼泪,起床,找纸,开心地折小船去了。

孩儿这由哭到笑的过程变化好快呀,这一切,把下班回家的奇爸给整迷糊了,他在厨房拉着我小声地问:“这小子咋地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把我吓一跳!”哈哈,看看,还好是我来处理这件事儿,要换成奇爸估计会对儿子的哭很不耐烦,也许会狠狠地把孩儿给严厉的教训一顿。

在孩子想哭的时候,你有让他痛快地哭出来吗?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心情郁闷的时候,这个时候哭不失为一种释放坏情绪的一种办法。也许他能讲清楚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或许他自己根本就说不清楚是为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哭出来,让他释放出不好的情绪,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所以,当您的孩子想哭的时候,要记得成全孩子,让他一次哭个够,哭过了,心情马上就会灿烂了。

家长须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


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劳动最光荣

在很多人的心里,也许劳动是卑贱的。所以在单位被要求劳动,就会心里不平衡;在家里,就会觉得自己像佣人。在整个的人生中,就觉得享受才是根本。劳动是教育的根本,更是生活的根本,每日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最光荣。

在群空间里的慧性教育歌曲中,有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非常美,适合小孩子学唱。

《劳动最光荣》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

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我以前听过海涛法师讲过一个故事:

阿难出家前是佛的堂弟,相貌英俊,身材魁伟,其妻也非常美丽。阿难随佛出家后,心中却常常想念妻子。

有一天散步,佛对阿难说:“你说你妻子美如天仙,我带你去见一见真正的天仙吧!”于是,佛以神力使阿难升上天宫,在那里,阿难见到许多仙女,美丽惊艳,超凡绝俗,远非阿难妻子可比。阿难十分惊奇,问其中一人:“你们是谁,在干什么?”仙女答道:“人间有个阿难,现在随佛陀出家,以其修行的福德死后升到天宫,我们都是他的妃子,在这里等他到来。”

阿难大喜,回到人间,立志修行,求升天上享福。

佛知道阿难的心态,随后又以神力带他到地狱参观。阿难看见地狱景象十分恐怖,酷刑惨不忍睹。此时,有夜叉在烧一口油锅,锅油鼎沸却还空着。阿难就问道:“谁会到此受刑?”夜叉说:“人间有个阿难,随佛修行,死后升天,被声色所迷,天福享尽后,堕入地狱,就到我们这里受刑!”

一日,妙妙问我说:“你说过,福享尽了就该受苦了。那是不是,苦受尽了就该享福了”。

“是啊,阴阳交替生生不息”。

我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福报。

劳动是创造福报的方式,享福是消耗福报的方式。

与人结善缘。但却不随意接受回馈。就叫做惜福。

所以我们的一生,看似很辛苦。因为精进学习如何造福于人,因为珍惜福报不舍得把福气用光。其实我们的快乐来自于别人尝到了你所赠予的“糖果”,满脸流露出来的欢乐。

家长须知:如何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如何培养有主见的孩子?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呢?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

1.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2.确切地让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

3.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

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1.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2.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怎样能成功的“培养”依赖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诀窍。而其中最大的要领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只要这个要领把握得好,培养“依赖的孩子”,指日可待。

填对了家长问卷,就能教好孩子?答案竟是YES?!


填对了家长问卷,就能教好孩子?答案竟是YES?!

我深深的叹了口气,然后接着填写一个名为“了解你孩子”的家长问卷,这个问卷是孩子的音乐老师让我填写的。

在开学的第一周,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已经给我发一摞家长问卷,好不容易写

完了这些问卷,结果孩子的其他老师也纷纷出动,又给我发了更大一摞家长

问卷,我就开启了填写调查问卷的“无尽之旅”。

先在家长问卷的最上面写好孩子的名字,扫视所有问题后,我又忍不住要叹

气,又要写这些问题,实在太无聊了!我竭力控制自己,不让不良情绪影响

我,控制着自己不写出脑中自然浮现出的恶毒回答,转而积极主动地回答家

长问卷上的各种问题。

你认为你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我感觉我孩子鬼脸做的挺不错的,说话的声音也不错。

下个学期,你希望孩子可以在学校学到什么?

——我要求不高,只要孩子能学到的知识,让他顺利升学就行。

你孩子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通过老师教。

你是如何激励孩子学习的?

糖果,如果把糖果做为奖励的话,我的孩子会十分乐于学习。

我怀着随意的心态答完了上面的问题,但却不断感觉到疑惑:只答这些问题

就够了吗?会不会有其他重要的问题没有被问到?我开始自我反思:作为一

位母亲,我真的足够了解我的孩子吗?孩子们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需求,

是没有被我了解到的?为什么老师和研究员会选这些问题来问家长?这些调

查问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帮家长和老师更加了解孩子吗?还是只是

随随便便的完成任务?

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关心“我”的感受,当时的教育观念就是让孩子随意发展,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想法,没有人会研究孩子的做法,所以我就在这种不被管束的情况下长大了。我把这件事说出来,并不是想吐槽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深深的爱着我,但是在当时的教育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没必要和一个7岁的孩子做深入交流。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的养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自尊对孩子的重要性。”临床心理学家BenMichaelis博士说。心理学家TaraZuckerman接着补充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人类的行为与情感,利用当代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孩子的行为。”随着脑科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向孩子的父母以及高年级的学生询问,想要了解孩子学习和情绪以及发展的情况。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如果家长们知道孩子的痛点,了解孩子善长和不善长的事情,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当孩子悲伤难过开心的时候,家长知道要如何做。”

这么说的话,填写调查问卷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注意关注孩子的度,不能过份关注孩子的内在情绪和

潜力,家长的过份关注很可能打破孩子的内心平衡,甚至可能让孩子患上精

神类疾病。

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也要关心孩

子的内在潜能,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By:SarahHamaker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可预测的规律?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对此进行了40余年的研究,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孩子成长中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1-8岁孩子最不可错过的、最重要且美好的时刻,以此让父母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心理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一岁: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行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其实,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前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而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也才会更顺利。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两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到了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比如说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

还可以假设情形让他自己想象,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两只手会怎么样。把几件物品摆在他面前,先让他看一会儿,再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讲刚才看到的东西。让他动动手、动动脚,比如表演骑自行车、烤面包等也是不错的法子。

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你可以做“触觉袋”(不透明的购物袋即可),让他伸手去摸袋子里的东西,再告诉你他摸到了什么。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喜欢把词绕来绕去,甚至还喜欢跟他的玩具说话。在遣词造句上,他们喜欢夸大,很多时候遭到父母谴责的“撒谎”,其实只不过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夸大一下而已。

当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开窍的时间要慢一些。不过,这种从谬误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的成长阶段之一,父母只需好好珍惜,不必为此担心。三岁之前,请不要去纠正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四岁的孩子不仅仅喜欢问你问题,也很喜欢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诉给你。他的语言已经颇为丰满,和别人的对话,不但实实在在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进了他和别人之间的交情。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时时显得相当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妈妈的肯定,很愿意妈妈时常在他的耳边说她有多爱他。他一方面心里笃信“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去问他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虽然偏爱妈妈,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就该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爸爸也很受六岁孩子的热爱,孩子不但热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关注,而且一旦得到就会如获至宝。许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认可,而不是妈妈的不认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

与六岁孩子相处,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们半点都输不起的“球风”或者“棋风”,常常到父母的抽屉里“偷”些小玩意的“不够诚实”。因为他们跟爸爸之间的纠葛通常都没有和妈妈那么深,往往对爸爸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

七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这是一个以思考为特征的年龄段,在这个内向的、审慎的阶段,父母所看得见的孩子心智的运作,也许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阶段都要多。

开始显露抽象思维的痕迹,七岁的小学生对一个词的写法和意义开始感兴趣,而且开始喜欢用带图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他开始把思考和自己的头脑联系起来:“你必须用你的脑袋好好想想”,“我的脑子里跑出这么个想法来”。

许多七岁孩子的思维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尾声了。在“试运行”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也会以神奇魔力来看待很多事情。

一旦到了“具体运行”阶段,也就是从七岁左右开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体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变,也开始理解数量的意义。如果你把10个石子摆成一排,另外再把8个石子稍微拉开一点也摆成相同长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数量更多。

八岁:热衷思考思维活跃

虽然父母不能苛求八岁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智力、体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变,八岁的他呈现出阶段性和自己的风格。

在对时间的感知上,他们懂得守时,会关注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对空间位置有浓厚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地理;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重点偏重于印证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算数能力则参差不齐。

思维和语言全面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简单的演绎推理。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层面的改变是:八岁的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万物有灵,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在语言方面典型的八岁孩子十分健谈,虽然还做不到彻底的诚实,但他已经能够分得清幻想和现实。

八岁孩子能够接受死亡的概念;不再笃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对好坏的概念更清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以父母的准许与否来判断好坏;他们虽然已经更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通常来说,他的第一冲动仍然是去怪罪别人。

孩子的能力获得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不要奢望孩子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成长进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段“都会”或者“应该”那样。

家园共育《家长须知:想孩子变好,他就能变好》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