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上小学,妈 妈该懂的事》有感

11-23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孩子上小学,妈 妈该懂的事》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有感孩子上小学,相较于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孩子们交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对于家长来说需要调整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时间、心态、知识面、沟通方式等等。《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这本书教我们如何打好前战?幼小衔接该如何做?与老师怎么去沟通?孩子初入小学遇到以前没出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最终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书中说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长问题,一个孩子的学习绩不好,不只能说是学习如何如何不好的问题,归根结底应该是她的成长出现了问题,首先要保证她在学校里是开心的,这样学习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饶雪莉老师在前言里写了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一时的成绩不好不能证明孩子一生的失败,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份信心传递给老师、、、、、、,这是个很普通的育儿概念,但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一定要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去推动、引导孩子。回想平时对待xx的一些情景我还是不够相信她,以后要改正。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但也要不断的提前学习,充实自己,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个基本的正确观念去帮助孩子去纠正。

这样去告诉孩子,我做到了,嘿嘿

老师刚开始对每个孩子也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这一章教会我们如何和老师相处,孩子、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引人深思。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纠结,那是因为每个人看待事情的重点和方向完全不一样,我也赞同虽然不送礼但有机会让孩子明白感恩这个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去做,至于方式,可以是贺卡、也可以是一束美丽的鲜花等等。

刚开始看到这个章节题目的时候完全误解了里面的内容,看完后原来是需要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配合老师帮助孩子改正、进步。

xx第一次学写话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喜欢早早地起床,但我没叫她改,虽然搞笑,但这就是真实的,我相信孩子以后通过阅读知识面广了词汇丰富了然后加上实际的生活体验后会写得更棒,而不是成为书上说的“假大空”YjS21.coM

让人深省的一个话题

有时候和高年级的家长在一起聊天,会聊到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学习到。

非常支持这样的理念,100分并不是全能的。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有很多,但最基础的一点要做到,那就定期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哪怕只有一两句话。

从饶雪莉老师的微访谈实录里更直接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用实例、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去如何陪伴孩子走过小学的时光,非常棒的一本书,还想继续重读一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妈 妈,请你多多表扬我——陪**练琴有感


妈妈,请你多多表扬我——陪**练琴有感**的练琴一直不是很主动,都是被动的被我们安排,但是好在能坚持。后来,学了几节课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毛病,就是不抬手腕,总是偷懒,我时刻提醒,但是**总是挑战我的权威,弄得我很没有面子。在他面前吼了那么多遍也不改,真是气死我了。一开始,我求助于老师,上课前偷偷的向老师反映,希望能借老师的口来督促他。但是,老师督促,他就好一点,一不提醒就忘了。我担心这个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更改。老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可能这是他学习的必经阶段,只有大人不停的提醒、帮助。得到老师的真传,我回家,像一个真正的钢琴老师站在**的后面,提醒他高抬手腕。一般**练习一首曲子的时候,我不打扰,总是弹完之后,让他先自己总结,然后我再说出我的看法。但是,看着欢那偷懒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不停的提醒:抬手腕,抬手腕。说了几次之后,**很反感,我说,那怎么提醒?他说弹完了总结吧。结果,人家还是自己弹自己的。我说,不行,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我拿小尺子敲你的胳膊,二是我像老师一样抬你的胳膊。儿子想了想,说,你还是拍拍我的肩膀吧。结果,依然不见成效。我直接爆发了,虽然我知道我不应该发火,但是,再不发火,我会气疯的,我对儿子说:“你知道不知道我陪你练习,妈妈每次都快成内伤了,我不想冲你发火,但是你为什么不能认真一点呢?妈妈的忍耐是有限的。现在不弹了,我太上火了。”**在那里扬着头,很倔强的看着我,一边还流着眼泪。我们的练习首次不欢而散,。

吃完晚饭,我和**的情绪都平静了许多。我对儿子说,咱们练琴吧,不练习的话,下节课老师要批评我们两个的,我们偷懒老师一听就听出来了。儿子勉强答应。我也想开一点了,让老师批评他吧,我全当没听见。我眼不见为净,我就提出我和儿子同时弹,就算是四首连弹。我信心满满的挑战儿子:我一定会弹的比你好,因为我想战胜这首曲子,我不会让他把我打倒的。儿子很轻蔑的说:我不信,咱们比比吧。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每首曲子弹5遍(我自己感觉每天5遍,到回课的时候质量就不错了),谁错了就扣谁的分。我起身,在黑板上,写了我们的代码:我是P,儿子是H。和他一起弹,我自己享受了练习的过程,再也不用盯着儿子的手型和抬手了。我就认真的练习。起初,我很少出错,儿子有点受挫,我立马意识到,我应该故意输给儿子。我故意弹错了几个地方,并很快被儿子发现,扣分。结果第一天,儿子赢了我,很自豪。

练了几天之后,我发现儿子很追求完美,一分也不想扣,我就给他想了个办法:如果他出错了,我们一起从头加练,就可以不扣他的分,而这条规则不适用于我。儿子立马再次激情高涨。我暗自窃喜。

又过了几天,我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对儿子说,你如果高抬手腕,或者主动加练的话,妈妈奖励你小星星。儿子立马就答应了,而且真的就开始注意自己的手腕,不用我说,虽然他的左手不如右手,但是他和我讲条件:妈妈,我先把右手手腕练好了,然后再解决左手的问题,可以吗?当然行了。在小星星的激励下,**右手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对于个别手指折指,我提出来只要他肯单练,我就奖励星星,他立马严格按照要求来,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后来,对于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尝试踩踏板等,都只要是有助于他练习,我都一一答应。我惊异于儿子的进步,发自内心的表扬他。在愉快与鼓励的氛围中,儿子完成了一天的练习,我们都没觉得时间有多长,但是我敢肯定,比老师要求的半个小时要长。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表扬比批评好,请你以后多多表扬我。我诧异儿子能说出如此有力量的话语,点头答应。

在回课的时候,老师对于欢的进步很满意,表扬了欢的刻苦练习,并询问了我用了什么方法,我告诉了老师,老师表扬,当老师的妈妈做陪练就是不一样啊。顿时,觉得这段时间的付出都算不了啥。。内心满足啊。真是考验我的教育智慧啊。

反思这一段小插曲,发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更多的考虑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一味的用我的思维和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待孩子。练琴,确实是个功夫活,一天不练习手就生。这个道理大人能懂,但是让孩子真正懂得,并且主动内化成个人行为,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陪练的我,应该善用各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激励他。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共情,并且给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很重要。今天的陪伴,是为了明天的不陪,如何培养他练琴的正确习惯,激发他主动练琴的积极性,这都是时刻摆在我面前的问题。

这几天读了几篇关于学琴的几篇文章,收获不少,陪着儿子好好学习下去吧。

观《虎妈猫爸》有感


观《虎妈猫爸》有感

最近很火热的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相信很多宝妈,宝爸都有看。我看了之后感同身受,也很致命的戳中每个父母的痛点。剧集第一集就是对两个同等年龄的孩子进行了比较:蕊蕊住在乡下做着同龄小朋友而不会做的家务事,还能歌善舞,连春秋五霸都知道。茜茜在家被当作公主供养着,只知道自己是公主,所有想做的事情,想要的东西,都有爷爷奶奶来帮她完成,实现。所以导致了赵薇“虎妈”为了女儿茜茜能上重点小学,像蕊蕊一样。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买了学区房,为此奶奶上交了家里的财政大权,一大家人都过着拮据的日子,可是最后得知要住满一年孩子才可以上小学,随之而来的是让人崩溃。在后来的种种事情:虎妈的威严力逼,姥爷的督促,夫妻感情不和。导致了茜茜最后得了自闭。

我是一个90后的妈妈,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是像“虎妈”小时侯一样,周末在家必须做功课,做完了功课也不可以出去玩,做错一件事情爸爸都会打罚我,导致了后来考试没考好对父母说谎,趁爸爸上班偷跑出去玩,见了爸爸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看完了《虎妈猫爸》之后感同身受。其实说句心里话,如果我有能力,有条件,我也会为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创造最好的学习,教育的环境。但是我觉得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想想,以孩子现在的年龄,他最想做什么,最不想做什么。正确的我们要鼓励他,不正确的我们要即使纠正。功利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最为家长教育小孩子,立场应该是一致的,不可以让孩子比较出爸爸妈妈一个对他好,一个对他不好,久而久之会被孩子误解为对他不好的就是不爱他了。就像《虎妈猫爸》里面虎妈在孩子心中是严厉的,而猫爸则是温柔,讲道理。虽然对虎妈的很多教育方式不赞同。但是虎妈说过:要有正确的三观,教育孩子要善良,正直,努力。这个三观我也学习了,相信对我以后教小孩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尊重孩子,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周末在家孩子一直在看电视,作为家长一而在在而三的喊孩子别看了,孩子就是不愿意,执意要看。我一开始的做法是直接把电视关了,插头拔了不给孩子看,导致以后孩子比较极端,就是不听你的。后来我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有自己的底线。以后在看电视,或者出去玩,可以跟孩子有个协商,比如你可以看1小时电视,那孩子心里就有个数了,如果到时间了孩子还是不愿意离开,你这时候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关电视,要跟孩子商量的语气说:当时我们约定好的看一个小时电视,提醒孩子现在时间到了。如果孩子正看的起劲上,肯定不愿意放弃的,你这时要给孩子一个阶梯下,要说:之前我们说好看一小时电视了,现在一小时已经过了,如果你还没有看完,在允许你看5分钟或者10分钟。这样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理解他,所以5分钟或者10分钟后会很乐意的把电视关了。这样即不用让孩子伤心,沮丧,又不会伤害他幼小的心灵。

我们需要平等的教育环境,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品格教育。平时要多跟孩子交流在学校有什么新鲜事,跟班上同学相处怎么样,跟老师也要多沟通。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考高分,孩子应该得到应有的快乐童年,放松的学习环境。虽然我的语言很笼统,但是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

愿所有宝爸,宝妈们陪着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妈 妈高招让宝宝吃饭是件享受的事


妈妈高招让宝宝吃饭是件享受的事

我家xx开始添加辅食那会,每次吃饭都得一边玩一边吃,极其令我头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表现还算满意了。哈哈

来说一说这八大高招:

一:宝宝专用餐具,选用一套宝宝喜欢的餐具,更有助于宝宝对吃饭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宝宝有专用餐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特别是一些隐形的细菌,如口腔的一些细菌,特别容易传染。

二:饭前不给零食吃,要让宝宝有一定的饥饿感。以前的人,没零食吃,一到饭点,就饿得不得了,自然就能好好坐着乖乖吃饭喽。

三:愉快的就餐气氛。不管是做什么,没有愉快的气氛,谁都不愿意做,更别提好好做了。吃饭更是如此,愉悦的就餐气氛,就不用愁宝宝坐不住喽。

四:吃饭的场所(一定要在饭桌上吃)。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在玩,也赶紧端饭来喂,久而久之,宝宝就形象吃饭不专心。所以吃饭时候,让宝宝坐在特定的餐椅上,和大人一起吃,才能让宝宝安安静静的享受美食。

五:要定量定点。都说七分饱是最舒服的,饭点和饭量要有分寸,不能这一餐吃得特别饱,下一餐又吃得特别少。还有饭点要有把握,不能一会喂吃两口,一会又吃一点这样,我们要根据宝宝的饭量,定好一定的份量和时间点让宝宝吃饭,然后吃一餐就是一餐,像大人一样吃饭。如果吃饭时间点和饭量豪无规则,那宝宝也不可能养成好好坐着吃饭的习惯。

六:食物的多样化。做多一些宝宝喜欢的食物,父母要为宝宝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变化的饮食,来刺激宝宝的食欲,有了食欲,还怕坐不住吗。

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表扬,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多表扬鼓励宝宝,给于宝宝肯定,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才能感受吃饭是一种享受。

八:大人要以身作则。父母要做好榜样,吃饭就要好好坐着安静的吃饭,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只要大人做好了,孩子也就会照着做的。

妈 妈不在,孩子更乖?


妈妈不在,孩子更乖?**马上两周十个月了。从出生到现在,他与我的分离情况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带):

大约一周二的时候,断奶期间,放在保姆家三天;

两周岁之前,偶尔一两次,我有事,晚上将他留在保姆家没有接回来;

去年国庆节,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将**留在我妈妈家过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节前,两周二三的时候,**先随公婆回乡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爷爷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几乎每一次的分离,他似乎都表现得比较适应。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哭闹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抚下平静下来。而且,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表现也真是可圈可点,活泼可爱,会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规矩。相比我带着他的时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临时养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爱说的话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现,他就又爱哭又不听话!”

果真,妈妈不在,孩子更乖吗?

应该说,我不在的时候,**确实是很“乖”的。有礼有节,活泼可爱,很会自己找乐子。妈妈不在,孩子为什么会更“乖”?其一,因为孩子其实最懂得审时度势,他会因为妈妈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别人的接纳,保证自己的安全;其二,妈妈不在,意味着孩子有了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孩子欣喜,他们会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时暂时忘记妈妈;其三,妈妈是最坚强的依赖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问题的包办者。当妈妈不在时,孩子失去了依赖,于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我安排。

不过,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时的。

**离开妈妈去保姆家断奶,过程很顺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个“顽疾”,只要喝牛奶,妈妈一定要陪在他身边,提供肚脐让他抚摸。这个让我倍感尴尬的习惯,是对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断奶的最大惩罚。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时间没看到妈妈,或者是被我训斥批评,他也总是通过抚摸我的肚脐缓解焦虑寻求安慰。他的这个习惯足以说明,那三个晚上的分离,给他留下了伤痕。而不是什么妈妈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尔送回婆家,我可以获得难得的休闲,和老猫去过过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欢一番。不过我发现,这样的闲瑕时光,我还是得买单。因为**会在从别处回来我的身边之后,让我付出加倍的辛劳。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变得不肯和妈妈有须臾的分开。哪怕是从床到衣橱这样的咫尺之遥的分离,也能让他失声痛哭。夜间转醒的次数也明显要增多。通常,他离开一周,回到我身边后也需要经过一周后才能重回过去的模式。我戏称**这是在索求“补偿”。这也是我不在时,**很乖,但我一出现,他就变得爱哭爱闹的原因。他在发泄我不在时的委屈和不满,同时,又在索回妈妈每天应该给他的幸福与关爱——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个“大宝库”,一旦妈妈出现,孩子总会想着要过来取点什么才高兴。这种“妈妈不在,乖,妈妈回来,闹”的现象,能说明的只是,孩子没有真正适应与妈妈分开。

所以,绝不意味着为了让孩子更乖,可以让妈妈缺席。

事实上,孩子是终究要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的。但是,何时分?如何分得更没有“后遗症”?很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起码要在三周岁之后,与父母分开才比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适当地分开。

前一次,我和老猫把**送回婆家,准备让他在爷爷奶奶家呆几天。临到我要走时,大家都很担忧:**能同意吗?**的两个表哥们甚至开始出各种主意:舅妈,我们带他去玩,然后你赶快躲走……公公也说:“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会闹……”婆婆更是很着急,因为她担心**不肯留下的话,我们肯定会带走他,那她又要空欢喜一场。

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着**和他轻声交流了几句,然后,他主动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说再见。**的表现让公公和婆婆都挺吃惊,觉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样,把**如此轻松地“搞定”了。其实,所谓的魔法,就是我一贯以来坚持的给孩子安全感。我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离会容易得多。当然,这种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时半会,而需要持续而真诚的给予。

而妈妈,是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无法缺席的。更确切地说,对孩子来说,就算妈妈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够做到妈妈在也一样,妈妈不在也一样(或者妈妈不在,但稍加安抚就能自如,事后也不会索要补偿),那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长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妈妈不在,乖,妈妈一回来,闹,那么,只能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太长时间地与妈妈分离,不可强迫。

假如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必须把孩子临时寄给别人代为照顾,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哪怕几个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这一过程),在接回孩子之后,还要对孩子的缺失感进行充分的补充与满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妈妈不在,不是好好的吗?回来了你反而更闹!”

家园共育《读《孩子上小学,妈 妈该懂的事》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