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7种爸爸,你家那位中枪了吗?

12-19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7种爸爸,你家那位中枪了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

这个酷似漫画人物阿拉蕾的小姑娘,叫崔雅涵,年仅三岁半,与击剑王子董力组成“父女档”,在《爸爸去哪儿4》第一集一亮相,就成为最抢眼的一组,金句不断,圈粉无数。

实际上,崔雅涵并不是董力的女儿。这一季《爸爸去哪儿》按照“原生爸爸+实习爸爸”双线并行的形式。董力的真实身份,是阿拉蕾的实习爸爸。(所以看到他给阿拉蕾穿鞋穿反的时候,请不要太惊讶……)

不过,看到这有爱的一幕时,娇娇妈恍惚觉得他们是真的父女了呢——

实习爸爸都这么有爱,那亲生爸爸呢?

有人说,在女孩眼中,爸爸是她小时候的依靠,未来想要嫁人的标准;在男孩眼中,爸爸是他小时候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的男人。所以,爸爸的形象,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爸爸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意义,没有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给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下面几种爸爸,杀伤力可谓是不小,如果你家那位中枪了,赶紧改吧!

吸烟的爸爸

当爸爸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有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有没有想过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有没有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孩子变成了“二手烟民”?

吸烟不仅仅对吸烟者有害,对身边的孩子也有很大危害:

爸爸经常吸烟,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爸爸的吸烟程度成正比。

香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强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如果爸爸在孩子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除此之外,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因为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越来越低。

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毫无诚信的爸爸

10岁以前,爸爸在孩子眼中,就是天,从心底崇拜和信任,爸爸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如同圣旨一般。

然而,很多爸爸总是以时间紧、工作忙为理由,为失信于孩子而开脱,或者是直接用哄骗来搪塞孩子,以为孩子小,就随便编个理由敷衍。

孩子想要和爸爸一起吃晚饭,爸爸总是回答“明天”,可每一个“明天”来临后,餐桌上总是少一副碗筷;孩子想要全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爸爸承诺“下个周末一定去”,可每次当孩子收拾妥当兴致勃勃出发时,爸爸总是不见踪影。

更重要的是,爸爸屡次失信,会让孩子养成对别人不守信的坏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质和前程。

建议:请每一位爸爸认真对待给予孩子的承诺,如果做不到,那就请不要随意承诺。因为你的失信,不仅丢掉了孩子对你的信任,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恐慌感,连最信任的爸爸都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

控制欲过强的爸爸

有的爸爸过于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无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爸爸控制欲太强,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看法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好”的心理,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性格懦弱。

控制欲太强的爸爸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压力,给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会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和标杆。父亲独裁专制,在男孩的头脑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男人和父亲就是独裁者。从而将自己复制成父亲的翻版。

建议:爸爸要学着放手,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暴躁的爸爸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很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如果爸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那孩子也很有可能如此,甚至程度更深。

父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乱发脾气,那么孩子以后遇见类似的情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发泄。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父亲和孩子的性格存在两种极端。父亲暴戾易怒,孩子会在恐惧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越来越不活泼,越来越不爱说话,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长此以往,心理发育不健全,如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创伤的出现。

建议:脾气暴躁的爸爸一定要收敛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沟通、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暴脾气,给孩子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不见人影的爸爸

中国家庭一直有个误区,“男主外,女主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总是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妈妈管。

父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岁之前。如果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男孩子很容易缺少阳刚之气,变得有点“娘”,而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汉子。

孩子很单纯,他们认为爸爸爱我,就会像妈妈爱我一样,花时间陪我,爸爸不经常陪我,那就是不爱我。

建议: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沟通两次,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有时也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在无法陪伴孩子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向孩子表达赞赏和爱,让孩子感受到时刻把他放在心里。

手机不离手的爸爸

爸爸们上班忙,下了班更忙,稳如泰山般地“葛优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老婆让他帮忙做家务,孩子缠着他一块玩游戏,从来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肯动地方。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在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爸爸因为手机而忽略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爸爸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倘若爸爸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最重要的是,爸爸醉心于手机而忽略孩子,会使孩子感觉自己不受重视,甚至孩子会觉得爸爸不爱我了,自己没有手机重要。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变得非常的烦躁,甚至想着法子跟家长对着干,以此博得家长的关注。倘若家长不明情况,责骂孩子,孩子会感觉更加的委屈,亲子关系也会随之有了隔阂。

建议:放下手机,别让孩子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的绝望感。

惹妈妈生气的爸爸

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去爱孩子的妈妈。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往往是力量和坚强的象征。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亲应当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来自看到父母彼此相爱,特别是爸爸爱妈妈。而且,父亲用行动为孩子做出了爱的示范,孩子从小就可以在父母身上学习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如果父亲经常与母亲吵嘴,就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情绪不稳定。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失衡。

一个孩子如果常常看到母亲伤心地哭泣,他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妈妈。当妈妈情绪有所好转时,孩子就会把让妈妈快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在家庭里承担了爸爸的角色。但孩子还不具备这样成熟的知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建议:爸爸需要和妈妈保持良好亲密的沟通,理解妻子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辛苦,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赞美。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觉得心里开花,生活得非常幸福。

爸爸用心去爱孩子的妈妈,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也能让妈妈心中充满幸福感,这样的家庭,才会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这五种真正伤害孩子的爸爸,中枪否?


既然决定成为这个小家伙的爸爸,就勇敢的承担起做一个好父亲应有的角色吧!话虽简单,却道出了父亲的重要性。

伤害而不自知,才是最大的问题!总结了一下,真正伤害孩子又普遍存在的爸爸,主要有下面5种类型:

永远在玩手机的爸爸

不知什么时候,手机成了爸爸和宝宝之间最大的“小三”。要么就在上班,即使下班回家,吃完饭就钻进书房或者卧室,躺在床上、窝在沙发里玩手机。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带着孩子去游乐园、海洋馆、亲子聚会,却根本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去陪伴孩子。更多的是名义上在“陪伴”孩子,实际上只是“陪着”孩子而已,真正的注意力,全在永远都拿着的手机上。北京幼升小网

总在不停的玩手机的爸爸,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伤害。明明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却根本没有体会到高质量的陪伴,反而会有更重的逆反心理。另外,父母总在玩手机,容易造成孩子也对手机的痴迷,不仅影响视力,更严重的会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和自闭。

下班没事不爱回家的爸爸

不管是应酬,还是娱乐,或者跟三五朋友的喝酒聚餐,反正隔三差五的总有下班以后不爱回家的理由。家人打5、6个电话催促,还恋恋不舍的不肯往家走。在有孩子以前,也许就是夫妻之间为这事拌拌嘴。但有了孩子以后,这样的伤害就不只是夫妻之间吵吵闹闹而已了。

有这种行为的爸爸,多半都是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虽然已身为人父,但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往往还希望通过保持以前的生活状态来拒绝承担为人父之后的责任。这种心态对于孩子来讲的伤害是无形的。如果母亲在家中扮演的形象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习惯,那么父亲的形象则直接影响了孩子未来的性格。如果一个爸爸一直以爱玩、拒绝长大、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孩子难保不会出现同样不愿意承担责任,随便反悔做出的承诺的行为。

觉得养孩子是女人事情的爸爸

“换纸尿裤、给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陪孩子读书?No!这些都是妈妈应该干的事情,当爸爸是要干大事的,光挣钱养家就够不容易了!”你家的爸爸是不是也天天发表着这样的言论?如果是,就让他面壁去吧!养孩子从来都不是妈妈们一个人的事情,传统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也早就被证明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是全职妈妈,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又要负责家务,几乎比上班还要累。爸爸们下班回家应该理解并赞扬老婆的努力,同时承担一些照顾孩子的事情和家务,比如给孩子换纸尿裤、洗澡、陪孩子睡前阅读,孩子夜醒的时候起来冲奶或者拍哄。如果是班妈,与爸爸同样的劳累一天后回到家,如果爸爸还摆出一副“我是男人照顾孩子都是女人的事”的样子,把所有事情甩给妈妈一个人,就可以踢下床了!

不陪孩子玩的爸爸

或许是忙,或许是觉得自己大男人不会陪孩子玩,除了给孩子立规矩摆脸色之外,从来不全身心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耍。曾经看过一首歌的MV,叫《孤独小男孩的爸爸在月球上》,以一个爸爸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所以几乎每次都爽约了陪孩子一起玩耍的邀请。等到自己老了闲下来想让孩子陪陪自己时,却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每天忙忙忙,爽约和自己的约定,就像当年自己一样。

由于男性和女性先天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说妈妈的陪伴能给孩子安全感,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细腻和善良,那么爸爸的陪伴则更多的给了孩子独立、坚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面对挫折的乐观性,缺一不可。爸爸陪孩子玩耍,往往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如果在童年的时候爸爸缺位了孩子的陪玩,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的软弱和逆反。

总跟家里人吵架的爸爸

有一种爸爸,天生就有指手画脚的基因。妈妈在家带孩子,他嫌老婆没把孩子带好;外公外婆过来帮忙,他嫌老人没按照他的要求来。老婆产后抑郁,他嫌人家事儿多龟毛;老婆产后发体,他又嫌人家不注意保持身材。反正只要有他的地方,别人总是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完美的达到他的标准。家里争吵不断,如果赶上婆媳关系不合,他非但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深矛盾。

有了孩子的家庭,吵架是最大的忌讳。女人生完孩子之后的几个月,因为雌激素水平骤降,加上照顾孩子的劳累、与老人的沟通欠妥,很容易进入产后抑郁期。这个时候爸爸的作用异常关键。从男人的生理构造来看,往往能够比女性更加理性和隐忍,所以爸爸在家里应该起到一个排解矛盾和润滑关系的作用,而不是与老婆争吵。有证据表明,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的家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儿童。自闭、自卑、打人,孩子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或多或少跟家庭经常出现争吵甚至动手有关!

孩子在身体上的健康成长,心灵上的自尊自信和自强,都不单单只是妈妈的责任。真正的好父亲,绝不仅仅是提供好的物质条件那么简单!既然决定成为这个小家伙的爸爸,就勇敢的承担起做一个好父亲应有的角色吧!

你家孩子的杯子,满了吗?


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的事情。受气自然也是经常有的,我是明明知道对方错了,放松心情也完全可以体谅他们的做法。因为我总是相信,生活当中我们必须有一个盛满幸福的杯子,只有你的杯子满了,你才会不知不觉地跟其他人分享幸福,你的杯子空着,怎么大方地给予呢?

我们自己生活得很平和,我们会对周围的人也充满着善意,这个时候,我们的杯子是满的。不仅人生,我对教育孩子也抱着相同的看法:要让孩子的杯子是满的,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盈余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前阵子有个关于“分享”主题的讨论,之所以定下这个主题是因为现代“独”孩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完全不懂得分享,长大了保不定就是一个啃老族,不仅影响性格、影响成长,还会影响父辈一代的生活。

我觉得孩子懂得分享,那很好;不懂得分享,那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自小就是一个“焦点”,没有学习分享的环境,不会分享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当然,不会分享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孩子彬彬有礼、文明待人、乐于分享,但是在让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内心情绪变化,让孩子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大人的面子或意愿,为了得到表扬而被迫分享。

“被迫分享”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负面。它会暗示孩子,他所拥有的东西虽说现在是他的,但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孩子的这些感受不为大人们所理解,他们被忽略的这些感受会更强烈,进而引发不安定感,对周围的人与事都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被迫分享”之后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

我们中国人的情义总是先人后己,掩饰情感。

比如我们夫妻在外面吃饭,明明看到一款他十分喜欢吃的菜,也不习惯帮他夹一筷子,孩子的玩具我们明明知道对他有多重要,但是为了照顾对方孩子的喜好,我们也会轻声劝解孩子退让。

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着让孩子承受“被迫分享”的罪魁祸首。

在我看来,被迫分享只能让空着杯子的孩子更恐慌,更没有安全感。他会时刻产生一种拥有的物质随时让人占有的感觉,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只有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占有权、分配权,让他知道他的决定不会让人轻易左右,才有安全感,才有富足感,与人分享才能成为一件自然的快乐的事。

一句话,只有孩子自信自强,让孩子的杯子满满的,他才能分给别人。孩子的杯子本来是空的,怎么让他满起来呢?

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没有水没有食物,濒临死亡之际,他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屋子前面有一个吸水器,他卖力抽水,可空着的吸水器滴水不出。忽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水壶,水壶里有水!壶边有一张纸条提醒他,让他把壶里的水灌进吸水器才能打出水。好容易才找到水,让他直接把水倒掉?如果倒了之后再吸不上来水呢?他思想斗争了一会,终于把水倒进干涸的吸水器里,如愿抽吸出足够的泉水。

老家以前也有这么一台吸水器,得先倒进一大瓢水,才能把井里的水给吸出来,空的吸水器打水的巨响十分碜人,吸满水,抽两下立即就出水了,哗啦啦流个不停。

想要吸水,先得倒水,这是一个先给予后获得的故事。

当你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心和安全时,相信他的杯子很快就满起来,不要强迫把他的水倒给别人,等他觉得足够了,他自己会快乐地跟别人分享,到时你的惊喜与满足一定跟强迫性的分享不在同一级别上。

听说我小的时候很小气,我妈总是骗我,“你说肯,别人就不会拿你的东西,你说不肯,大人一定会逗你,抢你的玩具。”于是我总是说肯。骗人是不对的,但是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我知道有一种“办法”可以保全我的玩具或零食,觉得很安全,很有信心。当妈妈询问我的意思,让我把东西分给小朋友,我就不知不觉地肯了。

小泥也是这样,婆婆带她外出总会回来投诉,说小泥太小气,让她当婆婆的没有面子,但是孩子不肯就是不肯。如果当时我表示同意小泥的做法,让她拥有更多的支配权,说不定她会更早就学会跟小朋友分享,而不是等到现在,懂事了才去取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必须理性,不要顾及面子,不要念及情份,更不要对孩子强取豪夺。尊重他、引导他,当某一天他乐于分享的行为让你惊讶,你就会欣喜地知道,孩子的杯子已经满了。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是家长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再好再负责任,他也不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淘仕教育总结: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说一千道一万,你的孩子只是老师N个学生中的一个,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毁掉孩子的永远是这件事!看看你还在做吗?


孩子无小事。任何你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身阴影。成年人的犯罪或自杀都能在幼年找到埋下的那粒种子。

12月5日,人民日报微信上推送的一则消息刺穿了我的心脏。一些正处花季的孩子,在QQ上建立自杀群,相约赴死。

这绝不是黑色幽默,或者恶作剧。湖南大学生小伟,今年20岁,在QQ群和网友相约去峨眉山跳崖。

小伟的父亲假扮女网友卧底该QQ群,救下了另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这位父亲就收到警方消息:小伟又另约他人,在长沙双双跳楼身亡。

这则消息曝光后,相信有关部门会很快取缔这些自杀群,然而,自杀群取缔了,自杀的人就不存在了吗?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犯罪的行为甚至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我想说的是:孩子在学校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在家里也许还要承受父母情绪的压力,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批骂”,都会让孩子不仅仅产生自我怀疑,更像是划在孩子心灵上那血淋淋的刀子!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对每个家长都有所反思。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01、前些天我姐带她13岁的外甥女来我家做客,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要留下吗?”“随你吧。”

“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

……

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

“我在说你,你听到没?”

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

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

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

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被我妈这样对待过。

初二那年暑假,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

有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琼瑶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

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

顿时暴怒。

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

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

是的,是羞辱。

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

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

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

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

02、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shame

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

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

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

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

那种情绪就是羞耻!

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

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

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

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

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

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

03、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violence

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

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

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

青少年犯罪与童年遭受的语言暴力有很大联系

“废物”“丢人”“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

就光是一句句黑白分明的弹在屏幕上,我看着心里都是一阵阵难受,更何况是当这些孩子亲耳听见它们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蹦出。

是父母这一句一字的脏话,将暴力变得合理化、日常化,甚至以爱的名义被崇高化。

被暴力喂养大的孩子,必将长成扭曲的模样。

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别人(暴力、冲动)。

04、别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what is true love

爱,不应该是如此痛苦的体验,爱里应该有耐心、尊重、呵护、倾听。

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孩子骂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

所有的了解与沟通、成长与对话都始于尊重。

所有的恶言相向、不耐与取乐,都失于没有尊重。

“教好一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

-用“温柔而坚定”去守护你的规则

-指出他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听他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

-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

而伤害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语言。

它伤不了孩子的身,却能重伤孩子的心,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就请收起自己的语言暴力,别再做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野蛮人。

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责商教育谭院长点评“教育儿女无小事,时时处处要警慎。”许多父母往往在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儿女伤害了。比喻语言的伤害,甚至超过暴力的危害。暴力不仅仅是指通过武力对他人的身体生理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还有语言暴力的伤害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伤害还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痊愈,但语言暴力虽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里投下不易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语言暴力是抚养者长期的一种行为,对于还没有建立完整人格的孩子而言,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情绪等等很多问题上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语言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心理更容易受到这几方面的伤害:一是很自卑;二是情感表达障碍;三是人际关系敏感,很难轻易信任他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将宣泄的对象指向外界,他们不再相信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从而会做出一些危险行为去报复这个社会,如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

所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未来,父母们,请你们口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害孩子了。父母一定要学会RQEM责商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不打不骂,心灵孵化”。

孩子最讨厌这10种妈妈!你中招了吗?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一个形象佳、气质好、品德优的妈妈,确实能让孩子自信不少,这就是女人的力量呐!

1、不好玩妈妈

孩子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妈妈这些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对孩子的爱好根本不感兴趣,还嫌弃孩子话为什么这么多。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对一些事情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勤学习是关键。但同时,也要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虽然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但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就像孩子现在做的一样。

2、不修边幅的妈妈

我们曾经都做过孩子,也都明白,开家长会时,如果妈妈打扮的精致优雅,被同学羡慕,就会觉得很有面子。而当一位不修边幅的妈妈走进教室,被同学指指点点时,孩子就感觉受到奇耻大辱。

学着为了孩子当个精致的妈妈,精致不是你穿多么名贵的衣服,提多么大牌的包。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比如:乘地铁时不随意脱鞋,不在公众场合盘腿而坐等。

要了解:无论走到哪里,妈妈的精致,都代表着孩子尊严的一部分。

3、爱拿钱说事儿的妈妈

“妈妈,老师说这学期的补课费该交了。”

“怎么又要钱啊,上个月不是刚刚交过吗?没钱!”

金钱永远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即便是发生在亲子之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学校经常收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跟他计较养他很费钱。随便一句“没钱”,无形中给孩子贴上“贫穷”的标签,如果这张标签无法撕掉,日后即便他再富有,也始终会被贫穷的意识折磨。

4、悲观的妈妈

“妈妈,这次考试没考好,数学考了68分。”

“考这么点,这怎么能考上大学,找得到好工作呢?这怎么办好呢?”

不要做消极悲观的妈妈,不要小题大做,不要一点小事就觉得世界崩塌了。孩子受挫时,最需要一位乐观的妈妈来支持,如果连妈妈都这么悲观,那受挫无助的孩子该找谁当依靠?另外,我很欣赏一句话:“孩子只不过走错了一步,并不代表人生就毁了。”成长的年纪,妈妈的悲观是孩子软弱的毒药。

5、用孝顺绑架孩子的妈妈

“妈,你为什么吃我桌上的东西,那是同学送我的!”

“才吃了你几口东西,你就对我大吼大叫,那我以后还怎么指望你来孝顺?”

传统的固定观念,让我们习惯把任何事都跟孝顺扯上关系,不要总假借孝顺的名义绑架孩子,天天将孝顺挂在嘴边,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和负担!孝顺是建立在父母给予孩子关爱的基础上,孩子也有自由的意志,不要总让孩子以为,他的存在,只是父母拿来防老的工具。

6、强迫孩子诋毁另一半的妈妈

和另一半吵架,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别硬拉着孩子,强迫他去指责另一半,抱怨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对孩子来说,偏袒一方,诋毁另一方,都会令孩子痛苦为难。夫妻吵架,无论结果如何,伤害都不该由孩子承担。

7、爱说脏话的妈妈

和孩子爸吵架,有时妈妈没地方出气,就说脏话泄愤。就我自己来说,很反感说脏话的妈妈,虽然有时自己也会冒几句脏话,但听到自己妈妈说,真的感觉受到了天大的伤害。

8、冷酷无情的妈妈

“妈妈,我们班XX,她爸爸最近好像……”

“小孩子家家的,不要多管闲事,管好自己就行了!”

听到孩子讲别人家的事,没等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孩子关心同学,是好事儿,我们为什么要扼杀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今天我们阻止孩子关心同学,明天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自私,不关心父母?

9、不尊重孩子隐私的妈妈

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

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10、手机妈妈,造就冷淡孩子

如果妈妈一直与手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玩手机,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玩一下,就算妈妈真的没时间带孩子到外面玩,那么,在家里的时候也应该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玩一玩,听听孩子说说幼儿园里面的事情,听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并且,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增强亲子间的感情。

10种溺爱孩子的方式你中枪了没


要温柔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守护着孩子,我们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不溺爱不娇惯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仔细看看,并自我检讨下,有没犯以下的的溺爱症?

01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02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03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04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05

央求祷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孩子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06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07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08

剥夺独立

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09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滚地板、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调整心态。

如何才能做到不娇惯不溺爱孩子?

丨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丨苦,就让孩子吃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假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适量的干一些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丨坚持吧,所有成功都与咬牙坚持有关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只有坏处,以上十大溺爱方式你中枪了吗?如果有,请立马改正,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喜欢《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7种爸爸,你家那位中枪了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爸爸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