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孩子到12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很危险

12-14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顾明远:孩子到12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很危险》,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

儿童就是儿童,不能用成人评劳模的办法来评选儿童。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所以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我反对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树立榜样的办法很多,做了好事可以表扬,学习有进步可以表扬,热爱体育活动可以表扬,不一定把一小部分学生定格在“三好学生”上。

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却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

什么叫人才?怎么样的人叫人才?我1980年曾经撰文《人才学与教育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不一定成为人才。”现在我要补上一句,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

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M.Yjs21.cOm

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她)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验。

早在80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两种方法依然存在,可见传统习惯之顽固。

误区之三是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

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记者采访他时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很漠然,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她的母亲已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对父母、对老师,觉得你们是大人、是权威,你们永远是对的,你们总是会教训人。因此,要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朋友,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但是我们现在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学,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一位华裔美国中学生喜欢数学,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修学高难的课程,并通过明尼苏达大学的数学先修课程考试。到高中二年级他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选择将来要报考的学校及其各种信息,最终选择了10所大学。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他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活动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条,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感兴趣了,越写越好。

▌学生为本

前不久,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受教育者”这个词,他说这个词在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学生写了本书《我在美国上中学》,其中提到初中一年级的艺术课。老师说:“这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和现代的绘画艺术。我不会讲著名艺术家的知识,而是让你们自己去调查研究这些艺术家,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找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与他们的流派,然后给我们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与表演。”下课后同学就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位同学汤姆选的是达·芬奇,他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代表作品、风格,然后老师向同学布置作业,用达·芬奇现实主义的方法画旁边的同学。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崔校长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他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要到县里开会,课就让他来上。当时他很忐忑,但认真准备了就去上了。结果同学很欢迎,说比老师讲得还好。他当校长以后,发现有些老师对,有些课讲得不透。他就想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提出教学改革,老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来讲,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个个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批判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最佳才能区,孩子们的最佳才能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让一个最佳才能区在绘画上的孩子去考数学专业,让一个对医学毫无兴趣的孩子报考医学专业,结果是只能给他们制造痉,甚至会导致他们的激烈反抗。

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强迫孩子没着家长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家长虽费尽心思,结果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因为家长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儿童特有的天赋与潜能。

明智的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尽可能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父母要想发现孩子的最佳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因为很难说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在哪儿,所以如果不给他提供广泛的机会,他就无法表现出来。现在有的家长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做作业,也就是把开发孩子各种潜能的大门给关上了,只留下了一条路,从书本和做题中获得能力的路,而这条路未必是自己孩子的最佳成才之路。

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留心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显露出来的才能。

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往往是他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所以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给孩子创造条件。

家长可以与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聚精会神,在某一类活动中玩的时间长,表现特别好,父母就应该有意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想动,这个孩子可能比较擅长肢体活动。这是父母需及时发现并注意培养的。

细心敏感的家长常常能注意到孩子不同寻常之处

有一位父亲,在儿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偶尔一次发现儿子看电视“飞越时空”海洋世界的节目目不转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其他一些节目却很难如此吸引孩子。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父亲却没有忽略,他逐渐地为儿子买了一些有关海洋动物园图册和VCD,有机会便带他参观海底世界,甚至带他到海边看真实的海洋动物和它们生存的世界。孩子对海洋动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这些知识吸收很快,讲起来也头头是道。而学英语、钢琴、写字、画画等,却心不在焉,学不进去。这位父亲认识到了一点,只有顺应孩子才能方向进行培养才能达到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他没有错。

让孩子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广泛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后,给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他将自己的才能优势发挥到极致。

顾明远:教育现代化不是“西化”


专家:顾明远/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近年来,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一种趋势。过去,我们主要讲经济全球化,其实,全球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化教育。全球化所包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正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还表现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没有这种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很难去跟别人竞争。日本早在1984年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国际日本人,韩国也早已提出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但我想强调一点,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不等于教育西方化,教育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体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当前,我国处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大国迈进的历史转折点。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不将之纳入到全球化的轨道,继续解放思想,加强开放的力度,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同时,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的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全球化特征的教育现代化。

顾明远 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北师大副校长、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等。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等,主编了《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

2008年10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顾明远从教60周年庆典。顾明远在发言时却坦言,其实他从教不到60周年,其中有的时间在求学,有的时间被“文革”荒废了。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说要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予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也因此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主席(两位主席之一)。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

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平和敦厚的长者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顾明远就秉承了这种气质和作风。

他从来不会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老师的着作写序。

顾明远的平和作风有许多佳话。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他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明远多次去信开导,直至问题解决。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杀的,他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他总是寄钱接济。给顾明远来信最多的还是教师。凡是来信,他都一一回复,特别是对第一线的教师。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还经常参加各种义务的教育咨询活动,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

他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后来,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

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从1986年开始,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曾对人说过,这部800万字的大辞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

无论是呼吁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育硕士学位,还是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最看重的就是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做实事。顾明远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而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是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精于研究教育理论,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更是孜孜以求,因此,顾明远被他的学生称为“真正的学者”。

■顾明远语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思想和经验,创建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是终身和全时空的。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的狭小范围之内,它包含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的结合,体现的是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

●做人的态度,应该像小草那样学习,随处生根,不要埋怨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像大海那样做人,海纳百川,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像松树那样做人,坚韧不拔,不要见风使舵,要正直、诚实;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不要过分图名利,要树立高尚的人生。面对浮躁的社会,要珍惜时间,不要糟蹋青春,应在等待中积累力量。

●教育孩子要学会四个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正确对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暑假碎碎念:培养兴趣爱好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朋友兴趣爱好的事。

学校里一个班上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多才多艺的。特别是女孩子很多在填档案的时候,上面写着自己的爱好是画画跳舞。或者什么什么的。有一些兴趣爱好,看上去特别的高大上。但是在细想一想那真的都是孩子自己的爱好吗?有多少孩子是被逼迫着学习各种东西。

我们家的小朋友今年上二年级,我们家小孩儿从小就爱画画。他是那种看着就能画出来的比较有天赋的小朋友。但是如果你叫他自己画一个什么东西,他就不知道该怎么画了。一定要有别人先把这个东西画成一幅画,然后他才能照着画下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他没有创造力。

当然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是如果要作为一个特长来发展。那就缺少了最核心的东西。

后来在学校,他发现有小朋友拿象棋过来玩。没事就缠着爸爸教他下象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象棋下得不错。而且他对下象棋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巧合之下,他又知道,数独这种游戏。于是对数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概二年级上册的时候,他又开始自己研究魔方。在自己的努力下,现在会还原三阶魔方,四阶魔方以及五阶魔方。

上面说的这些他都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而且是一个长期保持浓厚兴趣的状态,自己主动的探索自己主动的学习。

我来说说这其中我们家长所做的努力。带小朋友出去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你并没有告诉他什么方法或者答案,都是和他一起探索。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装一下傻,他去发现答案,然后反过来教我们。

后来他大了一点。我们的技巧,在她的教授下也开始越来越纯熟。我们在比赛的时候,有时不相上下。小孩子总是想赢的。你不叫他学他自己就会去研究,想各种办法打败你。

暑假已经过半了,三年级的书给他借回来让他预习。这是基本上都还没有做,整天就想着怎么下象棋。还原魔方的时间还能再少一点。没完成最更难的数独。怎么能写出更长更长的作文。我很多时候都在想,真的能算兴趣或者爱好吗?这些是特长吗?但回到初心上说,我们不就是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吗!

从6岁到12岁男孩的“男人气”


到了6岁左右,男孩的行为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会突然从昔日的小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气”十足的小男子汉。但在成人眼中,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可笑,因为他们好像总是试图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来证明他们的“男人气”。

一位7岁男孩的母亲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总是不停地照镜子,有时,他甚至还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撅嘴,好像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的样子。于是,我故意逗他说:“儿子,别照了,再照你也不会变成小女孩那样漂亮!”

没想到儿子竟然被我的话激怒了,他很生气地说:“我才不想成为小女孩呢!”

“不想成为小女孩,为什么还像小女孩一样不停地照镜子呀?”

“我是看我的胡子有没有长出来。等我的胡子长出来,我就成为男子汉了。”

是的,这一阶段的男孩就是这么可爱!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他们很希望自己快些呈现出男性特征。例如,身体突然变得很强壮、力气突然变得很大,或者是突然长出像爸爸那样的小胡子。

然而,在6~12岁这个年龄阶段,男孩所希望拥有的那些男性特征并不会这么快就表现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不得不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男子汉。

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时,他们总是抢着做“警察”,因为在他们眼中,警察是英雄,是真正的男人;

他们喜欢舞刀弄枪,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去拯救地球;

他们喜欢爬树、做些有危险性的游戏,并拒绝与小女孩玩,以此来证明自己与小女孩是完全不同的;

……

除了行为之外,在这一阶段,男孩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男孩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已经初露端倪了,虽然他们常有很多破坏性的行为,但他们也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些深奥的问题:

“对于家人来说,我重要吗?”

“我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我是不是一无是处,只会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

其实,男孩这种思想的出现,也是他自尊心发展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表示,在这一阶段,男孩自尊心的发展会出现两种倾向,他们会对自己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要么觉得自己很能干,积极地面对一切事情;要么觉得自己很无能,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引导男孩正确地认识自己。

关于这一点,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小学阶段的男孩总是很奇怪,有时,他们感觉自我良好;有时,他们又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当我的儿子取得了一点小成绩,“翘小尾巴”时,在不打击他自信心的情况下,我会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在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我又会摆出他的优点,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取得了成绩爱“翘尾巴”,受到了打击又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这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但与女孩相比,这些爱表现自己、爱证明自己“男人气”的男孩要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够针对男孩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改变男孩看待自己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男孩在证明他们“男人气”的同时,在某些事情上真的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男孩四五岁时,家长要求他帮忙去扔垃圾或收拾玩具,男孩一般都会跟家长讲条件:“如果你让我吃一根雪糕,我就去收拾玩具。”“如果你能给我买一个新玩具,我就去帮你倒垃圾。”但当男孩到了七八岁时,他们一般不会再与家长讲条件,而且如果家长能够欣赏他们,或是不经意间夸奖他们几句,他们给忙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

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8岁的小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自行车,便跑来给爸爸帮忙。此时,爸爸正好缺个助手,而男孩的表现又很令爸爸满意,于是爸爸随口夸了男孩一句:“儿子,看不出来,你很有两下子嘛!”

接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男孩不但帮助爸爸把自行车修好了,而且还把工具都收拾好,并放回了原处。

是的,这就是男孩的转变。也许以前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懒虫,但七八岁之后,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也许是在自尊心的驱使下,男孩也开始表现出了一些大孩子的行为。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必须真心地赏识自己的儿子。

家园共育《顾明远:孩子到12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很危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