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总动员里面有四个小朋友在玩,分别是邓煜坤、纪名扬、毛佳宇和何宇轩。邓煜坤和纪名扬在玩给衣服挂上回形针的游戏。衣服上面有数字,还有算式,根据数字给衣服挂上相对应的回形针;根据算式算出得数挂上回形针。邓煜坤玩了一会儿不想玩了,又换了一样,这回他在“解锁”。用绳子在事先做好的钉子板上绕出图形。邓煜坤说:“看,我厉害吧,我可以绕出这样的图形。”纪名扬说:“我也可以的。”他把第一样玩具放回去了,和邓煜坤开始玩起了“解锁”的游戏。他说:“你可以绕出三角形,正方形,可是我可以绕出一幢房子,你看。”邓煜坤说:“房子?是一幢张方形和三角形拼成的房子。那我也可以,但是我还可以绕出和你不一样的房子。”邓煜坤绕出了两层楼的房子。毛佳宇说:“这个有点太简单了,看我的。”毛佳宇绕出了一个图形,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的六角形,何宇轩说:“这是一个跳棋的棋盘呀。我也来玩一个。”何宇轩绕了一个五角星。邓煜坤说:“这是五角星。”毛佳宇说:“这个我也会。”然后毛佳宇也绕了一个五角星。纪名扬说:“那你们谁会绕数字?”毛佳宇说:“我会啊。12345678910我都会。”纪名扬说:“你都会啊?这么厉害?”何宇轩说:“我不信,我们来试一试吧。”邓煜坤说:“从1开始,到10,对不对?那我先开始。”纪名扬说:“我们一个一个轮流绕一个数字好了。”4个小朋友就这样开始玩起了“解锁”的游戏。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们进行了主题《美丽的春天》。区域活动中我准备了粉色的颜料、桃树的枝桠轮廓图,还准备了一幅范画。陆陆续续有几个孩子来到了美工区,他们很喜欢玩色,所以一会功夫区域里就热闹非凡。
在绘画的时候,我先是引导幼儿观察我的范画,Z宝就急着说:“吴老师,我喜欢蓝色,我能够用蓝色画树枝吗?”我心里一咯噔,“这样画下来的作品肯定会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赏美习惯,可转念一想,现代的教育理念不就是提倡允许孩子创新,允许他们“不走寻常路”吗?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让孩子们按照我的想法与要求去做呢?为什么不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呢?于是,我决定试一试。“当然可以,你觉得怎么样好就可以怎么做!”得到了我的肯定,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忙乎开了,C宝她选用了粉色的枝桠,W宝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绿色。
虽然最后展示的作品不是很符合常规的,可是有了孩子的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的作品更能让孩子们感到成就感,Z宝开心地说:“吴老师,你觉得我今天画的桃花好看吗,我好喜欢哦!”我也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吴老师也很喜欢呢,和别人的不一样,和吴老师也不一样,真有自己的想法呢!”看的出来,听了我的话,Z宝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一直渗透着要允许幼儿不同,可是在真正地实践中,教师往往会被一些因素所摇动,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后,就松了一大口气,以为从此以后孩子的教育培养全由幼儿园管了,自己只要在孩子回家的时候给他买点吃吃,有时间逗他玩玩就行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和有害的。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除了有个适应过程以外,更重要的,是接触的生活面更广了,学习的条件更好了。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教育比起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来会更加系统一些、规范一些(当然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尽管如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的教育迫切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以下几点是有必要请家长加以注意的:
(1)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的。有的家长每次接孩子就间“吃什么”,有的光打听“认了几个字”,这些都有片面性。家长应该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注意配合幼儿国积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2)经常与幼儿园交流情况。既然幼儿的活动天地已扩大到幼儿园和家庭两个地方,在幼儿园以老师教育为主,在家里仍以家长教育为主,如果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不能经常、及时地交流情况或者不能如实地交流情况,或者双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就会影响甚至贻误对孩子的教育。
因此,家长要主动与幼儿园加强联系,孩子身体怎样,有什么病,在家表现如何,有哪些优缺点及兴趣爱好等,都要如实向老师介绍。对于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要认真听取,积极配合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一听表扬孩子的话就高兴,一听批评孩子的话就受不了。对老师有意见应当认真负责地向老师或幼儿园领导提出,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
(3)共同为孩子开辟新的活动天地。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不要消极地配合,比如幼儿园白天教什么,家长晚上也教什么,幼儿园一天如何安排,家长在星期天也给孩子如何安排,这样会使幼儿的生活显得单调,活动天地也显得比较窄。相反,家长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予以积极的配合,其中包括创造条件补充幼儿园教育中的不足。
例如,星期天或其他休息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或别的儿童活动场所;夏天可以带小孩去游泳,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小孩去外地旅游或去农村居住一段时间;平时晚上也可以带孩子去街上散散步,去亲友或小朋友家串串门……
总之,让幼儿的活动天地更广阔一些,这样有助于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身体,培养交往能力,是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的。
当时,自己甚至想到——当初为什么不把机会让给别人呢!说不定人家能够取得好成绩呢!但如果没有尝试,又怎会知道自己会失败呢?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基本功原来是非常薄弱的呢!
想起参赛前的整整一个月时间(从预选开始),自己就每周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到幼儿园狂补、狂练,每天下班后还留下来弹琴。应该说,自己还是比较认真的,这次失败,我想,除了说课离题外就是技不如人吧!既然努力了,就不应该感到后悔了,不是吗?
虽然跟李说自己没事,但其实还是比较失落、比较难过的,总感觉心里像是有一千只蚂蚁在爬一样——说不出的难受。但是,毕竟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再难过也是无济于事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抓住未来。现在,我要做的应该是化失败为力量,为自己多多充电,抓住任何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所收获。
如果说幼儿园的点名只是为了核对人数,或打发时间,那真是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教育机会。点名的学问深不可测。点名有助于培养幼儿常规。点名前必须让幼儿明确,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小朋友必须安静,该是谁就是谁,像那种老师只管叫着名字,不管孩子乱喊一气的点名不要也罢。点名有助于促进孩子间的友爱情感。点名时不妨跳过请假幼儿的名字(谁来谁没来,不需要依靠点名来确定,老师应该时刻做到心中有数),点完后,问幼儿:“谁没来?”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关注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点名鼓励坚持入园的幼儿。
点名可以渗透数的概念。小班幼儿可以要求他们点数自己组多少人,练习5以内点数。中班可要求多数几个,大班则可要求全数,还可练习默数,自己报数,进行偶数,奇数,相邻数等概念的渗透,并且也可以适当的渗透乘法概念。
点名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时间概念。年月日,星期,以及昨天,今天,明天等。每次点名前告诉幼儿日期,有没有特殊性,借以进行人文教育。点名可以促进师生感情。采用丰富多彩的点名方式,如被点到名的小朋友模仿小动物叫,或是用特别的方式与小朋友老师打招呼等。
由于班里小朋友绘画的水平参次不齐,所以我决定从基础开始一点点培养。这一次我们画的《圆可以变成什么》,课前,我先和小朋友谈话:“你们知道圆可以变成什么吗?”小朋友们说:“轮胎、太阳、小花的花瓣、小朋友的脸、葡萄......”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几乎把所有圆能变成的东西都说了出来。我继续问:“那你们能画出来吗?”小朋友们胸有成竹地说:“能!”幼儿开始自己画,我在巡视地时候发现有两位小朋友画的非常好,画面很干净,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确。要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在上学期美术课地时候可是都不动笔的小朋友。
上学期美术活动的时候,我没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布置任务,每次更多的关注点在画的好的小朋友身上,忽略了画的慢的还有不会画的。其实没有不会画的小朋友,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太难,太抽象。
《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是“喜欢金星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如果当幼儿经常因为不会而不敢表现时,那就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性为了。所以在这学期,我改变了美术活动中的教育方式,先从简单基础具象的入手,当幼儿攒够了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要能在画纸上表现自己了。
同时,从这两个小朋友的身上,我还反思到,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不能只顾画的好画的快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有发展空间的,我们要帮助孩子更快地成长。
前几天,为了丰富班里的自然角,也为了让孩子们参与到劳动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于是我发动孩子们种植大蒜,并承诺:谁种的大蒜,等长出蒜苗就给谁吃。经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基本上每人种了一盆大蒜。这几天,天气比较好,大蒜也开始长出绿绿的蒜苗。孩子们也比较勤劳,每天都会给蒜苗浇水。
今天上午课间活动时间,几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中午我们吃蒜苗吧,你看它都长大了。”我心想当时承诺说谁种的谁吃只不过是想提高孩子们种植的积极性,也为了更好的绿化我班的环境,如今真要把它们吃掉吗?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提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我们班里为什么要种蒜?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为了吃蒜苗”,有的说:“为了我们班里好看”,有的说:“为了美化我们班里的环境”,还有的说:“院子里是冬天,没有绿色,而我们班里有了蒜苗就能看到春天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经过这么一讨论,我趁机问孩子们:“今天中午有谁要吃掉自己种的蒜苗呢?”孩子们再没一人说要吃了,都说要自己要辛勤把蒜苗培养长大。
我告诉孩子们:“我对你们的承诺一定会实现的,蒜苗一定会给你们吃的,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在我们付出劳动和爱心之后”。
论坛里经常有这样的讨论,家长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精力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需要去幼儿园。
或者有的人,不够自信,想和大家求证一下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行得通。
不上幼儿园肯定是可以的,实际上很多孩子(甚至是京籍)都会面临无园可上的情况,毕竟学位就这么多,如果幼儿园那么必须,就不会孤立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了
说这个问题,就要说其实幼儿园是在解决什么,简单说,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益儿童发展的场所。那么家长如果可以提供,当然这不是问题,尽量做到科学计划,行为规则的培养,尊重认知规律的教育引导,良好的同伴关系……我相信有的家长会做得很好,事实上我也见过非常成功的案例。
所以这确实不是问题,如果你想好了,就做吧,但是我有一些建议:
一、科学的计划
如果在家看护,包括说计划去看什么,参加什么活动,大致要有一个规划,3-6岁的教育纲要类似的,可以参考一下,数学思维,艺术启蒙,母语的熟练习得,以及二语的引入,规划一下,而不是我今天想教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确实见过这样的前辈,
他说我没计划,我就是想什么教什么,
我说你看看你教过的,其实你的计划已经无形融入了,你能做到不刻意计划,但是你很清楚教了什么,没教什么,该教什么
总之,有计划,有目的,这几年宝贵的时间会更有效果。
二、行为规则的养成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体生活,那么可以跳过这一条。
如果此后还要走最大众化的道路,那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永远生活在家长提供的这个小圈子里面,所以只要有一天终要融入社会,和别人打交道,就必须做好准备。
而一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除开智力的发展,往往体现出差异的是在情商,性格,自我管理这些非智力因素。
其实很多全职看护者,本身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太过随意,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懒得吃饭了就不吃了……所以产生的孩子没有规则感,自律能力差,粘人等现象。
太过的规则当然不好,我们已经纠正了,但是绝对不是没有规则。幼儿园的接送时间,三餐以及作息时间,其实也是在为小学做准备,更适应这个节奏的生活。
那么在家看护的话,不说和幼儿园那样严格,但是得有这个意识去培养。
三、个人满足感和集体成就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体生活,那么也可以跳过这一条。
孩子可能因为幼儿园老师的一朵红花,因为牙科医生奖励的贴纸,爱上幼儿园,爱上看牙。所以说如果一个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说具体一些,比如认同、自豪、成就感、满足……这些正向的情绪,就会让他愿意坚持,并且激励自己更好的发展。
这些未必是家长能提供得了的,所以就一定要多参加比如亲子活动,读书活动,手工活动,多给孩子提供那些来自外部的认可和激励机会。
四、合适的同伴关系
我把入园看这么重要,因为我觉得这是他真正社会化的第一步。他终有一天要融入社会,要和别人打交道。
所以他需要学会,朋友,冲突,关爱这些关系概念。比如孩子抢东西,比如打闹,你会发现,99%的孩子都是没恶意的,这些孩子,一分开就想念,一见面就打闹,坐那恨不得摸摸同学的头,摸摸脸,如果前提是老师看护得力,家长也明辨是非,那这些都不是问题,很多矛盾孩子自己就能化解。化解之后是更好的一种心理发展。
那么在家抚育,就需要把同伴关系这块,加强一下。
五、摒弃自己的焦虑
不去幼儿园本身不是问题,一点都不是,有很多可借鉴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收起自己的焦虑
选择这一步,自信去做,科学地去做,不要把你的焦虑带给孩子,不要把今后的什么问题都归结在“我没上幼儿园”,自信地承担后果并积极改进。
很多人,你说再多,她还是焦虑,那我真的劝这样的家长,你都没有足够的信息说服自己,你哪来信心保证未来三年的科学抚育?
-----------------------
这个做法确实很不容易,注定要付出更多,我也很敬佩这些为了孩子全心全意付出的家长。
在这,我得说几句不中听的话,前面是”道我好者是我贼“,”后面是"道我恶者是我师"。
一、不去幼儿园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到这一步,家长应该反思
一开始就没打算去,无所谓去不去的,请无视。还有核心区以及有的区域,确实有现实困难,这个另说
绝大部分区域的现实是,上幼儿园不难,只要不一门心思裸报名园牛园示范园,都不会空着。论坛里,那么多一家一家踩点的帖子,人家怎么做到的,信息是腿着去看的、问的,不是坐电脑前面等的。
如果真的到最后公立私立都没戏,尤其是京籍,排除特别困难的区域,这样的家长得是多么疏忽,多么不上心才到这一步,恐怕得反思一下。今天没有幼儿园不要紧,三年后幼升小,再六年小升初,千万别在那些重要时刻耽误孩子
二、不要说“我小时候就没上,不也好好的”这样幼稚的话
别的都是理由,但是这个不是。
我们小时候,还不用接送呢,自己脖子挂着钥匙就回家了,这样比没一点意义。
我比较反感这样的话,是因为,除了让你宽心,没一点用,甚至还会忽略自己抚育的责任感,小看了这件事情,该做的没做好。
所以,去不去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无论选择什么,都好好的规划它,三年不短,但也会很快过去。
还是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共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