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反面教育

11-30

毋庸置疑,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有关于优秀的教育笔记你知道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行之有效的反面教育,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每次孩子们入厕完,总有人来跟我告状:“老师,某某插队;老师,某某挤我;”等等。尽管多次教育,提醒孩子们必须遵守秩序排好队,可总有那么几个调皮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推推挤挤插队。

今天户外活动完以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排队入厕,秩序可想而知,我也径直往孩子们的队伍走去,忽然,我停下脚步,在他们中间挤来挤去,还故意去挤那几个调皮的孩子,然后朝他们扮个鬼脸。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有的还在小声叽咕,:“老师也乱插队,挤到我了,真烦人”。听到这里,我高声说:“老师刚才的行为你们喜欢吗?”“不喜欢”,“为什么?”“会碰倒小朋友的?”“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排好队,不推也不挤,手臂自然摆动,轻踏步进活动室”。看孩子们真乖,话还没有说完队伍已经变得井然有序了。M.YjS21.COm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有时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反面教育,也是一种好方法。这不,通过那次教育,不光是入厕还是户外活动,再也没有发现乱插队的现象。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

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

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

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5.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7.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中班教育随笔:有效回应,互动课堂


近日,我们进行了中大班现场开放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中班的张老师执教中班早期阅读《蚂蚁和西瓜》,然后由我们大班组分别针对四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评课,我主要是关注教师回应这个环节,下面我把现场评课的实录一起和大家分享:教师的回应应在活动的适时和适当的时候进行,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觉得老师很好地做到了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首先张老师在活动中能够认真倾听,紧紧追随幼儿,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第二张老师在活动中善于追问,因为追问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策略,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也很好地得以呈现。当幼儿回答不是很完整时,教师及时追问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比如教师让幼儿通过自主看图片后,请幼儿说说小蚂蚁是怎么搬西瓜的情景这个环节时,一共有3位小朋友回答,第一位幼儿说后教师及时回应:“说得很好,谁比他说得更多”,第二位幼儿说后教师马上回应道:“你说了第三幅图,第四幅图小蚂蚁怎么样了,谁能把四幅图一起完整地说”,接着第三位幼儿就说的非常完整,教师又回应道:“你说得真棒,不但把蚂蚁手的动作说出来了,还把头的动作、脚的动作一起说出来了,下面我们一起说一说”,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完整地把画面进行讲述。第三张老师能够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归纳和提升,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老师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归纳、提炼,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绘本,梳理知识。最后张老师在回应幼儿时能够适当、及时的评价,激发幼儿想象的兴趣,很多时候张老师用了“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起拍手鼓励等方式肯定幼儿的回答,在肯定幼儿的回答时,也更多地提示幼儿“谁还有办法”,“还有吗”等一些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说在请幼儿给小蚂蚁想办法怎么样搬西瓜时,教师请了6位孩子进行了回答,前面三位小朋友分别说到了用棍子、用绳子、用木桶,教师的回应是“刚刚说了用工具整块搬是行不通的,谁有办法”,及时否定幼儿的回答,让其他幼儿开动脑筋,这时一名坐在座位上的小朋友说了:“用刀”,教师及时发现,马上向这位小朋友设问:“噢,你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把刀怎么样?”然后那位小朋友说:“切切小”,教师马上回应:“切切小,就不重了,就搬得动了,真棒,动脑筋了”。这样的回应不仅能够及时肯定鼓励幼儿的回答,同时也向其他幼儿传递了要开动脑筋,然后又请了2名幼儿,其中第二位孩子说:“用牙齿”,老师马上回应:“这个办法真好”,也及时评价了幼儿的回应,更多地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想,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能够更多地让我们去关注课堂,寻找出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好地提升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有了评课的指向性任务,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非常认真地关注教师回应的这个点,尽可能地把教师和幼儿的每一句话记录下来,但还是没有能完全做到,所以今天在评课的时候也只能讲得比较片面。

有效的“听声”游戏


天气炎热,幼儿的精力又旺盛,常规活动时幼儿显得很躁。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在上面点名,幼儿在下面有的说话、有的玩耍,完全没注意我的指令。我正想喝止,提醒他们安静下来,突又想到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于是灵机一动,对着孩子说:“来,我们现在谁都不要说话,竖着耳朵听。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过一会老师请到你,你就起来告诉大家。”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仔细的寻找更多的声音,过了不多久,小朋友都能说出他们当场听到的很多声音:小鸟声、水声、对面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有的幼儿还会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感觉,老师告诉幼儿,如果这些声音象录音机一样把它们同时放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声音就会成了噪音,耳朵就没法清静,长期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理健康。

接下来几天,我变化着玩法,比如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然后老师用铅笔敲敲杯子等凡是能弄出比较有趣的声音来,再让幼儿猜猜老师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再进行节奏练习。

还有一种变形玩法,就是传悄悄话,请一名幼儿出来看老师口型说什么,然后用小声的声音传给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听了后,按指示玩游戏,如“请你帮老师拿点名册来。”等。

这些“听声游戏”有助于孩子养成保持安静、沉默的习惯。这也是诱导孩子们服从命令的好方法。小朋友们对这些游戏很有兴趣,几天下来,幼儿安静了许多,说话声音也轻了。

垃圾的有效利用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垃圾的有效利用”!

我们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让孩子起主体作用,随其所欲,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活动,但只能充当引导者或“伙计”。

在孩子完成初步的分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后,老师帮助幼儿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

为了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在幼儿间及时展开于垃圾回收利用的讨论。

这样的活动实践,避免了孩子们对枯燥的书本知识的理解,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

再如中班的《废报纸的利用》、小班的《飞舞的塑料袋》等许多回收垃圾、变废为宝方面的问题,我们也采用了实地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和知识的整合,给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教师教学中一些难点也迎刃而解。

垃圾的回收利用为幼儿游戏开拓了空间,丰富了材料。

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我们将部分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安全可靠的材料经过清洗消毒后投放到各种区角中去。

如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手工区中,孩子们用蛋壳、塑料瓶、泡沫等制成自己喜欢的不倒翁、民族娃娃、雪花片、……建构区中,这些能工巧匠们,用易拉罐、礼品盒、木块等设计成精美的音乐厅、科学泡泡、糕点作坊……一件件变废为宝的作品,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操作。

其中融入了全园师生的绿色环保、健康、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区角活动内容。

关于“垃圾的有效利用”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以亲子游戏促进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人潜能的一种天性表达,因其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并最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从而成为儿童的重要学习和生活方式。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所以家长一定要舍得拿出一定的宝贵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影响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亲子游戏是孩子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力、社交等多种能力成长的关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亲子游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日益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课题。鲍曼和达尔斯特罗姆在对美国黑人家庭的调查中发现,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生活愉快的父母在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那些缺乏与父母一起游戏的机会、生活不愉快的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则不善于与他人交往。麦克唐纳和帕克选取27名3~4岁的儿童,对其与父母在家中开展的游戏进行拍摄,并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确定被试儿童在幼儿园中受同伴欢迎的程度,结果得出有成人参与游戏的幼儿交往能力较强,同时在幼儿园中普遍受到同伴的欢迎,也反映出他们和同伴交往间的问题较少,有较为优秀的交往技巧。

由此可见,亲子游戏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学习父母与他们在游戏之间的一些言语沟通,从而拥有较强的自主独立能力,所以在幼儿园中他们能更好地与同伴交往。相对而言,那些父母没有机会与儿童接触或游戏的幼儿,他们缺少了最深层的爱与沟通,对社会则更具陌生和恐惧感,具有较少的沟通技能,在适应能力上相对的也比较弱,他们呈现出地则是较少的言语沟通。

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加上多种家庭原因,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时间很少或是没有,跟孩子进行游戏互动更是少的可怜,还有些家长不明白游戏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愿让孩子玩,不爱同孩子一道做亲子游戏,下班或周末宁愿自己的看会手机或是看会儿电视,让孩子单独一个人自己玩,因而封闭了孩子丰富生活的大门。

我园专门针对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现状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园小中大班家长及幼儿在对待亲子游戏的态度上,家长和幼儿均较为积极,充满兴趣,非常喜爱,但家长对亲子游戏的认知度明显不够,家长虽然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却没有真正理解游戏的内涵。由于工作忙,空余时间少,场地限制,内容局限等多种因素,导致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的很少,形式也比较单一。在家庭中,幼儿常常喜欢与父母亲一起玩,而且幼儿常常要求父母陪他们一起玩,这表明多数幼儿都有与父母一起游戏的意愿,他们的游戏态度是积极的。但是我们家长对亲子游戏过程的指导偏少,需要采用的一定的方法跟技巧加强对孩子的指导。

家园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亲子游戏刚好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桥梁。只有父母充分参与,才能通过亲子游戏促进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

幼儿教师随笔:注重观察,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幼儿园工作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老师的计划从何而来?应当根据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学科知识、社会要求三者结合而来,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了学科知识与社会要求,而忽视了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但教育是否能够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种课程模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其中,教师是否具有对幼儿深入准确的个别观察能力和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一、在观察中生成活动

课程计划可以从儿童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中生长出来,因为儿童的自发性需要有一个能够使他们自由游戏和学习的空间。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的中心指向,这不仅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幼儿人格、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主体性、人格的尊重。虽然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本身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它却是实现终极目标所必需的,可以说忽视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发展性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儿童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的。

课程要想满足儿童兴趣和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儿童、观察儿童,教师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关注儿童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它可以是儿童在活动中提出的新闻,可以是儿童争论的焦点,可以是儿童近期相对关注的话题;这样的内容可以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也可以是在家庭中或社区中得来的经验。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这与教师的教育敏感度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当教师一旦发现并确定儿童的某个经验具有较好的价值,那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集体中进行这样的活动。如:有一天,一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其他幼儿也对可爱的兔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也加入到孩子们中来,仔细倾听孩子们的交谈:“我敢摸兔子”“不能摸,摸了它会死的,对不对,老师?”“它最喜欢吃青草”……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小兔子,又有那么多的问题想了解,现在何不就进行“兔子”的活动呢?于是,接下的一段日子里,孩子们找来了各种盒子给小兔子做“家”。同时还带来了各种有关兔子的玩具、图书、图片,相互翻阅,知道了兔子原来有白色、黑色、灰色的,只有白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等等。他们看到小兔子跑来跑去一蹦一蹦的,就模仿它玩“小兔子”的游戏。可以这样说:是观察提供了活动开展的线索。

二、在观察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活动的进行不仅靠教学计划的预先设计和准备,而且依靠儿童的反应和老师灵活的指导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并不追随计划,而应是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之中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才能确定是否介入儿童的活动,以及何时介入,怎样介入,否则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观察儿童,还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及儿童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合理分配观察的时间,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美术活动中,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某个小组进行指导,而是先全面了解,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已参加到活动中来,然后对能力弱,进入慢的幼儿重点观察和指导。第二步,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大部分幼儿,在活动结束前十分钟内观察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最后五分钟内又关注能力弱、速度慢的幼儿,指导其完成作品。这样,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教师合理分配自己的观察内容,既保证让儿童共同进入活动,又照顾到各能力层次幼儿的指导,使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总之,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恰当地进行教育,并取得切实效果。

三、在观察中调控活动的进程

儿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儿童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教师、场地、材料、设施还有心理、安全等多种因素,无一例外在对儿童的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儿童也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兴奋、紧张、愉快、退缩、渴望等,教师要在活动中仔细地观察儿童,及时发现儿童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另外,儿童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有时候,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或教学过程、重点等,有时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样,那么,教师要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分析原因,作出不同的调整。

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发现有相当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和大家一起唱歌,教师提醒后仍无好转,经再次观察,原来操场边花工在修剪树林枝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这时活动若是再继续下去,效果是可想而知了,于是老师放弃了唱歌,而是向孩子发出了邀请:“我们先去看看花工奶奶在干什么,好不好?”幼儿欣然雀跃,他们围着花工提出了好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剪枝?”“它们会不会死?”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当疑问得到解答后,幼儿感到新奇又满足,当他们重新回到室内,接下来的唱歌活动则进行得非常顺利和愉快。这样,改变了原先的活动进程,但是原有活动没有受到冲击,反而给孩子们增加了新的认知体验,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关于观察,及时捕捉到儿童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并给予得当的反馈,可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能及时了解儿童在认知、情绪、心理上的变化,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调整和顺利进行。

教育随笔:提高小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想让幼儿主动去和同伴老师交往,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要让幼儿愿意主动去交往。例如作为老师,每天早上在门口和进入教室的幼儿以及幼儿家长说早上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也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许多幼儿在早上来园时也会跟老师说早上好。还有的孩子还会主动和同时来的孩子说早上好,慢慢的孩子们就互相熟悉,逐渐成为朋友了。老师要及时发现愿意主动和同伴打招呼、愿意主动和同伴一起玩的孩子,及时在集体面前给予这类孩子表扬,在同伴面前树立榜样作用,让幼儿相互影响幼儿。

刚开学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晴哭闹的方式与众不同,有的幼儿会在门口大声哭闹,有的幼儿会一个劲的问老师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他们,要求老师帮他们打电话,但是小晴却是一个人做在椅子上大声的叫喊,叫了几下就停下来张望四周。我先去摸摸她的头,她不理睬我,然后我带几个没有哭闹的孩子在旁边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我发现当别的孩子嘻嘻哈哈时,小晴也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这时,我便叫孩子们去邀请小晴一起来参加游戏,没想到她真的跟过来了。刚开始小晴缩在边上,也不愿意猜一猜什么东西不见了。又玩了几次,小晴竟然也能来参与猜一猜到游戏了。没过多久,我发现在户外游戏时,小晴已经能和同伴一起愉快的玩了。

同伴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


小朋友都在陆续地走着木梯,忽然发现身材瘦长的轩轩弯下腰来,用手扶着木梯的两边慢慢地向前移动着,移动的速度非常慢。“轩轩,你能走地快一点吗?”后面的小朋友都在催着,轩轩也想挪动的快一点,双脚颤抖的十分厉害,一不小心就从木梯上一滑,双脚掉在了木梯的空档里,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看着我。看到轩轩尴尬的表情,小朋友们都炸开了锅:“老师,你看我是这样走地,这样就不会摔下来了。”范范忙着示范,原来她是走在木梯的两根粗柱子上,并没有走在横档上。“你看,轩轩是走在横档上的,你行吗?”“老师,我是把手张开走的,这样就会少摔倒了。”轩轩再次回到木梯前继续挑战。《指南》指出:能在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的行走。

孩子们的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器械

,虽然有过失败,但不怕困难多次尝试,精神可嘉。轩轩在木梯上的走的方法不对再加上他比较胆小,后面的孩子又在催促他,所以他的动作就更加僵硬了,以至于从木梯上滑落下来。范范能示范给轩轩看如何保持身体平衡,还有小朋友能说出动作要领给轩轩听,轩轩能接受大家的意见,这也是一种学习。木梯高度难度各不相同,对于平衡能力稍差的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走木梯上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请轩轩观看别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也要多多鼓励他,支持他走完木梯,当然也需要单独练习,多多帮助。幼儿从木梯上滑下来的游戏引来了很多幼儿的关注,有的走过来示范,看到其他幼儿的热情,轩轩又重新鼓足勇气走上了木梯,告诉他在快要跌倒的时候,把手撑开了,虽然速度也很慢,但是人并没有弯下腰,用手扶着梯子,看来同伴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笔记《行之有效的反面教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