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11-28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m.yjS21.cOm/p>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一位妈妈的育儿经: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吃饭战争

2012年5月,我作为一名焦虑不已的妈妈,开始学习正面管教。那时候威威不到两岁,几乎每顿饭都是一场战争—吃饭时,威威必须老老实实坐在他的餐椅上。同时,我听奶奶指挥:“你喂饭,我喂菜!”。奶奶在左边喂一口菜,妈妈在右边喂一口饭。威威夹在中间,嘴巴紧紧闭着,一会头扭到左边,一会头扭到右边,避开送到的嘴边的任何东西!一顿饭下来,他吃进嘴里的屈指可数。奶奶和妈妈也很累!而且,在威威没有吃完之前,我几乎吃不到一点东西。一顿饭喂下来,我常常累得一口都不想吃。

这样的情形,几乎每顿饭都会发生。一到吃饭时间,我的心就会紧张的像上紧了发条,不停在揣测:这顿饭威威会不会顺利张口啊?今天能吃几口啊?看到他吃了几口,就会稍微放松点。要是孩子一口不吃,我的心情就会拧巴成一团,但却毫无办法。

我曾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买来了十几本“宝宝食谱”,还有教导“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之类的书。用过各种温柔的办法,结果他还是不吃!

我也用过惩罚—“你不吃就是你不饿,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吃完,就收走!”结果到了晚上,威威饿的哇哇大哭,我不给他吃东西,他哭了一个小时,居然累到睡着了!那一刻,我又心疼又痛苦,觉得自己就像个后妈。

这种痛苦和纠结,促使我到处寻找方法,最终,走进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

原来吃饭是痛苦

正面管教家长课堂有个父母帮助父母环节,那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我演威威,Elly和另一个学员演“威威奶奶”和“威威妈妈”(也就是我)。当“我”被两个大人夹在中间,完全动弹不得,一边伸过来一只手,被逼迫着吃饭、吃菜,“我”的感觉坏极了!紧张、压抑、痛苦、无力。“我”的本能反应,就是紧紧闭着嘴巴,扭着头,一口都不想吃!

天哪!角色扮演让我一下子理解了我的孩子,原来对威威来说,每次吃饭都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儿!大人的紧张和压抑完完全全传导给了孩子!

吃饭本来应该是一件轻松、幸福、开心的事儿,吃饭本来应该是享受美食,享受和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氛围。但由于大人的紧张和焦虑,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吃饭的乐趣,孩子又如何爱上吃饭呢?

享受吃饭

我的第一步尝试,是放松自己的心态。

在饭桌上,我不再盯着威威到底吃了几口饭,几口菜,而是把权利交给他,告诉他:“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你想吃什么菜,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夹给你。”当然,这并不容易。一开始的时候,我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会衡量——“这顿饭他吃了多少口,到底吃没吃饱?”但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我需要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Babystep,一次进步一点点。

同时,我也学会了照顾好自己。以前,我都是先照顾孩子吃饭,他不吃完,我几乎吃不上饭,常常把自己累得半死,喂完他,我就不想吃了。现在,我会让他吃他的,我吃我的,他需要我帮助,我就帮助,他不需要,我就照顾好自己。这样他也轻松,我也轻松。

中国人非常讲究吃饭,饭桌常常是一家人交流与增进感情的场所,温馨、和谐。但现在大部分家庭,孩子成了一家人的中心,孩子感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压力。我跟老公改变了做法,吃饭时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成年人之间更多的情感交流。当吃饭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散发出轻松、快乐的能量,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被吸引过来了——没有人会拒绝家庭的温暖气氛!

当我们开始真正享受吃饭,不仅仅是享受美食,还有吃饭时的愉快心情,孩子也会学会享受吃饭这件事儿!

自己吃VS老人喂

二岁八个月的时候,威威在老家住了四个月的时间。我辞掉工作去奶奶家接威威时,发现他又不会自己吃饭了,吃饭都是奶奶喂。

我纠结要不要像奶奶那样喂饭。奶奶也觉得不高兴—妈妈一来,威威就不好好吃饭了—眼看着宝贝孙子原本胖乎乎的小脸儿,一天天消瘦下去,奶奶无比心疼。

而且,原本威威不抗拒奶奶喂饭,但妈妈来了,威威很清楚妈妈的做饭和想法,跟奶奶完全相反,他也感到了困惑、不安和不知所措!反而引发了更糟糕的状况——威威开始抗拒奶奶喂饭,怎么哄都不肯吃,同时也不自己吃!

这时的我,已经是个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我开始意识到我和奶奶的不同:我的想法——“孩子应该自己吃,他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吃,所以不用喂,饿了自然就吃了。”奶奶的想法——“孩子自己吃,会吃不饱,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所以必须得喂他,还得把碗里所有的饭都吃完了才不会饿着。”我俩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同时也导致了冲突。

我开始思考,我的想法真的是100%正确的么?奶奶的想法真的是100%错误的么?当然不是!从奶奶的角度想,她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Belief!每个人的Belief都是主观的,没有对错。

那奶奶又是基于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为爱,因为对孙子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

想到这一层,我释然了,被奶奶喂饭真的是那么天大的不可接受的一件事儿么?奶奶想喂当然可以喂,这是她爱的方式,她不会、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

那我该做什么?我需要跟威威好好谈谈。

于是,我找了个时间,问威威:“奶奶喂你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威威说:“开心!”

我吃了一惊!我以为孩子不喜欢被喂饭,完全没有想到他的感觉是“开心”?!

“为什么?”我脱口而出。

“因为奶奶很爱我。”

我们总是急于改变老一辈跟我们不同的做法,担心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真的会受那么大的影响么?孩子先感受到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爱,不会伤害孩子!真正让孩子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的,是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一件事的看法不一致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的不谅解,不尊重,这才对孩子有弊无利。

老一辈的爱,我现在看到了。

我停止了对奶奶不同做法的干涉,从心里感激她对威威的爱和照顾。也清楚了自己的定位,现在在奶奶家,以奶奶的做法为主导,这并不会对我的孩子造成什么本质的影响。

很快,威威不再抗拒奶奶喂饭,这种吃饭战争,也消失了。

重新开始习惯更好

回到深圳,威威开始还是带着老家的习惯,希望我喂他,不喂就不吃。我并不着急纠正他,而是选择相信:他可以慢慢学会照顾好自己。

每次吃饭,我都确保给他提供足够丰富的菜品,这是当妈的责任。但我并不强迫他吃多少,而是告诉他:“威威,吃饭是你自己的事儿,妈妈相信你可以照顾好你自己,所有的菜你都可以吃,如果你觉得自己吃饱了,就可以不吃,妈妈会让你离开饭桌。”

一开始,威威会自己戳吧几口,然后,还是习惯性的让我喂。没问题,他需要我喂的时候,我会喂他,不批评、不指责、也不说教。只要他说:“妈妈,我吃饱啦。”不管他吃了多少,有没有吃完全部的饭,我都按照我的承诺,让他离开饭桌,也不提醒“你不吃饭会饿哦,饿了就没吃的了哦!”

开始的几天,他小心翼翼的测试我,有时随便吃了几口,就说自己吃饱了,然后就下去玩了,发现我真的不教训他,也不强迫他。过了一会儿,又说自己饿了。

我也很淡然,饿了就吃,我提供饭,也提供一些面包、水果之类的,他真的饿了可以吃的东西。

“吃饭的时候没吃饱,饭后就不能给任何东西”这是很多育儿书上提供的方法,但我没有使用。我不用“不能吃饭”来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这个方法,从表面难以察觉,因为它是“不说、不做”的方法。让这个方法有效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我的新态度——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带着爱放手”的态度。

在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下,我的具体做法很简单。每顿饭提供足够的菜和饭,我的责任是“提供”。吃和不吃,是孩子的权力。我不再催他吃饭,也不强迫他吃饭。开饭后,准备好孩子的碗筷,跟大人一起吃。他吃他的,我吃我的,我会跟爸爸聊天,他也会参与其中,每顿饭的氛围轻松愉快,每个人都享受这样的家庭时光。只要他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吃,我不会问他“你是真的吃饱么?”也不会计较他到底吃了多少,有可能他中午吃的多,晚上吃的少,也有可能昨天吃的多,今天吃的少。他的身体会告诉他,自己应该吃多少。

同时,所有的劳动,我们都共同参与,威威会跟我一起买菜,做饭时帮我淘米或者洗菜,开饭前帮忙把碗筷摆好,自己爬到餐椅上去,吃完饭帮忙擦桌子和洗碗……他不再是一个需要别人围着他转的“中心”,而真正成为了家里的一份子,可以做出自己积极贡献的一份子!

回到深圳三个星期的时间,威威不仅不需要我喂了,还可以自己用筷子吃完一大碗面条,有时一顿饭吃的比我还多!以前挑食,所有的青菜剁的再碎,他都会一点一星的挑出来,扔在桌子上不吃,现在可以大口大口吃整棵的上海青,几乎什么菜都吃。两岁八个月上小班,老师第一天就告诉我,威威是小班的小朋友吃饭最好的那个,不仅吃的最快,而且从来都不剩饭,吃完饭还能喝完一碗汤,老师从来都没有因为威威吃饭而发过愁。

我把威威自己拿着筷子吃面条的画面拍成了视频,给爷爷奶奶发了过去,爷爷奶奶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当看到威威每顿饭都自己大口大口的很享受的吃饭,爷爷奶奶发自内心的笑了,“很放心,很开心,再没有比自己孙子大口吃饭更开心的事了!”

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但是很值得。我看得到,因为我的改变,威威不再为别人吃饭,而是发展出了自律: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儿,不依赖他人;更能在这么小的年纪,理解了:独立、照顾好自己。他不为了别人而吃饭—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如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坏毛病"


核心提示:宝宝成长中出现的这些"坏毛病",很多是跟成长年龄有关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一般到了1~2岁后,这些"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了,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没改正过来的话,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柯海劲 副主任医师

吃手指

宝宝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管这东西是干净的还是脏兮兮的。对此,很多妈妈感到特别的头疼。其实,这是宝宝学着用嘴巴来感知事物的时期,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宝长长的指甲剪短、磨平,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一点,看见他抓一些脏的东西往嘴巴里送的时候就帮他换一些干净的物品。等孩子再大一点,这种吃手指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的"坏毛病"慢慢就会消失了。

但也有一些小孩,由于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抽不出时间去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由于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慰藉,孩子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吮手指、咬手指、咬指甲、吮奶嘴、咬各种物品等,来代替对母亲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心理。像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给孩子多点关心,培养孩子多点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游戏,转移注意力,但千万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得咬手指的现象更加严重。比较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已经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教心理医生予以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到处乱爬

爬行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会爬行或爬得不好宝宝,以后的平衡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也会相对差一些。一般来说,宝宝长到8、9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爬行了,这个时候,宝宝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它是宝宝开始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的阶段,爬行对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的爬行,而是腾出一块空地,把地板拖干净,或者铺上干净的垫子,放一些玩具在宝宝面前,让他可以追逐着玩具尽情地向前爬行。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同时,把一些可能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收好。等宝宝学会走路后,也就慢慢不喜欢在地上爬行了。

挑食偏食

当前,在我国儿童中,因为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问题还是比较常见,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高而瘦的豆芽菜体型,就是胖墩儿,甚至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也提前向儿童袭来。因此,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也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那么,怎么去纠正孩子的这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是心理性的原因。如有些孩子不爱喝牛奶,可能是因为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他们就不喜欢喝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能强迫他喝,我们可以让孩子改为喝低敏奶,同样也可以获取跟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

另一方面,儿童对某种食物偏爱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家人的影响,爸爸妈妈不爱吃的,孩子也跟着不爱吃,或者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比较喜欢吃某种东西,就老给他吃,孩子不爱吃的,就不敢再给他吃,从小顺着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挑食的不良习惯了,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因此,对于这种孩子挑食的解决办法,我们主要采用心理纠正的方法,通过父母的语言或者以身作则来纠正,但切不可强迫进食,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菜的时候,可以在一次吃饭时专门做一道这菜,烹饪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然后家人在孩子面前先故意讨论"今天这道菜这种烹饪方式真好吃啊"之类的话,然后适当地问问孩子:"你想尝尝吗?",这样的谈话,经过数次之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产生了想尝试的好奇心理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趁机加以表扬,以巩固孩子下次继续吃这道菜的行为。

说脏话

宝宝说脏话,有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大人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冷处理的处理方法,如假装没听见,不理睬他,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慢慢地,他觉得无趣后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说脏话的次数了。

如果是宝宝有一定理解能力了,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教育他,让他知道,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这样,他就会改掉这种毛病了。另外,宝宝之所以学会说脏话,很多都是从身边接触的人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以身作则,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

总之,儿童不良行为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但尚未构成疾病,这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父母及老师互相配合,首先了解清楚原因,消除不利因素,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批评,同时,父母还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各种压力,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


妈妈们在和宝宝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宝宝或者宝宝的小伙伴们到了一定年龄特别爱告状。经常喜欢跑到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那里说其他小伙伴的“坏话”,我们的小孩为什么会喜欢告状呢?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宝宝爱告状的行为呢?

孩子告状幼儿园场景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刚刚结束了数学课准备上美术课,花花小朋友和小杰坐在一排画画,两个小朋友决定共用水彩笔,花花在用小杰的橙色笔画彩虹,此时小杰的也想用橙色笔,于是两个小朋友产生了争执,花花哭了起来,幼儿园老师赶忙过去问发生了什么,小朋友小杰说到“老师,花花偷拿了我的水彩笔,还抄了明明的数学作业!”

孩子告状家庭实例

家有两个小公主,相差3岁,妹妹一天天的长大了,但却特别爱跟我讲姐姐的“坏话”,“妈妈,姐姐吃了我的蛋糕。”“妈妈,姐姐刚刚打我”“姐姐今天没有按时上学”,没,面对这一现象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原因一: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

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林贤浩指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原因二:吸引注意力

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二胎时代,当新宝宝出生,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因为家长精力有限而被冷落。当孩子在学校被发现爱告状的时候,二胎家庭的妈妈们尤其要注意下了,您是否足够尽力关注大宝宝呢?

原因三: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

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已。

原因四:逃避责罚

有的家庭家教很严,当孩子做错事后会受到家长的责备。每当孩子受到责备时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尊心受挫的内心反应。孩子有时候希望通过先人一步“告状”的方法来逃避家长的责罚。

如何处理孩子爱告状的现象?

一、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

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

二、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

大城市节奏快、工作繁忙、很多年轻爸妈把孩子交给上一代父母养育。孩子很多时候没有得到爸妈的陪伴和注意。二胎时代,也存在父母精力有限,宝宝情绪被忽略的情况。爸爸妈妈要尽量的协调好大胎和二胎的时间,协调好工作和照料孩子的时间。另外,也要尽可能的老人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足够的关注股。

三、搞清状况,耐心对待

当告状的现象发生之后,家长即使面对争执也要保持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全面、细致的调查事情发生的原因。并且用不偏不倚的去判断、解决矛盾和冲突。不能用“你好烦”“不要告状”等类话来敷衍孩子。

育儿心得:如何处理孩子哭闹


育儿心得:如何处理孩子哭闹

我们班的家铭小朋友十分地可爱,是从拖班升上来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偏小的原因吧,每一天上幼儿园都要哭上一顿,因此妈妈也十分头痛,总是跟老师说:“我家宝宝怎样总是要哭,小班也是一样。”其实家铭只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当他明白妈妈要送他来幼儿园时,他就明白会很长时光看不见妈妈,就会以哭来宣泄自我的情绪,当我和他说:“家铭别哭了,呆会我打电话给妈妈,叫妈妈早点来宝宝,妈妈就会很早来接宝宝的。”这时他又会停止哭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刚升入大班的宝宝自理潜力稍弱,总是期望身边有大人,要是你一但离开,宝宝又会哭起来。应对这种状况,我们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家长们也不需为此事担心宝宝身体之类的,因为宝宝哭其实也是个锻炼的过程、宣泄的过程,也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种,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与儿女之间的关系,把这种溺爱,宠爱转化成理智的爱,客观的爱,爱的太狭小,不但使家长身心交瘁,也剥夺了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家长要摆正自我的心态,如果孩子的需要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要给予满足,但如果是无理的,就要制止。、

应对一些胆小、爱哭幼儿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冷处理:应对幼儿一些无原则的要求,家长要坚持不一样意或不理会,让幼儿放任的哭,待幼儿冷静下来之后。再与她分析为什么没有满足她的原因,并要求她下次不许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2、条件对换法:如果孩子哭闹不止的话,能够先答应她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求他答应你一个条件并告诉他如果她的事没做到就会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当然我们成人所要求的必须要是孩子能够办到的,比如下次你见到某某小朋友要打招呼等,以次来进行交换,另外我们答应她的事也必须要做到,这样才有信服力,以此来改善孩子任性脾气大的特点。、

3、分散注意法:这点很重要也很有用,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分散法来引导孩子,例如她平时爱听故事爱做的一些事,都能够此刻用上来打消她刚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4、鼓励法:鼓励和表扬永远是培养一株小苗最优质的沃土,在鼓励和赏识的气氛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与您会越来越贴心,当你们的心近了,孩子则更愿意与你交流,你的想法,她会更愿意采纳,孩子也会变得更温和,当她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时,当她不再随便哭闹时,当她很勇敢的和别人打招呼时,你都能够说“孩子,你真棒,妈妈很喜欢你此刻的样貌”相信孩子们会高兴的重复做这些事情,明白行为定型为止。

相信有了以上几个方法,我们必须能改变一些孩子爱哭爱闹的问题,主要还需透过老师和家长,我们大人的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爱是关键,也让宝宝们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矛盾的家庭教育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家庭的高度重视。”的确,如今不少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使孩子形成多重人格。孩子们在成长中如果接受了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怎样面对这些矛盾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做人上,“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东东要吃东西,妈妈不许。东东说:“那你怎么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呢?”妈妈被噎回去了。

妈妈和东东玩游戏,妈妈玩不好,东东说:“你真是笨蛋!”妈妈大怒,斥责东东无礼。东东说:“你昨天还骂我笨蛋呢!你净骂我,我为什么不能骂你?”妈妈语塞。

点评:“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平时让孩子尊重父母,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感到很为难,甚至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学家长样子,一方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上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1天教育所毁掉。

正确的作法应是身教在先,言教在后。但是,问题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家长的品质、修养,也就是人们常所说的素质。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进行的。

生活上,“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天津市河北区9岁的小斌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月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但父母很宠小斌,他想要什么东西都尽量满足。今年快过年时,小斌告诉父母,他想买一套名牌运动装和运动鞋,说自己好几个同学都有。小斌的父母到商场一看,这些东西加起来要2000多元,有点舍不得。小斌不高兴了,接连两天不好好吃饭。父母心疼儿子,咬咬牙给小斌买了。小斌还想要一件新羽绒服,父母答应他一发奖金就给他买。

一项对河南郑州406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约70%的学生称自己对勤俭的认识主要来自老师,表示勤俭教育主要来自家长的学生只有22%。此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袜子破了还有哪些用途;在外就餐时,87%的学生没有提醒过家人打包。

郑州市长江东路小学老师路敏说:“勤俭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培养勤俭习惯上,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并没有当好这个老师。”

点评: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曾亲历过苦日子,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子女过那种艰难的生活,于是乎总是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常常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而一旦孩子向他们要钱时,他们通常都会有求必应,从未有半点吝啬。

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形成节俭、朴素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的关爱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方式上,“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14岁的小彦(化名)身高近1.7米,看上去很漂亮,但比同龄女孩成熟。2月17日,在河南郑州搏强学校拓展训练基地,已经步行了30多公里的她仍然精力充沛。

小彦和别的参加培训的学生不太一样,她除了有网瘾外,还对“暴力和打打杀杀的事”很着迷。据老师介绍,小彦的成绩不错,还学过跆拳道,甚至曾代表某市少年队参加跆拳道比赛拿过奖。

小彦的妈妈是某市交通局的领导。据小彦说,她的妈妈脾气不好,对她要求很严。在她年幼时,妈妈就和爸爸离了婚,是姥姥、姥爷把她带大的。幼年,她曾目睹过爸爸打妈妈。小彦说,从那时候起她就想,自己迟早要让他们后悔。

工作繁忙的妈妈在家时间很少,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女儿,母女关系已经疏远。上初中时,小彦开始接触网络。约半年后,家人逐渐发现她经常不回家,便断掉了她的零花钱,但这并没有阻止她不回家。

为查清小彦的行踪,两个舅舅和表姐对小彦进行了跟踪,结果发现小彦放学后都会去一家美容美发按摩中心,惊慌失措的妈妈报了警。在派出所,小彦才承认,因为家里不给钱上网,她在网吧认一个网管做“干哥”。“干哥”带她到这家美容美发店里,老板每天给她20元零花钱,让她带别的女孩来卖淫。

点评:教育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做出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有的家长又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这种既“放纵”又“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亲子关系上,“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小乐1993年出生时体重只有3斤4两,身子弱,还经常患病。2001年,小乐又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7年来,每天早中晚,母亲毛敏都会熬好中药,督促小乐服下。父亲老杨说,小乐自从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夫妻俩把儿子看得更重了,对他的要求总会想方设法满足。

2003年的一天,年仅10岁的小乐无缘无故拿着家里的碗、盆乱摔,还对着毛敏拳打脚踢。老杨终于忍不住了,就还手打了儿子。没想到,小乐竟然以绝食对抗,一连4天粒米不进。“他本来就贫血,不吃饭病情会恶化的。”最后,老杨请来儿子最好的朋友劝他,小乐才勉强吃了几口。此后,小乐更加有恃无恐,动不动用绝食逼父母给他钱去上网,不给就动手打父母,而这样的行为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发生一两次。“我真想一刀把他劈了,就算坐牢我也不在乎!他太可怕了,我养不了他!”说起儿子,毛敏眼睛里没有疼爱,只有痛恨。

点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测试家庭亲子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过分溺爱的父与母人数分别达到40%和60%。许多家长对子女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家长教出来的。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教育专家一致建议,家长不能无条件地包容孩子,孩子犯错时要坚决制止,同时还要给予良好的引导,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个性发展上,“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广州东山区11岁的五年级学生吴琼,不久前写了一份《请给我们自由的天空———关于小学生课余时间调查》的报告。根据她的调查,他们学校100%的学生都参加了培训班,每到周末,他们做完作业后,还要上各种课外班。她在五年级1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课余时间调查,在“周末参加了几项培训班”的问题上,表示没有参加的竟为0,参加一项的占10%,参加2至4项的占50%,参加4项以上的占40%,最多的竟然参加了10多个培训班。不少孩子都表示:“真希望每天有48小时,24小时不够用啊!”吴琼也为此呼吁:大人们,请给我们自由的天空!

点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切实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家长渴望孩子成才,却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及怎样培养成才缺少科学的把握。于是,家长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主观愿望,为子女制订“宏伟”的发展计划,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趣,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许多孩子为了家长的决定,含泪告别了自己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过错。因此,国家总督学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有的孩子为了观察蚯蚓而挨家长一巴掌,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在屋里扫地,小帅在客厅‘啊’了一声,我走过去看到餐桌上都是奶,小帅见到我过去,急忙说:“爸爸,对不起!”

我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没事!”接着拿起几张抽纸边递给他边说:“把它擦干净。”小帅接过纸,开始忙活起来,几张纸用完,自己又去拿纸来擦。

这不是小帅第一次把饮料洒出来,之前我们是吼他,结果发现他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每次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做事情也畏首畏尾。我反思了一下,这样指责他犯的错是不行的。接着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去对待他犯的错。就是让他自己去承受犯错所带来的后果,并解决。比方说当小帅玩具倒一地的时候,我们就让他把玩具收起来。当子琦(10岁)把小帅弄哭了,我们不责怪她,也不和她讲所谓的大道理,就一句话:把弟弟哄好。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打坏物品这种情况,那么就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或者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弥补。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便会指责甚至谩骂孩子,目地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不仅会使孩子产生胆怯心里,而且他们很可能由此产生怨恨,做出更加叛逆的行为。话说回来,我们成年人就能保证不犯错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犯了错怎么解决、怎么去弥补。

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保证孩子不会再犯类似的错,但是他不会过于害怕,也会为他自己犯的错承担结果,并想办法解决。让孩子自己去承受犯错带来的结果的同时,不仅避免了与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培养了孩子勇敢、担当、思考等优秀特点及能力。

相信《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进入上学状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