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这是不少城市家庭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爸妈妈似乎省心又安心,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才发现操心的事情又来了。
由于隔代教育,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因为孩子的问题,又导致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趋于和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您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你也是我带大的,不也挺好的;孩子会说,哎呀,我该听谁的?
类似这样的情景剧,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上演着,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同老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卢勤认为,家里有老人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儿女和儿孙的幸福。一家老少三代,看法不同,处事方式不同,产生矛盾很正常。
有一些家庭,原来父母都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了,但孩子还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就会被带到城里来,不是自己带的孩子,可能跟父母的感情就差点,对爷爷奶奶就多了一份留恋。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个规律,谁带的孩子谁护着。如果说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最不爱听的就是父母的挑剔,你只要一说孩子有什么毛病,爷爷奶奶就会生气,认为是说他们呢。如果是爸爸妈妈带的孩子,自己说行,但是爷爷奶奶一说,就不高兴了。我的孩子我教育,你还说三道四,你的方法不可以,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孩子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也感到很苦恼很无奈。
“现在,可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多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怎么能够一致起来,共同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角色颠倒体验责任
杨家亮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过节时,他和爸爸在家里,为了学习的事情上演了一场“撕书”大战。
那天中午,我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我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我回家了,而在我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对我说,你爸回来了。我就做好了两种心理准备:一个是挨打的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的准备。
一见到爸爸,他就跟我嚷嚷,然后就把我的书给撕了。他撕书的时候我就躲起来了,奶奶挡在门外,不让我爸爸进去。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现场,杨家亮的爸爸也来了,他很苦恼:“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总感觉自己是个敌人,对孩子来讲,我是敌人,对于老人来讲,我还是敌人。孩子在防范我,因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纠正。当我纠正的时候,他就跟我发生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要回避你;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肯定要保护孩子,说我怎么这么唠叨,说我对孩子太严厉,她接受不了。有时我也很无助。”
杨家亮的爸爸也承认,发生撕书事件,如果没有孩子奶奶的出现,撕书事件只能继续,后果将如何,自己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那么做,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撕书我也挺后悔的”。
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卢勤开出了处方:委托。“可以将爷爷奶奶拜托给孩子
教育孩子的问题经常都会有矛盾的,家长们应该重视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可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家长应该重视的,那么来看看下面的详细内容吧。
教育最易爆发三代人的战争
开学了,原先假期里负责"全托儿童"的老人们除了每天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得监督他做功课,为此,傅阿婆专门为冬冬制订了一张详细的作息表。可是冬冬乖的时候像个天使,"使坏"的时候,真是让老人吃不消。有一天,傅阿婆辛辛苦苦给冬冬包了他最爱吃的虾仁小馄饨当晚饭,结果冬冬开玩笑说:"奶奶,这么多馄饨,给我几个玩玩。"奶奶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费了一天劲包的馄饨,可不是给你玩的。"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冬冬就把馄饨压成了"虾饼",还得意洋洋地拿给奶奶看。
小琳今年上五年级,快要进预初了,一开学,妈妈项女士给她报了两个补习班,小琳每周还有两个晚上出去上课,这让外公外婆很心疼。"上学已经这么辛苦了,怎么还不让宝贝囡囡好好休息?"为此,二老和小琳的父母产生了矛盾。项女士只要一骂小琳,外公就开始数落女儿:"你小时候比她差远了呢!"硬生生地把她的话噎了回去。而曾经是校长的父亲更是给她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引经据典,严厉批评女儿的管教方式。无奈之下,项女士只有请他们回家。
更有老人看着孩子还要每天早出晚归上辅导班,就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减负",作业太多,他们会偶尔拿出答案,让孩子抄一小会儿。爸爸妈妈严厉禁止的上网玩游戏,爷爷奶奶会网开一面……这些状况一旦被爸爸妈妈发现,必然大发脾气。
祖辈和父母辈对孩子的焦虑点不同
老人和子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存在观念差异的问题普遍存在,关键是父母和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焦虑点不同。静安区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总监王云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功课做到很晚,你会怎么想?"大多数老人会抱怨,学校作业真多,自己孩子小时候没这么苦嘛,现在不也很好?孩子已经蛮好,蛮聪明了,现在的教育真看不懂。而父母普遍认为,孩子作业这么慢,肯定是上课没认真听讲。现在就这么慢,将来怎么跟得上?……
"老人的焦虑点在于孩子不能好好休息,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问题在老师、学校和社会。"王老师说,而家长的焦虑点则在于孩子会在群体中落后,将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问题出在孩子身上。
其实这两个焦虑点都没错,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但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代管一代,在孩子面前,应该以父母的意见为重"。"如果碰到意见有分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大家分别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千万不要暗地较劲,拿孩子当斗争武器。"王云提醒说,召开家庭会议应尽量避开孩子,尽量少让孩子看到成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大方向统一好,但各自的方法可以不一样。大家约法三章后,双方都要严格执行,互相监督和提醒,父母更不能一味做甩手掌柜。"
面对冲突已经产生的家庭,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有关负责人则建议,家长可先采取冷处理,待老人和孩子冷静下来,如果老人对孙辈的放纵式教育导致正常的家教失衡,那么家长应该尽量将孩子接回,自己负责教育。
多头领导容易使孩子产生混乱
在心理咨询的诸多案例中,国家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也发现,多头领导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混乱。她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这个孩子的童年由六人相继管教,到了小学逐渐发现其行为异常,于是父母带其求遍上海的名医,又是吃药又是打针。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无改善的迹象。
孩子进入小学后,"老板"比原来多了不止一个--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所以孩子在这样一种混乱的管理中成长,最终学会了谁的话也不听,其行为的异常实际是管理混乱的必然结果。
刘教授分析说,在现代社会中,家长由于忙于工作,爷爷、奶奶等老人便自然成了孩子的管理者。在她看来,从管理的角度看,孩子处于一种典型的多头领导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养制度,这种多头领导常常会将幼小的孩子置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这种方式教养出了许多问题孩子,但却至今没有引起许多家长的足够重视。
祖父母们,别以"隔代亲"为自豪
"隔代亲",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不少爷爷奶奶爱在人前炫耀--"孙子跟我最亲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爷爷奶奶!"
"其实,这是典型的不恰当三代关系。"王云说,祖孙辈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父母的教育责任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祖辈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始终担心照顾不周,或是试图掌控孙辈教育。另一方面导致孙辈过分依赖大人,独立性不够,融入社会的能力差。
王云建议,作为聪明的祖辈,应该帮助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多交流、多沟通。"聪明的祖辈应多提醒子女,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动。"
做个聪明的祖辈,除了处理好重要的家庭关系之外,祖辈自身也应不断更新学习,不被时代out。那祖辈究竟该学什么呢?王云建议,祖辈应了解孩子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客观规律,并真正地了解孩子。例如,孩子在各个时期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家长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如2-4岁,早期教育阶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兴趣、动手动脑、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5-6岁到了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和伙伴交往,7-10岁,学习生涯开始阶段,家长可关注孩子全方面的发展兴趣,培养特长,个性健康发展,为智力飞跃作准备等。
而陈鹤琴小学教师肖榃霖建议,祖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孩子的"好搭档"。例如,双方可以共同制订家庭菜谱,完成烹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可以教孩子认识蔬菜、摘菜等,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玩耍、比赛,带他们接触社会。
"爷爷奶奶应该是孩子很好的'玩伴'。"陈默老师表示,比如信息化社会中,爷爷奶奶完全可以"不耻下问",让孙辈教自己上网,喜欢下棋的祖孙还可以在网上"对杀"一盘,融洽彼此间的关系。另外,爷爷奶奶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儿童电影,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老人们也可以保持年轻心态。
因此,家长们应该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不能在教育上其冲突的,这样对宝宝的健康都不利。
暴妈毁三代拒绝语言暴力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喜欢发脾气,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殊不知,父母这种行为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后果严重。轻度后果:孩子自卑、消沉、敏感多疑;中度后果:孩子脾气暴躁,爱抱怨,为人刻薄,难以和身边的人相处;重度后果:孩子抑郁,人格不健全,容易轻生。
语言暴力其实很常见,在很多家庭都属于高发问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父母语言暴力的伤害。父母实在忍不住脾气,对孩子骂上几句,在每个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偶尔发生,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父母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种话,就变成了语言暴力,不仅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喜欢使用语言暴力这种行为,最容易被孩子模仿。一个对人恶言恶语的孩子,家里必定有一个喜欢恶语伤人的长辈。这种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人父母,依然会重蹈覆辙,对自己的孩子也使用语言暴力。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有个邻居家姐姐叫小静,是个出了名的毒舌,说话经常话里带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中伤别人。因为她的毒舌,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其实,小静的毒舌是“遗传”了她妈妈的,而小静妈也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她生了两个女儿,丈夫和婆婆因为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对她百般嫌弃,经常辱骂。在丈夫和婆婆那里受的委屈无处发泄,小静妈就把怨气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经常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旁人听着小静妈骂女儿的话都会觉得目瞪口呆、寒意阵阵,可想而知,小静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有多大。很遗憾的是,在潜移默化下,小静也变成了像她妈妈那样的毒舌。
后来,小静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生活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毒舌,而且性格偏激,小静经常和丈夫吵架。最终,丈夫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离婚后,女儿跟着小静生活,5岁的孩子成了小静语言暴力的受害者。那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在幼儿园打别的小朋友,浑身充满了攻击性。
一个暴妈毁三代!小静、小静妈、小静的孩子,她们都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施暴者。一个家庭里如果有爸爸或者妈妈喜欢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继承这种坏性格。
不想让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伤害,爸妈请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排解自己的情绪
心情不好的时候,请用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不要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你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向朋友倾诉烦恼。这样做,既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孩子成为炮灰,又为孩子示范了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
2、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时候,家长大声吼骂孩子,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可能会出于好奇就做了某件事,并不知道是对是错,真不是故意要和家长对着干。大人也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爸妈要接受这一事实,然后心平气和地去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成长。
3、直接指出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做错事时,爸妈别总是说“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这种话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批评孩子,家长要少说废话,应该具体地指出孩子错在哪里。比如,“你玩完玩具之后没有把它们收拾好,妈妈很生气。”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可以了。
4、发完脾气后要向孩子道歉
如果你实在没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那么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这是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的补救措施。道歉时,态度要真诚,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歉意和爱,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发脾气并不是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你是一个有语言暴力倾向的家长,那么,从现在开始改进吧,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希望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努力吧,共勉!
我的童年似黄连,儿子童年如蔗甜,孙子童年像蜜饯,这是我一家三代人童年生活的写照。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家住在非常贫穷的农村,全家人度日如年,父母日夜为生活操劳,根本无暇顾及我的吃穿玩乐.每天只吃两餐糠菜稀粥,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和猪肉,每年的生日才能吃到一个鸡蛋,吃的所谓水果就是玉米、高梁的鲜秸杆和山里的野果;住的是遮蔽不了风雨的篾夹壁屋,睡的床是铺的稻草和粗篾席,盖的是几代人盖过的老棉被,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烂衣,过年能穿上一件粗布新衣和一双新鞋,就高兴得不得了。一年四季经常赤脚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小路上行走,夏天脚底如火烧,冬天脚底冻得似针刺,脚上长冻疮常常鲜血直流;玩的玩具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母亲做的鸡毛键,二是自己用泥土搓的泥丸,放进炉火中烧成的弹子,在小学读书课外时间也基本上是玩这两样东西,读书的书本也是借别人读过的旧书,写字的砚台是烂了的土碗底盘代替的,没有墨水就用锅烟灰代替,读书放学后回家还要放牛割草,我的童年之苦真是像黄连一样——苦不堪言,说不尽道不完!
儿子的童年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我和老伴工作的小县城度过。我们当父母的是机关职工,单位安排有住房,有工资收入,粮油副食国家定量供应,儿子每天早晨能吃到稀饭馒头,中晚餐有白米饭,每星期能吃一次肉,有时还吃上饼干之类的糖果,以及本地产的桃李梨桔等水果,逢年过节能吃上鸡鸭鱼肉水果;睡的床有垫絮有布单,穿的衣服有单衣棉衣,还有毛线衣,鞋子有布鞋胶鞋,还有皮鞋,基本上没打过赤脚行走;玩的有铁环、地珠、皮球、积木等等东西,在小学读书用上了钢笔、铅笔,每学期都是新书新本,他的童年生活好像甘蔗,虽然有蔗渣,但有甜水入口入肚,比起我的童年不知幸福到那里去了。
孙子的童年,赶上了如今的好时代,他的父母在深圳特区当高级白领,他的衣食住行玩都是很时新很现代化的,吃都讲究营养搭配,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对普通糖果没有丝毫兴趣,吃的水果天天有不同样的,既有国内各地的,也有国外进口的;穿的衣帽鞋袜各式各样,春夏秋冬四季服装应有尽有,许多衣服穿一两次就放进了箱子睡大觉;住的是华侨城的电梯洋房,玩的是电动的数控的小汽车小飞机,以及电子琴电脑等等东西,进了高档的幼儿园,双休日和节假日出门坐他父亲的小车,到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买玩具,到儿童乐园、少年宫、欢乐谷、世界之窗等文化娱乐场所去尽情游玩,他童年的生活真是像蜜饯甜上加甜,十分幸福甜蜜。
窥一斑可见全貌,从我家三代童年的生活,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真是两种社会两重天,可以看出建国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美好,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
“Happy birthday to you , happy birthday to you---”
“奶奶 ,睁开眼吧。”
“吆,这是什么呀? 会唱歌,还一闪一闪地,真稀罕!”
“ 奶奶,这叫音乐盒,喜欢吗?”
“喜欢 ,喜欢,奶奶最喜欢小佳佳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了,真好,快给奶奶瞧瞧。”
白天给母亲过生日时的欢声笑语已经化为一段温馨的回忆,我躺在床上细细地品着。母亲操劳一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如今,母亲乌黑的头发中间已藏有根根白发,母亲的脸上,红润慢慢退去,皱纹偷偷地爬了上来,母亲的腿脚也不似以前那样矫健了,母亲的确变老了,可是,我觉得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变,那就是母亲的微笑及看我们时慈祥的目光。渐渐地,由近及远,我好像坠入了时光隧道,往事如烟般地在我眼前一幕幕展开: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笑容,以及我上学、爬山、游泳、溜冰以及在农田里劳动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母亲的身影
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的孩子们生活虽然穷苦,但是我们却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采的快乐的童年。春天,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田野采撷野花,五颜六色的,散发着清香,然后,编一个大花环戴在头上,手中拿一根细长的木棍当作权杖,仿佛自己变成了尊贵的王子;夏天,池塘就成了我们的乐园,那时候的池塘,水特别得清澈,清澈得可以看清水底游动的小鱼,我们坐在池塘边,把脚伸到水里不动,不一会儿,就会有成群的小鱼来啃你的脚趾,痒痒的,这时我们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直到你再也忍不住不得不把脚用力一抖,倏地一下子,小鱼们四散游开了,可是,不一会儿,小鱼们又会聚拢过来,继续与你的脚丫亲热;冬天,我最喜欢的是溜冰,数九寒天,池塘里厚厚的冰冻得像镜子面,光滑而且结实,母亲用木板给我们作一个小溜冰船,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推着他的背,慢慢地起动,逐渐加速,然后越跑越快,我们高声地叫着喊着,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滑,人摔倒了,溜冰船被甩出去老远,我们伏在冰面上开心地大笑。就这样,半天下来,我们的衣服常常又湿又脏,可是,母亲从来不因为这个责怪我们,我想母亲可能是不忍心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吧,这时,母亲一边拍打着我们身上的泥土一边心痛地说:“赶紧把湿衣服换了,到炉子上烤烤手,可别把手冻坏了。”我非常感激母亲的宽容与体谅,从心底感激激。
母亲虽然很疼爱我们,可是母亲却没有多少时间陪我们一起玩。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刚实行农田承包到户,农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干劲十足。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农民生活的诗句,可是我觉得如果用这句古诗来形容我的父母的话,那么力度就显得不够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每年的春节那几天,他们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雨里雪里,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从来没有。母亲白天要帮助父亲忙地里的农活,一大堆的家务活只能在晚上做,这时在我眼前会展现出这样一幅情景:晚饭过后,母亲首先安顿我和弟弟睡觉,然后麻利地洗完一盆泡了一天的衣服,凉好衣服后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给我们补衣服,一针一针仔仔细细地缝着。每念及此,我的眼睛总止不住有些湿润。
母亲的笑容
也许是父母们那忙碌的身影让我早早地就知道了勤劳的重要意义。模糊地记得在我六岁时的麦收时节,父母在前面割麦子,我头戴个大草帽,提着个小竹篮在后面捡丢掉的麦穗,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满头大汗,小脸通红。母亲不时地站直了身子,回过头来,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冲我微笑着说:“好孩子,真乖,能帮妈妈干活了,”听了母亲的夸奖,看到母亲的笑容,我心里懂得再热也得坚持住。在这种环境下,久尔久之,你就会觉得劳动是人的一种本份。
上小学以后,母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有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现在你爸俺们再苦再累也不怕,俺们这都是为了你们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啊。”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她小时侯的伤心事:因为家里穷弟兄又多,母亲刚上二年级家里就不让她上学了,母亲只能回到家里照看两个更小的弟弟,为了这件事母亲不知哭过多少回。当时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可我却按母亲的意愿认真学习。母亲白天劳累了一天,可是每天晚上依然会仔细查看我们的作业,时时督促我们的学习。
第一次年终考试我考了第二名,放寒假那天,学校发奖,我的奖品是两个盖着红章的小本,一只铅笔和一张奖状。我拿着奖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当我回到家里,把奖状递到母亲手里的时候,母亲非常开心地笑了。母亲看看奖状再看看我,看看我再看看奖状,半天没说一句话,后来,我到看母亲眼里仿佛闪动着泪花,我连忙说:“妈妈,下次我一定考第一。”
“妈妈不是怪你,妈妈这是高兴啊。”晶莹的泪珠滑过母亲的笑着的脸,我傻傻地看着,不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的这个带泪的笑容深深地印入我的记忆中,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常常会想起。
简短的对话
再长大一些后,我就能帮助父母干许多农活了,割麦子、收玉米、摘棉花(11830,65.00,0.55%)。我最喜欢的还是摘棉花,因为摘棉花时我摘的比大人少不了多少,我的作用也最大。也正是在摘棉花的时候,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让我记忆尤新。
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级,学校放大秋假了,我照常和父母一起来到棉田摘棉花。那时每家每户都种许多棉花,因为种棉花,农民们手里第一次有了些许积蓄,所以农民们种棉花的积极性很高。
那天,我家摘的棉花特别多,从晌午一直摘到太阳落山,足足摘了二百多斤。我们正准备装车(人拉的小拉车)回家的时候,远远看到五叔推着手推车,上面装着一个大棉包正走过来。
“五叔,你怎么早就下地了?”五叔走近了,我连忙和五叔打招呼。
“唉,不早下地,肯定摘不完,你看,早下地这不也忙到太阳落山了。”五叔说着就把手推车停了下来,然后,站到我家地头, 一边喘着气一边大声地说:“大哥,大嫂,今天摘的有三百斤吧。”
“没有。我们今天摘的还没有你五叔摘的多呢。”母亲笑着回话。五叔双手一摊,一脸正经地紧接着说:“大嫂,要不咱们换一换。”
“换一换就换一换,瞧瞧谁怕。”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笑声停住了,五叔咂了一下嘴,攒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说:“大哥大嫂,这两年咱们卖棉花挣了一些钱。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咱们每个月存一百块钱,那一年就是一千,对吧,咱们要说再干二十几年应该没问题,那二十年就是两万多,两万多就够咱们养老了。大嫂,你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也许是五叔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次谁也没有再笑。母亲想了一下说:“他五叔啊,你算的这笔帐是没错,可是,这一家老小的,该办的事你得办吧,该花的钱你得花吧,恐怕现在还轮不到咱们想养老的事啊。”
“是啊~~~”五叔嘴里咕噜着,推着手推车回家去了。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五叔在村办的一个家具厂当门卫,不用再下地干农活了。五叔没有能够实现当初的养老设想,可是五叔现在挣着一份工资,他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家境都还不错,农村也实行了农村医疗保险,想来五叔的养老是没有问题的。
父母和五叔那个年代还没有基金定投这样的理财工具,我也无法想象如果当时有基金定投,而五叔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会是怎样的结果。五叔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把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分钱存起来,然后在儿女们需要时为他们花掉。五叔也许至今还不知道基金定投这种理财方式,可是我又想,假如五叔现在知道了基金定投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会有几十万元的回报,五叔又会做怎样的感想呢。
女儿的成长
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县城当了一名高中教师。后来有了女儿,现在女儿已经十岁了,时光如流水一般急匆匆地逝去,让人措手不及,心中不由得有一种发慌的感觉。
回想起小时侯的女儿,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两岁时的情景:头戴粉色缎面虎头棉帽,脚穿一双猫头棉鞋,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屁股上围着屁股帘,在我跟前跑来走去的。
一会儿,女儿小跑着扑到我的腿上,仰着小脸说:“爸爸,抱抱。”“嗨。”我一下子把女儿高高地抛起,然后稳稳地接在怀中 ,女儿随即发出一阵咯咯咯的笑声,女儿的笑声快要停住时,我就又一次把女儿抛起,女儿 的笑声又起,再抛,再笑,直到女儿笑累了我也累了的时候为止。
女儿渐渐张大,我们给她买的玩具也多了起来。记得买过一只上海牌的口琴,女儿整天呼呼啦啦地吹着,即使吃饭时也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口琴,边吃边吹。女儿虽然不能吹出任何的曲调,但她却快乐非常。后来,又买了一辆三轮脚蹬童车,脚登子与前轮连在一起,说来奇怪,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倒着蹬,小车就只能向后倒着跑。于是,我就从后边推着,让小车向前走,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女儿才慢慢地习惯了正着蹬,小车子这才开始向前走了。这时,小车子又成了女儿的最爱,整天噔着小车在客厅里(农村的房子客厅比较大)、院子里到处跑。
女儿四岁时,给她买的两轮童车。这辆车的后轮处原来有两个小偏轮,目的是防止侧倒,可是,女儿骑上以后,左歪右趔的,让人看起来总不像那么回事,于是干脆就把两个后轮拆了下来。我给女儿扶着让女儿学骑车。学骑两轮车可比学骑三轮车困难得多了,掌把、转弯、掌握平衡都难得不得了,我常常累得浑身冒汗,可是,女儿的进步不大。我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女儿就自己骑在车子的后架上,两之脚支撑着地,然后,用脚尖点地,一点一点得向前移,就这样女儿自己慢慢地练习着掌把、转弯、掌握平衡。突然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女儿居然能骑在后架上骑一段距离了,我高兴地大声说:“会骑了,会骑了,了不起,真了不起。”听到我的夸奖,女儿很是得意。后来,我把车座调到最低,大概又过了一个多月,女儿就能先在后架上把车子骑动起来,然后,再从后架上移到车座上,接着继续向前骑。女儿真正学会了骑车,我反尔并没费劲,想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上小学后,女儿玩的时间变少了。一年级放寒假时,女儿也拿回一个奖状,优秀少先队员。虽然不是第一第二,但是我还是有些喜出望外。放假了,首先放松放松吧。这天是冬季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太阳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撒向大地,好像在提前告诉人们春天快要到来了。趁着这大好天气,我带着女儿来到人民广场玩。人民广场在县委大院的南面,与县委大院隔着一条公路,这年夏天刚刚建成。人民广场面积很大,它的东面是音乐喷泉,喷泉的旁边树立着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南面是草坪和两处游乐场,专供孩子们玩的,西面有一个大众舞池,中间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广场四周分布着许多造型各异的灯树,广场的地面全部采用大理石铺砌,整个广场显得特别整洁干净。广场建成后立刻就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夏天的夜晚,广场上特别热闹,尤其是周末的晚上,音乐喷泉会有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乘车前来观看。和着浑厚的音乐,喷泉时而一喷冲天,似烈马奔腾;时而轻轻摇曳,如少女翩翩起舞,直看的周围的人们如醉如痴。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有的孩子趁着喷泉起伏的间隙,一下子钻到喷泉形成的一圈圈水幕中间,叫着笑着,高兴无比。直到深夜,广场上还有不少人意犹未尽,久久舍不得离去。冬天的广场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像今天,天气虽然不错,可是广场上的人并不多。倒是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滑旱冰,全副武装着,显得既威武又漂亮。他们技术娴熟,动作舒展,快捷地来回地穿梭滑行,就像几只早来报春的小燕子翩翩飞舞着。这几个男孩子成了整个广场的亮点,吸引着不少路人的目光。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目光中充满了羡慕。我碰了女儿一下,轻声的地 问:“想不想滑呀?” “可是我没有旱冰鞋啊。”“可 是我们可以买呀,现在就去。”女儿高兴地跳了起来。现在,女儿也可以尽情地享受滑旱冰带来的快乐了,虽然中间不知被摔哭过多少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道理一点也不错。
是玩具带给女儿太多的欢乐,是玩具伴着女儿一步步成长,也是玩具把我对女儿小时侯的回忆穿成了一串。
唯一的礼物
老实说,至今我还没有给女儿买过礼物呢,说起这个来我不免有些难为情。女儿小的时候,常常有亲戚、朋友买些衣服、玩具当作礼物送给女儿,逗女儿高兴,可是,我们为女儿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在需要的时候就买的,从来没有费心思去考虑:找个什么理由,买个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再送给她。我觉得这样烦琐而且苍白。我的母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买过礼物,然而我却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母亲全部的爱。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女儿开始上小学了。每当我久久凝望女儿背着小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渐渐远去的背影时候,我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女儿长大了,离我们会越来越远;女儿开始用稚嫩的小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可是世上却没有平坦的大路,该如何让女儿走稳走好呢;女儿能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了,可是女儿遇到的事情会更多更复杂,我们反而更操心了。总之,这感觉让人的心情变得沉重。是啊,我该怎样尽到作父母的责任,该如何把对女儿的爱更好地给女儿呢?
和父母当年所处的社会相比,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人们没听说过股票,不知道理财,他们就知道辛勤劳动,把挣的钱全都存入银行,以备儿女们将来需用。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果说07年以前大部分人还对股市敬而远之的话,那么,经过07年超级大牛市之后,相信许许多多的人都有了下到股市中一试身手的经历,他们或赚钱 或被套,虽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理财意识的觉醒。毋庸置疑,正确理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重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理财,财才理你。
我是在07年7月 23日晚上看了一档电视节目后才下决心买基金的,这档节目的主题是:百姓如何理财。从中我了解到基金就是专家理财,可以降低炒股的风险,挑选优质个股,获得最大收益。我真正买到基金是8月10日,那时,银行里整天都是开户、买基金的人,男女老都有,排起长队等着。我第一次买的两只基金是嘉实主题和工银价值,此后,我开始天天上网关注股市行情,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基金的情况。
从晨星排名我知道了华夏大盘、中国优势等一批五星基金,它们的业绩都非常骄人,可惜的是华夏大盘一直暂停申购,而中国优势、上投阿尔法等不久也暂停申购。我买的两只基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我挣了七千多元,我很高兴,期待着更大的回报。可是,股市达到6124的高点之后下跌的很快,这太出乎我的意料,到10月25日,我前面的收益已经输去了大半,我不得不把基金全部赎回。后来,股市跌到5000点时,我再次出手买了三只基金,华夏稳增、兴业趋势、上投双息。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我撞上了一波反弹行情,三只基金表现的都很不错,而上投双息尤为突出。这更加坚定了我一直对上投基金的看好,后来,我把全部的资金全都投入了上投系的成长先锋、内需动力。08年春节过后,我把股票基金全都转换成货币基金,后来股市行情不好,我的货币基金就没怎么动过。
我买了一年多的基金,经历了大牛市的狂涨与股市暴跌时的惨烈,有过赚钱的喜悦:“没想到股市赚钱这么快,这么容易。”也有过赔钱时的苦闷:“我怎么稀里糊涂就赔了这么多。”不过总体的感受很沉重、很苦恼,你入市时常常提心吊胆地怕下跌,你不入市时则常常因为踏空了行情而懊悔不已。现在总算想明白了,没有光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光跌不涨的股市,涨涨跌跌,跌跌涨涨这才是股市的常态。纵观国内以及国外股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股市不仅应该而且确实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妨以上投中国优势基金为例,在股市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幅度的涨跌之后,其自成立以来的四年里,增长率依然达到百分之二百四十,如此高的回报率是其它理财产品无法比拟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整天为股市的张跌劳心费神呢,又何必忍受时时患得患失这份煎熬呢,“风物长宜放眼量”,就让我们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股市的风云变幻,利用基金定投这一最为稳妥的理财利器来为自己理财,稳稳当当作个投资人,相信经过十年、十五年的坚持,到那时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有点兴奋:我何不秘密为女儿做一份基金定投呢,每月定投五百元中国优势,坚持到女儿大学毕业,到时候,就作为我这个当父亲的送给女儿的唯一礼物送给她,我相信这一礼物定能给女儿继续深造或就业工作助一臂之力。这是我为女儿准备的礼物,唯一的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
人间因为有爱而美好,人间因为有爱而温暖,愿爱长留永驻。
爱,在传递;爱,在流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炫富,“富二代”这个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甚至于有人喊出“我不是富二代,但我会努力让我的儿子成为富二代!”这样的话,但是我想问一下这些人,你知道什么才是富二代吗?
富二代,是指80年代出生、继承巨额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识成功型、艰苦奋斗型,这两类在富二代中是主体,也有纨绔子弟败家型,也有一小部分最后较为平庸。
那么,你们在高喊让孩子成为富二代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是哪种呢?
想必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那些人的财富,所以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是应当的,毕竟钱能帮助我们享受爱与生活,可如果你把钱当成是万能的,那你首先就会失去爱与生活。
富二代本身不是贬义词,但现在太多的负面新闻硬生生让这个词成为了“败家子”的等同语。
我们多年的教育,致力于使青年能懂得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靠诚实、信用、勤劳去获取财富,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正确的财富观对于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富二代”的出现,使青少年的财富观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他们已经不像父辈那样,靠勤劳、节俭和个人奋斗积累财富,然后合理消费。他们周围出现了一大批依靠继承财富的“新贵”,这对于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构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变成了今天“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无奈感慨。
最严重的是目前“富二代”的炫富行为,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移,认为财富是唯一值得追求甚至不择手段追求的东西,人生的价值变成了拥有别人羡慕的目光。“富二代”的奢侈品消费和享乐主义,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青年的财富观。
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是有求必应,这一是出于溺爱的心理,二是物质方面的需求,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而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却常常忽视,这除却孩子不善于表达,主要就是家长的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满足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必要的精神抚慰,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痛。
现实生活中,父母是倾情倾力地奉献,可孩子的感觉,却是父母对自己的精神需求日益冷淡。对于父母而言,无论家境是贫是富,都不忍心亏了孩子,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哪怕历尽艰辛都无怨无悔。但是,面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很多的家长却是漠然处之,甚至强行剥夺。
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作为支撑,否则有再多的物质满足,也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孩子尚小,对精神的需求或许没有成年人强烈,但不等于他们没有精神需求,孩子需要父母的精神安慰,若孩子经常被父母冷落,无疑孩子会缺少快乐。也就是说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满足,而且相比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对他的关注。
让孩子品行好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生活在快乐中,而这种快乐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主,不以我们的意志去决定。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隐瞒对美好事物的欲望,也不必担心他陷入奢靡欲壑难填,因为一个从小各方面都被充分满足,并且见过世面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会自然绽放出极具个性的灿烂人生,这就是物质享受积极的一面。
孩子值得拥有世间美好的一切,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经济条件没太大关系,富人家也能养出独立的好孩子,穷人家也会溺爱出败家子。与其让孩子成为败家的“富二代”,不如让他做个快快乐乐的“福二代”!
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您家的孩子精力过剩吗?
一、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宝宝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所以,面对精力过剩的宝宝,妈妈千万不要轻易用“调皮”“讨人厌”之类评语给宝宝贴上许多负面的“评价标签”。妈妈应该更理解他,帮助他,引导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二、发现宝宝精力过剩,妈妈可以这样做
*适当加大他的运动量:让你那精力过剩的宝宝多运动。这既可促进他的身体健康,也可帮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获得机体的舒畅感与心理平衡。
*给他一些“障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或老师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或向他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发泄渠道,又可以让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励他与大孩子为伴:如果宝宝精力过剩,让他与比他大两三岁的大孩子为伴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好地满足他的求知欲,相对大强度的活动也可让他得到体力的宣泄。
*保护他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宝宝往往较早熟,让他早些体会“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过多的干涉与限制特别容易激发精力过剩宝宝的反抗。
*扩大他的视野:经常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等地方,让他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渠道发泄,又可培养他健康的爱好,使得他的心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任由过盛的精力支配着盲目发泄,从而导致宝宝性格粗鲁、内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常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中,你更应注重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在他烦忧时更好地帮助他。这样可以帮助他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如何对"富二代"进行家庭教育
第一是平等,父母分配食品,4个孩子无论大小,每人都是一个样的一份,几乎不近人情,难怪我的朋友觉得奇怪。第二是财产观,每个孩子分得一份,那就是属于他的。如何支配这份财产是他自己的事情。第三是理性协商,大孩子不够吃,不能恃强凌弱,到小的那里去抢。他要取得额外的食物,就必须通过他们彼此认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换。这种交换是理性的,而孩子则懂得讲理,能够运用这种理性。
这些讲理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自私的,他们并不愿意无代价地把食品分给别人,或无代价的替别人干活。孩子们虽然都自私,但却都受洛克所说的“荣耻心”(EsteemandDisgrace)约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到(交易),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硬抢)。洛克说,“荣耻心”可以将人引向理性之善,看来适用于这个美国人家的孩子们。
洛克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启蒙,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自我利益,并在理性的自我克制中去理解自我利益。对这一启蒙来说,人的尊严意识是关键的,一个人的自我克制因他的尊严而坚实(我自己的自由、理性选择,不是因他人的强制),而自我利益则因尊严而扩大为与他人有关的利益(同等尊严的其他个体)。这种尊严不是超然的“善”,而是扎根在经营自己私有财产的土壤中,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人才能有独立、自由的道德选择,这样的土壤并不美妙,但却很实在。一个人能好好经营私产,有克制,不侵占他人的私利,便会被同样能做到这些的邻人所尊敬,成为“好邻居”意义上的道德之人。这家的孩子便是“好邻居”意义上的好兄弟。
洛克道德教育是要从小开始的,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能控制自己的“自然倾向”,照洛克的说法,人有“自然不良倾向”(自私)。洛克在“人性”自然倾向上的看法与霍布斯是相似的。人天生就贪图权力,有霸占欲,免不了有暴力冲突,只有看看小孩如何游戏便可知道。人必须学习一种并非自然的理智能力,用理智在内心形成约束,这样才能避免一种暴力相向、人人为敌的社会化模式,以及它自然野蛮的社会教育。教育是违背人类自然天性的努力,学会用理性驾驭人的自然本性,这必须由教育来完成。
洛克教育观的更高目标是培养“社会美德”,社会美德是理性的,用以克服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碰到的非理性的和恶的影响。儿童接受抽象“公正”(justice)的教育有困难,但不是不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加以引导。“公正”在洛克那里取决于尊重私人财产,儿童不拥有私人财产,所以无法理解正义。由于“财产”的概念是与“劳动”相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如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制作自己的玩具)和鼓励他们慷慨与玩伴分享,学习正义,在他与别人分享时,“应该对他给予极大的称赞和信任,以此鼓励他,……告诉他慷慨不使他丧失任何东西。他每一次的慷慨行为也应该受到回报,并有盈余;让他明智地发现,他对别人仁慈表现,对他自身来说不是一件不上算的事情。”
财产是许多富家子弟骄横、糜烂、堕落的原因,但是财产也可以成为一种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如洛克所说,只要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开始教育这样的价值,便能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打进他们的心里”。
我们学校所处的区经济发达,一些家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有的甚至还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上一辈开创的事业为下一辈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没想到也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去年我接手的班里有几个令老师感觉“棘手”的学生,调查下来发现,这几个学生都是我们常说的“富二代”、“富三代”。这些孩子从小在生活上养尊处优,被家人百般娇惯,到了学校更成了“特殊人群”。
“富家子弟”成校园特殊人群
H同学是个典型的“小富三代”,家族企业经营房地产。语文期末考试那天,他姗姗来迟,还一脸气呼呼的样子,把书包乱甩,故意搬动桌椅发出刺耳的声音。阅读卷只做了两题,他就趴在桌子上不做了。监考老师好心提醒他抓紧时间,他却冷冷地说:“不会做,没心情!”老师建议他不如先写作文,谁料到他竟像发飙了似地大声吼道:“我就是不写,怎么啦!”
事后,我找他谈话,问他怎么回事,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跟我妈怄气,她答应给我买新电脑,却说话不算话,我就要考个不及格来气气她!”我问他,你这样对待学习,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干什么?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书读不好没关系,长大我跟爷爷、爸爸做企业!”。这就难怪,他上学不带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放学留他补作业,他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甚至告诉他答案,他都懒得抄。
F同学的家境也非常优越,父母忙于生意,他被全托在一家“安心班”,每两周才回家一次。有一回,老师布置写一篇题为《我当了XX以后》的作文,他开篇就写:“我最羡慕、最敬佩的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业做得很大,当老板很有威信,公司里的员工个个对他们毕恭毕敬。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当像爸爸、妈妈那样的大老板,很威风,很有钱,很受人敬仰。当了老板以后,我要请人好好收拾那些曾经欺负过我的人,让他们全都到我的公司里来扫厕所……”
F同学的学习成绩也不敢恭维,留他订正作业,他会说:“老师,别留了,我累,你更累。再说了,学习这事,只要马马虎虎就可以了,不必太认真。”听听,这像是五年级小学生说的话吗?
H同学、F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很显然是早期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想扭转局面,已是难上加难。现在家长把孩子推给学校,但要知道学校教育不是“灵丹妙药”,它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
家庭教育中父母“渎职”
细细观察校园中的“小富二代”、“小富三代”,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和特点。
这些孩子往往脾气大,性格暴烈。在家里,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火山大爆发”。到了学校,这种脾气也不见收敛,甚至变本加厉。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殷实,父母又都在“做大做强”企业上铆劲经营,在事业发展与孩子教育之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前者,然后给孩子选择一所当地一流的学校,再把孩子全托在“安心班”。因此,孩子家庭教育与家庭温暖严重缺失,尤其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家长这天然的监护人却“渎职”了。
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这一拨学生骨子里对金钱的魅力有着直观的感受,认为家里有钱,什么事都可以搞定、摆平。而且他们内心往往有一个声音——我的爸爸、爷爷也没读过多少书,他们的生意依旧做得风生水起,我又何必那么辛苦呢?反正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
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大多单一。对孩子的错误表现,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暴风骤雨般地发泄,痛打一顿,希望借助“暴力”能够缓解恶习的蔓延;第二种做法是不痛不痒地批评数言,再“扣发”适当钱款,以示惩戒。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短视行为”,并没有多少震慑作用。
学校教育不能轻言放弃
学校无法选择教育对象,“小富二代、富三代”的教育难题已经出现,学校教育就必须面对,无法回避。
这些富家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营养不良”,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家长补上重要一课,让他们懂得,家长是一份一辈子的事业。父亲要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阳刚之美,在思维、人格与情操上给孩子以引领;母亲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情智、情感等方面给孩子以示范。
而对于这些“特殊”学生,学校教育不能轻言放弃。老师要经常性地找他们谈心,可以是不经意的,非正式的。告诉孩子,父辈创造的财富是属于他们的光荣。我们要感谢父母为自己营造的良好环境,要以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回馈父母。只有把人生的基础工程打扎实了,长大后才能接过父母的衣钵,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更多地奉献社会。这才是长辈们最希望看到的。
对于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一定要有十足耐心,要像中医就诊那样望闻问切,寻找教育的“好方子”,不时调整匹配“药材”。教师要善于激励这部分学生,给他们多提供一些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这些“富家子弟”有一种被信赖的温暖感。
家园共育《这样的妈妈,可以富三代》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